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夺了七岁柴宗训的皇位,为什么没人称他违背道德篡位呢?

以正常的历史眼光来看,赵匡胤得位确实不正。

公元958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三十九岁。可惜柴荣一代雄主,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只留下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与皇后符氏,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此时的赵匡胤身为后周武将之首,深受皇恩,不仅没有扛起辅佐幼主的责任,反而是趁着后周天子新丧,主少国疑的机会,于陈桥兵变,效仿后周太祖郭威黄袍加身,篡取了柴家天下。

说实话,赵匡胤这种行为,无论谁听了都会嗤之以鼻。不仅以下犯上,忘恩负义,还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实在不是英雄之举。

但是,在历史上,有关赵匡胤的评价其实还不错,很少有人说他谋朝篡位,大逆不道。相比于历史上同样是篡位得天下的司马家,风评要好上太多。

其实,赵匡胤之所以能得到好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的一个历史环境。

赵匡胤所处的时代乃是五代十国末期,那是一个比三国还要乱,足以和东晋十六国比肩的大乱世。

在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原大地上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平均十来年就一个,改朝换代速度之快,历史罕见。而与此同时,在中原之外的其他地方,还先后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他们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整个华夏大地,被分割得七零八碎。

而五代十国作为唐末藩镇割据的升级,其各个政权的建立者大都是武将,他们要么是原本的藩镇自立,要么就是赵匡胤这种,以下犯上,取而代之。

比如后梁是朱温禅代自唐朝,南唐由徐知诰篡自吴国,就连赵匡胤的所在的后周,其建立者郭威之前也是后汉的将领。

所以,武将篡位在当时,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而且,就篡位之后的所作所为来讲,赵匡胤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无论是个人私德,还是历史功绩,都是可圈可点的。

比如,赵匡胤篡位,基本就是兵不血刃。而且篡位之后的赵匡胤,善待柴家以及后周公卿。尤其是柴氏一族,在北宋一朝中,享有很高的待遇,不仅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还被赐予丹书铁券,享有法外开恩的特权。甚至于赵匡胤还留下誓碑遗训,以祖训的形式,保证了柴家的长久优待。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这在五代十国的其他君主里面是绝无仅有的,那些亡国之君,要么是被屠戮,要么就是傀儡,最终被抛弃,很少能得善终。所以,仅凭这一点,赵匡胤就足以得到大家的称赞。

再还有,赵匡胤的历史功绩是非常耀眼的,他称帝之后,带领北宋南征北战,完成了华夏大地的基本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还了天下百姓一个安宁,也保证华夏民族的统一。

这个功绩,绝对是五代十国的那些君主所不能比的,尤其是他结束了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作为一个帝王,最好的成绩单,而且这也算是完成了当初柴荣的遗愿。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上的有位之君,如果再去苛责他篡位的事情,其实就有些鸡蛋里挑骨头了。

所以,历史评价上,少有批评他篡位的。当然,不是说他这样做就是对的,只是说赵匡胤好的一面,已经掩盖了他的过错。功大于过,自然就正面评价居多。

这种类似的例子其实很多,汉武帝雄才大略,但也有穷兵黩武,甚至巫蛊之祸的晚年昏聩之举。唐太宗一代明君。但同样也有着玄武门前弑兄杀弟,手足相残的心狠之举,但再历史上,他们的评价大都是正面。

毫无疑问,赵匡胤,也是这样的人。

赵匡胤夺了七岁柴宗训的皇位,为什么没人称他违背道德篡位呢?

鄙人见识浅陋,姑且先从我理解的几个方面去浅析一下。

第一,赵匡胤处于五代十国的乱世,谁要是有实力,谁就可以割据称帝,没什么道德束缚。就在那几十年时间,不知道出了多少位皇帝,光中原就经历了五代。柴荣去世,小皇帝登基。赵匡胤不篡位,都对不起那个时代。

第二,赵匡胤篡位后,善待柴氏后人。不像之前的篡位者,将前朝皇帝家族诛杀干净。

第三,赵匡胤五代十国乱世的终结者。赵匡胤制定“先南后北”的讨伐方针,基本上统一全国,结束割据局势,为天下带来了和平的曙光。当然,赵匡胤死的太早,北汉还没灭,就死了,更没机会北伐,收回幽云十六州。赵光义到时北伐了两次,可惜能力不行,大败而归,连自己都差点折进去。从此北宋受尽北方凌辱。赵匡胤如果能多活十年,无论是买还是夺,我们都可以看见宋太祖与契丹的交锋,一饱眼福。

第三,赵匡胤善待功臣。“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耳熟能详。对功臣不得不防,又不想弄死他们。给他们讲讲道理,让他们当富家翁去。

第四,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为大宋盛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

第五,赵匡胤后继有人。虽然子孙后代被辽金欺负的一塌糊涂,但是宋朝的繁荣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司马懿后代把西晋搞的一塌糊涂,最后五胡乱华,经过短暂的安定又成乱世。司马懿作为西晋奠基人让然被人诟病了。

第六,赵匡胤建立大宋后,重文轻武。宋朝一直就有不杀士大夫的原则,文人们也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宋太祖带来的机会。自家养的文人,谁还会没事干去动笔杆子去说宋太祖道德有问题。

总之,赵匡胤的篡位,利国利民,对绝大部分人都有好处。就算是被篡位者,也能够享受世代富贵。赵匡胤篡位是一种多赢,谁还会去骂他呢?

赵匡胤夺了七岁柴宗训的皇位,为什么没人称他违背道德篡位呢?

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事就是篡位。

篡位在很多人眼中觉得不是什么好现象,这是基于现在的眼光看问题。赵匡胤篡位之后有没有受到指责呐?答案是肯定,但指责的声音较小较少,很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现代人很少看到有关指责赵匡胤的记载了。(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建立宋)

篡位不重要,关键看赵匡胤之后的施政。

对宋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来说,摆在他面前的是要解决绝大多数人的观念,让全国上下不要集中在是否篡位这样的问题之上,将他们的目光吸引到王朝统一问题和经济建设问题之上,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一、五代时期篡位习以为常,赵匡胤只是其中之一

五代时期为907-960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不知有多少王朝更迭,多少皇帝及其子孙被杀,这一时期是崇尚武力的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朝代更替实际上是皇帝和掌握军权大将博弈的历史.五代历史短短53年,五个朝代,平均一个朝代10.6年。

如此短命的朝代,皇帝和手握军权的大将是互相猜忌的,处于危险平衡之中,平衡一旦打破,战乱起,王朝更迭。

赵匡胤及其手下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其实也都担心,周世宗柴荣一去世,他们的内心就开始打起鼓了,小皇帝一旦成长起来,这些跟随柴荣征战的大将们极有可能被诛杀,家族可能被灭。前面五个朝代血淋淋的历史摆在那儿,这让领兵大将们忧心忡忡。

赵匡胤陈桥兵变是顺势而为,他的几句话道出了当时的状况:

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宋史》等)

其实当时皇帝这个职位不好做,随时有丢命的危险,不过赵匡胤早就想好了一系列的对策。

赵匡胤在扭扭捏捏中登上了帝位,在当时很多民众看来,篡位已经习以为常,人们只是默默的看着赵匡胤怎么做。(后周周世宗柴荣本就有统一天下的趋势,无奈早亡,个人功绩也被弱化)

二、善待周恭帝柴宗训及其后周的一众大臣,一改历朝陋习

赵匡胤兵变过程之中,一反过去王朝血腥镇压的常态,而是平和的对待后周皇室及其大臣。整个兵变过程之中,真正被杀的大将是韩通,还没有来得及召集军队就被下属斩杀了。

由此看来,京城之中拥护赵匡胤的军队将领占据了绝大多数,而拥护后周周恭帝的人却非常之少。

赵匡胤对待周恭帝柴宗训及其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并没有明面上下手,将柴宗训降封为郑王,应该是软禁在了封地。973年,20岁的柴宗训死在了房州,根据史料记载推断,当时应该时刻处于赵匡胤的监视之中。另外,柴荣的其他几个儿子也不见踪影,被杀或者改姓而已。

至于朝中大臣,赵匡胤继续沿用,大部分权力收归自己的亲信。对于那些曾经的权力中心的后周大臣也是一步步的移出权力核心。

赵匡胤颠覆了民众和大臣的观念,后周皇室他不杀,给与王级待遇,后周大臣继续使用,保持政权的稳定性。(周恭帝柴宗训像,20岁去世,时刻被赵匡胤监视居住)

三、王朝统一凝聚民心

五代十国,割据纷争,更替频繁,最受苦的自然是广大老百姓。赵匡胤960年建宋取代后周、963年荆南(南平)高继冲归降北宋、963年北宋兼并武平(今湖南境内的武平军节度使)、966年灭后蜀孟昶、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

除了山西中北部的北汉小政权和幽云十六州之外,赵匡胤基本恢复了中原王朝统治的传统区域。消灭南唐之后,赵匡胤还积极准备消灭北汉,收回幽云十六州。

赵匡胤的统一战争凝聚了民心,消除了战乱纷争的年代,很多区域重新归于和平,迎来了发展时期。这么一位皇帝,估计后世也很少有民众诟病了。(赵匡胤统一图,南方只剩下吴越国,北方有北汉和幽云十六州)

四、杯酒释兵权和文人执政

赵匡胤登基之后,兵变的主要将领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等都被授予节度使的称号。北宋初期的军事构成和唐朝中后期以及五代的差不多,如果北宋想要长治久安必须做出改变。

960年,赵匡胤迅速镇压了拥护后周的李重进、李筠叛乱,于是转而针对参与兵变的主要将领们。

961年,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众多大将的兵权,而赵匡胤给这些将领高官厚禄,并和很多大将结成姻亲关系。譬如石守信的儿子娶了赵匡胤的次女延庆公主、高怀德是赵匡胤的妹夫、 张令铎是秦王赵廷美的岳父、王审锜和赵匡胤是儿女亲家等。

杯酒释兵权不是那么容易的,结成姻亲关系后,这些将领们都专心享受生活,不再担心被杀而发生变乱。

赵匡胤重用文人,让很多文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王朝权力核心基本将武将排除在外了。文人们在北宋时期得到重用,并成为国策,这对文人的影响很大,基本上对赵匡胤都抱持着尊重的观念。

五、北宋、南宋国祚长久,指责反对赵匡胤的声音没有生存的土壤

赵匡胤篡位取代后周,肯定有反对和指责的声音,在北宋建立之初应该非常之多。毕竟后周周世宗柴荣创立的基业摆在那儿,也有一大批后周的支持者。赵匡胤的施政将这些反对指责的人群降到了最低程度。

再者,北宋享国167年,南宋享国152年,综合国祚319年,比唐朝还要长久。北宋建立统一王朝之后,经济繁荣,经济发展程度远高于唐朝时期;文化繁荣,唐宋八大家之中有六位是北宋时期的文人,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六家关系图)

这一切都得益于赵匡胤建立统一王朝,那些反对指责赵匡胤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人们更看重宋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而不是只盯着赵匡胤是一个篡位者了。

篡位不是大问题,关键是执政之后能够使得王朝繁荣,赢得绝大多数民众的信赖。

赵匡胤夺了七岁柴宗训的皇位,为什么没人称他违背道德篡位呢?

周世宗在世时,京师己盛传点检做天子的舆论了,从黄袍加身的故事里,不能完全认为赵匡胤是篡位。

赵匡胤夺了七岁柴宗训的皇位,为什么没人称他违背道德篡位呢?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宋朝之前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没有道德可言,谁会说赵匡胤有没有道德呢?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前,是五代时期,五代脱胎于唐朝。唐朝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际化帝国,有大量的胡人生活在唐朝,后来胡人们因为勇武,大多成为了雄踞一方的节度使。安史之乱之后,唐帝国已经无法控制各地的节度使了,节度使们就慢慢地变成了军阀势力,一直到唐朝结束,军阀势力直接各自称王,为五代十国。

五代有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有八个姓氏的皇帝,加起来一共经历了五十四年。赵匡胤夺的就是最后一个朝代“周”的皇位。十国更是割据于南方的各个小的军事势力。

其中,晋有石敬瑭,他也是胡人,他最知名的一件事情便是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契丹,从而造成了北宋时期长期没有长城作为国防势力。

周的开国皇帝名叫郭威,他死后由养子柴荣即位,柴荣死了就由幼子柴宗训即位,接着就出现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情。周的统治时间,掐头去尾也不过就是10年,非常短暂。

赵匡胤黄袍加身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为郭威也是黄袍加身登基的,夺的是人家汉的江山,所以10年之后,赵匡胤有样学样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大家都习惯了。

五代十国就是一个武夫的时代,谁拳头大谁就能当皇帝,根本没有什么道德,柴宗训才7岁,生在了那个时代,哪里能轻易坐稳皇位呢。

因为大家都玩黄袍加身的把戏,赵匡胤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掌握了大权之后,怕别人有样学样,这才开始考虑解散手底下人的兵权,并且因为武夫太多,他想要培养一些文人,文人乖一些,不会喊打喊杀,这才有了优待士大夫的国策。

所有的一切国策,都是因为那个时候是这样的,所以才形成的。

赵匡胤夺了七岁柴宗训的皇位,为什么没人称他违背道德篡位呢?

即使总是给胜利者书写,何况赵匡胤算是中国历史有为的君主。

君弱臣强,取而代之也是历史必然。五代十国,变乱纷呈,周世宗未能实现“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留下孤儿寡母,有没有得力兄弟亲信,在哪个虎狼环伺的环境里,势必被人取而代之。

无疑,诸将看到了这一点,赵匡胤看到了这一点,就连孤儿寡母也看到了这一点,把政权和身价性命交给一个靠谱的人,无疑对国家对百姓对自己,都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据说陈抟老祖正要出关,当他听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立即大呼天下定矣,招呼逃难百姓回家,可以看出这也是历史趋向。

2

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也应成为人类大道。

中国历史几多兴旺,帝王后代生于深宫,长于宫女太监之手,一些人甚至不知民间疾苦,以至于百姓饿殍千里,还在发问何不食肉糜?

人们自然对这些规律熟稔于心,遇到盛名君主就歌功颂德,哪里在意这些小毛病?

成大事不拘小节,李世民杀兄娶嫂,何曾有人说起他的私德?就连孟子,也认为不必拘泥。孟子对于好色的齐王,不是还容忍了吗?要知道齐王好色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妹妹?

3

自然,历史自有因果律!

赵匡胤欺负他们孤儿寡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宋王朝从头到末,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就一直重文偃武,防备将领势力做大,但最后还是亡于军兴,蒙古铁蹄荡平江南,最后赵宋政权也剩下孤儿寡母,太后带着小皇帝浮海厓山,最后投海而死。

元人有诗云:

记得陈桥兵变时,欺他孤儿与寡妇。

谁知三百多年后,寡妇孤儿被人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