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岳飞,你要怎样做才能防止被秦桧害死?
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提前找各种合适的时机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表示自己会支持皇帝一方的合法地位。并且在口号上不要加迎回二圣之类的话,可以换成别的比如光复中原之类的。
这时候可以观察皇帝的反应和态度,如果皇帝支持他北伐并且朝廷配合他,重用主战派的话,说明皇帝会支持他。如果反应不够明显,而且皇帝的态度模糊不清或者消极的话,想保命最好辞官归隐。
第二个办法,如果他实在想北伐灭金,一定要干成这事儿的话,只有抗旨。皇帝如果强行降罪的话,只能学赵匡胤发动兵变,拥兵自立。
他手里的岳家军为抗金而生,绝大部分将士都是主战抗金的,所以一旦皇帝想撤了岳飞并且降罪的话,可以以此为借口,说宋朝皇帝昏庸,葬送中原,而且暗地里跟金人和谈,出卖主权,激起士兵对朝廷不满,从而让部队更多人跟着岳飞干。
岳家军在当时是宋朝军队主力军,实力最强,一旦拥兵自立,南宋朝廷估计还真打不过他。就是风险最大的是南宋和金人一起南北夹击岳家军,就很危险了。
如果你是岳飞,你要怎样做才能防止被秦桧害死?
不会站在老板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人,既使本领再高强、道德再高尚,也只有死路一条!“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就是宋高宗在岳飞死后,说出心里话的真实反映!
认真研读了几本史料,细细查阅过《宋史.岳飞传》,小编来此班门弄斧。实事求是地说,秦桧和岳飞都是宋高宗的肱股大臣,只有宋高宗才杀得了岳飞,秦桧充其量只是一个帮凶!
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岳飞已严重挑战了宋高宗的心理底线,死已成定局,具体有如下四方面原因。
第一,岳家军规模太大挑战皇权。
皇帝的军队却称为“岳家军”就是岳飞犯的大忌!岳家军规模太大,当时的岳家军的数量占到了南宋总兵力的七分之四,是高宗皇帝最仰仗的一支武装力量。岳家军战斗力太强,岳飞在战场上连战连捷、直捣黄龙的时候,最睡不着觉的不是金国人,而是宋高宗。
宋高宗心想:你岳飞连金国军队都能打过,岳家军不就是你的私人武装吗?如果调转枪头对着我,怎么办?即便他再相信岳飞的人品他也不可能不考虑这点,“黄袍加身”的典故对于宋朝的皇帝来说,那再熟悉不过,所以他对岳飞戒备心很重。
第二,政治幼稚干预皇帝立太子。
本来宋高宗因为仓促逃跑导致不能生育,这种超级隐私谁提起来都让人愤怒。可岳飞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建议高宗选择皇室宗亲立为太子,这让正值壮年的皇帝非常生气,于是气哼哼地跟岳飞说:“此事卿不当与闻”,意思是你都不该知道这个事。
立太子千古以来是皇帝家事,干预者没有一人能得以善终,作为大臣避之还惟恐不及。所以高宗皇帝一向很忌讳这个话题,但岳飞的想法是,现在立了储君,一旦金国人打过来,皇帝和太子分头跑,最起码不被一锅端。岳飞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提了这个建议,却在皇帝心中留下了仇恨的种子,更加不信任岳飞了。
第三,执意北伐幻想迎二帝还京。
金国掌权派大臣完颜宗弼临死前为了防备岳飞北图中原,曾留下遗言,如果中原丢失,就把徽钦二帝送回南宋,这是宋高宗最担心的。因为他的皇位是在父亲和哥哥被掠走的情况下被拥立的,父兄不在,他是合法的,一旦父兄回来,怎么安排?这个皇位还得让出去,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连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飞班师。
其实在这一点上,岳飞的想法还真是单纯。你想啊,你的功名利禄都是高宗皇帝给的,不到三十岁就是总兵了,三十五岁就是一方封疆大吏,掌握全国近一半军队,提升速度堪比火箭速度。应该说,高宗皇帝最初是给了岳飞极大信任的,也在他身上寄予厚望。高宗皇帝曾咨询岳飞治国之道,岳飞答道:“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惜命,天下可定矣!”高宗皇帝甚为褒奖。但岳飞不认真思考如何迎合高宗皇帝以报答知遇之恩,却真的天天想着恭迎二帝还京,喊喊口号也就罢了,这事岂能当真?这是想把高宗皇帝置于何地?我估计高宗皇帝有苦难言,心里泛起一万个“草泥马”!
第四,功高震主还不会自污求保。
岳飞没有缺点,但宋高宗的心思满朝文武谁都能看得出来。皇帝为了拉拢腐蚀他,给他置地买房,岳飞肯定知道皇帝的心思,他竟然选择了拒绝,把赏赐分给了部下,并且依然准备时刻北伐。皇帝这时候才意识到,岳飞你功高盖主还品行高洁,你想干什么?乱世登高一呼大家不都跟你走了吗?真的不能留了,他跟自己不是一条心。
其实岳飞完全可以躲过这场灾难。那就是效仿萧何自污,往自己身上泼脏水,当初萧何为了让刘邦解除对自己的警惕,命令自己的家人去大街上强抢民女、欺行霸市,自己开始拼命敛财,故意留一个把柄给刘邦,这下刘邦高兴了,从此不再怀疑萧何。同为大将的韩世忠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最后得以善终。
总而言之,岳飞是一个忠义耿直的人,他最看重的是忠孝节义,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因此,他不愿意和秦桧张浚等一班文武大臣同流合污,以卑躬屈膝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这也正是我最崇敬岳王爷的原因。
如果你是岳飞,你要怎样做才能防止被秦桧害死?
现在还有岳飞吗?秦桧到是特别多,因为你不当秦桧你就得死,过去是秦桧对岳飞,现在是秦桧对秦桧,一大一小上下级。
如果你是岳飞,你要怎样做才能防止被秦桧害死?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精忠岳飞一首《满江红》千古传唱,激励着后世无数民族英雄为救国图存而奔走呼号。如此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终究难逃“英雄气短”的厄运,被南宋“满朝文武”迫害致死。
岳飞的结局不是不可以避免,只是岳飞的性格太过于倔犟,军事才能有余,政治谋略不足。时常与南宋朝廷叫板,做事只会按照自己想的去办,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其一只知有朝廷,不知有高宗,调整行动口号
岳飞确实值得敬佩,宋高宗赵构也甚为喜爱,如此一名干将为自己出力,宋高宗虽是庸主,但他绝对不昏。对于岳飞的功劳,宋高宗完完全全都看在眼里。君臣之间最初的关系十分亲密,宋高宗经常召见岳飞到宫中饮酒畅谈,纵论天下大计,国家大事,大有一番明君贤臣的风范。但是随着天下时局的变化和性格多方面的不和,君臣之间逐渐出现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是岳飞恰恰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口号存在很大的问题“收复幽云十六州,迎回二圣”。试想一下如果宋徽宗和宋钦宗前两任宋朝皇帝被迎回来,宋高宗赵构该去哪,宋朝的天子位置应该由谁来做。从这一点考虑,岳飞要想防止被迫害应该调整自己的行动口号。
其二不要跟皇帝说掏心窝的话
岳飞所犯的第二个错误是过于耿直,绍兴七年(1137),岳飞奉命回朝论政事。朝堂之上岳飞公然向宋高宗建议早早地立储,立储也是皇家的正常事务,问题就出在宋高宗没有生育,膝下无子。要想立储,必然要从众多旁系皇族中过继一个皇子。
当时宋高宗听后,面如死灰,冷冷地说了一句,此是文臣的分内事,武将不要干预了。
如果正常情况下,这种事也无所谓。可在赵构的眼里就不同,立储君是别人家的孩子,岳飞到底想干嘛,是效忠我,还是效忠新君。
岳飞应该懂得谨言慎行,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越职向宋高宗提出不该提的问题,方能不引起宋高宗的怀疑。
其三抗上不尊,不听调令
岳飞母亲病逝以后,岳飞主动请求暂时辞掉军政职务回老家为母亲守孝。宋高宗赵构念及以孝治国的道理,同意岳飞回家守丧。岳飞从前线撤下来,宋金边境战事对峙开始不利于南宋政权。宋高宗焦急万分赶紧给岳飞下诏令,请岳飞回到前线督战。
岳飞接到宋高宗赵构的亲笔书信后,居然婉言回绝。宋高宗压住心中的火,再次写信召回岳飞,岳飞才十分不情愿地骑马上路。
岳飞的抗上行为实在有太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一国之君居然委屈到哀求大将出山抗敌,这也就是在宋朝,换成别的朝代,岳飞早就提前被害。
我们常说,精忠岳飞是令万世景仰的英雄人物,他身上那股誓死保卫家国的情怀值得中华儿女学习。但是岳飞身上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作为南宋名将原本可以像韩世忠那样解甲归田、颐养天年,岳飞却在人生最好的年龄被同僚迫害致死,回看这段历史,真替岳飞感到不应该。
如果你是岳飞,你要怎样做才能防止被秦桧害死?
如果我是岳飞,我会一鼓作气,直捣黄龙,以雪国耻。然后兵发临安,灭赵构,杀秦桧,荡平天下,因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反观徽钦二帝,德不配位,将江山拱手让人!实在是自取灭亡。南宋赵构,与秦桧勾结,取媚北国,苟且偷生,这种人是不该也不会去保他的,因为这种皇帝和奸臣是不会造福黎民百姓的,国泰才能民安,北方人民都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不思拯救黎民百姓,没有老百姓哪里有国,昏君奸臣人人得而殊之!
如果你是岳飞,你要怎样做才能防止被秦桧害死?
秦桧官居极品,位高权重,君王受蒙骗,自古奸巨卖国,误国,假传圣旨,十六道召令,谋害忠良。
在封建时代,而岳飞自幼尊母训,精忠报国,实奈是人之本分,谁敢抗旨不遵,只好收兵回师,途中遇父子遇害,这是悲惨的事实,也是宋朝留下可耻的历史,忠巨遇害,英雄受死。
出师未捷帅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古人有云,父不正子奔它乡,君不正臣投异国。若是名君忠巨,爱国英雄岳飞就不会受悲惨枉死,实不容秦桧卖国,屈死忠良。古人又云,昏君无道民不安,变有道伐无道,是历史演变的发展规律。伟大领袖毛泽东说过,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