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海耶为什么被苏联红军称为“白色噩梦”?

对于苏芬战争中的苏联人来说,西蒙·海耶被称为“白色死神”,这是实打实的死亡数字所堆出来的。

在1939年至1940年进行的苏联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西蒙·海耶在短短100天左右的时间里,击毙了505名苏联军人,还有一个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是542人,基本上平均每天都有五个人头入账。他曾经最巅峰的时候,是在一天内狙杀了25名苏军,相当于在不睡觉的情况下,一个小时就狙杀一名敌人。

虽然数百人的死亡放到伤亡以数十万计的苏芬战争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实际上其产生的影响却是非常巨大的,要知道这可是一个人打出了的战果。

而且对于战场上的士兵来说,战死并不可怕,因为打仗总是要死人的。甚至于迎着敌人的子弹炮火冲锋这样的举动,在战场上也并不少见,因为大家都有着这样的心理准备,而且会有针对性的去保护自己。

但是,面对西蒙•海耶这样的狙击手,则完全是另外一种体验。你不知道他在哪里,更不知到枪声会何时响起。只要身处于战场上,死亡的恐惧就会无时无刻的笼罩在你的身上,让你的精神出于高度紧绷状态,这种压力有时候远比让你冒着枪林弹雨冲锋来得猛烈。

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平时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一直承受着死亡的压力,总会被压垮的。

所以,称其为“白色噩梦”,也算是实至名归。

正是因为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西蒙•海耶也被誉为世界狙击之王,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狙击手。其实对于西蒙•海耶狙击手这个身份,我更愿意称他为神枪手。就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这位狙击之王似乎没有受过专业的狙击训练,他的枪法全靠天赋以及之前当猎人的经验。

由于是主场作战,专业猎人出身的西蒙•海耶,利用自己长期穿梭于芬兰林海雪原所积累的地形经验优势,化身为冬日幽灵,穿梭在芬兰的丛林之中,神出鬼没,令苏联人防不胜防。

往往西蒙•海耶在开枪击毙了敌人之后,苏联这边的士兵连哪儿打的枪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找到开枪的人了。就算是有人眼尖,发现了狙击手,西蒙•海耶也可以凭借自身熟悉地形的优势,从容的离开战场,准备下一轮的狙杀。

当然了,作为一名狙击手,射击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就算再怎么会躲,枪大部打不准一切免谈。

据说西蒙•海耶可以在茫茫雪原中,用一杆没有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在700米开外击毙敌人。虽然莫辛纳甘步枪以精度见长,但是700米的距离对于人的肉眼判断能力乃是极大的考验,在没有瞄准镜的情况下,想要完成击杀,难度超高。

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西蒙•海耶的射击能力,而正是因为其可以完成较远距离的狙击,使得其在完成狙杀后,有着更加充裕的时间完成转移和隐蔽。这也是西蒙•海耶能够在短短一百天的时间里,狙杀了五百多苏联士兵之后,苏联方面却无法应对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了,西蒙•海耶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整个苏芬战争期间,出于弱势方的芬兰军队,组织了一大批像西蒙•海耶这样的由猎人或者枪法能手组成的狙击手队伍,他们终日穿梭在芬兰的丛林之中,利用地形作掩护,给予了苏联军队巨大的杀伤。

更重要的是,这这种战斗方式,给苏联人带来的压力是巨大。面对雪地中神出鬼没的芬兰狙击手,在泥泞中挣扎的苏联士兵无疑就是活靶子,这种憋屈的死法,谁能受得了。

所以,白色噩梦指的不仅仅是西蒙•海耶单独一个人,更是他所代表的芬兰狙击手。由于西蒙•海耶的出色战绩,在苏联士兵心里,会想当然的将对面的芬兰狙击手当成是西蒙那样的神枪手。

这就好比外国人通过李小龙、成龙以及李连杰这一批人,认为中国人都会功夫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西蒙•海耶并没有打完整个苏芬战争,在一场战斗中,他不幸负伤,苏联人的达姆弹击中他的下颚,并向上贯穿了他的左脑。达姆弹这东西很邪恶,俗称“人体开花弹”,打进身体后弹头会变形,类似于爆炸弹头的致伤效果。

所以当时西蒙•海耶几乎是一半脑袋都没了。但幸运的是,西蒙•海耶最终神奇般的活了下来,虽然帅气的模样不再,但终究是成为了活着的英雄。

战后,西蒙•海耶一位内出色的战绩受到嘉奖,从普通士兵被晋升到少尉,创作了芬兰军中的一个升职纪录。而他更是成为了芬兰人心中的英雄。

当然了,西蒙•海耶的余生并不好,二战结束后,由于芬兰成为了苏联的附庸,西蒙•海耶作为曾经给苏联人带去巨大杀伤和压力的战斗英雄,自然无法得到应有的待遇。不过还好,苏联人也没有对于其过多的迫害,西蒙•海耶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退役军人,默默的渡过余生。

2002年,西蒙•海耶在当地的一个退伍军人之家去世,享年97岁,一代狙击之王,就此谢幕。

西蒙·海耶为什么被苏联红军称为“白色噩梦”?

我就呵呵了,苏联红军喊西蒙·海耶为什么要喊“White Death”?!难道在39年、40年之前,英语已经成为苏联高考必考科目?!自从狙击手这个可以躲在暗处阴人的职业伴随着网络红了起来,国内很有神话狙击手的氛围,事实上无论苏联还是芬兰,在二战之初,还是军事理念发展滞后的国家,而在当时,即使军事概念之王的德国,狙击手都还没单独分离出来,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手,而只是部队班组中枪法好,经验丰富的老兵担任的一个战术角色而已。首先我们要承认苏芬战争是一场芬兰人占足理由的反侵略正义卫国战争,也承认这是一场苏联人获得惨胜的战争,但是残酷的现实是芬兰人充满屈辱的输了,所有支持和同情芬兰的人们也输了,所以大家需要西蒙·海耶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来代表芬兰人的不屈精神,我这并不是要否认西蒙·海耶的战绩,而是提醒大家,作为一个喜欢和关心军事的人,不能像个孩子一样长不大,只喜欢听哪些符合自己内心价值观的故事,这样是无法正视战争的残酷性的!这场战争苏联军队刚刚大清洗自己干掉了大多数有经验的指挥官,又在极其自大的状态下重兵出击芬兰,基本就是没什么计划的强推,结果还遇上那一个世纪中,芬兰最冷的三个冬天之一,是自己组织混乱,指挥调度差劲,导致部队滞阻于芬兰曼纳海姆防线,芬兰广泛召集国民袭击阻滞苏联军队,西蒙·海耶就是诞生在这场雪原游击战中的传奇,他在接近北极地区的长夜中,袭击围着烤火的苏联士兵,而苏联士兵们可以麻木的看着同伴战友在身边被打死而无动于衷,可以让他把烤火的一圈人逐个点名狙杀,他的莫辛纳甘步枪子弹打光了,可以混进苏联营地里去拿子弹带,大家想想这种情况下的苏联士兵都是什么状态?这场战争结束,苏联莫洛托夫提交的修饰过的阵亡名单是四万多人,而到70年已经下台的赫鲁晓夫说这一战苏联伤亡近百万,现在西方国家一般认为的苏联阵亡数据是十六、七万。战争到苏联高层发现不对,交到铁木辛哥手里后,他迅速理清指挥调度,花了41天就让芬兰投降了,这场战争前后也就几个月,西蒙·海耶一个人打死苏联一个加强营的战绩虽然夸张,可是七百多人的死亡在一堆死亡数据中又能有多起眼?苏联一方连自己指挥都一塌糊涂,哪有空去调查这么多人是死在一个人手里,还是一群人手里的?也就是战后,别的渠道知道有这么个人,这么件事,打仗时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会有一帮讲俄语的,多情的用英文对一帮讲芬兰语的高喊“白色死神”?这件事真是比西蒙·海耶的战绩还要神奇!

西蒙·海耶为什么被苏联红军称为“白色噩梦”?

1939年底,苏联单方面撕毁了7年前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20个师、2000余辆战车、1000余架飞机,对芬兰发动了突然袭击,苏芬战争就此爆发。

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狙击手,被誉为世界狙击之王,有着“白色死神”之称,至今仍然保持着全世界最高狙杀纪录,他就是西蒙•海耶。

(西蒙•海耶)

那么,西蒙•海耶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为何有着“白色死神”的称呼?他神奇的枪法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1905年12月,西蒙•海耶出生在芬俄边界的罗加维市,祖辈世代务农,偶尔进山打猎以贴补家用。小时候的西蒙•海耶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异象。他长着一对又大又长的招风耳,经常随父亲狩猎,练就了一身跟踪、潜伏、射击、追赶的本领。

当苏芬战争爆发后,西蒙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芬兰军队,投入到了对抗苏军的战斗中。入伍后,西蒙被编入狙击队,成了一名和狩猎有关的狙击手,和部队一起抵抗从东面入侵的苏军。

西蒙所在的狙击队,大都是猎人出身。在零下20—40度的芬兰原始森林里,他们脚蹬滑雪板,身穿白色伪装服,神出鬼没地游弋于熟悉的环境里边,显得游刃有余。而对于苏军士兵来说,恶劣的环境以及醒目的军服,则让他们成为芬兰狙击手手到擒来的目标。

西蒙经常趴在地上数小时静止不动,和整个雪地环境融为一体,静待着苏军的到来。即便苏军从他身边走过,也不能轻易发觉西蒙的存在。有时候,苏军士兵只听到枪声炸响,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但就是找不到狙击手的位置。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被称为“白色死神”。

(苏芬战争)

苏军最害怕的是野外宿营的夜晚,当一群苏军士兵围着篝火取暖时,躲在密林深处的西蒙会将他们当做活靶子,进行挨个儿射击。而苏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被枪杀,束手无策。因为他们根本无力对抗西蒙,只好乞求能活到天亮。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蒙依靠着出色的狙击技术,共狙杀苏军505人(还有一个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是542人)。另外,他还用冲锋枪击毙苏军200人。因此,西蒙的总计战果是705人,平均每天毙敌超过7人,这个数据仅仅是他100天的战绩。

西蒙所用的武器非常普通,不过就是一把常见的莫辛纳甘步枪。这种步枪虽然略显老旧,但西蒙将它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能在700米开外轻易狙杀敌人。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西蒙的狙击枪上居然没有瞄准镜,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源于西蒙和队友们的一次失败的狙击任务。在参加狙击队后不久,上级给西蒙的三人小队下达了一次狙击任务,要求他们潜伏在一片密林里,狙杀途经此处的一位苏军上校。在经过数个小时的潜伏蹲守后,苏军终于出现在了西蒙的瞄准镜中。

不过,这次任务并未成功,因为苏军发现了他们,分三路对他们的隐藏之地合围过来。亏的西蒙反应迅速,下令狙击小队迅速撤离,方才逃过一劫。

事后,西蒙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暴露了他们的位置呢?

在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西蒙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狙击步枪上的瞄准镜出卖了他们。因为在茫茫雪原上,瞄准镜如同镜子一样会反射阳光,使得敌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发现他们。

从此以后,西蒙就把狙击枪上的瞄准镜拆了下来,再也没有使用过瞄准镜了。

不过,大家都知道,瞄准镜就如同狙击手的眼睛,没有瞄准镜的帮助,射击精度会大大降低。

但西蒙偏偏创造了奇迹,他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用一支没有瞄准镜的步枪,让自己成为了“狙击之王”。

对于为什么不使用瞄准镜,西蒙的回答是:“枪上自带的铁准星是上帝赐予的最好的瞄准工具。”

于是,苏军闻西蒙之名而丧胆,时常感觉生命就掌握在西蒙的手中。这个“白色死神”不但狙杀了大量的苏军士兵,更是给苏联士兵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苏军的作战士气,成为了苏军想方设法急于拔除的一个重大威胁。

为此,苏军不惜动用了榴弹炮,对西蒙可能的藏身地进行大规模轰炸,还出动了顶尖的狙击手,企图找到西蒙并除掉他。

但是,这些手段都失败了,西蒙依然活跃在白雪皑皑的密林里,让一个个苏军士兵成为了他的枪下亡魂。

(退役后的西蒙)

不过,狙击手本身就是十分危险的,西蒙也不例外。好运不可能永远眷顾于他。1940年3月6日,在一场短兵相接的突击战中,西蒙被一颗子弹击中下巴,将他的右下颌骨击得粉碎。而后,子弹继续穿越他的口腔和头颅,从左边穿出。

这次中弹,造成西蒙撕裂伤、粉碎性骨折以及大量失血,半边头颅几乎都不见了。幸好他被战友拼命救起,送到医院抢救。

3月13日,在昏迷了一周之后,西蒙奇迹生还,逐渐清醒过来。苏芬战争结束后,西蒙从下士直接晋升为少尉。这是芬兰自建国以来,一个士兵最快的晋升速度了。

西蒙退役后,成为了一名驼鹿猎人与育犬专家,怡然自得地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参考资料:《狙击手传奇》《苏芬战争》等)

西蒙·海耶为什么被苏联红军称为“白色噩梦”?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以狙击手为主题的战争题材电影向来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像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兵临城下》、《全金属外壳》、还有口碑与票房极佳的国产电影《红海行动》这些影片。观众不仅能从中体会到各种战斗场面的惊心动魄,更能领略到犹如“战场幽灵”一般双方狙击手的精彩对决,往往会使观众大呼过瘾。

就像很多影视剧里面的场景一样,狙击手都擅长在各种环境下隐蔽潜伏,更是能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一枪使其瞬间毙命。成为一名合格的狙击手所尚且还要面临重重的考验,那么要成为一位世界级的“狙击之王”要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有“白色死神”之称,全世界狙杀敌人最多的芬兰狙击手:西蒙·海耶。

1938年4月,在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之后,苏联方面就多次以要“维护西北边界及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同邻国芬兰方面交换领土并要租借其军事基地。然而,到了1939年11月9日苏、芬双方的谈判彻底破裂。11月28日,苏联方面就指控芬兰军队在边境挑衅,于是就单方面废除了在1932年与芬兰缔结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日宣布中断两国的外交关系。在1939年11月30日,庞大的苏联突然向全国只有400多万人口的小国芬兰发动了进攻。

鉴于双方的实力差距实在太过明显,于是芬兰军队决定凭借有利地形凭借“柴堆战术”实施抵抗:即通过埋伏、突袭、分割等方式将苏联军队逐一歼灭。而芬兰战士们为了更好的隐蔽在雪地里不被敌人发现,所以他们的衣服都是统一都白色的。这些战士这样伪装潜伏在雪地里本就很难被发现,再加上他们通常只有两人一组配合,针对的又都是苏军的军官或是落单人员,所以这样的偷袭令强大的苏军防不胜防、损失惨重。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凭借自己手中一支莫辛-纳甘M91步枪,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创下了击毙的苏军人员共计505人这样惊世骇俗的战绩(又说是542人)。

苏联方面为了解决西蒙·海耶这一心腹大患,就曾组织了多次的围捕和炮击行动。在1940年3月的一天,苏军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狙击手在激战中一枪击中了西蒙·海耶的左边下颚位置,当时西蒙·海耶的半张脸都被打飞。苏军本以为西蒙·海耶此次必死无疑,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昏迷了一周之后,西蒙·海耶便奇迹般地苏醒,并于数月之后复原。但由于西蒙·海耶的左边面部骨头大量缺失,在二战结束后他进行了面部再造的手术,于是他的左边脸就一直变形没有恢复。

1998年,当时已经年老的西蒙·海耶在接受采访被问及:“如何能成为像他一样的顶尖狙击手”时,他的回答只有简单两个字:“练习”。2002年4月1日,这位一生充满传奇,当之无愧的世界“狙击之王”在芬兰逝世。

一点愚见请多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