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中,单独成一章的人只有五个,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李商隐凭什么与其他并列?
你说的是那个冷门诗人李商隐吗?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这个最近很火的一个网络梗!
一名钟爱《霹雳布袋戏》的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怒指李商隐抄袭霹雳诗话名作《夜雨寄北》。就是那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殊不知搞反了,这《夜雨寄北》其实就是李商隐写的。更有趣的是,被网友拆穿后,这名霹雳铁粉竟然大言不惭的辩解道,说不知道李商隐是个冷门诗人。
对,你没看错,他居然称晚唐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为冷门诗人。写出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的李商隐竟然成了冷门诗人。
对此,我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
事实上,在文学圈儿里,李商隐不仅不冷门,还是立于最巅峰的大家。
众所周知,唐代诗歌共分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而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代表人物,传世诗作600余首,其中二十二首入选《唐诗三百首》,数量在唐朝所有诗人中排第四。既有《北齐二首》、《马嵬二首》这样的咏史名篇,也有《夜雨寄北》、《锦瑟》情感佳作,数量与质量俱佳,几乎是全能选手。他也因此与大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在诗歌发展陷入低谷的晚唐时代,几乎是撑起了圈内半边天。
清朝学者吴乔更是将其誉为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三人,其在唐诗中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李商隐如此高的成就,自然不会冷门。他的诗作乃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常客,比如《夜雨寄北》、《锦瑟》等等。如果不知道他的一两句诗,你这中学算是白上了。所以说,称李商隐冷门只有两个可能,要么你是一个学渣,要么就是连学都没上过。
当然了,题中所讲的《中国文学史》中,李商隐单独成一章这一点我倒是有些孤陋寡闻了,翻遍了家里的那本《中国文学史》,也没发现有一章是专门写李商隐的。
当然,这并不影响李商隐的历史地位,作为晚唐最杰出的诗人,他已经用作品证明了他的实力。
我难以理解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像李商隐这种对于学生应该是常识性的历史名人,居然闹出了“抄袭”和“冷门”诗人这样的笑话,实属是教育的悲哀。
当然,如果是个别例子,倒还可以理解,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或许有那么一两个奇葩,那也很正常。但是,类似的事件其实时有发生。
比如有人点评新版《红楼梦》片尾曲“现代感太强,不古风,词作者多补习几年语文吧”,殊不知词作者正是曹雪芹……
还有人指责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题曲歌词全靠堆砌辞藻、矫情而不知所云,不如喊麦。殊不知这乃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也不知《知否》的剧名也取自这首词。
更有甚者,对苏东坡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被谱曲后的歌曲点赞:这首歌词写得不错啊,可以和林夕、方文山比肩了……
总之,类似的笑话屡见不鲜,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否则日后不光是冷门诗人李商隐,还会有肥宅吃货苏东坡,无脑愤青陶渊明,没钱恰饭杜子美……
在《中国文学史》中,单独成一章的人只有五个,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李商隐凭什么与其他并列?
这问题问的?屈原呢?陶李杜没问题,苏嗨嗨也还可以算,小李嘛,就就只好委屈凉快去了。无论从哪方面说,屈原都当稳坐第一把交椅。
在《中国文学史》中,单独成一章的人只有五个,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李商隐凭什么与其他并列?
老夫为了答题,回去翻了翻小学教材。深深感到;
李商隐绝对是大家,在老李的诗集里随便扒拉,就能扒拉出绝世之作。你如果不会背或不知道,你最好远离中国文学。
比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
君问归期未有期;
昨夜星辰昨夜风;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寸相思一寸灰;
来是空言去绝踪……。
实话实说,老陶的诗,俺就记得“采菊东篱下”之世外桃源。
温李能够并称很有道理,老李爱情诗王子,温庭筠花间词鼻祖。
李商隐和他们四人并列,符合事实。
在《中国文学史》中,单独成一章的人只有五个,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李商隐凭什么与其他并列?
在《中国文学史》中,单独成一章的人只有五个,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李商隐凭什么与其他并列?
看到你这个提问,我直觉你的提问有问题,《中国文学史》版本有很多,很多很多,最早好像是在清朝末年黄摩西就撰写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后来刘大杰有《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也主编过一部《中国文学史》,中国社科院余冠英等人也编写过一部《中国文学史》,还有我收藏了一部由章培恒、骆玉明任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刚才还找到了一部袁行霈主编的一部《中国文学史》。
大体上翻阅了一下游国恩和袁行霈的两部《中国文学史》,发现并没有如你所说的那样,只有五个人单独成章的,比如在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里,单独成章的分别有第一编第五章屈原和楚辞,宋玉有单独小节;第三编第三章陶渊明,曹操等父子等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都有各自的单独小节,在第四编里,第四章李白,第五章是杜甫,第七章白居易,第八章韩愈柳宗元,而小李杜的杜牧和李商隐都在第十章里各有一个小节,晚唐韦庄、皮日休、温庭钧、李煜等人也一样只是各人一个小节。第五编是关于宋朝文学的,苏轼确实独占第三章,陆游占了第六章,辛弃疾占了第七章。第六编是元代文学,关汉卿独占第二章,《西厢记》独占第三章,虽然介绍王实甫只用了第一小节,但等于这一章都在讲王实甫,毕竟《西厢记》是他写的。第七编是明代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自然各占一章,《金瓶梅》用了专门一个小节介绍,我认为是游国恩受到传统思想认识的影响问题,《金瓶梅》的艺术成就是绝对不逊于《西游记》等书。第五章专门介绍汤显祖,他有《牡丹亭》等作品。第八编是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第三章洪昇和长生殿,第四章孔尚任和桃花扇,此外《聊斋》、《儒林外史》、《红楼梦》都各占一章。
——没想到吧?和你看到的《中国文学史》显然结构不一样。
就像有的网友所说,对一件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识,他们各不相同,如果全都一样的话,那第一个专家写成后,后世专家就不用写了。所以你提到的这个各占一章,其实不说明什么问题,不说明陶渊明、李商隐的文学成就可以和李白、杜甫、苏轼相提并论,更不说明他们俩比王安石、欧阳修、李清照成就更高,而游国恩为辛弃疾、陆游等宋代词人单独立章,其实是和他们被标记为爱国诗人有重要关系,不等于陆游和辛弃疾的文学成就比欧阳修和李清照高多少。
同样,在谈论古典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认为四大名著成就最高,可是游国恩把四大名著以及《聊斋》、《儒林外史》等也同样各列一章介绍,那是否说明《聊斋》、《儒林外史》的艺术价值和《红楼梦》、《金瓶梅》一样高?不能,只能说明在游国恩思想认识中,陆游、辛弃疾、《聊斋》、《儒林外史》都很值得用一个章节来介绍,而欧阳修、李清照等人倒是一个小节介绍一下可以了。
这不是公论,我们作为读者,实在没有必要去纠结这本书、那本书介绍某某人或者某某书用了多少篇幅,除非你是研究这些问题的,仅仅作为读者,或者说文学史的一个业余爱好者,浅层次的心态是一笑了之,读过算数,高一点层次的,去多读几个版本的文学史,比较一下,不过没有必要纠结;再高一个层次的做法是,去认真阅读那些古人文学家的作品、那些古典文学名著和唐诗宋词,然后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再对照专家的意见,再想一想,最终坚持自己的看法。还要知道更高层次的做法吗?那就干脆投身研究文学史,自己成为专家了,哈!
最后必须打一声招呼,我对中国文学史或者其他各种文学史最热衷的年龄是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所以上述言论中如有错误,敬请吐槽,学术问题,我必须保持恭敬态度。何况我喜欢写,不太喜欢纯理论的东西,我读书一般都不太精细,事后谈论起来就容易出错。
在《中国文学史》中,单独成一章的人只有五个,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李商隐凭什么与其他并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赏析一首李商隐的代表作,以便了解李诗的风格,为回答问题作个参考吧。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唯其相见之不易,故而离别之尤难。诗以“别”字贯穿全篇,起笔如异峰突起,毫无铺垫,也无叙述,就把相见亦“难”而离别更“难”这一结论置于读者的面前。语句浅显,却耐人寻味。诗人在一句诗中连用两个“难”字,虽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但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给人一种回环往复地吟咏离别哀伤的感觉,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了。同时也奠定了全诗“黯然”的基调,营造出了离别伤感的情怀与气氛。
何以“百花残”?“东风无力”也。仅就这一句“东风无力”就把读者带进了“似水流年”,“青春易逝”的痛苦境界中去了。百花如此,人何偿不是如此。故而含有对身世遭逢,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令人不禁为之嗟叹。
接着,诗人巧用比喻,用“蚕吐丝”,“蜡流泪”设喻,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如用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人离别的痛苦如同蜡泪成灰终生以随。巧用谐音,用“丝”谐音“思”。并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富含哲理,耐人寻味,成就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表达坚贞不渝爱情的千古名句。
晓妆对镜,抚鬓自伤,青春不再,逝水常东,怎能不悄然心惊?如此良辰,独自苦吟,月已转廊,岂不觉月光寒之理?此寒,为“心境”所造,为凄冷的月夜形单影只茕茕茕孑立时身寒与心寒的双重寒冷,故心寒顿觉月光之寒,仅此一“寒”字,就让诗的境意全出。一个“改”字传达出无法相见的两人感概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痛苦心情,可谓神妙。“晓”与“夜”看似时间,实则写男女主人公无时不在独自孤寂凄清地思念对方。最后,把绵绵不尽的情思试遣于青鸟,希望青鸟前往一探,若果真“无多路”,又何劳烦青鸟去探看呢?诗人反面落墨,正说明此不远者乃实远矣!蓬山万里,青鸟能否带回她的音信呢?实为一个疑问,在此也只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希望和愿望,或者是祈祷罢了。而只有这,才是春蚕和蜡烛的终生期待。也只有寄希望于青鸟的探看,才能带回点信息,更进一步突显出“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而,使全诗首尾照应,浑然一体了。纵观全诗,诗人的愁绪是痛苦,失望的,是寂寥,惆怅的,又是缠绵,执着,美好的,诗人在无望的相思中寄寓着希望,而又在痛苦的希望中陷于无望。如此复杂的感情融贯全诗,使全诗营造出恍惚缥缈而又委婉缠绵的意境与情感,让人心颤!
赏析完这首《无题》,现回到问题中来。李商隐,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剧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其诗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至于李商隐能否单独成一章,应该有答案了吧。这也或许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中国文学史》中,单独成一章的人只有五个,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李商隐凭什么与其他并列?
李商隐天才绝艳,无论爱情诗,咏怀诗,咏史诗,都是一流正品。
李商隐自古评价就高,号称古代朦胧诗。你看《红楼梦》里头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为什么不举例李商隐,因为李商隐诗才太高,不适合初学而已。
高中课本选唐诗单元,作品是李白《蜀道难》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马嵬》。可见评价之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