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

在明清两朝,皇贵妃都是皇帝宠妃的最高称号,乃众妃之首。不过在明朝,皇贵妃并没有定制,只要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嫔都可能被册封为皇贵妃,多了几分随意;然而在清朝,皇贵妃位同副后,妃嫔想要在活着的时候做皇贵妃难比登天。

虽然两朝都有皇贵妃,但终究有些差异,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皇贵妃有这么两个特点:

  • 第一,规制更加完善,不轻易设立;
  • 第二,多用于“储备皇后”,以及追封等。

明宣宗宠爱贵妃孙氏却冷落元后胡氏,又无法废后,就在其贵妃衔前加一“皇”字,并让其享皇后才有的金册金宝,“皇贵妃”也由此诞生。

而后明朝历代皇帝后宫,几乎都有设计皇贵妃,用于册封皇帝最宠爱或者最尊贵的妃嫔。明朝后宫制度相对比较复杂且混乱,像后来在清朝属于高级妃嫔的妃位、嫔位,在明朝后宫相当之多,也没什么人数限制。皇贵妃这样的位分也是如此,明朝甚至很多妃嫔因为一时受宠、生育皇子就得以册封皇贵妃,而后失宠又给废去尊位。

清朝时期的妃嫔等级森严,呈现出严整的“金字塔”状。嫔位以上的高等妃嫔人数都有严格限制,也不能越级晋封,皇贵妃仅设一位。

同时,与如今很多清宫剧完全不同的是,清朝宫廷之中,一个妃嫔哪怕再得宠也很难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皇贵妃。绝大多数情况下,宠妃们都是死后或者临终前被封个皇贵妃,皇帝以此表示一下哀悼追誉而已。比如敦肃皇贵妃、纯惠皇贵妃、慧贤皇贵妃等,都是如此。

清朝后宫之中,皇贵妃位同副后,而皇贵妃一旦设立并且健在,对于皇后来说就是巨大威胁——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皇贵妃,要么是中宫无主皇贵妃就是继后储备,要么就是皇帝极度不喜欢皇后。整个清朝,皇后健在而皇贵妃与之同尊的情况只出现过两次。

所以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皇贵妃制度更加完善,皇贵妃的设立就更加慎重。当中宫虚设,皇贵妃可代行令六宫,比如乾隆朝孝贤纯皇后离世后,都由娴皇贵妃那拉氏执掌后宫。清朝有一种“摄六宫事皇贵妃”,说通俗一点就是皇后的储备人选。

纵观明清,明朝大多数皇贵妃都是生前册封的,并且真的以皇贵妃身份在后宫生活;然而清朝的皇贵妃,大多是临终或者过身之后才得到的位分。相对明朝,清朝皇贵妃有名而无实者为主,名副其实的皇贵妃屈指可数。

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

“皇贵妃”这个封号是明清两朝后宫妃嫔等级中的一阶,而且是仅次于皇后的位份最为尊贵的后宫品阶。但明清皇贵妃在各个方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应该说,清朝的后宫制度中,对“皇贵妃”这个品阶的界定更为成熟完备。皇贵妃在清朝的地位也更尊崇和特殊。

明代宗景泰帝初创皇贵妃制度

现在各种网文中说明宣宗为宠妃孙氏初创“皇贵妃”位份,这主要是受明朝笔记《万历野获编》的误导。宣德皇帝因为偏爱孙贵妃,所以在她的册封礼上为她提升了规格。当时明朝制度,只有皇后才有金册金宝(印),贵妃有册无宝。但宣德却特意赐给了孙贵妃金宝,所以从她开始,明朝贵妃受册后都册宝俱全了。

宣德去世后,儿子明英宗即位。但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所以他的弟弟景泰帝登上皇位。景泰帝非常宠爱一个后宫唐氏,大概觉得“贵妃”也不足以表达对她的喜欢,于是景泰帝别出心裁,在“贵妃”位份上加上代表皇室威严的“皇”字,以示恩宠。可惜的是,唐皇贵妃仅仅风光数月,明英宗就夺门复辟,景泰帝崩后唐氏被迫殉葬。不过“皇贵妃”这个位份却被明朝皇帝们继承下去了。

明朝皇贵妃只是一种尊崇的荣誉位份,礼秩和待遇方面并没给皇后造成威胁

明朝皇贵妃在后宫中属于妃嫔之中地位最高最尊崇的位份,但明朝后宫制度严格恪守嫡庶之分,皇贵妃虽然尊贵,但仍然属于庶妾地位。皇贵妃的礼秩和物质待遇等各方面与皇后有嫡庶之别,而且皇贵妃没有与皇帝合葬的资格,甚至连葬入皇陵天寿山也要皇帝格外开恩。

像明宪宗宠爱的万皇贵妃,她虽然在明宪宗心中远胜皇后的地位,她才是宪宗最爱的女人。但万皇贵妃死后,虽然宪宗想给她皇后级的葬礼,想让她穿上明黄礼服,包括想和她合葬,但都被朝廷拒绝。最后宪宗也只能在天寿山单独为万贵妃修了一座坟园。

明朝皇帝后来也封了不少皇贵妃,总的来说她们都无法形成对皇后地位的威胁,始终处于“庶妾”的位置。

清朝的皇贵妃位同副后,皇帝一般不会在皇后生前封皇贵妃,以免给皇后形成压迫感。

而到了清朝之后,皇贵妃的地位却越发尊贵和提高了,这可能和清朝初年顺治帝宠妃董鄂氏由皇贵妃之位得宠以及受满清早期多妻制度影响的因素有关。董鄂妃是清朝第一个皇贵妃,当初顺治帝由于不满母亲孝庄太后强塞的两个蒙古皇后,因此对自己中意的皇贵妃董鄂妃格外宠爱。

由于孝惠皇后在孝庄太后生病期间没有侍疾问安,暴怒的顺治虽废后不成,但是把皇后的权力剥夺了,并转移给了皇贵妃董鄂氏。因此清朝的皇贵妃自此有了位同副后的特殊意义,她们从礼秩和各种待遇方面和妃嫔们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反而更接近皇后,像清朝的皇贵妃是有资格和皇帝合葬的,乾隆皇帝就带了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三人合葬地宫,皇贵妃地位的提升由此也给皇后无形之中制造了压力。

因此清朝皇帝为了后宫安定,首先限制了皇贵妃人数,清朝后宫制度规定,后宫中只能有一个皇贵妃;其次,清朝皇帝一般不会在皇后活着时生封皇贵妃,以免让皇后不安。而清朝皇帝如果从妃嫔中提拔皇后,往往会先封皇贵妃以备储后。

清朝皇贵妃地位更尊贵但数量却比明朝更多的原因

清朝皇贵妃地位这么高,按说应该比较珍稀才是,但清朝后宫女性却不少都拥有皇贵妃头衔,原因如下:

首先有个特殊因素,乾隆皇帝活得很长,他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实际掌权时间长达六十多年。而他宠爱的几个妃子都由他亲自追封或者直接封了皇贵妃,比如慧贤皇贵妃高氏、纯惠皇贵妃苏氏等。

其二就是清朝皇帝有加封父祖后宫的传统。清朝绝大部分皇贵妃都是妃子们靠长寿和健康的身体,历经数朝累封熬到的荣誉资历,对后宫没啥实际影响了。比如康熙的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康熙年间她位份为贵妃,雍正时她被加封为皇考皇贵妃,乾隆年间又被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可谓是步步高升了。

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

随着诸多影视剧的热播,皇贵妃这一封号也为大家所熟知,皇贵妃最早设立于明朝,到了清朝,皇贵妃制度趋于完善,虽然名号相同,但是明清的皇贵妃是有所不同的。

体例不同

(图一 左王恭妃,右影视剧中的郑贵妃)明朝和清朝后宫都设立了皇贵妃之位,在地位上,两朝皇贵妃皆是除皇后外后宫地位最高的女人,但是在明朝,皇贵妃还只是一个尊贵的妾侍,而且封皇贵妃并非只能封一个,比如神宗朝的太子生母王氏和福王生母郑氏并尊皇贵妃,但是到了清朝,明确规定皇贵妃仅有一位,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皇贵妃不也是如此吗。

地位不同

(图二 影视剧中的万贵妃,明朝承认的第一位皇贵妃)在明朝,皇贵妃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嫔封号,和贵妃、妃一样没什么大的区别,可是到了清朝皇贵妃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清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皇后尚在一般不册立皇贵妃,在清朝于妃嫔生前册封皇贵妃只有四种可能。

(图三 左慧贤皇贵妃高氏,右纯惠皇贵妃苏氏)1.贵妃病重,册为皇贵妃加以抚慰冲喜。这种册封基本上册封没几天,皇贵妃去世了,如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高氏和纯惠皇贵妃苏氏等;

(图四 左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右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2.皇后去世,册封皇贵妃统领六宫为继后人选。如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乾隆帝的继后辉发那拉氏,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等;

(图五 孝仪纯皇后魏氏)3.皇后不受宠爱或实质已经被废,由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责。如顺治帝的孝献皇后董鄂氏、乾隆帝的孝仪纯皇后魏氏。

(图六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4.太后不喜欢皇后,趁着儿子皇帝病重册封自己心仪为皇后但是仅为妃嫔的女子为皇贵妃。在清朝唯有同治帝的淑慎皇贵妃富察氏。

(图七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综上可看,皇贵妃对于清朝的意义实非一般,故而清朝的皇贵妃,只要不是因为第一和第四种情况而被册封,其他都被继立或追封为皇后,在清朝本来有一位既没有继立为后不又是新帝生母的皇贵妃,那就是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恭亲王奕䜣的生母,在逝世前被养子咸丰帝封为太后。

由此也可一窥,在清朝,皇贵妃的地位非同凡响,只要皇后不在,皇贵妃其实就是实质的后宫之主。前面已经说过,在明朝,皇贵妃不过是一位地位尊崇的妃子,但是在清朝的皇贵妃,那可是位同副后的存在,在雍正帝之后,皇贵妃的册立几乎就是准皇后的标准,与明朝是大有不同的。

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

明清两朝皇贵妃都是仅次于皇后的第二等后妃尊位。

明以前是没有皇贵妃这个称呼的,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续后孙氏。依例,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因宣宗宠爱孙氏,破例让她得享像皇后一样的金册金宝,“皇贵妃”之称由她而始。

皇贵妃正式成为名号是在明朝景泰年间,明代宗封宠妃唐氏为皇贵妃,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

具体区别的话,主要体现在后宫名分上。虽然两朝都是以宠妃为皇贵妃,为皇后以下最高妃嫔,但明朝绝大多数皇贵妃仍然只是皇帝宠妃,属于姬妾,并不能处理后宫事物。但清朝皇贵妃则是可以被授予“摄六宫事”,以副后的身份代行皇后职责,这个和明朝的皇贵妃则是有了质的区别。古代也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皇帝也不例外,因此明朝皇贵妃再尊贵也不是正妻,但清朝的皇贵妃,则是可以代行皇后职责,有了半个正妻的身份,这在礼制森严的古代,特别是在皇家意义非凡。

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

一个最大的区别是明朝的皇贵妃只是表示恩荣,并不是后妃的一个等级,而清代皇贵妃是后妃的一个等级。

明代后宫除了皇后之外,地位最高的是贵妃,其次是贯以贤、淑等封号的妃。

明宣宗时期,因为宠爱贵妃胡氏,所在在其之前加“皇”字,“皇”字始专于贵妃,在此之前,尚有朱元璋的皇淑妃李氏、皇宁妃郭氏等。自宣宗皇贵妃胡氏之后,还有代宗皇贵妃唐氏、宪宗皇贵妃万氏、神宗皇贵妃郑氏、崇祯皇贵妃田氏等。明代皇贵妃称号者一共有十三人,但她们实际上都是贵妃。

影视剧中的皇贵妃(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删)

清代则不同,清顺治十三年,顺治下诏册封贤妃董鄂氏为皇贵妃,并指出皇贵妃与贵妃有所区别,皇贵妃是仅次于皇后而高于贵妃的后妃等级。清代不少皇贵妃都相当于副后,在没有皇后时总摄六宫,行使皇后权力,所以也有皇贵妃和皇后不同时存在之说(顺治时期有特例)。

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

皇贵妃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独有的后妃品阶,皇贵妃的最早出现,也是在明朝,明朝皇贵妃的设立实际上是皇帝“宠妾灭妻”的一种表现,明朝的绝大多数皇贵妃,都是深得皇帝独宠的嫔妃,其所获宠幸甚至一度危及到皇后的存在,甚至一些皇后还由于皇贵妃的存在而被废黜或是雪藏。清朝入关之初,后宫制度还并不完备,所以皇贵妃的设立实际上和明朝时没有什么区别的,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在被封为皇贵妃时就大有夺嫡之嫌。康熙朝之后,后宫嫔妃形成定制,皇贵妃的设立也还是形成规制,从此直到清朝灭亡。

明朝皇贵妃的设立以及著名的皇贵妃:

皇贵妃始设于明朝,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贵妃是明朝代宗皇帝宠爱的贵妃唐氏。唐贵妃原本就深受代宗景泰帝的宠爱,在静态地第一任皇后汪氏被废和第二任皇后杭氏并估值后,贵妃唐氏被封为皇贵妃,这位唐皇贵妃是明朝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皇贵妃,也是明朝最后一批被迫殉葬的嫔妃。后来的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明神宗宠妃郑贵妃,明思宗宠妃田贵妃,都是深受皇帝宠爱的皇贵妃,万贵妃与皇后发生争执,直接导致了宪宗刚册立一个月的吴皇后被废黜、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欲立郑贵妃幼子为皇太子,因此与内阁大臣等进行了为其二十年的拉锯战,万历一朝也被郑贵妃搅的不得安宁。明思宗宠爱田贵妃,田贵妃冒犯皇后,皇后惩治田贵妃,田贵妃向思宗哭诉,明思宗与皇后争辩之时竟将周皇后推到。

从以上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明朝的皇贵妃大都是深受皇帝宠爱的嫔妃,一些皇贵妃的存在甚至对皇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更有如明宪宗皇后吴氏那样因为皇贵妃的受宠而惨遭废黜的例子。

清朝皇贵妃的特点以及不同于明朝之处:

清朝在入关之前,后宫之中并没有设立皇贵妃之位,即便是深受皇太极宠爱的宸妃海兰珠,最终也仅被封为了敏惠恭和元妃。清朝入关之初沿袭了明朝的后宫制度,享受顺治帝独宠的董鄂妃成为了清朝第一位皇贵妃,此时清朝的皇贵妃的册立几乎与明朝无异,都是皇帝最为宠爱的嫔妃,在董鄂妃去世后皇后仍然健在的情况下顺治皇帝竟将董鄂妃追谥为皇后,这种全然不顾及孝惠皇后尴尬处境的现象实际上是董鄂妃享受独宠的表现形式。

康熙皇帝亲政之后,开始建立了完备的后宫制度,皇贵妃不仅在人数上进行了规定,同样其所享受的权力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康熙皇帝皇帝于皇后之下设置皇贵妃一人,同时规定皇贵妃位同副后,在皇后病故,皇后被废,皇后患病期间以及皇后遭到圈禁等特殊情况下可以代行皇后职权。从此之后皇贵妃的设立和权限开始变得规范化。康熙之后的皇贵妃虽然地位和权力明显高于明朝的皇贵妃,但是实际上清王朝并不轻易设置皇贵妃,因为位同副后的皇贵妃的设立通常会对于皇后造成巨大威胁,通常只有在皇后病故、皇后被废、或者是嫔妃病重或是嫔妃升为皇后前作为考察期而进行册封。例如雍正皇帝的贵妃年氏在病重时被封为皇贵妃,又比如乾隆皇帝的令贵妃在继后辉发那拉氏断发之后被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等等。

虽然会有个例,但是从整体来说,清朝皇贵妃远比明朝皇贵妃尊贵,也有高于普通皇妃的固定的待遇,而明朝皇贵妃待遇没有保障,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抬举或是特殊的宠爱,甚至她的待遇不如普通皇妃。

原创:历史微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