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智大闹天龙寺时,枯荣大师为何不出手?
纠正一下,鸠摩智大闹天龙寺的时候,枯荣大师是出手了的,只不过没有尽全力而已。
在《天龙八部》里面,鸠摩智大闹天龙寺算得上是一个关键情节。段誉就是在这次事件中,机缘巧合学到了书中的至高武学《六脉神剑》,正式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武学道路。
当初段誉因为不愿习武,离家出走。可谁知这个人主角光环太盛,初涉江湖便处处开挂。先是在无量山地“琅嬛福地”,学了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后来又靠着北冥神功吸收了无量剑派七弟子、四大恶人以及其他一众武林人士的内力。如此经历,即便是比起虚竹小哥的灌顶传功,那也不遑多让啊。
当然了,这种见谁吸谁的操作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内力太杂了,远不如虚竹那般来得精纯。所以,吸收了大量高手内力的段誉,很快就出现了消化不良的问题。对此,段誉的伯父保定帝段正明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要知道,段誉不仅仅是他的亲侄儿,更是大理国未来的皇帝,关乎一国之兴亡,可不能出问题。
本因方丈道:“镇南世子将来是我国嗣君,一身系全国百姓的祸福。
于是,保定帝便带着段誉来到了天龙寺。天龙寺这个地方来头可不小,其乃是大理皇室的家庙,段氏一族的长辈帝王,多在此地出家。比如当时天龙寺里面资格最老的枯荣大师,论辈分乃是保定帝的叔叔。所以,天龙寺在大理国的地位极高。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初段延庆拼死回到大理国,发现皇位被夺后,第一时间就跑到了天龙寺,寻找枯荣大师主持公道。不过很可惜,当时枯荣大师正在闭关练功,并没有见段延庆。
在天龙寺吃了闭门羹之后,心灰意冷地段延庆本想一死了之,谁知却遇到了刀白凤,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不过,这一次段延庆没有再把希望寄托了天龙寺,而是改为自力更生。于是,延庆太子变成了“恶贯满盈”,四大恶人之首横空出世。
当然了,天龙寺除了是皇家宗庙以外,更是一个武学圣地。大理段氏最高深的武学都是在天龙寺,像什么六脉神剑、枯荣功等等之类,一阳指都只能算是必修课。这里乃是大理段氏一脉的真正底蕴,像保定帝这种级别的高手,至少都是一手之数。
这也是保定帝选择带段誉来天龙寺的原因之所在,他希望能集天龙寺众高手之力,以内力为段誉解毒。不过段誉似乎来得不是时候,因为此时天龙寺正面临强敌,实在是无暇顾他。这个强敌不是别人,正是大雪山大轮明王鸠摩智。
鸠摩智这个人,是个武痴,一心想要习遍天下佛门武学。他曾从慕容博处得知,天龙寺的六脉神剑很厉害,于是便跑到天龙寺来拜山,意在讨要六脉神剑的剑经。还美其名曰是烧给死去的慕容博的,这脸皮还真够厚的。
近闻慕容先生仙逝,哀痛不已,为报,拟向贵寺讨求该经,焚化于慕容先生墓前,日内来取,勿却为幸。
六脉神剑作为大理段氏一脉武学的至高法要,称得上是天龙寺的镇寺之宝,更是不传之秘。就连段氏的俗家子弟都难以修习,更不要说给鸠摩智这样一个外人了。虽然鸠摩智表示愿意拿少林七十二绝技交换,那也不行。
因为这是一个气节态度问题,不管对于何门何派,镇门之宝,都是不可能拿来交易的。六脉神剑的剑经,实际上就代表天龙寺乃至大理段氏的精神图腾,立族之本,如果轻易给出去,那么这个大理段氏的精神气节也就垮了,和临敌投降没啥区别。
此外,就像枯荣所说,天龙诸僧修为有限。枯荣忙着练枯荣禅功,本字辈僧人一阳指都琢磨不明白,再有武功秘籍也没有精力阅看。自家的六脉神剑都练不成,哪还有功夫研究别派功法。
本因道:“师叔指点甚是,咱们自己的一陽指尚自修习不得周全,要旁人的武学奇经作甚?
但是鸠摩智这个人也来头不小,其乃是吐蕃国的护国法王,同时也是佛门的高僧大德。真可以说是要实力有实力,要地位有地位了。尤其是吐蕃国师这一身份,更是成为了鸠摩智的护身符。不给他面子,亦等同于不给吐蕃面子,这可是影响邦交的大事,所以天龙寺也不好直接拒绝,只能是做一场比斗,以六脉神剑击败鸠摩智,让其知难而退。
由于六脉神剑乃是天龙寺至高武学,不仅修习门槛高,难度也很大,所以当时的天龙寺诸僧,都不咋会。即便是临时抱佛脚,也只是堪堪习得一脉。于是在枯荣大师的安排下,天龙寺五本加上枯荣大师共六人,分别练那六脉神剑,然后一齐出手。
在鸠摩智大闹天龙寺之时,天龙寺六人便是以这速成版六脉神剑,与鸠摩智的成名绝技火焰刀周旋。由于是临时抱佛脚,所以一番“刀剑比斗”下来,天龙寺终究不敌。枯荣大师为了不让剑经落入敌手,只能是来了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直接用一阳指把经书给烧掉了。
原本剑经被焚,这件事儿就算完了。但鸠摩智并不愿意就此善罢甘休,没了死图谱,那就去找个活图谱。他本想掳走保定帝,逼天龙寺就范。结果却意外发现段誉这么一个活图谱,于是掳走了段誉,扬长而去。
以上就是鸠摩智大闹天龙寺的一个大致情节。很明显,枯荣大师是出了手的,不然六脉神剑也凑不齐啊。那些说鸠摩智能在天龙寺逞凶,乃是因为枯荣大师没有出手的,建议再去看看原著。
那么问题来了,枯荣大师联合天龙寺四本,再加上一个大理段氏俗家第一高手保定帝,足足六大高手。如此阵容,却还是没能斗过鸠摩智,岂不是证明天龙寺很菜,鸠摩智很强?
其实不然。首先鸠摩智很强,这确实不假,怎么说也算是“天龙四绝”那个水平,那句“普天下能与小僧打成平手的没几人”,并不能算吹牛,只不过他运气不好,遇到的几乎全是能打死他的。
但是,天龙寺的实力也不弱,尤其是枯荣大师,绝对算得上是小说中绝顶高手。他们之所以不敌鸠摩智,乃是因为这场比斗本身就不公平。有人经常拿“天龙宝刹,高僧众多,以六敌一,贻笑江湖”说事。事实上,天龙寺才是弱势的一方。
在比斗中,天龙寺六大高手虽然占据人数优势,但却用的不是自家擅长的一阳指,而是六脉神剑。而且还是只学了半天的那种。在保定帝未上天龙寺之前,天龙寺能练六脉神剑的只有五个人,无法修炼六路剑法,直到保定帝来了之后,人齐了,枯荣大师才提出大家练剑,时间属实有限。
六脉神剑虽是段氏一脉至高绝学,但因为修习门槛高,天龙寺众人还真没学过。像天龙寺四本和保定帝还在练一阳指,而枯荣大师则是修习的枯荣功。所以,他们纯属是临时抱佛脚,发挥的实力有限。你一辈子用右脚踢球,现在规定你只能用左脚,且只能练半天,试问你的表现能有多出色?
相较而言,鸠摩智使得可是火焰刀,自己的拿手绝技。这就属于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无疑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此外,鸠摩智的身份也让他们投鼠忌器。要知道鸠摩智作为吐蕃国师,背后乃是有着吐蕃撑腰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大理国的国力本身就不如吐蕃,平日里一直都在小心应对,生怕给了吐蕃以开战的借口。不然,当初鸠摩智写信求取六脉神剑经时,天龙寺估计就直接谢绝见客了。
如果要是鸠摩智在天龙寺遭遇不测,那么吐蕃大可以借着为国师报仇的理由,大兵压境,强取大理。届时可就不是天龙寺的荣辱兴衰了,而是大理国的生死存亡。鸠摩智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会那么的有恃无恐,他不仅在比斗中毫不留情,更是在后面当着天龙寺众高手的面,掳走了段誉。
在原文中,鸠摩智不止一次搬出吐蕃,来威胁天龙寺交出经书。比如这一句:
鸠摩智道:“我吐蕃国主久慕大理国风土人情,早有与贵国国主会猎大理之念,只是小僧心想此举势必多伤人命,大违我佛慈悲本怀,数年来一直竭力劝止。”
这意思很明显,惹了我鸠摩智,你们大理国就等着遭殃吧!当然了,鸠摩智这话也并不是吹牛,他确实有那个能力,自如文中所言:
他是吐蕃国师,吐蕃国自国主而下,人人崇信佛法,便与大理国无异,鸠摩智向得国王信任,是和是战,多半可凭他一言而决。
鸠摩智的身份问题,决定了天龙寺没办法认真打。真打死打重伤撕破脸,就变成了政治事件了。没办法,大理实力不如吐蕃,决定了大理在这次事件中只能处于被动,吃点亏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所以,天龙寺对于鸠摩智这个人,实在是有些无计可施,撵不得也打不得,畏手畏脚,处处受制。
不过,即便是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天龙寺还是几乎和鸠摩智斗了一个五五开。两场比斗中,天龙寺和鸠摩智算是各胜一场。
而这里面,主要便是依靠枯荣大师了。他先是在第一场比斗的最后关键时刻,双剑齐发,击破鸠摩智肩头,帮助天龙寺取得首胜。后又在第二场比斗中,毁掉了六脉神剑经,坏了鸠摩智的好事。可以算得上是实力与智慧并存了,连鸠摩智都自叹不敌。
鸠摩智又惊又怒,他素以智计自负,今日却接连两次败在枯荣大师的手下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枯荣大师自始至终都未尽全力,毕竟六脉神剑不是他的拿手绝技,而且人家一直是坐着,而且还背对着鸠摩智。这相当于打架让双脚再蒙眼啊。如此状态下,能够发挥出的功力属实不该会太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比斗之前,枯荣大师曾将段誉护到身后,自言有他在,便可无人伤及段誉分毫。如果说枯荣大师没点儿本事,连鸠摩智都打不过,又如何敢夸下这等海口。
虽说是枯荣大师一家之词,但他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出家人,更何况事关大理太皇弟世子安威,更不会开这种玩笑。
枯荣大师道:“誉儿,你坐在我身前,那大轮明王再厉害,也不能伤了你一根寒毛。”他声音仍冷冰冰地,但语意中颇有傲意。
所以,总的来说,枯荣大师绝对算是一个高手,实力不输鸠摩智。而有他坐镇的天龙寺之所以会被鸠摩智大闹,甚至连自家后人都被当面掳走。完全就死投鼠忌器,忌惮鸠摩智的国师身份,情有可原。
鸠摩智大闹天龙寺时,枯荣大师为何不出手?
鸠摩智大闹天龙寺时,枯荣大师为何不出手?鸠摩智的武功上限是五本联手,下限是四本联手。就算不考虑人质的问题,四本加枯荣所谓的没把握也不稀奇。所谓的有把握,应该是明显超过对方,四本加枯荣显然并不能明显超过对方甚多。
其实当时的情况很复杂,天龙寺一直都很被动。天龙寺根本不了解鸠摩智,鸠摩智却很了解天龙寺的实力,事先做了调查。天龙寺以为不纯熟的剑阵就能对付鸠摩智,显然是因为不够了解而低估了对方。天龙寺根本不敢得罪鸠摩智,因为鸠摩智是吐蕃国师,一句话也许就能挑起战争。天龙寺不能杀鸠摩智,也不能太驳鸠摩智的面子,在鸠摩智挤兑无人能练六脉的情况下,只好用不纯熟的剑阵对敌。鸠摩智扣住段证明,有人质在手,天龙寺就更加被动。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鸠摩智所谓的光辉战绩。鸠摩智自己很清楚,所以扣住段证明要跑,扣住段誉也是跑。天龙寺六人联手的剑阵尚不如鸠摩智的火焰刀,而少林寺并没有围攻鸠摩智,却被鸠摩智说成少林不如天龙寺。可见鸠摩智心里还是很忌惮天龙寺,对于自己所谓以一胜六的战绩,也很有自知之明。再加上枯荣是段延庆的亲叔父。段延庆走投无路时想到的就是枯荣。他不敢在大理城现身,便先去求见枯荣大师。
段正明对这个堂叔父却毫不重视。面壁已数十年,从来没拜见过,只道他早已圆寂。人都有远近亲疏,在这种情况下,枯荣虽是出家人,也有所取舍的。在枯荣眼中,天龙寺的百年威名或六脉神剑剑谱的价值远大于大理国未来的皇帝段誉的性命。这黄口孺子中毒也罢,着邪也罢,这当口值得为他白损功力吗?所以枯荣大师不出手,也就很正常了。
鸠摩智大闹天龙寺时,枯荣大师为何不出手?
枯荣对李秋水爱而不得,然后出家,大半生修炼枯荣禅功,武功比鸠摩智还要高,他出手了,被鸠摩智言语针对,最终又停止出手罢了,没有办法,形势比人强,就算是枯荣大师,也得忍气吞声。
一、枯荣大师和李秋水枯荣大师,原名段正,出生在大理国皇家段氏,自幼聪慧,爱武学,少年时,便出来行走江湖,很快,便在整个天南创下偌大的名声,只不过,天南地方虽然不小,但是,相对于浩瀚的中原武林而言,高手并不多。
他只喜欢武功,不喜欢皇位,当时,由于皇族弟子不少,因此,对段正这样的杰出青年,也没有过多为难,既然喜欢学武,而大理国皇家又本身是半个武林中人,便也随他去了。
前往中原,第一站,便是拜访少林寺,少林派渊源流长,据说武林秘籍无数,乃是天下武林中人,心心向往的武学圣地,即便枯荣来自大理国的段家,也不能免俗,想要去少林,见识一下武学。
在这里,段正认识了一些好友,比如玄慈的师尊,两个人比武论道,相互之间,十分佩服,不过,也让段正对自家的武学产生了一段时间的自我怀疑。
对于枯荣而言,自我怀疑并不是一件坏事,这只是一个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的过程,对于他本身的武学,是一件好事,在自我否定中,认识真实的自我,之后,再自我肯定,这是一个心态的变化过程,从而实现了一种自我超越,和心境上的蜕变。
离开少林派之后,枯荣知道了江湖之大,武学之博大,天才之众多,自我之渺小,但是,枯荣也寻回了自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继续在江湖上游历,却遇见了逍遥派的李秋水。
虚竹在少林派做了二十多年的小和尚,不能说心如止水,但也能够克尽本分,守住自己之心,但是,他见到了八十多岁的李秋水时,依旧觉得如仙子下凡,何似在人间?
李秋水以自己近乎四十岁的年纪,嫁入西夏王宫,尚且能够受尽恩宠。
枯荣彼时还是大理国的皇子,并未出家,看到李秋水之时,纵然他见多了美人,却也一时间,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停止了思考,只是惊叹,这世间,竟然有如此地天资国色。
枯荣心动不已,着迷了,不由自主,不受控制,上前与李秋水结交,明媚、青春、活力等等,枯荣几乎找不到任何形容词,去描述李秋水。在与李秋水的交谈过程中,枯荣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在李秋水的口中,李秋水有一个师兄叫无崖子,不仅武功高强,而且长得十分俊美儒雅,卓尔不群,似乎世间男子纵然千千万,却无一人可以与无崖子相提并论。
都是年轻人,岂有认输之理?枯荣对无崖子顿时好奇起来,想要知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奇男子,竟然让如李秋水这样的绝世女子能如此佩服,如此夸奖,如此赞赏,枯荣能看见,李秋水提到无崖子时,眼睛中都是小星星。
终于,在李秋水的带领下,枯荣见到了无崖子,那一瞬间,枯荣有些自惭形秽了,的确,至少在颜值上,自己是无法和无崖子相比的。可是,枯荣毕竟也年轻,好胜之心存在,与无崖子一直暗暗较量,两个人的武功其实不相上下。
一个是道家,一个是佛家,两个人在这上面,全都是互相佩服,一旦谈论起来,便是数日,不吃不喝。最终,相互佩服,相互敬重,对对方的谈吐、见识、学问和武功,不过,枯荣最为佩服的是,无崖子除了这些,在琴棋书画上,远远超越自己,自己虽然生在皇家,自幼被培养,可是更注重武功,与无崖子相比,则是相去甚远。
枯荣有时,甚至会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虽然,枯荣自己深爱着李秋水,但是,他明白,在无崖子面前,自己无论如何都竞争不过,何况,无崖子和李秋水青梅竹马,在爱情的世界里,最先闯入的那个,往往便有很大优势,何况,无崖子还比自己优秀。
枯荣黯然神伤,离开了逍遥派,继续去云游,去提升自己的武功,他心中还有念想,他知道,无崖子爱着自己的师姐,无崖子的师姐也爱着无崖子,或许,将来有一日,这两位结婚,李秋水或可改变心意。
见识了无崖子、李秋水和天山童姥这样的三个奇人,枯荣行走在江湖,顿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索然无味。
他一直忍着,静带着结果。爱情的苦楚,最让人心伤和难以忍受的便是相思,终于,有一日,枯荣忍受不了了,不知何故,他很想,再见到那个人,那个朝思暮想的人。
于是,他去寻找李秋水,他那天,没有现身,因为,他正好遇见了李秋水和无崖子的婚礼。枯荣知道,自己再没有希望了,于是,他回到大理国,不顾长辈的反对,年纪轻轻,便在天龙寺落发为僧,放弃了一阳指的修炼,转修了枯荣禅功。
他的心死。
二、枯荣大师的实力很高1、枯荣大师和无崖子都是平辈论交
很多人觉得,无崖子向虚竹询问“枯荣大师”和“乔峰”来了没有,便觉得,在无崖子看来,枯荣大师也属于后起之秀,其实,想想也不可能,他问乔峰,是为了这个后起之秀,他问枯荣大师,纯属是想知道一下老朋友的消息,毕竟,他将内力传给虚竹之后,便是自己生命结束之时。
原因有二:
第一,他对枯荣大师的称呼,并不是直呼其名,而是在后面加了尊称,如果,他只是将枯荣看作后辈,根本没有加一个尊称,毕竟,乔峰还是丐帮帮主,他也没有加帮主二字。
第二、段正明和段延庆,以及天龙五本,都是枯荣大师的晚辈,要称呼一声师叔,这说明,枯荣大师的年纪其实不小了,即便没有明确给出确切年纪,至少也是六十以上了,而无崖子呢,也就八十多岁而已,难道无崖子想传武功,还能将武功传给一个六十多岁之人?
种种迹象表明,枯荣大师和无崖子其实是平辈论交的,无崖子之所以提到枯荣大师,只是想在自己羽化之前,再见一下老朋友,毕竟,无崖子的朋友不多,与枯荣大师还算十分友好,一见如故,可是,无崖子却不明白,枯荣为何后来出家,多年不来见他。
段誉所练武功正是北冥神功,别人畏之如虎,以为段誉和丁春秋这个家伙搅合在了一起,唯有枯荣大师一眼就看出了段誉所施展的乃是逍遥派的北冥神功。
少林派一战时,鸠摩智利用小无相功欺骗了众人,只有虚竹练过小无相功,才一语道破,另外一个,一眼看出鸠摩智底细之人,便是扫地僧。
因此,枯荣大师对逍遥派的北冥神功十分熟悉,而无崖子已经数十年不出江湖,可见,枯荣大师对无崖子十分熟悉,在多年前,两个人是有交情的。
2、天龙寺一战时,枯荣大师的表现
鸠摩智上天龙寺,虽说看似先礼后兵,但是,实在是无理要求,毕竟,以别的门派之绝学,来交换天龙寺不传之秘,十分荒唐。
为了应对鸠摩智,枯荣大师的几个师侄,每人练了一脉神剑,希望,以此剑阵来应对鸠摩智,很显然,他们更加熟悉的武功是一阳指,并且,以他们的内力,无法催动六脉神剑,运转并不流畅,无法匹敌鸠摩智。
关键时刻,枯荣大师出手了,以枯荣禅功应对,这便让鸠摩智恼火了,鸠摩智便开始用言语去激将枯荣大师,意思是,枯荣大师的枯荣禅功的确厉害,十分高明,名不虚传,但是呢,小僧作为江湖第一高手,是来见识六脉神剑的,可不是见识枯荣禅功的。
这就是鸠摩智的聪明之处,当枯荣大师施展枯荣禅功之时,鸠摩智才发现,一切出乎意料,原来天龙寺并非都是庸才,这位枯荣大师的枯荣禅功,似乎可以和自己平手,甚至是可能在自己之上,因此,只能用语言,来迫使枯荣大师不再出手。
无奈之下,枯荣大师只能让段誉躲在自己的身边,并且十分自信,告知段誉,只要你在我身后,我就一定可以护你周全。
不过,最终,段誉还是被鸠摩智抢走了,众人想追,却被枯荣大师给阻拦了,这也说明,枯荣大师顾虑重重,即便被捉走的那个人,是未来大理国的皇位传承之人,也不能将集合众人之力,去对鸠摩智动手。
三、枯荣大师为何一直隐忍综上所述,枯荣大师的辈分很高,年纪很大,武功很高,几乎和鸠摩智是持平的,甚至在鸠摩智之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枯荣大师却是一忍再忍,甚至段誉被捉走了,枯荣大师都忍了下来,没有继续出手,甚至阻止别人出手。
原因有二:
第一,段誉没有那么容易死。
枯荣大师见识过段誉的武功,无论是凌波微步,还是北冥神功,都是逍遥派曾经的盖世绝学,拥有这两门武功的人,打不过,还能找机会逃走,通常是不容易死的,何况,段誉的内力他是见识过的,已经超越了他们所有人和鸠摩智,并且,段誉在短时间内学会了六脉神剑。
段誉很聪明,也很机警。
鸠摩智虽然口中所说,想要将六脉剑谱给慕容博看,但是,鸠摩智自己就是一个武痴,他自己本身就很想得到六脉神剑的剑谱,因此,只要段誉不说出六脉神剑的剑谱,就肯定是安全的。
而且,即便段誉说出了剑谱,鸠摩智也不会动段誉,毕竟,大理国再弱,也不能随意让人杀了皇位的继承人,何况,鸠摩智也是一代高僧,虽然比较是个武痴,但是,并不是嗜杀之人,在某些时候,还是愿意保持一个宗师风度的。
因此,段誉是不容易死的,所以枯荣大师才会比较放心。
第二、为了大理国
鸠摩智是吐蕃的国师,大理国只是一个边陲小国,内部矛盾重重,非常不稳定,皇室虽然是武林世家,再加上天龙寺,高手众多,可是,这毕竟是江湖力量,根本不足以和吐蕃抗衡。
大理国和吐蕃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如果将鸠摩智得罪的太狠,那么,便是得罪了整个吐蕃,因此,为了大理国考虑,只能一忍再忍,让段誉一人去抗下来所有事情。
青衣客最后有话说枯荣大师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只是得知李秋水嫁人后,便落发为僧,从此以后,没有再出过天龙寺,更是改修了枯荣禅功,他的枯荣禅功已经是登峰造极,比之鸠摩智,也不差。
但是,形势比人强,枯荣大师为了大理国,十分无奈,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忍受吐蕃国师鸠摩智的挑衅。他们得罪不起啊。
当然,这也是枯荣大师知道段誉没有危险,才一忍再忍的。
鸠摩智大闹天龙寺时,枯荣大师为何不出手?
珍别江湖,金老千古,书魂还在,侠义永存!
鸠摩智天龙寺意图夺经一役,是改变段誉人生及其武学走向的重要转折。若不是有鸠摩智的这一闹,作为段氏俗家子弟的段誉,不可能有机遇学会“六脉神剑”,更不可能被鸠摩智带到中原,从而遇到了王语嫣,也认识到了他的结义兄弟乔峰虚竹等人,开启了他的跟屁虫等一系列丰富旅程,也成就了他在小说中最终武学爱情双双丰收的结局。从这一方面讲,枯荣大师面对鸠摩智的挑战,出不出手,结果都是不能改变的。不过事实上枯荣大师已经是出手了,还前后出了两次手,只不过他用的只是一脉“六脉神剑”的剑气,而不是他的“枯荣禅功”。而且枯荣大师的第二次出手促使了段誉被鸠摩智所擒,在某种程度上是加速了段誉中原之行的进程。
枯荣大师的第一次出手鸠摩智因为中了慕容博意在挑起吐蕃和大理两国纷争的阴谋,效法吴季札墓上挂剑的遗意,想用三卷当年慕容博所录的记载少林派“七十二绝技”的要旨、练法,以及破解之道的武功诀要(实际上只有三十多门),换取大理段氏的至高绝学“六脉神剑”剑谱。
在被枯荣大师等天龙寺一众高僧婉拒之后,不夺剑谱誓不罢休的鸠摩智以休要为了剑谱伤了吐蕃大理两国和气为威胁,动了挑战天龙寺高手的“六脉神剑”的念头,也以之来证明天龙寺中无人练成“六脉神剑”,来损天龙寺的声誉。枯荣大师为此迎战,并明言天龙寺若以“六脉神剑”败于鸠摩智手下,听任其自取“六脉神剑”剑谱。
枯荣大师道:“明王既坚要此经,老衲等又何敢吝惜?明王愿以少林寺七十二门绝技交换,敝寺不敢拜领。明王既已精通少林七十二绝技,复又精擅大雪山大轮寺武功,料来当世已无敌手。” 鸠摩智双手合十,道:“大师之意,是要小僧出手献丑?”枯荣大师道:“明王言道,敝寺的《六脉神剑经》徒具虚名,不切实用。我们便以六脉神剑,领教明王几手高招。倘若确如明王所云,这路剑法徒具虚名,不切实用,那又何足珍贵?明王尽管将剑经取去便了。”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十回》因此,这一场交锋实际上就是枯荣大师为了保住天龙寺和大理段氏一百五十多年的荣誉首先提出的决斗。鸠摩智虽然有挑战的念头,但他并未明说,尚处在理论阶段,反而是枯荣快刀斩乱麻率先提出。只不过天龙寺方出手只能使用“六脉神剑”,而不能使用其他武学,其中就包括了枯荣大师自己所修炼的“枯荣禅功”和另一门大理绝学的“一阳指”。
虽然枯荣大师的“枯荣禅功”并未大成,但他功力深厚,单对单或许也能抵挡鸠摩智,不过如此一来,只能使“六脉神剑”的他们无疑是缩小了自己的赢面,毕竟天龙寺众高僧只是合练“六脉神剑”,各自分使一脉剑气而已,而枯荣大师本人所使的就是其中的一路“少商剑”。
交锋一起,鸠摩智用他同是有质无形以掌力化作无形之刀的看家绝技“火焰刀”,分六路蕴藏在碧烟当中的掌力对阵天龙寺五本,一人独力与五本相持,但最后一路掌力却直取面壁的枯荣大师。枯荣大师背对鸠摩智来取的掌力,不慌不慢的竟同使出两招“少商剑”,一路剑气挡去鸠摩智的掌力,另一路剑气直取鸠摩智,鸠摩智没想到枯荣大师的内力如此之深,竟能左右手同时使出“少商双剑”,措防不及,肩膀被枯荣大师的这一路剑气所伤。
鸠摩智等于是败在了“六脉神剑”之下,这便是枯荣大师的第一次出手。不过鸠摩智并不心服,因为天龙寺众僧合力所使的“六脉神剑”顶多算是“剑阵”,并非一人所使全的“剑法”,鸠摩智因此想再比一局,以第一局的经验来拿下第二局。这也才有了枯荣大师接下来的第二次出手。
枯荣大师的第二次出手只不过枯荣大师的第二次出手,目的只是为了阻挡鸠摩智阻止他烧毁剑谱。枯荣大师知道鸠摩智不夺剑谱誓不罢休,因此决定将“六脉神剑”的剑谱毁去。
在他们与鸠摩智的第一次对阵之时,藏在枯荣大师身前的段誉,在枯荣的指示下以“自观自学,不违祖训”为良机,得以修习“六脉神剑”的剑谱。“六脉神剑”虽然是大理段氏的绝学,但此等高深武学却只传佛门中人的段氏子弟,即便是未出家之前的保定帝段正明也没能窥探这门武学,俗家子弟的段誉若非有此际遇,是不可能在那时就能修习“六脉神剑”的。鸠摩智的这一闹,让天龙寺处于重重危机,也让段誉得到修习“六脉神剑”的机缘。
这一机缘不但让段誉成为大理段氏一百多年来第一位练成“六脉神剑”的人,也让枯荣大师下定了毁去剑谱的决心。虽然枯荣并不知道段誉已经在无意中练全了“六脉神剑”,但他却知道段誉已经记下了剑谱,这样祖先传下的这门绝学就在传承上多了一份保障。于是他在鸠摩智开启第二轮交锋的时候,便动用“一阳指”的指力将剑谱燃烧。而且他也知道浓烟一起,鸠摩智发现他烧毁剑谱,必定来抢。在点燃剑谱的同时,第二次出手推动烟气向鸠摩智进击,使他着力抵御,待得烟气散尽,鸠摩智只能眼巴巴看着图谱已烧得干干净净。
这实际上等于是鸠摩智再一次败在了天龙寺的手下,而且枯荣大师的这一做法又是将全部的罪过都推给了鸠摩智,让鸠摩智自认已经结下强仇,徒劳无功知难而退,也是保全了天龙寺的百年清誉。但他的这一做法却让鸠摩智动了另一个计划,那便是挟持保定帝。
鸠摩智知道枯荣大师虽然毁去了剑谱,但是天龙寺众僧此前合练此学,经已是记下剑谱的,只要默写出来,剑谱依然在世。他的目的,便是要天龙寺录下剑谱跟他交换保定帝,而且他作为吐蕃国师,倘若为此引起吐蕃大理两国交战,自家皇帝在对方手中,偏安一隅的大理自难有保全之理。
不过,刚刚练成“六脉神剑”的段誉眼看他的伯父被抓,救人心切的他却挺身而出,先是无意中用“北冥神功”吸取段正明和鸠摩智内力,迫使鸠摩智放开了段正明,又在与他的交手中使出了“六脉神剑”。段誉的这一出手让鸠摩智如获至宝,他知道段誉已经练成了“六脉神剑”,因此段誉在他的眼中就是一本活剑谱。于是接下来就出现了擒获段誉,将他带往中原燕子坞的情节,也开启了段誉的中原之行。
如此一来,按照金庸先生给段誉的规划,虽然说段誉肯定是要到中原走一遭的,但从实际上看,枯荣大师的第二次出手,无疑算是加快了段誉中原之行的进程,要不是他烧毁剑谱,段誉很大程度上不会被鸠摩智当作活剑谱带往中原。
经鸠摩智这一闹,大理的“六脉神剑”这套绝学反而焕发了新生,段誉因之高深武功旁身,继而经历了一番考验之后,再回到大理,已是经历中原、西夏之行的两年后。其中有对神仙姐姐王语嫣的痴情,也有对两位义兄结义时的豪情,有少室山一役名扬天下,也有西夏吸取了鸠摩智一身内力成就剑气贯通,更有曼陀山庄顿失双亲的遭遇,携着一众妹妹再回大理,接继皇位,可谓实现了武学爱情的双丰收。从这些看,誉官尚要感谢当年鸠摩智的天龙寺夺经之战,枯荣大师的两次出手。【坚持原创,杜绝抄袭】 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
第一百二十一期:“射雕三部曲篇”之《鸠摩智夺经天龙寺的意义》
前期回顾: 第一百二十期《王重阳与张三丰的成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鸠摩智大闹天龙寺时,枯荣大师为何不出手?
一
鸠摩智来天龙寺,是为了抢“六脉神剑”剑谱。鸠摩智之所以敢闯,他自然是有备而来,他认定天龙寺无人能够将“六脉神剑”修炼成功,故而敢来硬闯天龙寺。
天龙寺武功最高之人当然是枯荣大师,另外的就是四本:本因,本参,本相,本观。而保定帝刚好来到天龙寺,他的功力在大理也算是极高的,为了保卫天龙寺,就出家为僧,法号本尘。
也就是天龙寺除了枯荣之外,就是五本实力最强。
随后,鸠摩智硬闯天龙寺,五本却只能使出一脉的功力与之对抗。虽然“六脉神剑”威力极大,但是由于他们功力依旧不够,而且使出来之间衔接不顺,导致威力极其有限。
面对鸠摩智,五本并不能应对得了。因为他们的功力相比鸠摩智,还是有极大的差距。而且,鸠摩智的武功更为灵活娴熟,面对五本使出威力大打折扣的“六脉神剑”,他竟然能够抵挡,并且还能反击。
所以,五本联手也是不敌鸠摩智的。
二
但是,关键时刻枯荣大师是出手的。枯荣大师反过手来,双手拇指同时捺出,嗤嗤两声急响,分袭鸠摩智右胸左肩。鸠摩智手掌扬处,挡住了刺向自己右胸而来的一剑,跟着右足一点,向后急射而出,但他退得再快,总不及剑气来如电闪,一声轻响过去,肩头僧衣已破,迸出鲜血。枯荣露了一手,直接将鸠摩智给打伤。当然,枯荣这一手有突袭的成分,但是能够将鸠摩智击伤,也说明枯荣的功力远在五本之上。
这次枯荣击伤鸠摩智以后,鸠摩智并未撒手,因为这点小伤不会让他就此退却,因为他此次有备而来,势在必得。他深知“六脉神剑”威力极大,内心迫切想要得到去修炼。
随后,鸠摩智二次进攻。
鸠摩智分别使用六股劲力攻击六位高手,虽然六人能够勉强应对,但是明显处于劣势。
枯荣深知,鸠摩智此次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不断了鸠摩智的念头,他肯定会在天龙寺纠缠不清,久战下来,天龙寺必败。
三
枯荣大师为了断绝鸠摩智夺取“六脉神剑”剑谱的念头,就使出绝招:将剑谱销毁。这也是枯荣大师不得已而为之。
通过交手,枯荣大师深觉鸠摩智的武功非同小可,绝不弱于六人联手,如果鸠摩智硬来抢夺,六人不一定能够保全“六脉神剑”,如果剑谱被鸠摩智抢走了,这是天龙寺极大的羞辱。作为天龙寺的高僧,枯荣大师不能让天龙寺蒙受如此大的侮辱,哪怕是毁掉剑谱,也不能让鸠摩智得逞。
另一方面,鸠摩智毕竟是吐蕃护国法师,他也代表着吐蕃的国家利益。如果他这次不能得逞,这也是折了吐蕃的面子,说不定会引起吐蕃与大理的交兵,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是枯荣决不能因为此事给吐蕃有出兵的借口,从而导致两国之间的外交出现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国家层面,所以枯荣不得不细思以后再为之。
枯荣随后也不愿再去动手,就直接将剑谱给毁了,这样让鸠摩智断了念头。可是,鸠摩智真是聪明至极,竟然能够发现本尘是保定帝,直接抓住保定,段誉内心焦急,直接发出“六脉神剑”,段誉神功初成,但是毕竟功力不足,导致被鸠摩智抓住,带去中原。
由此可见,枯荣大师并不是没有出招,他出了一招,并将鸠摩智打伤。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193期*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鸠摩智大闹天龙寺时,枯荣大师为何不出手?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在《天龙八部》中,鸠摩智独闯天龙寺,是一个热闹回目。鸠摩智乃是吐蕃大雪山大轮寺的大轮明王,佛学修为高深,武功登峰造极。他为了夺取大理段氏六脉神剑经,单身前往大理天龙寺,与天龙寺诸位高手切磋比试。
其实题目说的不对,枯荣大师作为大理段氏第一高手,并非没有出招迎战。他和另五位本字辈高僧:本因、本观、本相、本参、本尘(段正明)围攻鸠摩智,最终枯荣大师焚烧了六脉神剑经,试图以鱼死网破的决心,打消鸠摩智的念头。
那么枯荣大师为何不与鸠摩智单打独斗,他打不过鸠摩智吗?且听居士我仔细分析:鸠摩智来到天龙寺,为的是夺取六脉神剑经,他使出激将之计,出言贬损六脉神剑,说这武功只徒具虚名,无裨实用。天龙寺方面明知是计,却也不得不以六脉神剑应战,正如枯荣大师所言:
倘若确如明王所云,这路剑法徒具虚名,不切实用,那又何足珍贵?明王尽管将剑经取去便了。(《天龙八部》第十章)然而枯荣大师却不能与鸠摩智单打独斗,只能与五本合战鸠摩智,因为六脉神剑纯系以内力使无形剑气,以一人内力同时运使六脉剑气,断非人力所能企及。所以当时已经无人能同时运使六脉剑气,枯荣大师与五本这六位高手,每人各使一脉剑气,对战鸠摩智的火焰刀。
鸠摩智双掌使出火焰刀绝技,仅能分出六道内力,分别攻击一枯五本,可谓神乎其技。不过枯荣大师双手拇指同时捺出,使出两招攻势凌厉的少商剑,刺破了鸠摩智的肩头,大理天龙寺赢了一阵。
不过鸠摩智指摘天龙寺对方六人一齐动手,排下阵势,并不是一个人使动六脉神剑,所以只是六脉神剑的剑阵而已。他思索了一盏茶的时间,便有了对敌之策。
这一次,鸠摩智双掌之上分出十二道内力,分别攻击一枯五本。五本不能像枯荣那样,双手齐发剑气,只能双掌齐出,与这两股掌力一挡,却不是六脉神剑的武功了。
为了断绝鸠摩智的念头,枯荣大师焚烧六脉神剑经,然后以内力催动黑烟,分为四路,向鸠摩智攻去,攻势凌厉。最后浓烟分为十六道,却被鸠摩智尽数防住。直到烟尘散去,鸠摩智才发现六脉神剑经被枯荣大师焚毁了。
枯荣大师为何要作出这种玉石俱焚的壮烈举动呢?不单是因为敌不过鸠摩智,更是想彻底打消鸠摩智的念头。鸠摩智与枯荣大师的最后一次比试已经证明了,枯荣大师无法战胜鸠摩智,因为尽管枯荣大师的攻势凌厉,鸠摩智却能尽数防住,倒是枯荣的攻击无法持久,很快会变为强弩之末:
只见枯荣大师身前烟雾升起,一条条黑烟分为四路,向鸠摩智攻了过去。鸠摩智……仍是使出“火焰刀”法,分从四路挡架。他当下并不还击,一面防备本因等群起而攻,一面静以观变,看枯荣大师还有甚么厉害的后着。只见黑烟越来越浓,攻势极为凌厉。鸠摩智暗暗奇怪:“如此全力出击,所谓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夕,又如何能够持久?枯荣大师当世高僧,怎么竟会以这般急躁刚猛的手段应敌?”(《天龙八部》第十章)毕竟枯荣大师一心向佛,苦参枯荣禅,习武只是为了除魔卫道而已。鸠摩智则潜心于武学,孜孜不倦地再武学上追求最高境界,自然能胜过枯荣。
不过,枯荣大师与鸠摩智对战之时,如果五本高手一起出手,未必不能打败鸠摩智。然而枯荣知道,鸠摩智对六脉神剑经志在必得,如果不能彻底打消他的念头,他从此会缠上天龙寺。
于是枯荣大师索性将六脉神剑经付之一炬,这正是他佛学智慧的体现。因为对于他来说,剑谱只是身外之物、空幻之物,不必执著。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