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坎日苏两军交战,为何装备较强的苏军死伤人数多于日军?

现在都开始这样黑苏联了?

诺门罕是苏联的一场大胜,苏军若真的被日本鬼子痛揍,那二战的历史也就改写了。

历史会变成日军长驱直入满蒙区域,继而攻占远东大部,夺下库页岛和萨哈林油田、千岛群岛,开入海参崴,没准最后还能与元首瓜分苏联。

然而现实的历史是,日军当了缩头乌龟,哪怕元首西边打得再激烈,哪怕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整得苏联要死,日军依然雷打不动的拼命修关东军要塞,根本没胆子出击。

诺门罕的苏军伤亡数字很明确:

军官损失1156人,士官损失1477人,士兵损失7070人,合计9703人,卫生性损失15952人,合计25655人。

另一份伤亡资料也表达的很清晰:

阵亡6472人,疾病亡51人,伤死1152人,失踪2028人,合计9703人。受伤15251人,患病701人,共15952人,伤亡合计25655人。

日本则写的很是含糊,他们直到战后才遮遮掩掩的报了个阵亡7696,负伤8647,失踪1021,合计17364人的伤亡数字。加上此战后陆陆续续的死的,基本上凑了个18000。

实际上,苏军打完诺门罕后,报出的是日军伤亡5万的数字,只是这个数字与日本人战后报的伤亡对不上,很多人便认为苏联当年吹牛逼,在日本面前吃了亏。

5万人报的有些过了,可能其中包含了满蒙军队的数字,但日军的屁股绝对不干净,他们绝对存在少报瞒报的情况,对当年的关东军来说尤其如此,只是这段历史属于二战前,经过二战它已经成了一坨浆糊。

可是,即便是日军报上去的伤亡数字,也能看出他们在诺门罕战斗中的凄惨。

日军主战部队是23师团,这是个乙等师团,人数也就15000,参战的整个第六军总共也就25000人,杂七杂八的再加上去,约30000多人。

3万人让苏军干掉18000,23师团伤亡11980人,日军这已经不是被痛揍了,这是尼玛平砍连击带顺劈。1940年23师团整编,只剩下可怜兮兮的3600多人。

否则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回去何必要自尽呢?这可是陆军中将,后来甚至有传言说小松原道太郎是“苏联间谍”。

第6军司令荻洲立兵倒是没给逼死,落得个降职参谋本部付,编入预备役的下场。

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参谋长矶谷廉介参谋长也被迫辞职,之后二人转入预备役,植田再也没有出场机会,矶谷到东条英机任首相时才得以复出。

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服部卓四郎坐飞机侦查,被苏军打了下来,差点就被俘,后被发配到陆军步兵学校当校付。诺门罕的策划者之一参谋辻政信日子也不好过,被赶到台湾做“台湾军研究部部员”,这都已经是很轻微的惩罚了。

23师团参谋长大内孜被苏军击毙。

“小林支队”旅团长小林恒一腿被炸断。

旗下第71联队长森田彻大佐被炮火炸死。

旗下第72联队长酒井美喜雄左臂被打断,回去后被逼自杀。

中佐长东宗治随后代理71联队长,绝望之下拉炸弹自杀。

23师团骑兵联队全军覆没,联队长东八百藏被当场击毙。

第13炮兵联队长伊势高秀大佐损失最后的火炮后剖腹自杀。

23师团64联队的长山县武光大佐被苏军团团包围,绝望之下“奉烧”军旗,与一众联队指挥部的士官表演现场剖腹。

搜索联队井置荣一中佐率800人困守富士高地,打到弹尽粮绝,水、电、通讯全无,最后抗命带200残军撤退,他被苏军俘虏。

战俘遣返后,小松原道太郎逼迫井置荣一自杀,第六军参谋浜田寿荣大佐还喷其“给军队注入了污名”,让师团军医部长村上德治大佐去“劝”。

村上对井置说:“你有糖尿病,你脚上的伤好不了,会恶化的很严重,所以怎样都救不了你的命”。

然后小松原道太郎给了井置一把枪,井置拿去就自杀了,日方称之为“戦病死”(阵亡)。

之后小松原自杀前拜访井置家,对他夫人说:“井置君原本也打算一起回去的,但是他是个责任感很强的男人,所以先去自杀了。”

但是必须承认,诺门罕战役确实让苏联吓了一跳,日本鬼子打得是相当顽强,但无论是战争的胜负,还是战略的胜负,苏联都是个大赢家,胜利者不应被指责。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日军的强悍,苏军才会疯狂的增兵,他们心里有点虚,乃至一直都没有放松对远东的警戒,斯大林亦不惜出卖中国,尽力稳住日本。

日本在吃下这一顿爆锤后也发生了转变,关东军狂修要塞,海军中鼓吹“北进”的派系倒台,陆军中鼓吹“北进”的也失了势,因此日本得以依从陆军“南进派”的主张,开始谋划对东南亚的侵略。

辻政信等人之后倒是愈发不消停,他们认为只需要再努把力日军就能战胜苏联,然而他们却都在围观,只有23师团在前面打,是日本在混乱的政治和派系斗争下,拿23师团官兵做了献祭。

诺门坎日苏两军交战,为何装备较强的苏军死伤人数多于日军?

首先是,日军炮兵射击技术很好,准确性很高。虽然相对于苏军来说,日军的大炮数量和弹药数量都非常少。但是打击精度很高,苏军一半的伤亡都是日军炮兵造成的。

苏联人对日本反坦克炮兵的评价是:非常机动,不断变换阵地打击苏联坦克。 因此,虽然日军反坦克炮数量不多,但是在诺门坎战役苏军损失了500多辆坦克装甲车辆。

据朱可夫自己的回忆:与我们在哈勒哈河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下级指挥人员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

其实到了太平洋战争,日军特点主要还是如此,炮兵技术很好射击精确,步兵近战能力不错,特别是防御非常顽强。在士官控制下小组战斗能力比较强。

诺门坎日苏两军交战,为何装备较强的苏军死伤人数多于日军?

诺门坎战役是二战中日本打算北上进攻苏联的一场战役,苏联参战的是第一集团军大致人数为七万人,日本主要是第二十三师团,加上伪军一共大约两万五千人。从战后的结果看,虽然苏联打赢了战争,但是死伤人数却是多于日本方面。下面进行数字对比:苏联阵亡加上失踪共计9703人,受伤15251人。日本阵亡加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在人数和武器装备都优于日本的情况下,为什么苏联的死伤人数要多于日本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1、日本经历多次战争,单兵作战能力要比苏联强,枪打得准,而且作战的方式让苏联不适应。大家知道亚洲人和欧洲人的不同,欧洲军队作战没有亚洲人灵活,日本亡命徒式的冲锋也给苏联带来了困扰。并且日本炮兵的精准发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很多苏联士兵是被炮炸死炸伤的。还有就是参战的人数多,在对攻的情况下,必然伤亡要大。

2、苏联刚刚经历了大清洗运动,很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几乎丧失殆尽,人们刚从惶惶不安里走出来,对苏联军队来说战斗力大打折扣。

所以,苏联在装备人数都强于日本的情况下死伤人数多于日本,也印证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老话。在战场上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比一比人数或者枪炮的多少就能决定的。

诺门坎日苏两军交战,为何装备较强的苏军死伤人数多于日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东亚,日本妄图以一己之力侵吞整个远东地区,将朝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全部收入囊中,并且还袭击了马来半岛和印尼群岛。日军在二战的走向几乎一路从北向南,拿下朝鲜地区和中国东三省后,它没有西进蒙古,也基本没有北上苏联,而是一路往南,直到最后美国将他消灭也不敢北进。

有人说,日本执行南进政策是因为海军的强大,但其实这只是日军大本营无奈的选择。

早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初,在军部的高层计划就有两个不同的战略,分别由陆军和海军提出,一个是北上苏联,一个是南进东南亚。日本的陆军和海军素来不和,北上和南进战略一直在军部争吵不休。直到1939年的一场战争,彻底让日本打消了北上的念头,全力南下,这就是苏日爆发的“诺门坎之战”。

诺门坎之战在二战史中地位很重,有人甚至将其列为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因为在此战之后,日本人彻底放弃了北上的计划,百万关东军按兵不动,让苏联得以将军队调往西方抵抗德国入侵,扭转了欧洲战场的战局。

那么,诺门坎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日军和苏军到底伤亡几何?为何苏军一战就能击垮日军的锐气呢?

一、北上才是战略,南进实属无奈

在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三国结成了“轴心国”,决意挑战当时的世界秩序。三国以灭亡当时世界其他强国为目标,约定在战争胜利后分割世界。

日本远在东亚,他面对的是国土广大的中国以及苏联。在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人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开始在中国东三省发展自己的势力。而根据和德国的约定,轴心国之间要同仇敌忾,军事上相互协作。德国希望日本有朝一日能在远东“踢苏联的屁股”,两边夹击苏联,策应欧洲战场。

日本陆军根据这个战略,计划在伪满洲国屯军,等苏德战争爆发后北上西伯利亚,进攻贝加尔湖,利用西伯利亚的资源来支撑日军,最后消灭苏联。

但是1939年,日本和苏联之间的诺门坎之战让日军的希望化为泡影,日本陆军含恨放弃北上计划,海军主导的南下战略成为唯一的选择。

二、针尖对麦芒——日本踢到铁板

日本是20世纪30年代在东亚首屈一指的强国,在亚洲更是罕有敌手,日军在中国攻城略地,难求一败,但没想到在诺门坎一战被苏军打服。很多人以为这场战役是一边倒的屠杀,但其实诺门坎之战的残酷程度超过很多人想象,苏联和日军都伤亡惨重,根据史料,“获胜”的苏军伤亡甚至比日军更加惨重!

而在当时的地图上,人们都找不到“诺门坎”这个中蒙边境的小地名,《纽约时报》评论这里是“世界注意不到的地方”。

1939年,因为当时在中国战场的胜利,日军大本营里陆军北上派占了上风,关东军开始谋划在满蒙边境制造摩擦,探一探苏联的实力。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率先发难,关东军第23师团为前锋,在诺门坎地区入侵蒙古,于5月14日开始和蒙古军队交火。

三天之后,苏联根据《苏蒙互助协议》开始介入战争,

日军和苏军首次交手,苏军第11坦克旅一马当先,装甲部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从未碰上的,日军也感到有些棘手。关东军紧急从后方调来第1坦克团的70辆坦克支援23师团,两军在6月18日正式交火。

在东亚战场上,日本从1931年开始一直处在上风,而苏联的坦克、飞机、重炮让日本人体会到了现代战争的重火力。苏军200架飞机在6月22日空袭日军阵地,日本战斗机和苏军空战三天,日本空军损失惨重,最后退出战场。

朱可夫带领的第57特别军在7月1日向日军进攻,在哈拉哈河用重炮和轰炸机打击日军第23师团,日军被苏军的火力压得喘不过气,在坚持十天后宣布撤退休整。仅在哈拉哈河边,日军就遗尸4000具。

7月23日,日军在补充人员后集合25000人发起反攻,但是被苏军击退,司令部下令修建战壕固守阵地。但此时苏军司令朱可夫已经决定发起反攻,第57特别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这支机械化大军有10万人,装备1000辆坦克和装甲车,500多架飞机,相比之下,日军的装备在苏军面前不值一提。

两军相持到8月中旬,苏军率先发起总攻,日军第23师团这时候才知道什么是地狱。苏军用重炮将几万吨弹药打到日军阵地上,日军虽然坚强地发起反攻,但是被苏军的钢铁洪流给击退,最后日军23师团仅剩2000人绝望突围。

8月底,关东军想从山海关内调度几万人再战苏联,但是被日军大本营制止,日本驻苏联大使向苏联提交停战申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

三、扑朔迷离的伤亡

三个月的大战,日苏双方血流成河,但对于诺门坎战争的伤亡人数,在后来的历史上一直扑朔迷离,成了一个“罗生门”。

一直以来,主流的记录则记载:苏军伤亡大于日军

先看看后世统计的两军伤亡情况:日军在1939年诺门坎之战中,第23师团阵亡7600人,失踪1000人,伤员8600人,总共伤亡19000多人。

苏军的伤亡比日军大:由第57特别军扩编的第1集团军,在诺门坎之战战死9700人,受伤15000多人,还有700人生病,共伤亡25000人。

在装备损失里,日军损失飞机180架,坦克120多辆,大炮80多门,其中重炮20多门;苏军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42辆,火炮50多门,几乎全是重炮。

作为获胜的一方,苏军人员伤亡更大,装备也比日军损坏更多,真的称得上是“惨胜”。在战后双方的总结之中,日苏双方都高度称赞对方的军队,日军认为苏军的战斗意志坚定,士兵士气高昂,军队重火力强,尤其装甲部队让人胆寒;苏军则评价日军是“恐怖的军队”,因为缺乏反坦克武器,日军居然用自杀式攻击击毁苏军坦克,而且在弹尽粮绝后也不投降,这让苏联人很震惊。

明明苏军在装备和士兵素质上不落下风,为什么苏军伤亡反而高于日军,这让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怀疑数据的真实性。

根据后来军事专家的分析,日本在诺门坎战役的伤亡上撒了谎。

四、日军的面子和里子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最后主动退出战场,大本营停止增兵并且求和,其实已经承认了失败。在战后,日军关东军进行了大换血,司令员植田谦吉,参谋长官矶谷廉介都被撤职,连血战诺门坎的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都被撤换,足以看出诺门坎失败在日本军中的严重性。

因此,日军报出的伤亡要考虑多个因素,既不能太假,也不能太难看,19000人的伤亡不足一个师团,是大本营能接受的数字。其实日军在此战中的部队不光23师团,诺门坎战役还有“伪满洲国”军队和日本“细菌部队”参与,例如满洲兴安骑兵师3000人几乎全军覆没,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也加入了战斗,但这些军队不被列入日军的“伤亡”之中。

日军的伤亡在后来越算越多,历史学家认为诺门坎战役双方的伤亡在6万上下,苏军的25000人是板上钉钉的,而日军19000人显然属于瞒报,真实人数应该在35000人以上,接近40000人。

日军瞒报了一半的伤亡,毕竟精锐的关东军死伤如此惨重,在二战史上是第一次。为了给国内的政客和民众交代,日本关东军只能为了“面子”牺牲“里子”,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在日本“靖国神社”1966年举办的诺门坎战役祭奠仪式中,记录的诺门坎战役死亡日军就有18000人之多。战场上伤亡比一般是1:2,这样算下来,日军伤亡40000以上才是个可信的数字,此战确实打断了关东军的骨头,让这朵“皇军之花”再也不敢觊觎西伯利亚。

源自:网络

诺门坎日苏两军交战,为何装备较强的苏军死伤人数多于日军?

苏军伤亡大,是建立在日军伤亡并不是很惊人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双方死伤人数旗鼓相当,苏军负伤者多,日军死亡者多。当然,其实苏军这个伤亡一点也不令人惊讶,苏军力求打歼灭战,而日军由于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洗脑教育,进行多次自杀式进攻,而苏军对此并没有什么防备,就导致了一些本可避免的伤亡。再有就是朱可夫的风格就是不计伤亡达到战役目的,这点在后来的东线战场更有体现。

从其他方面看,苏联确实在装甲部队方面占优,其主战坦克为БТ-7 БТ-5坦克,还有少量T-26,至少与日本相比是占有绝对优势。但是,苏联有经验的坦克指挥员少之又少,导致很多坦克在炮火下被白白浪费。关东军根本不是吃素的,他们已经从内地调来独立野战重炮联队,从奉天、北安、齐齐哈尔等地调来反坦克速射炮中队,给23师团补充武器和兵员,增加飞机和车辆。苏联当时战术很不成熟,导致攻击过程中肯定会负出伤亡。

最后一点,伤亡比根本不能说明一场战役的得失,毋庸置疑,诺门坎是苏联全胜的结果,整个23师团基本建制都没了,此战后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一年后病死,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斩断。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是下级军官很优秀,战斗很狂热,但是越往高层越烂,特别是含金汤匙出生的高级将领只能用无能形容。而下级军官的疯狂带来了苏军的伤亡,而上级军官的糟糕,则注定了失败的战争。

诺门坎日苏两军交战,为何装备较强的苏军死伤人数多于日军?

感谢邀请,诺门坎战役虽然苏军取胜,但鉴于日军单兵作战素养较高,还有日军猪突式冲锋,因为在日俄战争中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因此造成苏军较大的伤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