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战役时,苏军各方面占优,为何依旧伤亡35万人?
在二战的时候,在欧洲两场最著名的战役就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柏林战役,进攻方和防守方发生了改变,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德国大军进攻苏联,而到柏林战役的时候,苏军攻打德国的司令部,但是学习都是一样的苏联两场战役都取得了胜利,而柏林战役德国失败,也意味着法西斯也走向了灭亡,可恶的二战接近了尾声,因为二战波及到了60多个国家、二十几亿人口、伤亡人数7000多万,3层给人类带来太多的苦难,但是和平有时候就是用战争来维持的。
在柏林战役中苏联为何还要伤那么多呢?第一、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苏联膨胀
都知道希特勒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但是希特勒在二战中的运气真的有点背,在准备攻打墨西哥成的时候就在前一天晚上,老天又下下起了大雪,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德国就损伤了太多的士兵,而且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为士兵们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也给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是下了很大的障碍,都说胜利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德国只占了人和没有天时,也没有地利,但是战争就是这样,风云莫测,在战场上可能指挥官一个错误的指挥就可能导致一场战争的走向。
第二、同盟军出兵太少
在柏林战役的时候可以说是二战的末期,美国和英国都知道这一场战役是非常的艰难,所以美国资源苏联很多的无羁和后勤的补给,但是他们很少几乎没什么出陆战的兵力,而且美国的陆战的兵力作战能力比较差,就算美国加入柏林战役,只会成为柏林战役的炮灰,作用并不大,所以说在柏林战役中,陆战的兵力几乎都是苏军的,同盟军的兵力几乎没有。第三、德军玩命抵挡
在二战初期的时候,德国的兵力可以说是最强的,而且他们的士兵素质非常高,军事功底非常硬,所以当苏联攻打到德国的柏林的时候,这是他们最后的一道防线,也是最后唯一自救的机会,德国用尽全力跟苏联拼杀,而苏联是人口众多,但是在末期的时候,苏军的兵力有很多新兵,他们这些新兵是几乎没有接受过训练的,直接就上战场,很多士兵连用枪都手抖,加上枪的后坐力比较大,在战场上就会有紧张和畏惧,而德国这边,都是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英,作战经验十分的丰富,所以很多新兵被老兵阴死了。第四、苏联的玩火自焚
在德国把大部分的军队收缩到柏林的时候,德军等后勤补给也讲了满足而且得到英美的物资资源,所以在苏联的心里,这是一场很简单的胜利,而且面对德国的能留部队,苏联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就是因为有英美的撑腰,高估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德国的反扑手段,在苏德战争中,苏联在前期都是被压着打,都没我是抬头的机会,所以攻打柏林的时候,因为报仇心切,而且想通过这场战争都震慑英美,达到一箭双雕,但是却失算了,德国给了苏联一个意外。
柏林战役时,苏军各方面占优,为何依旧伤亡35万人?
这个35万是苏联方面公布的,国际上普遍认为,实际伤亡的人数远高于这个数字。苏联攻打柏林之前已经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的决心。某种程度上,柏林战役(4月16日-5月2日)政治意义高于军事意义,毕竟,柏林是纳粹的政治中心,是红军们一定要摧毁的邪恶堡垒,绝对不能丢弃,也绝对不可分享。必须不惜伤亡打下柏林,终结纳粹,否则也谈不上后来的分区占领和两次柏林危机,这涉及到战后的格局和政治话语权问题。
而对于德国来说,意义同样极其巨大,因为这场战役也是第三帝国最后的希望,只要能将苏联人在这场战役中击败,德意志第三帝国就不能完全被当作“战败国”,德国高层甚至有可能同西方盟国达成一个能使第三帝国继续生存的协议(希姆莱的如意算盘,下图对话),即有条件投降,而不是割地又赔款,国家一分为二的这种无条件投降(下图)。
第一、柏林的外围是苏军需要突破的第一道重围,即奥德—尼斯河地区,德军修筑了坚固的防线。另外,苏军在向德军阵地突进时,原本想要利用数百盏探照灯扰乱德军的视线。但是,正赶上大雾,分散了灯光,德军反而能够更加清楚的看见苏军的动向,在德军炮火的攻击下,苏军首战死伤惨重。加之,周边的沼泽地也阻碍了不熟悉地形的苏军的进攻。
好不容易进入柏林市,苏军面临的是惨烈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当然,气候要好得多)的巷战。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防御设施相当完善,工事也是相当坚固。尽管说苏军有着空军和炮兵的支持,但是德军也有主场优势,苏军越是接近柏林市中心,遭到的抵抗也越强烈,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而柏林的蒂尔花园区(下图)是柏林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有着德军最为精锐的武装党卫军驻守。柏林战役中的主角之一就是武装党卫队的外籍军团(国防军只吸纳德国和奥地利公民,只有党卫军才招募外籍人士)战斗力强悍。在柏林战役中,这些外籍军团没有退路,不管向谁投降都是死,作为叛徒,自己的国家也回不去了,加上所谓的坚定的信仰,所以宁可战死也不投降。甚至,维京师等外籍党卫军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将自己绑在了机枪阵地上,继续向红军开火。
而且,在柏林战役中,柏林市民也被党卫队强行武装,比如,老年人和小孩组成的“人民冲锋队”。(下图)训练使用反坦克榴弹只要有劳动能力的柏林男性,如果不去为纳粹冲锋陷阵参加巷战,就会被党卫队枪毙,还把尸体挂起来示众;直面去对抗红军,还是死路一条。甚至在巷战对峙的中,居民楼如果向红军挂上白床单表示投降,就会被后面的党卫队处决,尸体还得挂着牌子“示众”(下图);如果不挂就直接被正面的红军打成筛子,战与不战都是死,不如去死战。
关于德国的死战,举个例子——国会大厦战役。守卫国会大厦的并不完全是SS(武装党卫队),也有国防军邓尼茨营的海军学员、空军和老百姓组成的人民冲锋队,所以非常有代表性。
苏军在外部用炮火轰,坦克递进射击、送到窗口往里面打,压着火力冲进国会大厦。
第一天已经冲进去了,遭到顽强抵抗。
红军进入国会大厦之后,重火力施展不开。双方先是用冲锋枪互相扫甚至拿反坦克的火箭筒,德国称之为铁拳,拿铁拳在房间里面互相打。每个房间都在格斗,打完子弹,有些人甚至抱在一起肉搏,拳头互殴、牙齿互咬,拼死搏斗。
第二天也就是4月29日,红军再次向国会大厦发起冲击。红军潮水般一层一层往上攻,艰难的攻到楼顶,4月30日苏军最后冲上国会大厦的楼顶。为了纪念这一光辉时刻,隔天摆拍了下图的照片。
(这张照片大家都喜闻乐见——“苏联红军攻占德国柏林议会大厦”。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张图片被精心“PS”过。原来,拍摄时,苏军士兵的两只手腕上都带着bling,bling的大手表,为了塑造苏军的正面形象,在照片发表之前,胶卷底片做了手脚,于是,手表消失了。)
第二、希特勒是个性格极端偏执的人,信奉“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极端人生信条”。但是,死守柏林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主意,此时的纳粹精英们对战局看的相当透彻,他们也坚决主张守卫柏林,心里的算盘是希望柏林落在英美的手里,尽量争取时间向英美投降,这样就能尽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战后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当时,从将军到士兵,大家都是这么想的。直到柏林战役中后期,德军发现盟军已经完全把柏林让给了红军打,投降无望,只能选择“死战”。第三、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希特勒得知此消息后,顿然又生出战争会出现转折的希望,而且这种充满希望的气氛一直持续至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苏联红军包围了四分之三,这时希特勒才打破了最后的幻想。
第四、作战士兵基数大,所以伤亡高。柏林战役之前苏军一共派遣了206万的兵力,德国集结了号称80万的兵力,也就是说柏林战役一共有286万的士兵参加到这场战争中。
同时,我们都可以看出的是,无论输赢,二战中苏德战场上的多数战役里,红军的伤亡都大于德军。
到了柏林战役后期,双方都杀红了眼,加之苏军高层的洗脑般政治教育和国耻家仇的激励,胜利前夕的士兵们也陷入了疯狂的状态。结果,攻克柏林后,德国老百姓可是遭了殃,九死一生的苏军自然而然的将国耻家仇和压抑已久的情绪发泄在柏林市民,尤其是妇女身上,留下了一段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过,苏联红军损兵折将35万夺取了柏林,然而,之后还得按照45年2月的美英苏三国《雅尔塔协议》让美英法三国占领。而且美英法三国的大柏林占领区面积和人口还大大高于苏占领区(大柏林的面积为889平方公里,苏管区占409平方公里,拥有100万人口,美、英、法国占领区的面积是48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整个大柏林位于苏占区之内),具体情况如下所示:总之,无论是盟军还是苏联红军,在柏林战役上,都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双方还比较满意。倒是咱们作为吃瓜群众,替人家操碎了心。
柏林战役时,苏军各方面占优,为何依旧伤亡35万人?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事,那是秃子脑瓜顶上的虱子,那是明明白白的事。咱要想把这事弄明白了,俺觉得这就得从参与的三方性格说起,大家伙先听听俺说的对不对,打个底咱在说下边的事。
三方性格简单的说,苏联人杠,讲究以血换血以牙换牙你崩了俺这颗牙,回头俺就拿这颗大板牙捅死你,就这么个人。
那美国佬精,打仗还蹲在后边整个大算盘算算自己个的得与失,不然也不会有两个世界大战,把美国佬打成了世界巨头的局面。二战开头一边卖给小鬼子军备物资,另一边卖给大华夏药品,药品管够,军备免谈,目的就是让这仗打下去,自己个捞好处。
要不是脑仁起坑的小鬼子玩偷袭,美国佬这下场的时间,还不知道是啥时候。最典型的就是上代那总统奥巴马,就因为人黑了点,整个形象出来才有他这么个总统。这形象使唤完,他那政策分分钟钟就让特朗普这挺靠谱的商人给废了。
至于丘吉尔那纯属蹲在美国佬后边打酱油的,美国佬说啥他听啥的角色。要不是那条英吉利海峡,小个子希特勒早夹枪带棒的冲了过去,分分钟钟就没他啥事了,三巨头这就得是俩巨头的干活。
当年和咱大华夏配合打小鬼子,小鬼子的影还没有瞅见,第一个撅着屁股跑路的就是这英国绅士。好不容易等来的盟军物质要发给大华夏,结果他全自己收起来。就等着跑路的时候,丢给小鬼子使唤,揍自己个用,那脑壳不仅仅是起包,这得灌多少水才能做出来的蠢事。
没放一枪一炮成建制的向小鬼子投降,投降前把自己个捯饬的干干净净美其名曰这叫绅士,这脸皮比那二皮脸都厚。要不搁现在天天嚷着脱欧脱欧,转脸就后悔了,这又嚷嚷着要重新公投,这要不是国际频道,咱还以为小孩子过家家呢。
这就是三巨头的性格,既然有了这样的性格,那么题主的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
分析一下为嘛这仗要打起来当年,全世界的力量结合起来把个希特勒打的哭爹喊娘的,防线缩回到了柏林。
希特勒整顿了一百多万的兵力,摆在了柏林,疯狂的向盟军发动挑衅。其实所有的人也能瞧的出来,这也是德国那强弩之末营造出来的最后一点硬气。
只要开打德国的败亡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没啥悬念的,毕竟要帮助没帮助,要退路没退路的。莫斯科保卫战那是基于老毛子有充足的大后方作为后方,而柏林搁地图上就一大拇指一样的宽度,连转个身都困难,后方?想多了吧!
当时那美国佬一瞅希特勒摆出的这架势,一脑门的汗珠子,要拿下柏林这得往进填三十多万的人,没这个数,想拿下柏林那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以美国佬为首的这帮子不要脸的,这就要蹲下来和德国人搁谈判桌上,把这二战的事给解决了。
其实德国人摆这么多兵力搁柏林,其最终的目的,也是想把这事搁谈判桌上解决,整个好局面,撑到下次在开局。
“啥玩意?谈判?哦!眼瞅着他要完蛋了,你们就给俺整这么一出!你们知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俺们死了多少人?用俩破嘴片子,嘴炮就准备把这事混弄过去?想多了吧!”斯大林第一个跳出来表示不服。
你们不干,俺干,这斯大林甩开膀子自己干上了。这一家伙下去,老毛子就死掉了三十五万人,这是老毛子自己个公布的数据,但大家伙都一致认为这数据低了,真实的死亡数据比这要高。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有些人说:“这事整的没有必要?完全是拿老毛子的命,去满足斯大林那欲望!”
俺就说一声,你快拉倒吧!斯大林不是啥好人,俺从心底里也不喜欢这人。但柏林这一仗不能在谈判桌上办,就得一刀一枪的打下来。
为嘛呢?因为二战的时候,老毛子大家伙都喜欢叫他红色苏联,就这几个字已经决定了老毛子在战后和美国佬他们不和,那以后掰手腕的事,那是常有的。
这是两个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的不同,最终会杠上的。而德国佬至少在社会制度上和美国佬走的近,德国佬和美国佬偏开二战,那是可以走的近的两波人,而老毛子和德国佬那莫斯科保卫战一开打,基本已经形成了世仇,根本就无法调和。
举个例子,老毛子把德国佬击溃了,德国佬宁愿兜兜转转几千里也要向美国佬投降,也绝对不会向老毛子投降。
所以这事一旦搁到谈判桌上来谈,您觉得老毛子能捞到啥?之前死的那些个人,很可能在一张破纸片上亏的啥也没有了。
所以这仗必须打,而且一定要打赢了才算完事。只有这样,才能把德国佬的脊梁骨给整断了,谈判的时候德国佬只有竖起耳朵听话,蹲在桌子边上签字的份。那么老毛子面对的只有美国佬这帮子人喽。
而且通过这柏林的战争,让美国佬明白一件事,这老毛子打仗他就没有怕过谁,想玩?来呀!不就是三五十万人吗,俺陪你!
让美国佬意识到,打仗老毛子从来没有怕过。
但老毛子怕吗?您自己个瞅瞅,二战一家伙就死了两千七百万,全部都是青壮年,更加要命的是,七个人中四个女的,三个男,就这比例,这三个男的还有一多半是老头和小孩。您按着结婚嫁娶来算,一个女的结婚,另一个就得光棍。到现在这比例都没缓过劲来,老毛子地界女的依然比男的多。
还有那技术,说实在的老毛子那会的技术和美国佬比真真的差老大一截,这要不是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从德国佬手里抢了好多科学家回来,他那技术真不够看的。
这要人没人,要装备还差,你不打这一仗,那些个喜欢蹲在纸片上算数的家伙们,指不定要怎么对待战后分配问题。
而且一帮子跟着老毛子的哥们都瞅着呢?这一但怂了,这后面绝对不好收场。
所以这仗必须打,毕竟这仗牵扯到了战后的格局,以及政治话语权。
德国人不想打,所以摆了个绝命局,这要耍恨的,逼着人们在谈判桌上聊这事。美国佬无所谓,反正是赢了,只剩下分肉的问题,分多分少而已。老毛子必须打,而且必须要赢,只有这样这肉才能分多了,欧洲这块被管辖的地才能压下去,让德国佬闭嘴,让美国佬认识到老毛子真真的不好惹。
所以这仗的结果就是,剩下俩必须耍狠的角色。
柏林的普通市民也被整编起来,比如那些个所谓的人民冲锋队,一帮子老人小孩拿着枪和老毛子互怼。
如果不参加,结果就是这帮人就会被所谓的党卫军拉出去枪毙。所以摆在柏林市民面前的就两条路,一条被党卫军干掉,顺带挂在墙头上,以儆效尤,另一条和老毛子对这干,这条也是死路,但活的久一点而已。
那最后一战国会大厦战役,里边就有所谓的冲锋队,都是小孩和老人,那仗不用俺介绍了吧,双方打的那叫个惨烈。
还有希特勒组建的外籍军团,这帮人那已经是个死人了,不被自己国家承认,投降是个死,不投降也是个死,结果这帮亡命徒把自己个绑到了机枪上,玩命的和老毛子对着干。
所以基于这种原因,老毛子死亡的人数很多。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柏林战役时,苏军各方面占优,为何依旧伤亡35万人?
苏军战损率高的问题不只有在进攻德国国会大厦的时候才出现,在整个苏德战争中,苏联军队与德军之间的伤亡比都很悬殊。比如在苏德战争前期,苏德双方的战损比竟然高达10比1;到了1943时期,这会的苏联逐渐站稳脚跟,而德军后补兵源战斗力也有所衰减,但是苏德人员伤亡比依然高达5比1;到了1944年,由于苏联武器装备在这时候有数量优势,这时候才能把伤亡比拉低到3比1,部分可以拉到2比1。而整个苏联进攻德国国会大厦时苏德战损比值是7比2,稍微超过3比1,也不算什么很奇怪的事。
德军战斗力强是因为他们传统的军国素质。日耳曼人是战斗民族,他们从7岁就会接受军事教育,到9岁的时候就得了解相应的军事知识,到11岁时候就得军事训练。14岁的时候能为预备役队员,16岁就已经是两年的兵了。这是德军战力强的主因之一。
其次,德军的战术配合好。由于德军的军国素质使得他们在团队配合方面有优势,单挑德军可能都是两个胳膊扛一个脑袋,但是涉及到多人配合,多兵种组合方面德军就赢了。这就是德军在对苏联战争中取得优势的主因。
至于柏林战役,由于苏联求胜心切,德军主守,这在与德军交战的3比1伤亡比上面多出那么一个七分之一也就情有可原了。
柏林战役时,苏军各方面占优,为何依旧伤亡35万人?
苏联自己公布的伤亡数字是35万人,但小可通过查阅有关史料得知,苏军的伤亡人数达到了100万人。柏林会战,苏军投入的总兵力260万。也就是说,近一半的苏联红军,死在了苏德战争的最后时刻。
纵观整个二战,就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来看,苏军和德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之上。无论是莫斯科战役,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或者库尔斯克大会战,苏军都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伤亡,才勉强取得胜利。而且每一次的胜利,苏军的伤亡人数和军备损失,都达到了德军的2倍、甚至3倍以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联如果不倚仗当时的1.6亿人口的优势;没有美、英等同盟国,给予的武器、弹药、石油、粮食等全方位的物质援助;单凭苏军自己想要战胜德军,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的神话。
柏林战役时,苏军各方面占优,为何依旧伤亡35万人?
因为苏军统帅部为了雪耻(报复),为了欧洲话语权,为了腾出手在亚洲战场分一杯羹,更为了战后全球利益最大化,所以加班加点限时限责的进攻一座破釜沉舟没有退路的坚城壁垒。
本来围困+谈判就能搞定的事,因为政治原因,苏方统帅部明知故犯的违背军事常识。一方面德军尤其是党卫军誓死抵抗,一方面苏军破城心切不惜人命。时间紧任务重对手强,人想死得少都不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