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密,为什么路面上的井盖低于路面?

有一次开车听广播听到这样一个段子:主持人说有热心车主打电话说某路段严重堵车,已经堵了一个小时,着急上厕所以至于开车都不敢压井盖。想必大家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咱们路上有很多井盖要么是凸出路面要么是凹进路面,这压上去动静确实大,尿急时这么晃几下还真把持不住。

像上图这种井盖最常见了,井盖低于路面形成一个大坑,汽车经过时总免不了颠一下。而且有些井盖不平整汽车压过去时还带伴奏。特别是公交车站附近的井盖凹陷最严重,因为公交车要进站,总免不了要压过去,几十吨的庞然大物过一次压一回就像打桩一样井盖越陷越深,坑也越来越大。我见过最大的坑毫不夸张地说底盘低的车不减速时都能托底。

随着车辆不断碾压,井盖越陷越深,进而导致井盖周围的路面也被损坏出现裂缝,然后雨水灌入柏油路面,浸泡后沥青和石子脱离,逐渐形成大坑。这是很多井盖的最终形成原因。

之所以井盖会被越压越深主要是其基础施工没做好,这种井盖多见于老路,早些年市政管网设施不健全,规划不到位,有些地方都是路已经修好后再开挖铺设管网,窨井基座都是用砖垒的,基础也不扎实,经过车辆长时间碾压后发生沉降是早晚的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井盖是突出路面的,这也是施工不规范导致的,但是也有一些是人们故意为之,因为修井盖时他们已经考虑到后期沉降问题,所以事先让井盖高出路面,等车辆碾压一段时间沉降完井盖刚好与路面平。我们当地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当时维修管网在路面挖了一个大坑,修好后回填的路面明显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大截,围观群众非常不理解,施工人员就说了一句话:过段时间你们就知道了。结果现在过去半年了,回填的那部分竟然快与路面平了,虽然还是能看得出有高度差,但是开车经过时颠簸感完全可以接受了。但是在修好后我们也确实颠簸了大半年。说实话我们宁可要规范的施工也不要这种看似聪明的打补丁方法。

不过现在新修的路很少再见到这种情况了,现在都讲究规划,修路时地下管网早就规划好了,井盖的基座基本上都是系统化施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也就很难出现井盖凹凸不平的情况了。如果还有地方新修的路仍然出现井盖凹凸不平我觉得那就是有关部门不作为了。

谁能解密,为什么路面上的井盖低于路面?

为什么路面上的井盖永远低于路面,关于这个问题,我真的深有体会,相信所有的驾驶员应该都有体会,那就是开车在路上行驶时,车轮轧到井盖时,车子都会颠簸一下,甚至还伴有响声,不仅影响驾驶舒适度,还会心疼爱车数秒,关键问题是这种高低不平的井盖随处可见,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那么,井盖能不能和路面做到纯平?

先看一张图,下图为日本马路上的井盖!

再看下图为中国式井盖??

说到这里,有点崇洋媚外的意思了,其实真不是这样,去过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街头的井盖堪称“艺术品”,除了各种图案和干净的井盖之外,关键的几乎都和路面水平,看不到凹下去或者凸出来的现象,而还有一个主要细节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人家的井盖基本上都设计在每条道路中央,也就是说,驾驶员在道路正常行驶时,根本轧不到路面的井盖,而我们路上的井盖,布局混乱,行车道两侧、边缘很多,可以躲避都躲不掉!

我们的井盖为什么会这样?

根据我了解过的相关信息,解密谈不上,可以说出大差不差的理由,知情人曾这样解释过,中国修马路时,负责修路的和负责修建井筒的,不是一个施工单位,各方负责各方,在配合上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而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马路下边和井盖下面建造有所不同,马路下面有路面下是水稳层,按照路面结构划分:路面(面层)、水稳层(基层)、底基层、垫层,而井盖下边除了盖板就只有砖了,所以基本路上的井盖都会因为车辆通行造成下降,有的为了保证耐用性,该会对井盖加高一些,也就是我们路上看到的凸出来的井盖!从这些方面出发,井盖不平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施工方、或者井筒与路面的建造上有所差异,但是我认为这就是为了找理由而已,为什么人家的井盖能和路面做到纯平,而我们不行呢,甚至人家的耐用性比我们还要强?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谁能解密,为什么路面上的井盖低于路面?

谢邀。

不知道你说的低很多是多少?一般来说,公路上不会有井盖,只有城市道路上才会有。按照设计规范和实际使用需要,为了便于让雨水流进井内,都要按照一定坡度低于路面2公分左右,但不低能太多了。如果低的太多,会影响行车、行人,需要进行改造维修。

谁能解密,为什么路面上的井盖低于路面?

这是城市管理者没有引起重视和施工单位偷工或技术不过关的表现 ,道路井盖的安装质量,先进的、现代化安装技术,请学习德国这方面的管理及安装技术, 国内的请向成都市道路井盖及人行道的管理及安装技术学习。不要自以为是丶坐井观天、闭门造车!

谁能解密,为什么路面上的井盖低于路面?

因为井的基础和周围回填料发生沉降

谁能解密,为什么路面上的井盖低于路面?

乡下那有那么讲究,又不是大都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