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期同时与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发生冲突,没考虑后果吗?
你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物种叫做搅屎棍吗?
印度显然就是这样的角色,在整个南亚次大陆,他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其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通过捣乱,来扩大其在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力,坐实他南亚霸主的角色地位。
这就好比中美洲之于美国、西非之于法国一样,印度对于自己的定位就是南亚话事人,这里的事情都得他们说了算。如果没有顺着他们的意思来,必定会搞事情。
这是这么多年以来,印度在南亚动作不断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这次的“3D打印”纷争,其实就显得很正常了。
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都和印度有着领土争端,而且隔得还不算远。更为重要的是,长时间以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都还比较不错,被印度视为同一阵营,所以印度早在几年前就就制定了一个所谓的同时应对“2.5线战争”的一个计划,中国算一个,巴基斯坦算一个,国内问题算半个。
至于尼泊尔,印度确实还没有放在眼里。
而当下印度疫情严峻,单日新增人数连日破万,增速仅次于美国和巴西,截止6月17日,印度确诊病例已经超过35万,而死亡病例也突破了一万大关。再加上印度社会医疗体系不发达,底层人民卫生条件差,所谓的疫情缓解遥遥无期。这对于印度来说,无异于是一场战争。
而在对外问题上,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是一如既往的纷争不断,有事没事而碰一碰。
与此同时,尼泊尔又过了《宪法修正案》,正式通过了更改国土范围的决议,把之前有印度有争议的三个地区正式纳入了尼泊尔的国土范围,印度势必要作出反应。
既然新一轮的领土争端不可避免,印度索性试验一下计划已久“2.5线战争”,在争议地区将事态扩大。这样既能检验所谓“2.5线战争”的可行性,也能最大限度的转移国内因为疫情所挤压的民怨。
当然,就目前而言,转移国内注意力应该是最主要的目的。因为多年的冲突实例告诉我们,印度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一直都是小打小闹,玩儿不大的。但是,其影响力却不小,特别是这次中国被拉进来,足以吸引印度国内的绝大多数目光。
而这样无疑是转移了国民的注意力,减小莫迪政府在此次疫情中所面临的压力。莫迪政府作为印度人民党所组的内阁,借“边境起摩擦”刺激狭隘民族情绪、转移公众注意力,乃是他们甩锅的一贯的手法,所以大家不用奇怪。
只是,这样不负责任的的逃避,并不能改变印度国内严峻的疫情形势,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印度近期同时与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发生冲突,没考虑后果吗?
俗话说“谋而后动”,莫迪不可能不考虑后果。首先,莫迪研判的结果是:不可能“打大仗”。那样的话,莫迪就会无所顾忌了!至于原因,当然是因为印度有了核武器后的“膨胀”。其次,小规模冲突有利于调动印度民众的情绪,有利于转移内部矛盾和印度民众的视线,自然有利于莫迪的执政。再者,这三个国家都与印度有历史渊源及领土争议,具备了操作的基础。
印度与这三个国家的边境摩擦由来已久,但像这次这样“集中爆发”的现象却是“少之又少”。所以,令人纳闷。6月13日,印度军队与尼泊尔军队在双方有争议的卡拉帕尼等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并伴随着枪声。6月15晚,印度边防部队无视双方达成的缓和局势的协议,在加勒万河谷越境偷袭,引发大规模的“肢体接触”。6月16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冲突再起,并互相开炮。也就是说,印度人“四天打了三仗”。
从“四天三战”来看,印度似乎很“牛”。但是,从战果来看,“莫迪老仙,法力无边”不灵了!在与尼泊尔的冲突中,一死多伤,还被尼泊尔军人开枪下了“一大跳”。在与巴基斯坦的炮火互击中,印度方面“一死两伤”。在加勒万河谷的“肉搏”中,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多人伤亡。既然总是“吃亏”,那么,莫迪为什么还要挑起事端自取其辱呢?首先,我们从印度的自身说起。
从历史来说,印度也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印度是个世界文明古国,但它却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了别人的殖民地。从而导致了文明的衰退和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成为现代国家的机会。再加之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等先天条件不佳,导致独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在贫困中挣扎。
种族歧视是印度的一个根深蒂固问题,尽管在法律上早已废除了,但在现实社会中,等级制度仍然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严重束缚了生产力解放,阻碍了人们创造力的激发。再加上人口多,底子薄,使印度的经济发展一直不能尽如人意。直到2003年后,印度才迈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释放,自2003年后,印度迎来了一拨经济高速发展期。特别是莫迪将他在古吉拉特邦的“重视贸易,重视引资,重视软环境建设”的经验移植到国家治理层面后,印度更是加快了与国际社会融合的进程,到1999年底时,印度的GDP已经成功的超越了法英两国,成为了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茶童出身的莫迪很有野心。当然,也不缺乏“智慧”。可是,当一个人野心太大时,难免就会失了“心智”,会做出一些荒唐之举。莫迪的野心就是要将印度打造成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可是,如果想实现这个“目标”,那就必须确保自己能够长期担任印度的领导人。所以,经济指标和民意便成为了莫迪追求的两大目标。可是,由于受到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影响,印度去年的GDP增长率只有5.8%,远远低于近二十年来的7%这个平均值,令莫迪在国内很没有面子。然而,随着2020年的到来。莫迪却又受到了更大的打击。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了整个世界。印度自然也是没能置身事外。在经历一段相对平和期后,终于还是爆发了!截止6月18日15时,印度的新冠确诊病例已经达到367264例,死亡12262例。这还是在核酸检测极不充分下的数字。可以想象,如果大面积检测的话,也许数字更惊人。可是,即便如此,也给印度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毕竟,印度的实力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尽管美国的新冠状肺炎确诊病例已经突破200万例,死亡病例也早已超过10万例。但是,美国毕竟家大业大,医疗资源也非常丰富,所以,美国还能撑得住。然而,印度显然就“难以招架”了。
对于印度来说,最可怕的不仅仅是疫情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还有庞大的失业队伍。由于种姓制度的历史痼疾,导致印度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所以,印度的贫民窟众多,一旦经济滑坡和失业加剧,不仅会有众多人“饿肚子”,更有社会矛盾的撕裂及民族矛盾的激化。印度本来就是个多宗教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时有爆发。所以,如果疫情再继续蔓延的话,很可能会引爆内乱。所以,为了转移这些国内矛盾,也为了转移印度民众的视线。莫迪想到了“应该”在对外关系中做点多么。正因为此,印度与周边邻居的摩擦突然增多和集中爆发了!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矛盾和边境冲突源于印巴分治时英国留下的“祸患”。1947年6月,在英国撤出印度大陆前,其英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制定了一个分治方案,将印度分成了两个“自治领”,然而,蒙巴顿方案中却并没有将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确定。这也直接导致了三次印巴战争的爆发,及无数次的边境冲突。直到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仍然经常爆发武装冲突。本月16日,印度借口两名外交官的失踪,在克什米尔又一次挑起了双方的武装冲突。
英国在1814年侵占了尼泊尔,并强行将尼泊尔的卡拉帕尼,里普列克及林比亚杜拉这三个地方划归了印度。2008年,沙阿王朝在尼泊尔的统治彻底结束,尼共(毛主义及联合)等左翼政党执政后,尼泊尔与印度也就有了疏远的趋势。因为担心尼泊尔政府会声索领土主权,所以,莫迪拟定了“木已成舟”的策略,在其实际控制的卡拉帕内,里普列克,林比亚杜拉这三个地区“大兴土木”,建造了公路等基础设施,意在事实“蚕食”尼泊尔,将这片土地“合法化”。这显然激怒了尼泊尔政府和人民。于是,尼泊尔议会在5月13日通过了尼泊尔“新地图”。等于是在法理上收回了这355平方公里的领土。在南亚地区称王称霸惯了的印度也采取了实际行动,向这三个争议地区派出了军队。而尼泊尔显然不能任由印度这样的“霸道”行为得逞。于是也向该地区派出了军队。6月13日,“冲突”爆发了。
拉达克地区的领土争端问题也是英国制造的,一道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将本属于北方邻国的合法领土居然划归了印度。而印度呢?明知不是自己的领土,却还偏偏要“强占”。所以,边境地区的摩擦也就产生了,甚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爆发过战争。可是,印度却不接受历史教训,每逢国际局势有变化,或者印度国内的矛盾需要转移,需要调动印度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时候,印度总会在这些争议地区制造摩擦。所以,在印度国内疫情失控,国际局势出现变化的当下,莫迪又开始“兴风作浪”,并制造了加勒万河谷的“越境偷袭”事件。不过,由于军队素质低下,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从结果来看,很显然,在这三场冲突和对峙中,印度均没有“占到便宜”。可是,即便如此,印度却仍然没有悔意,仍然不断的在边境地区制造“事端”。因此,有网友问:难道莫迪就没有考虑后果?其实,以莫迪的“脑袋瓜子”,显然不可能不考虑后果。但是,由于国内矛盾的转移需要,以及莫迪认为目前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印度,再加之印度也有了核武器,他断定“摩擦”不会升级为大规模战争,所以,也就似乎无所顾忌了。不过,莫迪的“投机取巧”也有可能会害了印度。因为,如果印度屡屡突破底线,特别是忽视邻国维护领土主权决心的话,印度难免会有“自食其果”的时候。
印度近期同时与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发生冲突,没考虑后果吗?
这个问题让莫迪哭出了声:
谁说没有考虑后果?从印度几十年来“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尿性来看,印度非但考虑了,而且考虑得十分周到全面。
根据印度的设想,在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面前,无论我们、巴基斯坦还是尼泊尔都只有噤若寒蝉和打不还手的份。所以印度也自信满满地做出了“印度能打2.5线战争”的结论,也就是在压制国内矛盾的同时,还能一个打两个,对我们和巴基斯坦左右开弓。
但谁能想到,一向“人畜无害”的尼泊尔会突然“造反”,更要命的是我们和巴基斯坦也一点儿也没有惯着印度,这就让印度陷入了深深的不爽:你们超纲!你们开挂!你们在侮辱印度的能力和智商!
但印度的不爽似乎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所谓的愤怒是靠实力支撑的,没有实力的愤怒一文不值。如果没有实力,别说愤怒的后果了,可能连愤怒的资格都没有。而当前的印度明显有愤怒的资格,但却没有愤怒的后果。
不过莫迪政府似乎顾不了那些,在躁动不安的气氛里,莫迪政府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地在周边上蹿下跳,誓要活成人厌狗嫌的狗不理。
那么,为何莫迪如此着急,甚至不考虑后果都要如此“努力”呢?在静夜史看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印度有雄心壮志
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开国总理尼赫鲁为印度定下的小目标就是要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而后经过一系列传承和发扬,印度终于走上了“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的不归路。
虽说“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问题是印度的理想明显有点大,大到了扯着蛋的地步。毕竟印度的目标是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但尴尬的是当前的印度却连南亚都出不去。
虽然英国殖民者结束了印度一盘散沙的情况,但却用印巴分治给印度强行匹配了巴基斯坦这个冤家,而虽然巴基斯坦各个方面都不如印度,但却牢牢地控制着克什米尔一部分,并配合北方邻居将印度牢牢锁在了南亚次大陆。
所以印度要奋起,对于印度而言,打巴基斯坦可以冲出南亚,打北方邻居可以夺取水源,打尼泊尔可以扩张土地。所以印度有困难晚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2、印度有睚眦必报
印度虽然有很多豪言壮语,但最著名的那句莫过于“我们已经不是62年的印度”!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野心勃勃的印度在1962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惨败。在这场“侵略战打成首都保卫战而后又打成民族存亡之战”的战争中,印度用一溃千里的壮观景象,告诉了全世界:我真的就是外强中干。
因为这场4万人击败17万大军的战争将印度彻底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宝座,打断了印度的脊梁。所以为了报这一脚之仇,印度开始了50多年的卧薪尝胆,并时刻以62年的不堪记忆激励自己。
可惜,白象再好也成不了康师傅,且不说印度几十年如一日的欠揍尿性,以及万国牌武器加起来可绕地球三圈的壮观场景,单是我们在62年战争结束后全面占领边界制高点的布局,就足以让印度不能呼吸。
所以,印度的表现甚至进攻,本质上就是一种求生。
3、印度有萧墙之危
作为得国太易的国家,因为从未经历过惨烈的革命或战争,印度上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下不能将统治力贯彻到底层的各个角落,中不能废除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建国70多年来,印度除无法建立大国崛起必备的工业体系,更无法解决印度自殖民时代以来的一系列社会危机,尤其是宗教矛盾。
所以在始终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印度历届政府最喜欢的就是通过对外挑衅的方式转移国内矛盾。
再加上印度对被殖民历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英国殖民者卷铺盖滚蛋后时刻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所以印度的对外扩张不仅能够转移国内矛盾,更能强化所谓的民族精神。
4、印度有“得道多助”
虽然印度整体与外强中干,战斗力更是一塌糊涂,但印度有令几乎所有国家都望尘莫及的国际环境。
自1947年独立建国以来,印度就始终是苏联及美国的座上宾。因为印度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所以需要疯狂购买美苏等国的军火装备支撑自己的野心;再加上印度有一定的体量,适合做牵制我们的棋子,所以美苏等大国对印度可谓有求必应。
而美苏对印度的礼遇,更多的是对印度的利用,尤其是军火交易方面,印度俨然成为国际驰名的冤大头,武器贩子的官方指定战略合作伙伴。
但印度很明显没有从美苏争相吹捧的彩虹屁中走出来,毕竟在62年被打得哭爹喊娘时,美国总统肯尼迪确实派出了航母舰队到孟加拉湾为印度摇旗呐喊,所以印度一厢情愿地认为,关键时刻美俄必定会为印度两肋插刀。
毕竟一旦开战,印度必将需要更多的武器,在这大赚一笔的机遇面前,即便违心,美俄也会帮助印度的,所以印度必然信心倍增。
不过,能吹和能打从来都是两码事,如果印度继续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而后铤而走险,等待印度的必将是比62年更惨烈的结局,届时印度就该高喊“我们不是2020年的印度”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印度近期同时与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发生冲突,没考虑后果吗?
同时打赢2.5线战争,本来就是印度多年来对军队的设计和要求,今天要趁机试火一下,并不使人觉得有什么奇怪,唯恐错过了机会。
长期以南亚霸主自居,本来就觉得自己莫大的块头,特别自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打造了20万山地部队,洋枪洋炮买了不少,如今手中坦克飞机一水的洋捞,国际军事年年排名,被奉不是第三就是第四,更有了迷之一般自信,自信爆棚,哪里还顾得什么后果?
被骄傲充昏的头脑,盲人瞎马夜半临渊浑然不知,自恃摩托神功早已练就,瑜伽绝技在身,还服得了哪一个?
印度周边的邻居们,真心爱他非容易,自他建国到现在,焉有片刻时闲。把1947年建国以来的历史简单理一理,吞锡金,控不丹,战火从来不断,如英国媒体所说,印度的邻居大多活得够痛苦。
与多国都有领土争端,自以为占了就是占了,贪婪从没有中止。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以为更有了成为世界大国的雄心,看他买来的堆积如山的武器,看他与域外霸权国家的关系,看他在国际上被夸成了一朵奇花,即可知道,印度不会消停,要将侵略扩张的政策继续。
崇尚印度教的人民党当政,对外号为强硬也多年,莫迪治下的印度,究竟有多强硬,同时与中巴尼三国交恶,即为明证,一个盲目自大和骄傲的印度,值得引起世人警惕和对待。
如果此番骚操作,不被怼回去,未来这只疯狂的大象,即会弄出更大的动静,摆开更大的阵势。
印度近期同时与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发生冲突,没考虑后果吗?
印度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国度,而他最近却犯了一个兵家大忌,众所周知,两线作战就已经是兵法上的下策,而印度这个老兄 却在此时与三个国家交手,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那么,难道印度真的没有考虑后果吗?
笔者认为,印度莫迪政府并没有犯傻,相反,莫迪可是转移注意力,甩锅责任的鼻祖,特朗普还得向他学习三分呢,也就是说,莫迪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疫情失控的矛盾,所以才选择同时与三个国家交手,其目的就是转移国内舆论视线,要知道,印度国内的矛盾目前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毕竟,印度的疫情显然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截至到目前为止,印度已累计确诊病例,达到359,398例,新增确诊病例为10,103例,累计死亡人数12,028人。由此可见,从印度疫情的这一数据来看,其国内的疫情显然处在大规模爆发期,更为糟糕的是,随着疫情大规模的爆发,印度国内的经济也早已陷入瘫痪,印度的底层民众对其政府的反对声浪正在持续加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莫迪自然要使用它的特殊技能,那就是转移矛盾,之前,印度国内只要一遇到矛盾,莫迪政府就会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这也让巴铁兄弟多次成为印度甩锅的对象,而现如今,由于印度国内的矛盾过大,莫迪政府如果只把矛头转向巴基斯坦,显然已经无法平息国内的矛盾,所以 ,莫迪只好选择同时与三个国家交手,以此来转移国内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莫迪政府当前与三个国家同时发生摩擦,但是,莫迪政府可不是真想与这三个国家同时开战,也就是说,莫迪政府只是想搞一搞摩擦而已,并不是真想把事情搞大,与这三个国家拉开阵势干一场。说到底,印度目前还没有同时打赢三场战争的能力,别说印度没有,就连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恐怕也没有这样的能耐。
从这个角度来看,莫迪政府当前只想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又不想让局势彻底失控,所以,印度并不会与这三个国家真的发动一场全面战争。由此可以看出,印度同时与三国发生摩擦,显然是有周密考虑的,并不是没有考虑后果,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转移国内视线,而不是真正打一场三线战争。
关注小柳聊聊兵 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印度近期同时与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发生冲突,没考虑后果吗?
两线作战就已经是兵家大忌,何况同时与三个国家交手,印度没有能力一劳永逸解决领土争端,莫迪也只想通过战争转移国内注意力,但是印度进不能在领土争端中获胜,退不能战胜新冠肺炎,莫迪正在带领印度走上绝路。
印度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十分严重了,患者数量高达35万人,死亡1.2万人,而且新增超过2万人,患者总数位居世界第四,印度疫情已经失控。
印度人口密集,而且缺少必要的卫生设施,尤其是贫民窟,是疫情最危险的区域,孟买有全印度最大的贫民窟塔拉维贫民窟,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内,居住超过100万人,人与人密切接触,导致疫情迅速扩散,而且贫民窟严重缺乏口罩、消毒水,很难遏制疫情扩散。
印度政府很难控制疫情扩散,恐怕最终不得不走上群体免疫的路上,患者数量的持续增加,民众对于政府的不满情绪也在日益增长,所以莫迪急需转移注意力,而战争是最好的手段。
印度同时向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三个国家挑衅,结果是遭到强硬反击,印度军队数十人死亡,明显吃了亏,但是印度却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将战争规模扩大,因为莫迪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既想转移国内注意力,又不想使局势失控。
印度不会发动全面战争,因为即使是面对实力弱小的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印度恐怕也无法占据上风。
莫迪此时挑起战争,会让印度的国际形象被严重破坏,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出口国,印度如果没有足够的口罩,疫情会变得更加危险,莫迪已经把印度的后路断绝。
莫迪有成为第二个特朗普的潜质,但是印度却没有美国的实力,经不起莫迪的折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