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都是名将的情况下,战役若是想要取得胜利,是不是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有点太想当然了,任何“名将”都不过是指挥人员,而战争的胜负因素却老早被中国人的祖先总结出来了,无非——“天时、地利、人和”。

不然可以看看山本五十六的下场,他可以说是决定了日本太平洋战略的人,眼光和手腕非常强悍,可惜山本遇到了BUG一样的美国工业实力,对面美军那些“名将”真的比山本还神机妙算吗?他们多数都是无脑火力流,靠武器多、人多、船多、飞机多撑场子,真正起决定的是美国先进的工业。

就算再名的将,也需要遵从事物的一般规律,他们不是天上的神仙,随便搞支部队就能打仗,除非这位“名将”只是坐在桌前打电竞。

很多时候,会有相当多的客观因素造成“名将”的折戟。比如沙漠之狐隆美尔,这位战术大师在非洲把英国人揍得够可以了,无奈部队少、队友猪、补给也不畅,元首还不太愿意非洲打得太大,他要集中力量应付东线。如果不是隆美尔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这个总是抗命的指挥官早让希特勒踩死了。

结果隆美尔无论怎么暴揍英国人,德国人依然在大战略上被步步为营的英国推入绝境,英国人换了三个将军,还领取了大量的美援,连美军都挽了袖子上场,德国的后勤也无法支持小小的非洲军,最后非洲军只能淹没在美英的海扁中。

其实谁都知道1个蒙哥马利+1个巴顿=两个傻瓜这种公式,可这种互相剑拔弩张的英美组合一直搞到德国灭亡都是无解的,因为中间有个坐镇的艾森豪威尔,它良好的协调了各军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它工作岗位的“名将”也能直接对战局造成重大影响,甚至超过战场上的指挥官,艾森豪威尔没有与任何德军将帅对阵,但他绝对是个决定因素。

我们再把镜头换到大西洋防线那边,与互相嘴炮不断的巴顿和蒙哥马利比起来,表面上显得融洽,私底下却连办公到吃饭都凑不到一起的隆美尔+龙德施泰德组合就纯粹是见鬼了他,他们中间缺了个艾森豪威尔,同为德国人的沟壑却比美、英的矛盾还大。

所以结论很明确,战争并非一个人的事,名将再厉害,他还有战友,有下属,有上级,有领导人,打起仗来会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全部的压力并非来自楚河汉界的那一边,而在于自己这边有多少让“名将”施为的本钱和条件。

蒙哥马利也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位战史污点不少的指挥官,比如著名的“市场-花园”行动就源于他的策划。在非洲战场上,蒙哥马利也不以指挥见长,他被有些人认为是纯粹踩着前任布局好的基业,然后亦步亦趋摘下桃子的人,而对面的隆美尔则是真正的天纵英才。

可事实是蒙哥马利获得了成功,他坐着装满了名烟名酒的指挥车,睡着了天塌了都不准被打扰,到点吃饭到时间喝茶,干翻了与士兵同吃一锅,敢驾飞机直降前线,能带三个师洞穿对方几层防线的沙漠之狐。

对战场这档子事儿来说,风险何处没有呢?真正决定“名将”们命运的其实是9分的战略和1分的运气,同样的例子我们能举出很多,就好比那位一战中叱咤风云的贝当元帅,在二战时他不过是个亡国奴罢了。

双方都是名将的情况下,战役若是想要取得胜利,是不是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凡是战争就有风险,名将之间就看谁能将最后的冒险转化为胜利。

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战场为例,在华中最初的战争中,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给侵入苏中解放区的蒋军来了一顿漂亮的组合拳,取得了七战七捷的完美开局。

此时蒋氏走马换将,任命薛岳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统一指挥华中战场。薛岳,绰号“老虎仔”,在蒋军中一向以鬼谋善战著称。刚一到任,薛岳决定采用“声北击南”的策略,假装攻取我苏北根据地,实则掩护装备精良,机动能力强的张灵甫整74师,攻取我淮南、淮北根据地。

张灵甫闪亮登场,连取淮阴、淮安两城,两淮地区全部落入蒋军之手。

薛岳的“声北击南”战略,很快便被粟裕、谭震林识破,并告知陈毅司令员,防备敌人转向进攻我两淮根据地。但陈毅认定薛岳是攻取苏北,试图分割苏北与两淮根据地的联系,于是屯重兵于苏北,结果被张灵甫率领74师和整28师乘机夺取了淮阴、淮安,两淮根据地陷落。。

华中野战军在两淮的失利,在华中高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部分领导致电毛主席,请求统一华中和山东两个野战军的指挥。为此主席专门给陈毅发电,明确指出由粟裕统一指挥华中和山东军事。

此时,张灵甫因为在攻克两淮战斗中表现优异,更加目空一切,于是又率领74师对我苏北重地涟水城发起进攻。

至此,张灵甫这位蒋军“悍将”,直接对垒华野“虎将”王必成,第一次涟水保卫战打响。

1946年10月19日,张灵甫率74师和整编28师1个旅,共计4万余人,分3路向涟水城扑来。

守卫涟水城正面的是华中野战军第5旅,由于防御正面宽阔,兵力薄弱,很快便被74师突破了以废黄河北岸为依托的第一道防线,不得已收缩到涟水城南组织第二道防线。此时的张灵甫,充分表现出凶残勇悍的一面,他不顾部队的疲惫,迅速组织74师以团营为单位,对5旅的第二道防线发起轮番进攻,很快又突破了第二道防线,直赴涟水城下。

危机时刻,华野10纵前来支援5旅。10纵虽然号称纵队,实际上只有5个团的兵力,而且多是地方部队新升级上来的,战斗力较弱,一时间抵挡不住74师的猛烈进攻。就在这时,有着“王老虎”之称的王必成,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6师火速赶来,虎将对悍将,王牌对王牌。

面对74师的猛烈进攻,王必成以硬碰硬,和74师打起了近战,肉搏战,致使74师的火力优势施展不开,纷纷退向废黄河古道。王必成乘胜追击,将74师打退到河的南岸。这时粟裕指挥的华野主力也赶到了涟水,准备对74师展开围歼,张灵甫见势不妙,火速引军退回淮阴。

一战涟水,虽然说华野毙伤74师及整28师8000多人,而解放军伤亡也很大,客观的讲,只能算是惨胜。

74师得到补充,张灵甫放言“最后一战”,二战涟水冒险成功。

1个月后,薛岳重新调整了部署,而此时74师也得到了补充与休整。蒋氏原本调74师回南京继续休整,张灵甫狂妄自大,对蒋氏说“这是苏北最后一战,等灵甫胜利后再回南京。”于是张灵甫再次率领74师,整28师192旅,第7军172师,近5万人,二犯涟水。

此时陈毅与粟裕正在北线准备宿北战役,而防御涟水城的是王必成的6师以及其它部队,共计10个团的兵力。

凶悍的张灵甫,集中74师,28师192旅的百余门大炮,猛轰6师防御的涟水城南面主阵地,给6师以很大的杀伤。经过2日的激战,6师一线阵地被突破。怒发冲冠的王必成,迅速组织部队对74师实施反突击,但敌人凭借强大的交叉火力,给反击部队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冷静下来的王必成,决定掘壕死守,杀伤74师的有生力量。又经9天9夜的激战,双方皆是疲惫不堪,伤亡惨重。

而狡猾的张灵甫却乘此机会,亲自率领74师预备队,冒险从6师阵地西面绕了过去,奇袭涟水城西面防线。可惜的是,原本华野电台侦听到74师搜索营在涟水城西面发出的电台信号,报告给涟水城内指挥部,却没能引起警觉。

冒险成功的张灵甫,很快率军突破了涟水城西面防线,于南面的74师主力两面夹击,造成6师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出阵地,向涟水城内退去。张灵甫乘胜从涟水城西门、南门攻入城中,并充分利用美式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的优势,和华野部队展开了逐屋逐街的争夺,一时间涟水城内炮声震震,火光冲天。

随着蒋军28师192旅和17军172师从四面向涟水城包围上来,坐阵指挥的谭震林,下令城中部队火速撤离,接到命令的王必成心似滴血,在参谋和警卫员的生拉硬拽下离开了涟水城。没有及时撤出的零散部队,遭到了74师的疯狂报复,数百人被俘。

王必成大发虎威,特务团深入虎穴,击毙悍将张灵甫,复仇成功。

二战涟水,虽然张灵甫冒险成功,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2次涟水战役下来,74师伤亡过万,而且多是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因此二战涟水,对于张灵甫来说也是一场惨胜,他与王必成之间2次涟水大战,算是打了个平手。

而虎将王必成,因为丢失了涟水城,差点被华野总部撤职查办。后经粟裕从中斡旋,最后被留职检查。心有不甘的王必成,对粟裕说道:今后打74师,千万不能忘了我们6师啊!

5个多月后,孟良崮战役打响,已是华野6纵司令员的王必成,率领6纵从200多里外昼夜行军,突袭74师后方基地垛庄,封闭了74师的退路。

复仇心切的王必成,不顾华野的指令,冒险派出6纵特务团深入74师防御腹地,摸清了张灵甫师部所在位置,并指令特务团从西侧攻入张灵甫指挥部。一名参加过涟水战役的干部,忍不住胸中的怒火,将已经举手投降的张灵甫击毙。被俘的74师旅长,告诉王必成说:74师自涟水之战后,就已是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最终虎将王必成,经过5个多月的等待,终于一击毙命,结果了悍将张灵甫,报了二战涟水的一箭之仇。

双方都是名将的情况下,战役若是想要取得胜利,是不是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笔者认为,名将对名将的战役要想取得胜利,风险自然是有的,打仗嘛,本身就是危险游戏。但是风险程度的大小,在笔者看来还是取决于战场形势对于哪一方更有利。战场形势有利,那么取胜的条件和机会也就越多,越是现成的越好。当然,作为名将肯定不缺乏创造条件的能力,不过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些条件可以创造,有些条件却不行。更何况吃现成总比自己动手做要好一些!

举战例说明!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这场战役相信读者朋友应该都很熟悉,交战的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都投入了最精锐的力量。中国军队中张治中、陈诚、白崇禧、薛岳、张发奎、胡宗南这些出身保定系、黄埔系的名将悉数上阵,投入军队约70余万人,也都是中央军、地方军的精锐,年轻的海空军也全部投入战役。

日军方面松井石根、山室宗武、荻洲立兵、长谷川清也都是清一色的日军名将,投入总兵力约30万人。

从战场形势来说,一开始对中国军队有利。虽说中国军队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不是要在这里把日军挡住,但是至少可以对日军造成重大杀伤。

可事实并不是如此。按照第一位指挥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总指挥张治中的想法就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消灭留驻上海的5000多名日本海军陆战队,然后稳定战线,为后续主力部队到来争取时间,严阵以待。毕竟70多万大军都是陆陆续续从全国各地开到的。

张治中的设想是完全可行的。最先进入上海的是仿照德国陆军师组建的第87、88师,2万多人,全副德式装备。再加上其他一些地方部队,兵力数量远远超过日军。同时,300多架空军战机和装备了德国造150毫米榴弹炮的炮兵师可以提供强大的火力掩护。

可是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一直寄希望于国际调停,对前线作战不断干预。三天两头叫停火,87、88师好几次眼看就可以将日军赶下海,却在最后关头接到委员长停止进攻的命令,一停就是半个月。日军的增援部队陆续开到,战场主动权一点点丧失。

还有一点就是中日两军在军队建设上差距很大。且不说武器优劣,侵华战争前的日军自明治维新开始进行统一的编制。基础的作战兵团是下辖2万人左右的师团,依次是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每一级辖3个次级,指挥体系简洁高效。指挥官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而全面抗战前的中国军队编制十分混乱,军、军团属于平级,指挥部队数量却不一样,大部分是临时组建,下辖的师、团数量不等,越往下越如此。说是仓促上阵一点不为过。

而在整个战役期间,日军始终是以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为总指挥,全权指挥战事。而中国军队方面连续三易主帅,先是张治中,下来是冯玉祥,而且指挥权十分有限,最后干脆蒋委员长亲自挂帅。

3个月下来,中国军队伤亡20余万,仅仅消灭日军5万人不到,海空军几乎全部打光。上海失陷以后,日军沿着津浦铁路直取南京、徐州,然后溯江而上直取武汉,一路势如破竹。

到了1939年9月的长沙会战,这次同样也是名将对名将。指挥日军作战的是后来成为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指挥的第11军也是侵华日军中唯一的一支机械化军团,下辖第3、6、13、106师团,总兵力约10万余人。

与之对阵的是中国军队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是薛岳上将,所属部队下辖6个集团军,总兵力约40万左右。

这个时候的战场形势对于日军来说已经潜伏危机了。首先日军征战一年多,损耗也相当大。同时日军兵力分散在辽阔的华北、华东、华中大地,这些地方同时也都有中国军队数以百万计的重兵集团和数以千万计对日军充满仇恨的老百姓,日军完全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国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严重依赖战略资源输出的美国这时开始逐渐断供,日本又很难在中国战场取得“因粮于敌”的以战养战模式。说到这里,不得不插一句,华北和华东敌后战场的几十万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从战略上严重干扰甚至切断了华中日军从东部江浙地区以及中国东北地区获取战略物资的通道。

因此,长沙会战对于日军来说只能是速战速决,而不能像淞沪会战那样有条不紊、步步为营的去打。

从这个意义上说,冈村宁次指挥下的十万日军,取胜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凭借武器优势快速突击。

但是长沙以北数百公里范围内的江湖水网、河川纵横地带,日军机械化部队能发挥多大优势呢?

上述日军的劣势条件无一不是薛岳和他的40万大军的优势条件,名将薛岳一个不剩的全用上了。在兵力部署上利用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这些天然水系平均布置,逐步抵抗,消耗敌军。而主力部队则置于外线,等日军推进的差不多了,力量消耗殆尽了再全力总攻,力求围歼。

与此同时,薛岳还发动战场沿线的民众尽力破坏交通,拆毁铁路、公路这些可能被日军机械化部队利用的载体。

做完准备工作,单等冈村宁次来送死。

对于薛岳来说,这场战役的风险要小的多,只要前线部队能按时按点守好自己的阵地就可以。而此时的中国军队经历了一年多的浴血奋战,战争经验相对丰富,同时获得大量国际援助,战斗力和淞沪会战时期早已不能同日而语。

战役进程出乎冈村宁次预料,却在薛岳的预料之中。日军每前进一步都遭到顽强抵抗,道路被破坏再加上天降大雨,坦克、装甲车、大炮、卡车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

经过20多天的作战,冈村宁次的10万大军在损失了上万人枪的代价后气喘吁吁的来到捞刀河对面。而薛岳却在此部署了8个师的生力军,严阵以待,冈村宁次隔着河望了望长沙城,无奈的下达了撤退命令。

双方都是名将的情况下,战役若是想要取得胜利,是不是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在武器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那就必然要冒一些风险,比较典型的就是孟良崮战役。

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被解放军粉碎之后,改为对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国民党军用于重点进攻山东的兵力高达24个师、60个旅,总兵力约45万人。鉴于以往的教训,此次国民党军采取了“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作战方针迫使我军无法分割和各个击破。

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华东野战军以积极主动的行动来吸引、调动和迷惑敌人。当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以同敌人“耍龙灯”的战术,来调动和迷惑国民党军。经过一个多月的机动,国民党军的第7军和整编第48师比较暴露,华野原本打算消灭该敌人。第7军和整编第48师是桂军,打仗非常狡猾和顽强。就在这时,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由垛庄经孟良崮向华野九纵进攻。面对战场形势的变化,粟裕放弃了原来的围歼计划,改为迅速就近调集几个纵队,以猛虎掏心的办法,切断中路先锋整编第74师与友邻部队的联系,然后将其歼灭。

先打薄弱之敌和孤立之地是我军的传统战法,而整编第74师全部美械装备,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更是五大主力之首。先打整编第74师确实比较冒险,粟裕的想法得到了陈毅的支持。陈毅说:“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整编第74师被华野包围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师长张灵甫自恃建制完整和居高临下,加之蒋介石的督促,整编第74师周围的各路援军向蒙阴急进。粟裕以华野五个纵队围歼,四个纵队阻敌增援。华野司令员陈毅发出了“歼灭七十四师,活捉张灵甫”的口号。

围歼和阻敌增援的部队打得都很艰苦,特别是阻敌增援的四个纵队,硬是没有让国民党援军靠近孟良崮一步,给围歼整编第74师解决了后顾之忧。到5月16日,整编第74师被华野部队全歼,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伟大胜利。

双方都是名将的情况下,战役若是想要取得胜利,是不是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双方主帅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双方实力旗鼓相当时,取胜实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时候,战机的出现都是因为战争的一方先出现了失误。只有先做到了己方严阵以待难以为对方战胜,才有可能在对方出现失误时牢牢把握住战机并战而胜之。

《孙子兵法▪军形篇》讲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其中的意思就是:就是不败取决于自己,取得胜利取决于敌人。

《孙子兵法▪军形篇》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战国后期决定天下大势的长平之战的秦赵两国间展开。双方投入战场的军队总数达百万之多。初战失利后,赵军统帅廉颇即开始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秦军主帅王龁一时对于赵军驻守的坚固要塞竟无计可施。战争的消耗是极其巨大的,这对于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对于老将廉颇,秦军难以直接在其身上打开突破口,但在赵孝成王主动派人到秦国议和后,秦王终于找到了机会。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秦国丞相范雎顺势而为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即刻用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谏,任用缺乏实战经验的青年将领赵括替换了老成持重的宿将廉颇成为赵军的前线主帅。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老将廉颇

白起使用诈败的方式骗得赵括率军追击秦军拉长战线,在赵军远离大营却无法攻破秦军营寨时,暗中却派兵截断了赵军粮道以及撤退的道路。在数次突围失败后赵军终于弹尽粮绝,主帅赵括也在最后的突围战中被秦军射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尽数被秦军坑杀。

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若赵孝成王能继续信任廉颇、继续坚持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的策略消耗秦军,赵军肯定不可能遭遇如此惨败,甚至可以主动针对秦军补给线的漫长有所作为。但历史没有如果,赵国决策者自乱阵脚的行为给了秦军机会,老辣的武安君白起又怎能放过如此良机。

双方都是名将的情况下,战役若是想要取得胜利,是不是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战争最影响社会良性发展,时刻牢记“避免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