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电动大巴的司机开车总是把控制速度的踏板踩一下松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这点深有体会,坐过城市里的纯电动公交车,也坐过城乡之间的纯电动中巴车,都经历过驾驶员频繁踩油门松油门的情况。我觉得主要有这两种原因。
市区公交车限速我们这里公交车市区限速50,车速超过50后行驶记录仪会报警,而公交车师傅基本上都是资深驾驶员了,在路况好的时候几乎都是压着限速跑,坐公交车时只要听到驾驶员那里传出来“嘟嘟”的报警声就知道司机要松油门了。松开油门稍微限制一下车速后就又踩上了。整个过程只要路况允许车速基本上都是压着50。
电动大巴和燃油大巴的区别当年我们这里刚换纯电动公交车时我也发现司机开车时不像开燃油车那样猛踩油门,而是轻踩后没多久就放开踏板了。这是因为纯电动公交车踩刹车时伴随有电机制动能量回收,有些车轻点刹车时机械制动器并不起作用全靠电机制动能量回收,而这个制动力很不线性,对于轻微的减速需求来说制动力过大容易使人晕车。对于较大的制动需求来说这个制动力又不足,驾驶员初期驾驶很不习惯。而且燃油公交车基本上都是柴油或者天然气发动机,油门响应比起电动机差远了,常规动力公交车起步或者加速时油门踏板都要踩比较重,而电动车这样踩的话加速度太大不好控制,所以司机在驾驶中会采取轻踩多踩,提前收油减速的策略来适应电动车的特点。
驾驶员故意型如果我说有些驾驶员会故意踩油门松油门你信吗?反正我信。本人亲身经历,当时乘坐的是城乡公交,这条线上的司机是出了名的霸道,服务态度恶劣,拒载、与乘客吵架那是家常便饭。开车在路上跟初中学生抢道,口碑极差。当时双向8车道的路平坦无比,前方一辆车都没有,但车速只有30公里/小时,驾驶员踩一脚油门提速,然后松开,再踩一脚再松开,一点不夸张,就是这样有规则的操作,结果车上很多人都被晃到晕车,很多人抱怨,但是没人站出来。坐公交车二十多年没再晕过车的我硬是被晃到恶心,这让我异常恼火,于是我走到司机旁边小声告诉他:我录了视频,如果你觉得好玩的话请随意,但是到站后我不光要找车站投诉,我还要向交通委投诉,我不怕没人管,没人管我继续向交通厅投诉,这年头别的事情难,投诉很简单,手机上动动手指的事情。我当时给司机留了面子,我俩的对话没有第三人听到。结果我说完后司机立马老实了,车开得那叫一个稳。
为什么开电动大巴的司机开车总是把控制速度的踏板踩一下松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快慢结合,干什么都需要快慢结合吗你不信试试,不论干什么都需要快与慢进行协调,达到最佳状态和效果。
为什么开电动大巴的司机开车总是把控制速度的踏板踩一下松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我开公交的,厂里订有限速值的,超过限速要停班罚款的,但是路上又不能开太慢,就只能顶着限速值跑了,比如限速45码,就跑44跑到46码以上时就必须在限定时间内把速度压下来,光靠丢油门速度是下不来的,就只能踩刹车了,速度降到45码以下继续加油跑,否则你后面发车的同伴就会超你车,你下班会很晚,同时晚班司机来了没时间跑,工资少很多。如果你上晚班同样跑不够任务,一样也拿不到钱,时间长了没人愿意和你搭档。
为什么开电动大巴的司机开车总是把控制速度的踏板踩一下松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我看前面的几个回答都是文不对题,题主的意思是司机为何不一直踩着油门(电门)踏板把车控制在一定的速度,而是一踩一松控制速度,这样的话公交车运行就很不平稳,人坐在上面会很不舒服,我也遇到过这么开公交的,烧的是天然气,坐在上面那叫一个难受,我也不懂为何要这么控制油门踏板,而大多数的司机就不是这么开的车,在正常运行时是一直踩着踏板的,公交车运行的也很平稳。所以我认为这是个人的开车习惯,至于这么开能不能省油或者省电就不知道了,但是,即使这样能省油,却要牺牲乘客的乘坐舒适度,我认为不应该。而如果说这么操作是为了控制速度,我认为一直踩着踏板也能很好的控制速度。
为什么开电动大巴的司机开车总是把控制速度的踏板踩一下松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我也发现了,而且很多次我发现了都是在要到站或者在转弯处,他们总是会停下了。有可能是限速的问题,车速超过50后行驶记录仪会报警,而公交车师傅基本上都是资深驾驶员了,在路况好的时候几乎都是压着限速跑,坐公交车时只要听到驾驶员那里传出来“嘟嘟”的报警声就知道司机要松油门了。松开油门稍微限制一下车速后就又踩上了。整个过程只要路况允许车速基本上都是压着50。所以各行各业或者说每个人做什么事都是有原因的。就像很多孩子虽然没考上高中、大学后来却挣赚到大把钱,也许那时因为他选择了学习技能,靠手艺吃饭。如果孩子不愿意学文化课,建议学门技术吧,例如汽车维修就很不错,城市轨道交通也不错,听说上海万通汽车学校挺好,你可以去实地考察一下哦。
为什么开电动大巴的司机开车总是把控制速度的踏板踩一下松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轰油门跑,就是为了随时提速。现在电动车有反充电,但是点一脚刹车反冲的电远抵不上踩油门的电。电动车怠速溜车才是省电的硬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