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开车不敢上路怎么办?

驾照也拿到快一年了。在人少的路上也开过好几回,现在一上大马路还是手忙脚乱,一个人还是不敢上路,总结有以下几点请问怎么破。 1前车一停一走的时候老是熄火,教练教的是(踩离合然后要减速就踩刹车,起步先踩着刹车来然后离合松一半然后加一点油然后松开离合就加油了)感觉这样太麻烦了老记不住,各位有什么好的开车方法教一下

首先看一下题主的问题描述:

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是手动挡车走走停停的路况下容易熄火,因为题主是按照驾照教的方法:起步踩刹车,离合松一半然后加一点油然后松开离合再加油。这个方法从操作上来说确实没错,但是这只是干巴巴的描述,没有从本质上告诉新手为什么这样做、要做到怎样的程度。所以导致很多新手只会背方法口诀,但是一上车就卡壳。今天就来给新手朋友们说说手动挡怎样起步不熄火。

上图是一个汽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我们都知道汽车的发动机在行驶中是一直运转的,但是发动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向车轮传递动力,因此在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必须有一个装置来实现动力传输的通断,同时还要满足动力由小到大逐渐接通,否则动力瞬间全部接通的话车轮瞬间得到太多动力会突然起步,容易熄火不说还不好控制很危险,而且汽车也经受不起长期的这种冲击。而负责完成这个工作的装置就是离合器。

上图是汽车离合器结构,飞轮直接连着发动机,跟着发动机一起转动,压盘通过螺栓固定在飞轮上,和飞轮一起转动。而离合器片被紧紧夹在飞轮和压盘之间,变速箱输入轴从压盘中间的孔穿过与离合器片连接,不踩离合器时压盘和飞轮将离合器片紧紧夹住,通过摩擦力把动力传递给离合器片,然后传递给变速箱输入轴。踩下离合器后压盘的膜片弹簧弹起来,释放对离合器片的压紧力,动力传输被切断。我们可以根据踩离合器的轻重来控制压盘和飞轮对离合器片的夹紧力度,也就是控制动力传输的多少。

上图描述了离合器踏板不同位置时离合器片受到的压紧程度。

完全踩下踏板:压盘彻底分离,离合器片不受到压力,动力传输完全切断,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挂挡了。

松开踏板但是不完全放开:这时候压盘对离合器片有一定压力,但不是最大,这时摩擦力适中,压盘和飞轮可以驱动离合器片转动,但是离合器片的转速与压盘飞轮不同步,比它们低,飞轮压盘以及离合器片之间有相对滑动,这样就可以传输部分动力,让车辆稳稳的起步。

离合器踏板完全放开:

这时候压盘彻底压紧离合器片,摩擦力最大,离合器片在压盘飞轮的夹紧下与它们同步转动,动力完全传输,这是汽车行驶中的状态。

所以手动挡起步的重点就在于离合器的使用,起步时抬多少离合器并不是按口诀所说的抬一半,而是根据动力传递情况决定,毕竟动力传递多少由我们左脚决定。

起步时先慢慢抬离合器,这时候压盘逐渐向离合器片移动并开始夹紧,当踏板松到一定程度后压盘和飞轮开始对离合器片产生摩擦力,动力开始传递给车轮,车辆轻微抖动,发动机由于加载上了部分负荷转速开始略微下降。接下来是重点:左脚抬离合器右脚踩油门,两个动作同步进行。因为惯性的原因让静止的车辆动起来需要更多的动力,所以我们需要加油门提高发动机转速从而获得更大的扭矩,而发动机提升的扭矩我们要及时让它传递给车轮,所以加油门提升扭矩的同时左脚还要继续抬离合器,不断增加压盘对离合器片的压力,把发动机增加的扭矩一滴不漏的传递给车轮。然后车辆就会慢慢起步。这个过程需要多多练习多多体会。

另外不是在坡道的话起步并不需要踩刹车,只要你松开刹车不溜车就不必踩,即便是坡道只要不是太陡也可以用手刹代替踩刹车,这样可以减轻右脚的控制强度,让我们更专心的完成起步动作。

新手上路首先要胆大心细,遵守交规,不要在意别人,起步慢了有人按喇叭催你别理会,交通法没规定不许起步慢,另外最好在车后贴上实习标志或者新手标致,大家看到了都会很包容的。

新手开车不敢上路怎么办?

拿了驾照却不敢开车上路,相信很多新手司机朋友都有过这样一个阶段,其实很正常。

我是2017年考的驾照,那时候还没打算买车,堂弟每天拉我去看车,经不住诱惑,最后还是买了。

我买车是弟弟陪我去的,试驾时,弟弟坐我旁边,我都不敢开出去,他在一旁提示我,越说我心里越紧张。他气乎乎地把我赶下来,给我演示了几圈,然后又把我推上车让我试试。我也是“不负重望”,一起步就熄火了。后来还是小心翼翼的开了出去,几圈下来,直开得是手脚发麻,一身冷汗。

提车后差不多一个星期都是弟弟帮我开,第一次自己开进市区是半个月后,总是担心会熄火,会违章,但是越担心越出况。好几次在红绿灯起步时熄火,后面的车越按喇叭越是熄,有一个路口熄火三次,急的满头大汗,硬是没开出去,结果又等一个灯时。

第一次上高速也是弟弟帮我开的。

后来想想,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的车,总是要自己开的,老是畏畏缩缩可不行。后面就等半夜路上车不多了就把车开出去遛,练了几天,逐渐找到了自信,胆子也慢慢放开来,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其实新手上路就是个心坎过不去,往往会过份在意某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观察路况时,就会忘了速度与挡位,由于紧张,各个步骤操作衔接不好。

没关系,多找车少人少的路段练习,速度不要太快,保持车距,放点音乐放松心情,遇事及时踩刹车,考驾照时怎么练的,你就怎么开,不要在意别人嘲笑你熄火,试问哪个司机不是这么过来的呢?

新手开车不敢上路怎么办?

拿到驾照后,却不敢上路,很多新手都这样,你不用有心理负担。拿到驾照就敢开车的,只是极少数人。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练胆,逼一下自己,坚持开,开几次后,胆量会越练越大的,不敢上路,一般是从来没有第一次。当然刚开始上路,最好找个会开车的,在旁边指导一下,也给自己壮壮胆。

那年我老公11月份拿到驾照,12月份我们买车,1月份过新年,我老公不敢开车回老家。

他姐夫非让他开回去,说,你今天不敢开,明天不敢开,买了车干嘛?你什么时候能敢上路?

老公受到鼓励,决定开车回家。结果上路后,发现路上车比较多,他腿都是抖的,一路上开的特别特别慢,熄火了好几次。后来回家后,一回想,这么远,这不也开回来了嘛,觉得也就那么回事了。

又开着上他同学家一趟,然后上路就基本没问题了。我同事也是,她老公在外面喝醉了,她也刚拿到驾照,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把车开回去了。后来又开过几次,现在已经成了熟练的老司机了。

不过稳妥的做法,第一次上路,最好找人少的地方多练练,不要急燥,慢点开,毕竟安全也很重要。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逼着自己去尝试,走出去才是会开车的关键。愿你早日成功。

新手开车不敢上路怎么办?

慢慢来,找个车少人少的路段,慢慢来,多来几次就好了。想想自己辛辛苦苦的考驾照,不就是为了开车吗?你行的,加油!

新手开车不敢上路怎么办?

每一个老司机都是从新手开始的,所以,每一个新手也都有机会成为一位老司机。在驾校的时候,环境相对简单,甚至封闭,教练教的知识跟技巧更多的适用于考试。而实际上真实的道路环境要更加的复杂,不少新手拿了驾照之后迟迟不敢自己开车上路,生怕一不小心撞了,导致事故的发生。这里可以给各位新手一些建议,如果你刚拿到驾照,又不敢开车上路,那么:

需要在心态上进行调整,这是第一步。开车要胆大,但是要细心,你只有足够胆大,你才能放开手脚,不会显得太紧张,身体紧绷,导致胡乱操作,甚至在遇到一些简单的路况,比如避让石头这种障碍物,或者别人变道等,才能更加处变不惊的去把控好车辆,并且妥善处理。

其次,对车辆尽可能的熟悉。每一部车子在自己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会有不熟悉的地方,包括雨刷器,方向灯,挡位,一些空调设置等,所以在开车前,先摸清一遍基本的车辆设置跟按钮操作,这样在开车上路后才能多一份底气跟从容,不至于在开车的时候换个挡还得盯着挡位看,直到换挡完成,这种行为极大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尽可能不要让你的视线离开前方一秒,在路况复杂的时候,多注意周遭环境,注意行人和车辆突然的窜出。

最后,找个人陪着。虽然拿了驾照了,但是在这之前都是有教练陪着,并且固定场地。自己开车上路一开始没把握,这时让个老司机在副驾陪着,给新手的自己多一些指导,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包括判断距离,习惯性变道跟转弯前打灯,超车示意,方向盘摆动幅度等等。所以,刚拿了驾照不敢自己上路,可以让老司机陪着,自己开车兜几圈,找找感觉,上个手,这样勇气会增加,也会多些处理应急情况的手段跟方式,除了提高自己的驾驶能力之外,也能多些真实开车上路的经验。最后记住一句话,车开得多了,所谓的害怕上路,也就不存在了。

新手开车不敢上路怎么办?

题主,您好!很高兴和您探讨这个问题。

驾照到手后却不敢上路,这是大部分新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理解。毕竟在驾校学到的只是应付考试的一些驾驶技能,所以,即使拿到驾照也不敢驾驶。

这很正常!毕竟,没有实际驾驶经验,还需要不断的实践来提高驾驶技术。

下面谈谈如何消除胆怯心理,提高驾驶技术:

一、积极的心里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行!

相信自己能把车开好,考取驾驶证不容易,既然拿到了驾照说明还是有实力的,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连考试那么严格的项目都能过关,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二、对车子的各种性能要了如指掌。

开车前,车子的各项性能一定要熟悉,比如:座位怎么调?灯光怎样正确使用?喇叭在哪里?怎样开空调?怎样调整后视镜?档位和速度的匹配等等细节的功能,都要了解清楚,免得开车的时候遇到问题不会处理,会手忙脚乱,不安全。

三、可以让老司机坐在副驾驶坐镇。

副驾驶坐一位老司机,像教练一样,随时指导你,遇到紧急情况,老司机及时应对,会让第一次开车的你减轻恐惧感,能够更放松地去开车。

四、选择熟悉的路段开车。

对于新手来说,先在熟悉的路段开一开,增加信心,提升勇气,熟悉转弯、变道、超车等。

五、开车胆要大心要细。开车要胆大心细,反应灵敏,并保持冷静的心态,大胆的上路,慢慢就不怕了。每个人拿到驾照都是从生手一步步开始的,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