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一体成型的耐撞,还是焊接的结实?
严格来说目前的金属车身不存在一体成型的,因为车身框架结构复杂,根本没有哪个厂家可以将整块金属板一次冲压成球笼型的车身框架。都是采用钢板冲压出车身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通过焊接将这些部件组成车身,然后安装车身覆盖件和各种配件,组装出一辆完整的汽车。所以说再牛逼的厂家他的车也要焊接。
上图,奔驰的生产线,先是底盘部件,前后纵梁等部件焊接,这一步将底盘焊接牢固。
然后将冲压好的车身侧围构件,车顶构件组装上去再进行焊接。
上图就是冲压成的车体侧围构件,我们开的车都是从一块钢板开始,冲压出平面的构件,然后一步步组装焊接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车身造型。而并不是一块钢板砰地一下就冲压成整个立体车身了。不过一些厂家宣传的一体冲压车身有可能是指车身侧面是一次性冲压成型的,如上图那样。
而有的车车体侧面并非一次冲压成型,而是有焊接等方式拼接起来的。如上图。但是,我们要说但是了,这并不一定代表着这样的车身就不坚固。上图据说是老速腾的车身件,谁又会质疑老速腾的车身强度呢?之所以这样组装还是为了车身碰撞能量分解。通过不同部位采用不同强度的钢材来达到设计的安全指标。在严重碰撞事故中通过不同程度的溃缩来尽可能保证乘员受到最小的伤害和冲击。
上图的车辆,蓝色部分钢材强度最高,红色次之,黄色最低。这样可以保证在发生事故时车头黄色部分最先变形,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而红色驾驶舱构件强度大不容易变形,因此可以更好保护乘员,而前轮后方的蓝色高强度钢明显是为了在小面积碰撞时保证驾驶舱完整性的。像丰田Rav4去年被爆出左侧25%偏置碰撞合格而右侧不合格,是否由于左侧这个部位钢材强度更高?
因此我觉得任何车身设计都有其科学性,区别就在于不同厂家对于车身强度的要求。我一个朋友是做汽车销售的,当初新车上市的时候厂家有一个车型培训资料,大概内容就是车辆整体性能和卖点,以及与同级别竞品的优势,简单来说就是教销售人员怎样打动顾客。其中我看了他的介绍,整车最高使用了960MPa的高强度钢材。这个数值不低了,但是有些厂家更高,有上千的。这样以来从用料上来说960的强度就比不上1000的了。所以说工艺技术是一方面,材料更是关键。
总的来说我觉得用料一致的情况下车身侧面一体冲压对车辆安全性影响不算很大。因为后期还是要通过车身整体来体现安全性的。也许你冲压成一体的侧围单独去做个抗拉实验,其强度绝对比焊接的好,但是终究还是要焊接到地盘上,与其他部件配合,而且整个车身在碰撞中受力也是非常不一致的,因此我认为一体式冲压可能生产组装更方便,更高的安全性我觉得还没有有效的数据来证明。
最后我想说的是:用料扎实是根本,这个扎实并不是车身覆盖件铁皮,而是车身框架。
汽车是一体成型的耐撞,还是焊接的结实?
这个问题连问也不用问,用脚趾头想想也是一体成型。
百度上解释了一大段也没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不能互相对比,还是要和自己比。
比如把一体成型的车门锯开再焊起来,你说是哪个结实?
从物理分子排列来讲,也是一体的结实。
市面上那些焊接的车型,他要能做成一体的岂不是更结实。
当然车门结实不结实还有其他的一些方面,但从知道工艺这方面,当然是一次冲压成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