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经历一些坎坷,就会把佛教之类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呢?
一个小孩,你给他一张挖宝地图,并且告诉他挖宝的方法。他按照你的方法勤学苦练,认真挖宝,过程虽然辛苦,但按照方法能挖出地图上标出的宝物,有获得感,那么他对这个地图和方法是深信不疑的。
可如果之前他还能按照方法挖出宝贝,后来就不行了,要么遇到是空盒子,要么就是被人捷足先登,要么就是为了挖宝把自己整得一身疾病,或者看到别人也是按这个方法在挖宝,可还没挖到,就死在半路上了。
挖到一个空盒子他还能自我安慰,勇往直前,连续挖3个空盒子呢?你说他会不会怀疑这个地图是假的,或者这个方法是错的。
如果没有另外一个理论来为他的付出和未来做个解释,他怎么办?他该怎么走?他总要往前走的,对吧。
所以,不管佛教也好,道家也好,上帝也好,能给挫折的人,迷茫的人,颓丧的人一个希望,一个退路,一个安慰,让他们要么继续挖宝,却不再执着;或者放弃挖宝,帮助其他迷茫的人。
人,一帆风顺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所得到的是命运的馈赠。努力就会成功,是他们人生的信条。对于失败者,他们会找出各种普世理论去解释他们失败的原因。
当自己也遇到挫折了,灾难了,当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挖出宝盒的时候,他才会有同理心,才能审视自己,发现当初的傲慢和狂妄。
人一旦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就会重新选择活着的方法。
为什么有人经历一些坎坷,就会把佛教之类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呢?
佛教宽厚,劝人向善——即使是万恶之徒,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佛教还讲究因果轮回,教导人们少作恶甚至不要去作恶,免得遭受惩罚之苦。干什么事也是教育人们凭良心去做,因为头上三尺有神明,否则时候到了一定会受到报应。
人海茫茫,每个人都是“呱呱落地”,从生到死的历程中几乎没有谁能逃过风霜雨雪、阴晴圆缺、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年轻时,每个人都会有冲劲、干劲、不怕失败的劲头,当历经沧桑以后,才明白活着“尽人力而听天命”罢了,因为没有谁能摆脱冥冥之中的定数。
回首再看来路,才明白很多事都是命中注定,如果真的像人们常说的“人死如灯灭”也倒罢了,但是潜意识里还是希望有来生,能够善恶有报、天道轮回,这样活着才觉得苦涩的人生还略有盼头。
所以,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经历了人世坎坷以后,慢慢地开始看淡、看开、学着释怀。但是,作为人可以贫穷,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不能没有心灵寄托,在这种情况下,讲究包容、宽厚、慈悲为怀的佛教,就成了多数人的精神寄托。
为什么有人经历一些坎坷,就会把佛教之类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呢?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生活和工作节奏也大大加快,容易让人产生压力感,挫折感和经历坎坷的感觉。过分的神经紧张容易产生心里疾病,比如强迫症,焦虑症,忧郁症等等。适当放松心情,有利于自我身心的调节。佛教类的信仰就像一个心理医生在帮你调节情绪,对于你应对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有帮助,所以能够用佛教理论调节心理情绪,应对心理压力我觉得没有害处。因为你依靠自己的能力能自我身心调节,这也是你的一种能力,让你能应对各种困难,不至于心理垮掉。如果你自己不能调节,那就需要心理医生帮你调节。心理医生一套也是帮你开解心理,让你放松心情,看开想开,应对各种生活压力。佛教的很多理论,既然对很多人能起到心理医生的作用,有什么不好呢?因此能把佛教信仰当成心理寄托,我认为不是坏事,他能自我调节心理,应对生活压力,安抚自我情绪,不至于让自己变得神经质,慢慢自我的心理也就变得比较强大,不容易被困难和压力打到。而且有佛教信仰的人相信因果报应,做事有底线(有些事不敢做怕报应)。不像有些人为达目的,什么坏事都敢做,做人做事都没有底线,这种没有底线的人是彻底没救了。因此佛教这样的宗教信仰,对很多人心理都有心理安慰作用,这有什么不好呢!
为什么有人经历一些坎坷,就会把佛教之类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呢?
毛泽东思想是能够改天换地、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思想!而佛教、儒家的思想改变了什么?让深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脱离苦海了吗,没有。所以这种所谓信仰,实际上就是无奈的精神寄托。“无奈”二字什么含意,你肯定知道的。
为什么有人经历一些坎坷,就会把佛教之类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呢?
电视剧《换了人间》毛泽东逛寺庙,说“佛教不是迷信,是文化。”还以为是编剧编的,一查还是事实。
于是花点时间了解一下佛教,发现它是披着宗教袈裟的唯心主义哲学。经各代大师发展宏大的哲学体系。
凡心的问题均可以从中找到解决之道。《美国工厂》曹德旺拜佛不知道诸位看官如何理解呢?信仰?精神寄托?还是别的什么?
为什么有人经历一些坎坷,就会把佛教之类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有佛缘吧,有些人经历了一些坎坷或挫折后就开始信佛,但还有很多人受挫后依然不会信佛,也不会有任何宗教信仰,究其原因,还是“缘”字使然。
因受挫而开始信佛的人,他们最初应该也只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接近佛教,对佛教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好感,久而久之,会接受佛教的一些观点。
比如三世因果观,好人好报、恶人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等劝导人们无论在何种环境及境遇中,都坚持行善积德、为自己今生及来世培福。
那么慢慢地,那些曾经经历了一些困苦和坎坷的人会放平心态、放下心结,以平常心看待过往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因为有了信仰,面对一些不平和挫折时,他们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对他人保持一份善念,总比没有信仰,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乃至报复他人和社会的人要好很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