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堵停是什么原理呢?明明没有发生事故,有的路段却堵停了?

以前我也经常有这样的疑惑:双向6车道的高速路上,正跑得欢呢突然前面堵车了。走近一看也没堵死,只是所有车都在蠕行。遇到这阵势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前面出事儿了,但是当你跟着车流走一会儿路就通畅了,而且你并没有发现事故现场。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堵车呢?我认为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假设我们在高速上正常行驶,车速120。这时前方有个出口,有辆马虎大意的车正在从最左侧车道横跨高速公路驶向出口。这时候我们肯定要紧急减速避让。但由于我们走在最前面,更清楚对方的动向,所以我们不必把车速降到太低,降到80基本上就足够避让前车了。但是跟在我们后面的车不清楚情况啊,他一看咱们减速了肯定也蒙圈了,也会跟着减速。由于他们并不清楚前面发生了什么情况,所以为了保持车距他们起码要减速到60-70才有安全感。而他们后面的车就更不清楚状况了,一看前车突然减速那肯定也是跟着减速,而他们肯定会减速到更低。就这样越往后的车越不清楚情况,减速越厉害,车速就越来越低。如果这条高速公路车道少而且车流量大的话很快后面跟上来的车就开始排队蠕行了。

等前面的情况消除后车队才开始再次加速前进。而加速的顺序依然是从最前面开始。因为他们最清楚路况。但是排在前面的司机不一定都是机灵的。有些人一脚油门就窜出去了,而有些人就喜欢慢悠悠地提速。这样后面的车想要提速就要不断变道超车,必然影响拥堵消退的时间。

因为经常跑高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刚开始我也很纳闷,又没事故,道路也是通畅的,为啥就平白无故要堵一会儿。后来我就揣摩出这么个道理来。一般在这几种情况下会出现此种场景:

1、有不守规矩的车导致前方车辆减速避让引起连锁反应。

2、两车道的高速公路上大货车超越大货车时容易出现。

3、高速公路出口车辆太多排队导致出口路段狭窄。

4、高速公路路面有抛洒物引起车辆减速避让。

5、车流量大、车道少的高速上龟速行驶的车辆占用快车道容易出现。

高速路堵停是什么原理呢?明明没有发生事故,有的路段却堵停了?

道路的单位时间路段(时空)内事故发生是堵车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取决于交通流量。

上述道路的单位时间路段,是指某一路段、某一时间。其实堵车的发生就是某一路段、某一时间。或者说,某一段路,上午还一直畅通,下午几点就突然(偶然)堵了。

这种看似偶然的堵车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交通流量(单位时空内通过的车辆数量)大于允许(极限)交通流量的结果。

如同一条水管注入大流量的水一样,水量太大,就会冲破水管而不能使水顺利通过(堵塞)。假如正在流通水的水管中,加入一个障碍物,也会阻滞水的流动。这个障碍物犹如事故发生时使道路堵车。

高速公路平时很难看到堵车,但春节期间就不一样,很容易堵车。因为,在单位时空内(如某路段初六下午),某区域的车辆都在同一时间通过本路段。春节是中国人大迁徙。据统计全国出行达几十亿人次。在春节期间完成如此高的运输量是惊人的。全国某些路段局部出现拥堵在所难免。

即使不是春节,我国的道路交通尤其是城市交通,也已经出现饱和。全国车辆每年以20%左右的增长率增加,全国车辆已达4亿。远远超过道路的增长率。加上我国的城镇化及市场经济改革,许多城市交通已成为目前经济发展中的顽疾。

高速路堵停是什么原理呢?明明没有发生事故,有的路段却堵停了?

想知道为什么吗?那我告诉你吧也希望那些坐办公室看报纸的人能看到然后能整改整改吧,第一排队进服务区,服务区满了排队进去的车子把路堵了。第二收费战堵,我4号走广佛肇高速回广西在两省交界处的收费站堵了整整十几公里,第三隧道限速太低,车辆多时逢隧必堵是跑不掉的。第四就是龟速占快车道行驶,明明是条限速一百二的路,前面没车还慢悠悠的占着快车道开八九十,只要把以上几点都解决了可以说高速拥堵至少能降低百万之七十以上,这是我被堵出来的实践经验

高速路堵停是什么原理呢?明明没有发生事故,有的路段却堵停了?

限速测速太多!

高速路堵停是什么原理呢?明明没有发生事故,有的路段却堵停了?

1、主因安全行驶意识差!快车道龟速,高速杀手,甚至停车、倒车、逆行!

2、驾驶素养低,特别是堵之后!非法占用应急车道,双车道开出四车道的效果,堵死行驶、救援通道!

3、快速行驶细节无人注意!比如靠近服务区、下道口位置下高速的不会排队靠右行驶!从中间车道甚至快车道插队,堵住正常行驶车辆!直行车辆不会借用快车道!导致被从服务区出来或其他高速汇入的车辆逼停!这一点可以在笔试加强,或增加LED提示!

4、其他,收费站减速、车流太大…

高速路堵停是什么原理呢?明明没有发生事故,有的路段却堵停了?

基本上都是龟速占道,龟速并排行驶,龟速超车。没有选择车道出口或进入服务区的,突然变道突然减速突然停车。还有就是临时施工了。单纯的货车靠右是永远永远永远都治不了拥堵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