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瑶族为什么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他们常年生活在海里吗?

巴瑶族,世界上最后一个海洋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常年生活在大海上,没有国籍,甚至一些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族人戳穿自己的耳鼓膜,他们的生活处处都透露着一股神秘气息。

海上吉普赛人

巴瑶族是一个非常小的民族,人数加起来也不过几千的规模,他们主要生活在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海域之间,生活上以捕鱼为生,常年生活在大海上,也被人称为“海上吉普赛人”。

他们的生活方式独特,每天早早就已经起床,开始谋划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出海打渔。

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渔民一样有着设备齐全的渔船,他们通常只用自己传统的小渔船出海,这种船很窄,只有一米五的宽度,不过船头很高,长度能够达到五米左右,整体看上去狭长。

巴瑶人的渔具也比较传统,不过,近些年来,他们也开始尝试着向世界看齐,学会了自制火药,用炸鱼的方式进行捕捞,以提高鱼虾的捕捞数量。同时,应对周边人们对活鱼活虾的要求,他们还学会了用药物的方式来延长鱼虾的存活时间,以保证捕捞上来的鱼虾能够活着被送到餐厅和市场上。

潜水高手云集

巴瑶人善游泳,尤其善于潜水,这种能力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

往往在大人们出海打渔去之后,孩子们就会成群结队地在海里游泳、潜水,在嬉戏中不断强化着自己的游泳本领,长大一点后就能随着大人们一起出海捕鱼了,能力好一点的孩子在自己八岁左右就能帮家庭分担压力了。

巴瑶人的潜水能力出众,他们往往不用借助多少工具就能下潜很长时间,有的甚至能够下潜到水下三十多米的地方,以便于在那里搜寻海参和珍珠等物。这些东西对他们用处很多,海参是巴瑶人的一道美食,珍珠则可以拿去跟别人换一些生活用品,当然,海参也是巴瑶人向外售卖的珍品之一。

巴瑶人的潜水护具不多,也很简陋,护目镜往往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为了防护和捕猎,他们有时还会手持一把鱼叉,当然,鱼叉也是利用废旧品改造制作出来的。

对于巴瑶人来说,潜水不是运动,更像一份工作,因为常年在水下待着,为了减少水压给耳朵带来的痛苦,一些人在幼年时就会故意将自己的耳鼓膜戳穿,以减少深水处水压带来的痛苦,不过,这种做法虽能缓解一时,对自己的身体也是有很大伤害的,尤其是到了晚年的时候,这些人的听力会变得非常的不好。

巴瑶族的起源

关于巴瑶族从何而来,由于这个民族遗留的记录实在太少,所以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不过,在周边几个国家中倒是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在印度尼西亚,巴瑶族被认为是一个“英雄救美”故事的延续。据传说,曾经有一个公主被洪水冲进了海里,而后被一个英俊的国王给救了起来,貌美的公主以身相许,嫁给了这个生活在海上的国王,巴瑶人就是他们的后代。

在菲律宾一带的传说中,巴瑶人是因为一次怪物袭击人类事件而来的,在一次巨型怪物袭击人类的事件当中,巴瑶人的祖先被怪物给赶到了海上生活,自此后就一直定居了下来。

马来西亚一带的传说最多,一种认为是来源于古时候的皇家卫队,在一次风暴过后,他们被迫移居到了海上;另一种传说则认为是这支卫队原本是要护送苏丹的新娘,结果路上新娘被掳走,他们无法完成任务,又怕回去被惩罚,就在海边定居了下来;还有一种说法,同样是关于公主的,不过这次是公主被洪水冲走之后,国王父亲派遣了卫队前去寻找,并严令找不到公主不许回来,这些人找不到公主,又不能回去,只能在海边定居了下来,成了最早的巴瑶人。

当然,以上这几种说法也只是民间流传的版本而已,具体巴瑶人从何而来,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

尴尬的处境

巴瑶族热爱海洋,喜欢生活在海里,在常年的潜水活动中,他们的身体也适应了海水中的环境,与陆地人有了一些差别,比如,他们在水下不用护目镜也能保持良好的视野,可以准确的发现水下的“猎物”。

不过,随着陆地文明的发展,他们这种一直延续下来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冲击,而最为尴尬的就是他们的身份问题,因为常年生活在国家交界处的海域里,也不怎么到陆地上去,他们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国籍,这让他们的活动大为受限。

没有国籍的情况下,他们无法上到岸上去,生活上更多时候靠的还是自己,没有文字、文化,也不用说什么教育和医疗了。

结束语:近些年以来,巴瑶族也受到了周边国家的一些强制限制,要求他们上到岸上来生活,并给他们盖些简单的住房,也教授他们现代文明的知识,在这种政策下,越来越多的巴瑶人开始移居到岸上,也开始被陆地文明所同化,这个唯一的海上游牧民族也正在逐渐的消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