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长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如果说是军事防御,阻挡骑兵,这我就想不通了。长城很多地方是建在高山上,本来高山骑兵就过不来,在上面修长城不是脱裤子放屁?话说回来,就算是在平地,那么长的长城不可能每个地方都有人把守啊,找个没人的地方,把长城砸开,骑兵一样能进来啊!长城的军事作用与它巨大的人力财力投入完全不成正比啊,实在想不通。

长城的作用就是防御,只不过这个防御的类型比较复杂。

对于长城的功能,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加长的城墙,把北方的胡人给挡在外面,不让他们进来。这个理解其实没有任何问题,是绝对的正确答案,古人修长城的目的就是这个。真正让大家疑惑的是这个挡的过程,即这堵墙到底怎么去挡住游牧民族?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是要靠天吃饭的。平时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牛羊长得好,自然就没问题。万一哪天受了灾,养不了牲口,那可就完了。为了生存,他们自然会将目光放到生活较为稳定的中原,抢人抢粮食。这便是游牧民族威胁中原王朝的源头。

在争斗中,北方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骑兵,没办法谁叫人家有马呢?马这种动物,或许干活不如牛,养殖不如羊,但是人家能跑啊。有了马当坐骑的北方胡人,便可化身草原飞车党,利用其机动性和灵活性,跑到汉人这里来打劫。

汉人这边虽然有着人口的优势,但是边境线太长了,汉人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做到全面的防御,这些草原飞车党可以随意选择目标,谁知道他们会从哪里窜出来?等到救援的士兵赶到,这些人早就跑了。

所以,这简直就没法打。

面对这种情况,古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即在边境线上修堵墙,以此来阻挡那些强盗,也就是所谓的长城。

当然了,早期的大部分的长城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就是普通的版筑夯土墙,条件有限,一般人搭个短梯子,甚至几个人垒个人梯就能翻过去。但是没关系,这墙挡不住你的人,但是可以挡住你的马啊。没有马,这些草原飞车党就是渣,当强盗都不够格。

当然,他们完全可以毁掉这座墙,在墙上打出一个缺口。但是,那毕竟是一堵墙,并不是一推即倒的栅栏,想要在这里打出缺口,那就需要时间。长城虽然不会每个地方都有人把手,但是人家有巡逻的人啊,而且还有烽火台这样的哨站。

所以这个缺口很快便会被人发现,然后通过烽火传信等方式告诉长城内的军队和百姓。那么这就给了军队的集结调派和百姓们撤离防守给予更富裕的时间。

届时,就算游牧民族的骑兵能够越过长城,迎接他们的也只会是坚壁清野和汉人的军队围剿。那么到时候不仅东西抢不到,还将面临一场恶战,甚至可能回去的路也被堵了,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当然,除了迟滞游牧民族的进攻以外,更能限制其进攻选择,毕竟毁长城乃是一项大工程,再加上游牧民族的兵力有限,无法做到多点开花。这无疑是给了防守方更加从容防守选择,可以有针对性的调集优势兵力去进行防守。

说到调兵,长城在许多时候也担任着一个快速调兵通道的角色。长城越险山,垮河流,连成一体,就好比一条高速公路,边境军队往往可以通过长城快速的实现军队的集结和调派。这也是为何在一些高山险峻之地,明明但凭地形就可以挡住敌人的骑兵,可朝廷依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上面建长城,其实他就是在修路。

所以,长城的防御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正是因为长城的存在,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无法肆无忌惮的当飞车党,最终只能是抱团取暖。大家可以看到,北方游牧民族从秦长城修建过后,就开始出现集中化。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势力,轮流坐庄。没办法,不抱团斗不过。以前没有长城的时候,一个几十骑的小部落就能到处打秋风。有了长城之后,他们连毁长城估计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进来抢劫了。

所以说,长城的军事防御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虽然历史上不乏北方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说,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边境的防守压力。

当然,长城不仅仅是防御外敌,也防自己人。北方游牧民族中原汉人除了战争以外,还有贸易。他们需要中原的铁器、盐、甚至于粮食,所以往往会拿牛羊来作为交换,这便是所谓的贸易。既然有贸易,那就代表有利润。利益驱使下,那就避免不了走私。

为什么说是走私呢?因为这种贸易往往是控制在国家手里,贸易的地点,时间以及价格都需要掌控在国家手里。因为只有这样,中原王朝才能保证对游牧民族的一个主动权。

比如双方关系紧张了,草原飞车党耐不住寂寞来袭,那好,咱们关闭贸易,不给你铁器,不给你盐。没有牛羊肉,中原人可以活得好好的,但是没有铁器和盐,游牧民族的生存就会出问题。或者说,中原王朝可以通过选择和草原上某些部落交易的行为,来达到平衡和控制草原各方势力的目的。

但是,如果有了走私,那么中原王朝的这种优势便不复存在。所以,打击中原商贩的走私活动是非常必要。而长城的存在,无疑是走私商贩最头疼的存在。以前没有长城,他们可以随便超个小路就出去,谁也不会发现。但是前面有一堵墙挡着,那可就麻烦了,人可以翻过去,马车货物可不容易翻过去吧,至于毁墙,更是困难,再加上巡逻的士兵,这使得走私的风险极大。

最终,没有了生活必需品来源的游牧民族就得看中原王朝脸色行事,除非实力足够强,能够打到中原王朝服,而这又回归到了前面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没有骑兵的游牧民族,就是个渣。

这就是长城的作用!

修建长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秦始皇真是长生不老了,人不能长生不老,长城,为了人们永远记住千古一帝秦始皇,只建长城才穿越时空,世界第一建筑,其实是没多大作用,是古董,是用人建筑起的长城,才让世人感叹!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一万年后还有多少佳话。

修建长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长城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这时对中原产生威胁的就是北方的匈奴了,于是使蒙恬北筑长城以抵御匈奴。这是长城最初的建立。

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在每个朝代几乎都会伴随着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匈奴到鲜卑,再到柔然,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北方的大草原孕育了强悍的马背上的民族。

北方草原盛产牛马羊等牲畜,然而却没有农业等。虽然这些少数民族可以吃肉,穿皮衣,但是他们也离不开粮食和布匹铁器等,当然他们可以同边关的汉族交换,但是显然抢劫更为方便,成本更低,中原百姓跟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没办法抗衡,只能任其劫掠,他们劫完跑了,可是百姓们有房屋,田地,不能走。

可是长此以往,百姓得不到安居,只会远离边关,于是大部分土地会被闲置没人耕种,同时也没了抵御入侵的力量。所以才会建筑长城来阻挡他们的入侵。

修建长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在华夏尚未统一之时,无论是华夏族群内部各邦国之间,还是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边界地区,大家都会修建长城作为防御。秦赵燕这三个国家,在战国之后一直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国家,对于各自的防守区域也先后修建了长城。之后秦始皇统一华夏,将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秦始皇以后,几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北方的长城修筑和完善作为头等军事大事。但不得不说的是长城在很多时候似乎并没有发挥自己的防御作用。

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南下掳掠,这也使得很多人认为长城其实是最没有用的军事防御工程。甚至一些专家也不外如是。 难道长城真的没有发挥作用吗?事实上,从历史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一次长城被游牧民族攻取不是长城没有应有的军事作用,而是驻守长城的人出了问题。西方学者认为,在他们看来,长城恰恰是能保护华夏民族繁衍不断的关键。也恰恰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不得不西迁给当时的中亚,以及欧洲地区,给他们带来的被游牧民族侵略的困扰。

其实,长城确实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甚至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都是决定性的。我们所熟知的几个游牧民族的大帝国有匈奴,突厥,柔然,蒙古。这些草原帝国,不仅仅入侵过东亚地区,而且还攻打过亚洲西部的很多王国可以说给欧亚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农耕文明都带来了战争。在这些帝国之中,只有蒙古帝国在东西方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而其他的游牧民族似乎也都在蒙古草原附近发起并逐渐壮大。其实最先受到游牧民族攻击的,往往是东亚的中国。

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长城成为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防御手段。只要防御长城的人不出问题,国家对长城防线比较重,游牧民族就无法突破长城防线,入主中原,为了生存,游牧民族只能西迁,寻找更适合的水草或者掠夺西方人的土地,人口。其实长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说长城防线漫长,无法完全防御,草原骑兵如果想要入关劫掠,随时找到一个突破点,就可以进入中原,修长城是没有用的,我认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专家可以歇一歇了,长城防线自然漫长,无法完全防御。

但是可以大大减少草原帝国大规模骑兵入侵的几率。长城防线的各个点都可以在局部优势的情况之下被少数民族所突破。但是中原王朝往往将几个重点重兵把守。这是草原游牧民族无法大规模进入。不会影响整个中原的安危,即便小股部队突破长城防线,进入中原,长城周边迅速合围,以长城为依托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根本无法脱身,这也使得突破长城防线的游牧民族有所顾忌,不敢逗留时间太久。

皇太极可以绕过蒙古突破长城防线,但是当救援部队赶到时,皇太极必须撤退。一旦明朝军队补齐长城防线的空缺,皇太极进退两难。除此之外,长城的军事重点并不单单是防御,它是一种积极的进攻式的防御工事。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时候,每一次汉朝军队都是以长城为据点。后勤保障完全可以以长城为依托。对深入北边的军队进行补给。

如果没有长城,一切保障部队都要从中原出发,其运良成本大大提升。至于为什么有些王朝即便拥有长城防线,最终也被游牧民族消灭这主要不是长城无用,而是人没有用,只是形同虚设。但凡中原王朝留心的作用,游牧民族都没有半点机会能够完全突破长城防线,进攻中原。也正是在长城的保护下,华夏文明得以存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