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能成为一家人,三观不同的家庭迟早拉豁。
求同存异,但三观的底线肯定是一致的,就算夫妻双方差距很大,但起码一方不会对另一方的三观产生极大不适甚至抗拒。企业有企业文化,家庭有家庭氛围,家风就是这家人的风格。
而家风,就如同土壤,会培养出类似三观的孩子。
以前相熟的几家小孩子在一起玩,我无意间心血来潮问他们:“你们觉得什么最可怜呀?”一个孩子立即举手回复:“穷人最可怜!”,而其他孩子还在发蒙,有的觉得他说得不对,又不知道怎么反驳。
我问这个孩子:“你为什么觉得穷人最可怜呢?”
那个孩子理所当然地回答:“没钱当然可怜,有钱才快乐!”我当时就心想,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们两口子都属于锱铢必较,看重金钱的人,而他家的家境比一般人好太多,但各方面抠搜得如葛朗台一般。节俭其实是美德,但他们对人和事的评价基于物质的评判。这个孩子在旅游途中,张口闭口都是钱,订酒店,就凑来问:“多少钱?”问到价格了就摇头说:“太贵了,我们不住,我们要住便宜的。”或者在大人们计算费用时很感兴趣地挨着他妈妈,一直小声嘀咕:“别算错了,不要多给了。”,有时候他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玩久了点,他就会大声闹:“你多玩了几分钟,要赔偿我,付我钱。”
我们不胜其烦,不过他的家人觉得很正常,不以为然。
然后我问其他孩子:“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穷人最可怜?”有的孩子点头,有的摇头,但都不太肯定。后来有一个孩子突然说:“我觉得病人最可怜,再多的钱,只要生病了,就可怜。”
我欣慰地看着那个孩子,他的父母三观都比较正,更看重人生的质量,对人和事的评价有着传统中国那一套,既不贪便宜,也不吃大亏,处事不卑不亢,钱多多用,钱少少用那种人,也不喜欢物质攀比,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清清正正的家庭。
第一个孩子立即反驳那个孩子:“只要有钱,什么病都能治好!”
我当时就笑了,摸着他的头说:“明白了,你的世界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他不服地看着我,我说举个例子吧,当你发烧了,没力气了,也不想吃东西,这个时候给你拿来世界上最好吃的冰激凌,你却吃不下,难受不?他点点头,我说,这个世界能用钱买到的东西并不珍贵,唯有买不到的才是最珍贵的。
拥有金钱买不到的财富才是幸福,为了金钱而失去这些财富的人最可怜。
可惜这些孩子还听不懂。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不一样的人群始终会分开,同化不可能[思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