冬季启动车后,趁着发动机狂转这段时间跑点路不更好吗?为什么要原地等候热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非常赞同题主的观点,不过这里面可是有点“隐情”的,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不是所有的车冷启动后转速都高

冷启动后转速高并不是发动机的特性,而是工程师刻意为之。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应对冷启动排放,另一个是提高发动机对油品、环境的适应性。冷启动时汽油雾化不好,混合气质量不高,提高转速可以让燃烧更迅猛,提高尾气质量。

此外油品和环境也会影响冷启动后发动机运行的稳定性,提高转速可以把这些影响降到最低。

有些车冷启动后怠速并不高,这是因为气温太低,排放指标里并未对该温度下的排放做要求,所以有些厂家就不做处理,冷启动怠速就不高了。

2、冷启动后高转速好不好

说实话冷启动后怠速高低其实影响并不大,但我认为对发动机来说冷启动后转速低一点肯定比高一点要好。因为冷启动时磨损最大,你再把转速弄那么高磨损岂不更大?而且高转速肯定更费油。所以对于用户来说冷启动转速低一点更实惠。

3、冷启动后要不要原地热车

这个问题不敢乱说,因为虽然主声音都在倡导不要原地怠速热车,包括很多厂家在用户手册里也明确指出冷启动后要尽可能快点起步行驶,以节约燃油、降低污染。但是,有些厂家确实要求冷启动后要等待一定时间。所以说冷启动后要不要原地热车大家要看自己的用户手册,那是最标准的答案。

4、冷启动后立刻行驶会伤发动机吗

厂家要求冷启动后要等待片刻的情况就不讨论了,只管按要求做就行厂家之所以如此设定自然有其理由。而那些建议用户启动后尽快行驶的我们就更不用担心了,如果真的对发动机不利厂家也不会建议你这样做,否则车弄出问题了厂家不得赔死。

其实冷启动后怠速转速看起来很高,但是当你挂挡行驶时系统就会自动退出高怠速模式而转为正常怠速控制。这一点在自动挡车上最明显,你可以试一下,冷启动后@怠速很高,然后你踩刹车挂D挡,在你推动挡杆后能明显感觉到发动机转速下降,然后驱动轮有了动力。这就是系统在退出高怠速模式。

所以说冷启动后立刻行驶并不会对发动机有什么影响。而且原地怠速时油耗也不低,与其原地怠速白白浪费了还不如挂挡走人,让这点油用来行驶更有意义。

冬季启动车后,趁着发动机狂转这段时间跑点路不更好吗?为什么要原地等候热车?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下面我为您说明一下长时间热车是否有必要。

  • 热车的含义:化油器发动机在达到工作温度以前,供油系统往往不能正常工作,必须拉开阻风门怠速热车,要不然就会转速不稳甚至熄火,推回阻风门发动机怠速平稳。
  • 是否需要长时间热车:不需要,以前热车是化油器燃烧,雾化汽油,温度太低,能力不行,现在的车子都已经电喷了,精密的电脑使喷油嘴喷油准确,燃油雾化程度高,启动后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机器的转速就可以稳定并达到规定的怠速值,所以电喷车的热车时间不宜过长。
  • 正确热车方法:车子发动1-3分钟后上路,但此时千万勿以高转速行驶(切记不能原地轰踩油门),应保持在低车速,引擎转速以不超过3000~3500转为限。一般保持3000转。否则逞一时之快,引擎及变速箱所受到的激烈磨损可是无法复原的。待引擎温度上升至正常工作温度(60℃以上)后,再恢复"个人习惯"之开车方法即可。
  • 冬季比夏季预热时间可稍长一些,夏季、冬季都需要热车,冬季的预热时间要比夏季长一些。发动机经过一夜的静置,各摩擦面上的润滑油已经基本消失,失去了油膜保护;低温促使润滑油的黏度增大,附着力和流动性变差,增加了发动机启动时的阻力。此时行车,会加大发动机的负荷,增加不必要的磨损。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发动机在冷启动时的磨损量占整个磨损量的一半左右。正常的怠速暖车可以减少这种磨损,从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低温下,金属会呈现较小的弹性和抗磨性,只有在正常的工作温度下,发动机才能达到正常的配合间隙,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 长时间热车的危害:降低催化器的寿命,燃烧不完全增加积碳,污染空气等。

总结:不需要长时间热车,建议启动1-3分钟后缓速行使,转速低于3000转为宜,当水温高于60℃时,可恢复平时驾驶习惯,谢谢。

冬季启动车后,趁着发动机狂转这段时间跑点路不更好吗?为什么要原地等候热车?

因为发动机的最佳工作温度是70-90度。而楼主你的最佳工作温度是36.8度左右。哈哈哈。

冬季启动车后,趁着发动机狂转这段时间跑点路不更好吗?为什么要原地等候热车?

我的经验,冬天车启动后,低速行驶一公里左右,然后正常开。

冬季启动车后,趁着发动机狂转这段时间跑点路不更好吗?为什么要原地等候热车?

做什么不都得有个过程嘛!

冬季启动车后,趁着发动机狂转这段时间跑点路不更好吗?为什么要原地等候热车?

车辆刚启动属于低温运行阶段,如果这时候马上加油增加发动机的负荷,对发动机的伤害是很大的,所以建议启动后怠速降下来以后再挂档行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