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和孙皓同是亡国之君,为啥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啦?

孙皓没有被杀哦,投降之后被西晋封为封为归命侯,在洛阳生活了四年才去世。

当然了,比起刘禅来讲,虽然同是亡国之君,孙皓的待遇可是要低很多。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禅在蜀国灭亡之后,全家被司马昭迁至魏都洛阳。并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不仅如此,蜀国宗室和群臣也大都封侯赐爵。

《三国志》: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而吴主孙皓在吴国灭亡后,也是被举家迁到了洛阳,然后被封为归命侯,并封赏了一些田产财物,如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等等。

《三国志》:皓举家西迁……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

很显然,孙皓虽然也有爵位和赏赐,但比起人家刘禅可就差了太多。要知道孙皓和刘禅一样都是亡国之君,当初三足鼎立,东吴的实力可不比蜀国差。更值得一提的是,孙皓投降的时候,基本上是照搬了刘禅的那一套。备上厚礼,肉袒面缚,衔璧牵羊,素车白马,带上群臣和棺材,表示无条件臣服。

然而,司马家依旧厚此薄彼,对于孙皓的封赏明显不如刘禅。首先在实际资产方面,刘禅食邑万户,孙皓却只有田三十顷;刘禅被赐绢万匹,孙皓只有区区五百匹,至于赏钱,绵之类的赏赐,在人家那里都不值一提。

而在爵位上,人家刘禅是公爵,在魏国九等爵位中,地位仅次于王爵,有封地,有国号,能世袭。而在西晋的功臣爵位体系中,刘禅的县公爵位,也仅次于郡公,是正儿八经的一品爵位。相较之下,孙皓只是一个连封地食邑都没有的名号侯,那低了可不止一等。因为在西晋的爵位制度中,名号侯的级别是很低的,属六品。

事实上,别说比过刘禅了,就连蜀汉当初受封的那些臣子们都比孙皓地位高,比如谯周乃阳城亭侯。更为夸张的是,东吴归降的一些大臣,爵位都要比孙皓高,比如武当侯滕修,宛陵侯陶璜,当初可都是孙皓的臣子。此外,刘禅的子孙们,个个封侯。而孙皓的儿子们,仅仅是个郎中,连爵位都没有。由此可见,孙皓这个亡国之君,有多么的不受待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同是亡国之君,为何孙皓待遇如此之低?

其实这还是一个政治角度的考量,刘禅和孙皓投降的处境是不同的。刘禅投降时,天下还未一统,吴国依然盘踞江东。所以,曹魏有必要用刘禅来树立一个典型,意在告诉东吴上下,这就是投降的待遇。只要是归降,那就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然而,东吴根本没有将其当一回事儿,依旧雄踞江东,与曹魏以及后来的晋朝对抗。甚至于西晋建立之后,孙皓还多次主动发兵攻晋。当时西晋初立,内部不稳,没精力收拾孙皓。以至于吴国一度在战略上占据主动,攻下很多地盘,让司马炎很是头痛。

很明显,孙皓和东吴的举动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投降之后自然很难得到好的待遇。如果孙皓能在西晋伐吴前主动投降,估计待遇会高不少。要知道主动和被动的差距可是很大的,当初孙楷就是在西晋伐吴前主动归顺西晋,结果受封丹阳侯,是有封地的次国侯,有国号有封地,地位可比孙皓高出太多。

当然了,作为亡国之君,能够像孙皓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授封归命侯,儿子也都封官,一家人生活在洛阳,衣服车子、田地一应俱全,当然每年还发粮食发钱和绢布等,保证生活。比起后世的末代天子们,可要舒服太多。说到这里,还得感谢曹丕。当初正是他善待汉献帝,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要知道汉献帝退位后,其待遇可是很高的,比之刘禅有过之而无不及。

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

首先刘协退位之后,被封为山阳郡公,封国为一郡之地,其爵位要比刘禅高出一头。其次,刘协被允许永居山阳郡,而刘禅只能生活在洛阳,而这的自由度不可相提并论。最后,刘协在封国内还可以享受天子待遇,奏事不称臣,遇诏书可以不拜,地位比曹魏诸侯王们还要高。

类似的还有魏元帝曹奂,其禅让晋武帝司马炎后,被封为陈留王,同样食邑万户,还有宫殿,继续享用天子旌旗,出门有车,行魏国正朔,祭祀时仍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另外还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

很显然,这才是正统皇帝亡国之后的待遇,如果刘禅能有这样的待遇,那估计才是真的乐不思蜀!

刘禅和孙皓同是亡国之君,为啥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啦?

想活就别死,留心看历史。面对生死,曾是帝王也会选择保命要紧。同样是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刘禅得善终,孙皓却被杀,决定他们命运的司马炎为什么会厚此薄彼?

一、同为亡国之君修为却有差异

刘禅,《三国演义》中多以无能之辈待之,而史料记载刘禅还是很厉害的。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面前夸奖刘禅:“很惊叹他的智慧度量,进步很快,远远超过了自己对他的预期。”刘禅支持北伐,通俗讲就是开疆拓土,此举属于有志帝王的基因。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逐步不动声色的取消了丞相之位,分化了权力结构。在从其执政来看,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是三国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在位四十年也是一个很高的记录,这显然不是一个平庸之人能够做出的。

孙皓,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对他有如此评价: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总而言之,是个名符其实的暴君,狠辣、荒淫、迫害忠良,可谓坏事做绝。

二、同为亡国之君投降方式不同

263年,面对魏国派出来的强大军力,邓艾偷渡阴平,刘禅还有姜维在剑阁的几万人马可以抗争,蜀国大臣商量来商量去,相处的最好办法是刘禅投降,属于自愿投降。来到洛阳后,又有了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司马昭对刘禅绝对放心。

天纪三年(279年)冬天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等分六路大举伐吴,一路遭遇吴国抵抗。天纪四年(280年)正月春天,实在抵挡不住才投降的。况且在投降后还要嘴硬。司马炎说我在洛阳给你设下这个座位很久了,孙皓还反唇相讥说我也在南方为你设了这样一个座位。这种情况下,司马炎没杀他已经算客气了

三、同为亡国之君出身高低不等

从身份上讲,虽然两人都是君主,但名分还是有差别的。刘禅的蜀国一直自诩为正统,虽然在司马氏眼中蜀国算是伪政权,但起码还有些汉室宗亲的皇家血脉,又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可以说,还是有一定法理性的。

东吴的孙皓却是野路子出身,要名分没名分,要大义没大义,是司马氏眼中真正的伪政权,其地位还不如袁术。袁术起码还有传国玉玺和响当当的四世三公招牌,袁家又门生故吏遍天下,孙家当年不过是攀附袁术的一个小喽啰。从名分上来讲,孙皓的地位比不上刘禅,待遇自然也有差别。

四、同为亡国之君威信各有不同

刘禅主动投降后,南中都督霍弋割据南中地区,坚决抵抗。霍弋提出条件,除非魏国善待主上,否则拒不投降,曹魏(司马氏掌权)因此优待刘禅,封刘禅为安乐公,让他颐养天年,招降了霍弋。

孙皓则不然,晋国灭吴国时,孙皓带领吴国抵抗激烈,加上孙皓执政时没干过什么好事,民众本就怨声载道,早就受够了这样一个晕君,更别说以顺从晋为代价为孙皓求情了,怪也怪在孙不得人心。

刘禅和孙皓同是亡国之君,为啥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啦?

孙皓被杀?《三国演义》都不敢这么写,虽然只有一句简简单单的“帝封孙皓为归命侯”,但也足以证明了:孙皓的结局还是和历史上一样,被迁居到洛阳,封归命侯,四年后就去世了。

不过孙皓虽然没被杀,但他在洛阳的日子却是生不如死。除了在三国四末帝中地位最低之外,所得到的待遇,就连一个有钱人家都不如。

三国四末帝

首先是刘协,公元220年禅让曹丕,“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

公元234年,刘协去世,享年五十四岁,“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岁,谥孝献皇帝。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不但以天子礼下葬,还有守陵人,而且刘协在山阳国内悬壶济世,和妻子曹节逍遥自得,十分惬意,现河南焦作一带还留下了不少关于刘协的传说。第二是刘禅,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刘禅全家迁居洛阳,“封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仆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

公元271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晋泰始七年薨,追谥思公,子刘恂承袭爵位”。虽然也是亡国之君,但考虑到蜀地不安稳和江东还未归降的原因,司马昭也给了刘禅不小的待遇。虽然只能在洛阳居住,但所用物资一律提供,子孙封官,入主魏廷。第三是曹奂,公元265年禅让于司马炎,“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优崇之礼,皆仿魏初故事”

公元302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是岁,陈留王薨,谥曰魏元皇帝。”由于晋承魏统,对于魏国末主自然是极尽优待,除了和刘协一样的待遇外,还封王,建陈留国,让曹奂住于邺城。虽说是变相的监视,不过陈留是曹操起兵之地,邺城是魏公国都,也算是厚待了,而且由于保护措施做得好,陈留国一直保存到了南朝才灭亡。最后就是孙皓了,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全家迁居洛阳,“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

公元284年死于洛阳,享年四十三岁。从司马炎的诏书可知,孙皓因为势穷而降,被封归命侯,有定制地给钱给粮,还给田地自己耕作。相比前三位都有食邑收入的优待,孙皓一家只能自力更生,靠着每月朝廷的供给生活。虽然司马炎不至于连所房子都不提供,但这房子一不能变卖,二不能租赁,只能给孙皓一家居住,相当于囚禁了。

而且孙皓在四人之中,寿命最短,在国亡后只活了四年就死了,没谥号、没追封,只是记载说葬在了河南某地。可见孙皓在亡国的生活实在是难过,司马炎把他从天堂拉下了地底,顺带还踩了两脚泄愤。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刘禅和孙皓同是亡国之君,为啥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啦?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刘禅和孙皓确实都是亡国之君,刘禅确实保住性命,孙皓也没有被杀。公元284年,孙皓死于洛阳,史书并没有记载孙皓死于谋害。

魏蜀吴三国打得热火朝天,三方都想致对方于死地,却没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魏蜀吴三方都没能完成统一,最终反倒让司马氏占了便宜,三家归晋。

司马氏虽然取得政权的方式不光彩,不过对待三国的亡国之君还算比较仁慈。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曹魏亡国之君曹奂,孙吴亡国之君孙皓,交出政权之后都能够保住小命,最后也算安享晚年。

蜀汉亡国之君刘禅

三国中最先亡国的是实力最小的蜀汉。263年,司马昭派16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汉,另外还有2万预备队。邓艾偷渡阴平直插成都,刘禅在谯周建议打开城门投降。蜀汉灭亡,刘禅成为三国第一个亡国之君。蜀汉灭亡之后,钟会作乱时,刘禅的太子死于乱兵之中。刘禅和其他子孙基本上得以保全,刘禅举家前往洛阳,成为司马昭手中的玩物。

司马昭对刘禅还是算厚道,封刘禅为安乐县公。汉晋时期,侯爵和王爵比较常见,公爵相对来说比较少。曹魏取代东汉的时候,曹丕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山阳公属于郡级公爵。刘禅的安乐公是县公,级别比汉献帝稍低。由于有山阳公继承“汉家正朔和服色”,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也非常合情合理,也算给了刘禅比较高的待遇。

刘禅一直被人骂成“扶不起的阿斗”,也是一个乐不思蜀的主。刘禅自然知道亡国之君难做,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遭致杀身之祸。司马昭对刘禅也不是绝对放心,也时不时试探刘禅。有一次司马昭故意命人演奏蜀汉音乐,跳蜀汉舞蹈,以试探刘禅的态度。刘禅不仅没有伤心,反而谈笑自若。史称: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司马昭后来又找机会试探刘禅,史称:

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这一番“神奇的言论”,为我们留下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让自己彻底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彻底坐实了骂名。当然有人说刘禅是“韬光养晦”,自污名声保全性命。此事过后,司马昭对刘禅彻底放心,也收起了屠刀。

曹魏亡国之君曹奂

司马昭去世之后,司马炎即位为晋王。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帝禅让,曹魏灭亡,西晋建立。曹奂成为第二个亡国之君,有了处理刘禅的经验,再处理曹奂就得心应手。由于司马氏的西晋政权源自于曹魏,司马氏对曹奂还算非常不错。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殿在邺城。曹奂在封地内可以沿用曹魏的正朔、服饰、制度,上书晋帝可以不称臣,接受晋帝诏书也不用下拜。

曹奂做为亡国之君的待遇,算是非常不错的。司马炎对曹奂算是做到了仁至义尽,给予了曹奂应有的尊重。302年,曹奂在封国去世,时年58岁。西晋还为曹奂上谥号为“元”,曹奂也被称为魏元帝。

孙吴亡国之君孙皓

西晋建立之后,开始着手统一全国。279年,司马炎派20万大军分6路进攻东吴,发动统一战争。次年杜预、王濬等人兵临建康城下,孙皓在大臣胡冲等人的建议下,效仿刘禅投降。孙皓投降之后,王濬帮助其解开绳索,烧毁棺椁,将孙皓一家遣送到洛阳,孙吴灭亡。史称:

壬申,王濬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伷以皓致印绶于己,遣使送皓。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

吴国灭亡之后,西晋再也没有敌人,也没有任何顾忌。司马炎封赏孙皓的时候,并没有赏赐其为“公爵”,只是封其为“侯爵”,封孙皓为“归命侯”。“归命侯”明显带有一定的特殊意味,有一定的讽刺味道。孙皓各方面的赏赐比刘禅差了一个级别。史称:

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孙皓和刘禅不一样,孙皓的个性更加刚强、残暴。刘禅当皇帝的时候就比较仁慈,也没有杀过多少人。刘禅相对来说比较懦弱,成为亡国之君后,刘禅采取的是示弱的方式,换取司马昭安心。司马昭比司马炎要难对付得多,刘禅通过“装脑残”的方式换取司马氏安心。孙皓被押解到洛阳之后,还是不改自己的以往的姿态和作风,时不时还是跟司马炎硬钢几句。孙皓面对司马炎的发难,孙皓丝毫没有示弱。史称:

引见归命侯及吴降人。登殿稽颡。帝谓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曰:“臣子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司马炎对待三个亡国之君还是不错的,始终没有对他们起杀心。271年,刘禅在洛阳病逝,得以善终。刘禅病逝之后,晋廷为其上谥号为“思”。302年,曹奂病逝于封国,谥号为“元帝”。孙皓的命运和其他亡国之君一样,也得以善终。

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42岁。史书只说孙皓在洛阳去世,并没有说孙皓是被晋室谋害。

刘禅和孙皓同是亡国之君,为啥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啦?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丝语认为性格决定人生,心态决定命运。

同为亡“国”之君,刘禅之所以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并且能够“好好”地活下去,一是他的性格使然;二是他的心态所决定。

1),性格上的原因。刘禅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不是靠“装”获得的,而是由他一向柔弱,不与人争,不与事争的性格决定,这些从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登上“帝”位之后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因此,当他“国”亡而降之后弄出来个“此间乐,不思蜀也。”,让人既怜又恨的结果也就很正常不过,绝不是因为他的睿智,而是由于他真的没心没肝没肺。

2),心态方面的因素。翻开历史典籍,自古以来我国的亡国之君可以说难计其数,但不是郁闷而终,就是很快被新皇帝砍头了,只有这刘禅就是一个天大的例外,不仅没有被新皇帝想方设法找理由或借口截杀,还一直如同一个逍遥王般好好地活着,这些与他的“好”心态是密不可分的。

相反,同为亡“国”之君,孙皓由于性格太刚,始终放不下自己过去的一切,所以他避免不了亡国被杀的命。

因此,“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性格决定人生,心态决定命运”是生命不变,也不可逆的定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谨记。

刘禅和孙皓同是亡国之君,为啥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啦?

蜀亡于魏而晋又代魏,晋武帝天纪四年(280年),西晋伐吴大军攻破吴都建康(今南京),吴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至此三家归晋,天下一统,恢弘磅薄的三国时代结束了。刘禅和孙皓虽然都是亡国之君,但是殊途同归,两人都得到了善终,孙皓并没有被杀,只是亡国之君的待遇却远不如刘禅。

吴国自吴大帝去世以来,吴宫便兵戈连连,内乱不断。孙皓是吴大帝孙权废太子孙和的庶长子,从小便深得祖父的喜爱,还给他起了个“彭祖”的名字。赤乌三年(250年),其父太子孙和在与鲁王孙霸的储君争夺中遭到废黜(史称“二宫之争”),被贬为藩王迁居外地。建兴二年(253年)吴国宗室孙峻发动政变杀死掌权的孙和妻舅诸葛恪,孙和被赐死,小小年纪的孙皓遭此变故,性格变得的安静沉稳。

孙休即位后,孙皓被封为乌程侯。吴景帝孙休去世后,皇子年幼,当时蜀汉为魏国新灭,交趾又发生叛乱,吴国形势不容乐观,幼主当国,恐难处理军国大事,立一个较为年长的君主成为吴国眼下的当务之急,二十三岁的孙皓,就这样幸运的被拥立为帝。

永安七年(264年)二十三岁的孙皓被正式拥立为帝,改元元兴。孙皓初登大位,颇有一番作为,懂得抚恤人民,不仅开仓济贫,还减省宫女,杜绝奢靡,一时被誉为明主。然而在这些表象之外的孙皓,在权力稳固之后,便本性尽露,粗暴骄盈,暴虐治国,酒色无度,导致人心尽失。吴国在他的统治之下,国势日衰,已经显露出亡国之象。

此时魏国也正在经历一场王朝更替,掌握魏国大权的晋公司马昭灭蜀之后很快去世,晋王世子司马炎代魏建国,改国号为晋。此时三国中魏蜀已亡,只剩下吴国苟延残喘。晋武帝司马炎志在统一天下,为此做了十年的准备,终于在天纪三年(279年)起兵二十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吴国坚持抵抗了一年之后,穷途末路的孙皓最终听从胡冲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壁牵羊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向西晋伐吴主帅王叡投降,吴国至此宣告灭亡。

孙皓投降后,还写了不少的劝降书给臣僚们,叫他们放弃抵抗,等待晋军接受,这一举动让王叡大受感动,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皓自知国亡在即,与其做无畏的抵抗,不如顺应时势,也能给自己留个后路。

一代暴君被送往洛阳后,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接见,被赐号为归命侯,有“顺应天命,归顺投降”之意。然而孙皓在洛阳过的远不如同样归降的蜀汉后主刘禅(降魏入晋),不仅待遇不能和刘禅比,甚至在去世后,也没有得到西晋王朝的哀祭,连谥号都没有。据史书记载,孙皓投降西晋后,“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斗,钱五十万,舟五百匹,绵五百斤子瑾封中郎,孙封郎中”。这样的亡国之君待遇不可谓不丰厚,但相比刘禅就差了不少。

刘禅的安乐公爵要比孙皓的归命侯爵等级上要高一等,而且刘禅虽居洛阳,却有自己的封地,即安乐公国,国都叫安乐县,在今北京顺义区西北六里衙门村,旧名就叫安乐村。刘禅的食邑达万户,甚至超过了很多西晋王公大臣,安乐县国足足存在了84年,经历了三世,才于公元347年灭亡。

为什么同为亡国之君,待遇差别如此之大呢?原因不难理解,刘禅从本质上看,他的身份还是汉室皇族,参考汉献帝禅位后被封为山阳郡公,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也算是非常厚道了。另外,刘禅很识趣,是带着满满的诚意投降的,司马昭知道刘禅胸无大志,而且在蜀中少有作恶,充其量就是一个昏君而非暴君。厚待刘禅,一来可以体现自己宽容仁厚之心,二来,也是做给东吴看的,因为在灭亡蜀汉之后,司马昭的下一步计划正是图谋东吴。

而吴末帝孙皓投降,此时晋已代魏,三国归晋已是大势所趋,但是晋军却遭到了吴国的强力抵抗,晋武帝对孙皓不识时务大为不满,加上孙皓在吴国声名狼藉,实行残酷的暴政,早就人心尽失,司马炎怒其无道,故而才如此对待他。

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总算是得到了善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