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怎么形成的?会再生吗?

目前,关于石油的成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生物成油论”,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古生物演化而来,认为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另一种则是“石化成油论”,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部的碳元素转化而成的,是可以再生的。

这两种观点截然不同,一直以来也“争吵”不休,谁也不能完全说服谁。那么,石油到底如何来的,又是不是可再生资源呢?不妨先看一看这两种观点的由来和历史。

生物成油理论

1956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哈伯特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详细地阐述了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认为它来自于5亿年前埋入地下的恐龙以及藻类生物的尸体:它们的尸体在经过漫长的时间后,逐渐与淤泥混合在一起,并被埋入了厚厚的沉积岩下面,此后,在来自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作用下逐渐发生变化,它们先是形成蜡状的油页岩,然后经过漫长的转化过程再形成液态或是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比周围的岩石要轻,所以它们会逐渐的向上渗透,直到上层岩石紧密无法渗透时才停下来并慢慢的聚集到一起,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油田的模样。

从这个形成过程来看,哈伯特认为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在此基础上,哈伯特还抛出了他著名的“石油峰值论”,他认为石油的量是有极限的,在人类的开采中会逐渐达到一个峰值,而后产量会持续降低,直到最后,地球上石油枯竭。哈伯特认为,美国的石油峰值将会在1971年之前出现,而世界石油资源则将会在20年后枯竭。

巧合的是,1970年确实如哈伯特预言中所讲那样,美国石油出现了自己的一个峰值,也有不少人开始相信哈伯特的理论,而生物变油说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并在世界上开始推广。而此时的哈伯特再一次修订了自己的“石油峰值论”,认为随着人类开采石油技术的出现,世界石油峰值有可能会延后数十年,他将这一时间又延后了20年左右。

不过,哈伯特本人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他也没能再次修订和完善自己的“石油峰值”理论,他在1989年就去世了。

石化成油理论

同样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就有苏联科学家提出了全新的石油理论。那时,美苏还处在冷战的全面竞争时期,苏联政府组织科学家们组成跨学科的研究队伍,在秘密基地中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对石油的研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对美国以及西方科学界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相关科学文献进行研究,苏联科学家们认为美国人提出的生物变油理论是经不起推敲的。他们还列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尔油田)为例,如果按照美国人的逻辑来说,如果产出这些石油的话,需要有一个边长为30000米的立方体空间,而且要在里面堆满恐龙的尸体,还要进行百分百的转化才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同时,苏联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石油理论,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于地球内部的太初物质,地球上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的碳氢化合物的量有关,人类能获得多少,也只与钻井深度有关。而且,按照苏联人的理论,油田还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地壳深处的物质在高压作用下就可以重新进入那些人类认为已经“荒废”的油井之中。

虽然苏联人的这套理论被更多的人质疑,但苏联在石油开采方面的成绩却是斐然,在自己理论的指导下,苏联人在被西方科学家所不看好的第聂伯-顿涅次盆地发现了大量油田。此外,在上个世纪美国人还在中东“积极”地抢夺石油资源时,苏联人却在被人们称作“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了11个大油田,还有一个超级油田,这些成果也使苏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一下子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关于“生物成油论”的质疑

截止到目前,“生物变油论”依然是石油理论中的主流,尽管它一直以来也只是一个假说,但因为早期的推广作用,很多人都对它比较熟悉。不过,对它质疑的声音也从没有停止过,而且,很多人对哈伯特推出这个理论的初衷都抱怀疑态度。

有消息称,哈伯特曾在去世前承认过自己理论的虚伪性,说他的石油理论以及“石油峰值论”都是为那些石油大亨服务的。这则消息的真实性无从得知,不过,关于其理论为资本服务的说法,却是有很多人相信的。

在这些猜忌当中,哈伯特理论的最大目的就是制造“石油有限”的氛围,好让其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源,让其始终保持“黑金”的地位,这样,那些石油巨头才能让石油保持高价值,才能持续的从中攫取利益。

当然,或是巧合,又或是真有其事,哈伯特的“石油峰值论”总能在石油价格暴跌时发挥作用,变换一下脚本,再变换一下发表理论的科学家人选,给出一个理由来推迟一下峰值到来的时间,一个全新的石油保值“文案”就出炉了,效果往往也都不错。不过,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就不知道了。

结束语:到现在,人类依然没有找出石油的形成原因,尽管哈伯特的“峰值”理论一再被完善、峰值到达时间一再推迟,但其生物成油理论依然还是目前最理想的一个原因,仍然在人们的认知中占据主流地位,当然,结果到底为何,还需要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和研究。

关于石油的成油理论,你更相信哪种说法呢?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会再生吗?

在远古的海洋里,生活着很多水生动物。它们有的体型大,有的体型小,甚至还有很多浮游生物。当这些生物一代一代的死去,它们的尸骸就沉积在海底。有的骨骼变成了化石,但由于海洋中有很多盐分,它们身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能马上被降解(就好像腌咸鱼一样,可以储存很长时间)。  

由于海底的水压很大,所以长年累月动物和微生物的尸体就逐渐被压缩。几千年后我们看到的沉积岩,就是压缩的结果。在强大的压力下,脂肪和蛋白质逐渐液化,变成了石油,存在于沉积岩中。  

很多的陆地上也盛产石油,这是由于地壳运动的原因造成的。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

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这个中文名称是由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会再生吗?

石油是一些动物生物尸体经过漫长进化而成,就算再生也是非常缓慢几千万几亿年时间,跟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甚至更短暂几百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搭不上任何配比,所以用不了多久就会用完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会再生吗?

石油简单的说,就是各种生物的死体和有机物,经过数千万年的化学反应形成了石油,也 比如腌咸蛋一样,明明里的蛋黄变成了很多油出来。

现在因人类开采石油大快,石油的消耗量又这么大,石油的储存量肯定会逐年减少而最后枯竭。

石油以后在地球上会继续形成,但人类或许等不到这个时候,因为石油的形成需要太久能年代了!

所以今后人类会研发新能源出来,永久性为人类提供生存的需求,并且取之不尽而不会枯竭,比如海水!!!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会再生吗?

早期科学家们认为石油是由古代动植物尸体转化来的,很难再生。现在科学界有新理论认为石油是地壳中的碳氢元素经过高温高压产生的,比较容易产生。目前的观测数据比较支持新理论。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会再生吗?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汽油、柴油、沥青,到塑料、纤维、轮胎,再到飞机、坦克、航空母舰,都离不开石油资源。那么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会再生么?本文将予以介绍:

一、沉积盆地

所有的石油资源都发育于沉积盆地内,不管是波斯湾的加瓦尔油田,还是我们中国的油田,无一不是发现于沉积盆地。盆地是指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包括沉积特征、应力环境、发育时间和过程)的统一的沉陷单元。当盆地中发育相当厚度沉积物且中心比周围厚得多时,称为沉积盆地

图1,中国的沉积盆地分布

沉积盆地是一个地质概念,不同于现代地理的盆地。例如地质历史上的鄂尔多斯盆地现在是黄土高原,海拔2000多米,地质历史上的松辽盆地现在是东北平原,海拔500米。

图2,黄土高原

二、石油的概念

石油是地下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要化学组分的可燃有机矿产。这里面有4个关键要素:1是在地下岩石孔隙说的是存在位置,2是天然形成的,3是液态烃说的是产出状态,4是可燃有机矿产说的是应用。

图3,石油

三、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石油的化学成分,我们找到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该与古代生物有关系。所发现的油田几乎都是在具有丰富生物遗迹的沉积岩中。

图4,藻类是主要的生油母质

石油是在烃源岩形成的。烃源岩总体以暗色为主,个别层段为纯黑色,甚至有油苗渗出,有机质丰度较高。岩性主要为黑色-灰黑色厚层状Ⅰ类页岩和Ⅱ类页岩、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纹层状粉砂质泥岩夹灰褐色、褐色、深灰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图5,烃源岩

四、石油是有机成因的,所以不会再生

石油有机成因的主要依据是:1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生物有机质普遍具有这种旋光性, 而无机质则普遍不具有这种旋光性。2生物的细胞含有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掩埋后,氧元素分离, 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例如:在石油中发现的血红素和叶绿素,分别来自于动物血液和植物的叶绿素。

图6,石油和微生物有关

石油形成需要3个基本条件:1,充足的有机质供给;2,埋藏持续提供热量促使有机质向烃类转化;3,至少200万年的时间。所以石油是不可再生的。

图7,烃源岩的显微镜下照片

综上所述,石油是低等有机生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时间形成的,一般发育于烃源岩中,石油是不可再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