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坚不叫隋太祖或高祖,而叫隋文帝?
这是庙号和谥号的一个小常识。
历史上对于帝王的称呼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谥号,即某某帝,汉武帝、隋文帝这些都是以谥号称呼;再比如庙号,即某某祖、某某宗,比如唐太宗、明太祖;再比如年号,即某某皇帝,比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而一个帝王,你可以用以上任何一种方式去称呼他。比如杨坚,你如果用谥号称呼吗,那他就叫隋文帝,如果用庙号称呼,那他就是隋高祖。当然了,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小规矩。通常来讲,对于帝王的称呼,在唐代以前多用谥号,从唐代开始则多用庙号,而到了明清时期,年号则更加常见。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改变,还是源于一个称呼上的极简原则。
首先在唐代以前,谥号是除秦朝以外,每个朝代帝王都应该会拥有的一个尊号。其乃是帝王驾崩之后,由世人总结其生涯功过,用谥号表现出来,起到一个盖棺定论的作用。
所以,谥号也分上谥和下谥,分别代表褒贬之意。比如“文”、“武”、“宣”等等字眼,都是对帝王的称赞,所以拥有这些谥号的都是一代雄主,比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等等。而厉、灵、炀等等则是不好的评价,拥有这些谥号的帝王大都是昏君、暴君、比如隋炀帝、周厉王、汉灵帝等等。
所以,用谥号来称呼帝王,不仅可以起到一个便于区分的作用,还能对其历史评价有一个简单的认知。当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简单,唐朝以前,谥号多用一字表现,称呼记录起来比较方便。
相较而言,庙号和年号,劣势较多。比如庙号虽然也有着历史评价的意义在里面,但是其作为宗庙供奉,通常都是在表现功德,所以其评价也只有好的一面,难以起到一个盖棺定论的作用。
而正是因为庙号只写好的不写坏的,使得其评价门槛较高,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得到庙号,受宗庙供奉。比如西汉一朝,十二位皇帝里面,拥有庙号的仅有四位而已,所以用庙号称呼是行不通的。
但是从三国开始,庙号已经开始逐渐泛滥,出于对祖宗的尊重,历代帝王都会追尊先辈庙号,甚至于没当过皇帝的鲜卑,也得追封。比如杨坚称帝后,便追尊自己的父亲杨忠为隋太祖,而自己则是隋高祖。
此外,对于庙号的理解,大家也不再是光捡好的写,其开始像谥号一样,对于皇帝的功过有着褒贬评价。
比如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
到了唐朝,庙号已经成为了和谥号差不多性质的另一种皇帝叫法。而此时的谥号却开始变了味道,由于历代帝王会对先辈进行加谥,以表达自己的尊敬,所以其不再是以前的单字或者两字,而是会随着加谥而越来越多。
比如唐太宗,最初谥号文皇帝,后来又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可以发现,里面全是好字眼儿。所以这时的帝王谥号不仅字数增加,不方便记录和称呼,连最基本的历史评价都没有了,起不到一个盖棺定论的作用,于是史学界便改用更加简单实用的庙号作为帝王的称呼。
当然,你如果要用谥号称呼也没错,只要不嫌麻烦。
至于年号,在明清之前是不流行的,因为当时大多数帝王,一生中都会有多个年号。比如唐玄宗,其一生有先天、开元、天宝等多个年号,显然很难选取。
而从明朝开始,皇帝一生基本就一个年号,比如洪武、永乐、康熙、乾隆等等。其相当于庙号更加容易区分,基本上每个皇帝独有的标签。而且年号是皇帝生前便有的,而庙号和谥号是皇帝去世之后才有的,所以以年号称呼皇帝的习惯要更早。
比如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前,是没有清圣祖这个称号的,当时康熙皇帝的称呼已经出现许多年了,其在史书上应用较多,那么后人也就这么用下去了。
这里需要吐槽以下的是,一些不尊重历史的影视剧,明明人家皇帝还没驾崩,居然就用庙号谥号称呼,那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总而言之,关于帝王的称呼,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庙号、谥号,年号称呼都可以。但是一般来讲,大家还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即叫着怎么方便怎么来。
为什么杨坚不叫隋太祖或高祖,而叫隋文帝?
导入语:隋文帝杨坚世家出身,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高超的手腕篡取了宇文家的天下,进而建立隋朝,统一天下,一手结束了东汉末以来纷乱了三百余年的乱世局面。他登基之后殚精竭虑,力新力行,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年华。
后世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多用庙号、谥号、年号或者姓名。庙号、谥号都是皇帝死后,由后继之君奉上,年号是皇帝生前所用。文皇帝是杨坚的谥号,开皇还有仁寿都是他的年号,高祖是他的庙号。
具体为何后世多称呼他为隋文帝?且看下文。
一、为何不称呼杨坚为隋高祖?商朝一直到两汉时期庙号都并非是个君主都能有。必须是对社稷作出卓越贡献的君主才会有庙号,举个例子,西汉有庙号的只有刘邦、刘恒、刘彻、刘询四人。他们四人不是开国之君就是大有为之君。
既然拥有庙号的君主很少,那么用庙号来称呼和区分君主们就不大合适了。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隋朝。
二、为何不称呼杨坚为开皇皇帝?年号是汉武帝所创,当代皇帝用年号可以更好的和之前的皇帝作出区分,并且还可以用来纪年。
然而年号一直到明清时期才是每个皇帝一个,在此之前皇帝们经常一个人好几个年号,甚至十几个。
年号太多很容易让人弄混淆,也难以记忆,故而明清之前的皇帝都没用年号去称呼他们。
三、称呼杨坚为隋文帝是最为合适的汉朝时庙号稀有、年号没有唯一性,故而用谥号区分皇帝更为合适,如汉文帝,汉武帝等,这种称呼习惯一直到隋朝都是沿用的。
唐朝时因为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叫起来很绕口,加上庙号开始每个皇帝都有了,所以用庙号来称呼他们又是最合适的,如同唐太宗、唐高宗等。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元朝。
明朝开始皇帝只有一个年号了,除了那个土木堡之变的正统皇帝,被瓦剌俘虏后放回又复位,只有他有两个年号。所以明清的皇帝,后世既用庙号也用年号,因为二者都好记,也好区分。如明思宗崇祯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等。
结语:无论是隋高祖还是隋文帝都可以用来称呼杨坚,至于后世多用隋文帝而非别的,这是结合古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习惯。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为什么杨坚不叫隋太祖或高祖,而叫隋文帝?
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不懂古代的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谥号:人死后,皇帝给封的称号。什么人可以有谥号呢?皇帝可以,大臣也可以。 像汉武帝就是后面皇帝给死掉的这个皇帝的封号,像关羽谥号 壮缪侯等等。
庙号:皇帝死了之后要进太庙的,所以有个庙号。像什么祖,什么宗的,都是庙号,这两字连起来是祖宗。一般开国皇帝叫祖,第二代叫宗。也有例外的,像康熙皇帝,庙号是圣祖。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
再说谥号到庙号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谥号很简单,像汉武帝,到后来,谥号越来越长,像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足足九个字,这还不是最多的。到了唐朝后,史书称呼皇帝就一般只称呼庙号。
然后说隋文帝杨坚,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按照我刚才说的庙号规则,杨坚应该带祖的,也确实是,隋文帝的庙号是隋高祖。隋高祖和隋文帝是一个人。可是为什么一般叫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呢,是习惯问题,隋朝之前的皇帝,都是叫谥号,唐朝的谥号太长了,所以才改叫庙号。
还有一个题外话,就是清朝的。古代还有一个年号,像明朝的永乐,唐朝的贞观都是比较有名的,有一两年换一个年号的,也有几十年换一次的。新皇帝上台,会换新年号,不是立即换,过完春节换。到了清朝,皇帝终身不换年号,所以,年号也成了皇帝的称号。例如,康熙皇帝,庙号是清圣祖,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这三个称呼都是康熙皇帝的。
为什么杨坚不叫隋太祖或高祖,而叫隋文帝?
杨坚死后的庙号是高祖,谥号是文皇帝,活着时用过开皇、仁寿两个年号,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称呼杨坚时只用谥号来代替呢?大部分时候,我们都称其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而开皇帝、仁寿帝这样的称呼更是见不到。究其原因,其实是千百年来大家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而已,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为啥会有这么一个习惯。
商朝设立了庙号,周朝设立了谥号,但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认为无论庙号还是谥号,都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一律予以了废除。可是,这两项制度都废除了,等皇帝死后该如何称呼呢?对此,秦始皇给出了答案,他说自己就是“始皇帝”,他的儿子继位后就是“秦二世”,以后子子孙孙传下去,皇帝也就“三世”“四世”一直到“万世”。你看,秦始皇的办法还是很不错的,方法简单,节奏明快,可惜的是秦朝到了“二世”就灭亡了。
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一系列制度,但也略有改动,比如在建国之初就恢复了谥号制度。刘邦死了以后,谥号是“高皇帝”;刘盈死了以后,谥号是“孝惠皇帝”,刘恒死了以后,谥号是“孝文皇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汉朝初期并没有恢复庙号制度。
很多人在网上写文章的时候,会说庙号制度是在汉朝恢复的,这没有错,但却不严谨。庙号制度在汉初并没有恢复,比如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死后并没有庙号,第二任皇帝刘盈死后也没有庙号。直到汉景帝刘启即位之后,为了宣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以促进削藩行动,这才重新启动了庙号制度,给他爷爷刘邦上了庙号叫“汉太祖”,给他父亲刘恒上了庙号叫“汉太宗”。从此以后,庙号制度才在西汉渐渐恢复,但以后历任皇帝给以前皇帝是否上庙号,主要还是出于政治需要,并没有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所以西汉的皇帝有庙号的也不多,严格来说只有四个,除了上面两位之外,就只有汉武帝刘彻的庙号“汉世宗”、汉宣帝刘洵的庙号“汉中宗”。
这样一来,有的皇帝有庙号,有的皇帝没有庙号,但所有的皇帝都有谥号,而且每个皇帝的谥号还不一样。那么,为了从称呼上区分各位皇帝,还有比称呼谥号更好的办法吗?
以“谥号”代称皇帝的办法,一直延续到隋朝。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死后谥号为“文皇帝”,庙号“高祖”。但根据称呼谥号的习惯,大部分场合大家都以“隋文帝”代称杨坚,而很少用庙号。当然,如果你非得用“隋高祖”称呼杨坚,那也绝对是正确的。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为啥是“高祖”而不是“太祖”。原本按照庙号制度,开国皇帝是“太祖”,第二任一般就是“太宗”了,可在三国时期出了个特殊情况。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是曹操,而第一个称帝的却是曹丕,这就很让人为难了,曹丕称帝以后追封曹操为皇帝,庙号太祖。而曹丕死后,作为实际上的开国皇帝,他的儿子曹叡不可能给他一个太宗的庙号,想来想去,就给了个“高祖”。从那以后,“太祖”和“高祖”就混乱了。
紧接着司马家族经过三代的积累,终于在司马炎时篡位成功,建立了晋朝,于是司马炎追封祖父司马懿为“高祖”,父亲司马昭为“太祖”,他自己死后的庙号是“世祖”,这样一来就更乱了。
通常情况下,如果开国皇帝是白手起家,那就毫无疑问是太祖。但如果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父辈或者祖父辈积攒下来的力量,就会追封先辈为太祖,自己当高祖。比如李渊建立了唐朝,靠的是他祖父、西魏八柱国李虎的势力,因此李虎就是“太祖”,李渊只是“高祖”。
杨坚的情况和李渊差不多。杨坚被称为“得天下最易的皇帝”,是靠了他的外戚身份,他的女儿当时是正儿八经的皇太后。而且杨坚之所以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并不是他个人奋斗得来的,而是靠了他的父亲杨忠,杨忠是西魏和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妥妥的关陇贵族集团元老级人物,就连当时经常废杀皇帝的宇文泰也要让他几分的。所以,杨坚建立隋朝以后,立刻追封父亲杨忠为“太祖”,所以他死后只能是“高祖”这个庙号了。
然而,到了唐朝,大家就不大用谥号称呼皇帝了,而是改用了庙号。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过五胡十六国时代,礼法崩坏,任何一个皇帝死后,其继任者他有没有政绩,是不是个皇帝,哪怕是公认的荒淫无耻,也都会给上一个庙号以示尊敬,所以隋唐以后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
另一个原因是谥号变得越来越长了。原本在唐高宗以前,皇帝一般谥号只有一两字,比如李世民的谥号就只是“文皇帝”而已,但是到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之后,他俩就将李世民的谥号改为文武圣皇帝,之后历任皇帝不断加字,搞得谥号越来越长。同时唐朝开始盛行字数较多的尊号制度,生前称尊,死后称谥,再加上为先帝加谥的习惯,使得谥号从两三个字变成十几个字,使用起来就很不方便了。
因此,庙号就逐渐代替了谥号,成为皇帝的代称。比如我们称李世民为“唐太宗”,但很少称呼他为“唐文帝”。虽然两者都是指同一个人,都后者听起来总是怪怪的。
到了明清时期,用庙号称呼皇帝的习惯依然存在,但是因为明清的皇帝基本都是一生只用一个年号,所以除了官方史料仍坚持用庙号代称皇帝之外,民间大多开始改用年号代称皇帝。比如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我们有时候称他“明太祖”,也有时候称呼他“洪武大帝”;还有发动靖难之变的朱棣,有人叫他“明成祖”,也有人叫他“永乐大帝”,我们听起来好像都很耳熟,也不别扭,就是因为用庙号和年号代称皇帝的习惯同时存在。
但是,毕竟年号在民间更有市场,渐渐就有了后来居上的趋势,到了清朝时,大家就更习惯使用年号来代指皇帝了。比如我们通常不会称康熙帝为清圣祖,也很少称乾隆帝为清高宗。
综上所述,无论是称呼谥号、庙号,还是年号,其实都是为了记录方便,并且不会产生歧义。杨坚虽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但因为他很大一部分是靠了其父亲杨忠留下来的势力,所以只能留个“高祖”的庙号给自己。而由于唐朝以前称谥号而不称庙号的习惯,所以大家往往称呼他的谥号“文皇帝”,也就是“隋文帝”了。
为什么杨坚不叫隋太祖或高祖,而叫隋文帝?
一句话回答是:杨坚庙号高祖,谥"文“,称隋文帝主要是因为习惯。
在唐以前,庙号追加的比较讲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分配到庙号,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国君主一般是祖,后世君主有治国功绩者为宗,两汉422年,只有6个皇帝得到了庙号。而唐以前谥号都是单字或者双字,所以用谥号称呼比较方便,一直沿用到隋朝。
唐以前只有一个俗称的特例:刘邦 庙号太祖 谥号孝高皇帝,我们一般称汉高祖刘邦,其实应该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这是把庙号和谥号混搭了用,这主要是因为太史官他老人家就这么称呼,大家也就约定俗成了,而且刘邦太牛逼,大家尊称一个庙号也很合理。
谥号中文是极高的美谥了,所谓:
谮诉不行曰明 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能够谥上”文“的,在棺材里知道了都要高兴的跳起来,所以杨坚被称文帝,应该是很开心才对吧。
从唐开始,庙号和谥号都开始通货膨胀,发的越来越不讲究,如下面几个皇帝
唐宣宗李忱 庙号宣宗 谥号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宋徽宗赵佶 庙号徽宗 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慈宪显孝皇帝
宋理宗赵昀 庙号理宗 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你会觉得他们跟汉文帝汉武帝比,哪个更值得后世景仰呢?
汉文帝刘恒 庙号太宗 谥号孝文皇帝
汉武帝刘彻 庙号世宗 谥号孝武皇帝
所以人哪,总是做不到卓尔不群,就去追求华而不实,皇帝们也不能免俗啊
为什么杨坚不叫隋太祖或高祖,而叫隋文帝?
因为我记得叫太祖太宗是从唐朝开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