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难道只是请喝了一顿酒吗?

哪有那么简单?如果喝一顿酒就能拿兵权,那历史上就不会有兵变了。

众所周知,杯酒释兵权算得上是宋太祖赵匡胤政治生涯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了。话说北宋初年,禁军势大,而本就是禁军出身,而后通过兵变上台的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其中的利害。既然自己可以黄袍加身,难保不齐日后禁军的其他的将领也会依样画葫芦,夺了赵家的江山。所以,他必须要把禁军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便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背景,其最终目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想要从禁军将领手中拿回兵权,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赵匡胤为此,特地举行了一场酒宴,邀请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入席。

在宴会上,赵匡胤和老部下们把酒言欢,喝得正是兴起。可突然,赵匡胤屏退了侍从,开始向部下们诉起苦来。称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并不安逸,每天连觉都睡不着,因为有人惦记着自己的皇位。

石守信等人听出来赵匡胤这是话中有话,意思是在说他们觊觎皇位。于是赶忙向赵匡胤解释,说自己绝对没有二心。

赵匡胤自然是做出一副老好人的样子,说自己相信他们。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谁也没办法保证有朝一日,自己部下不会将黄袍送上来。毕竟当初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就是这么一个例子,赵匡胤嘴上说着不要,可这黄袍还是穿在了他身上。

赵匡胤意思说得很明白,只要你们还处在这个位置上,那么就是我皇位的威胁。而我如果想除掉这个威胁,要么是将你们处死,要么是收回你们的兵权。

石守信等人都不傻,知道赵匡胤这是给自己摆了一场鸿门宴,目的就是收回兵权。虽然可能心中不愿意,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为了保命,必须得答应。于是他们都乖乖的交出了兵权。

这便是“杯酒释兵权”的一个大概过程,而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并不难,基本就是赵匡胤三言两语就搞定了一切。但事实上,“杯酒释兵权”远没有这么简单。酒宴上赵匡胤的大获全胜,其实是经过了多年的谋划准备并不断努力而得到的最终结果。

换句话讲,“杯酒释兵权”其实只是一个结果,赵匡胤真正拿回兵权并不是在酒宴上。因为当时石守信等人之所以会答应赵匡胤交还兵权,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当时手里已经没有多少实权,失去了和赵匡胤对抗的权力。

前面提到过,赵匡胤自己就是禁军出身,并且是通过兵变夺取的皇位。所以他深知禁军的威胁,早在“杯酒释兵权”之前,赵匡胤就已经在逐步的掌控禁军权力。

当时宋朝的禁军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侍卫亲军和殿前军,归属侍卫司和殿前司统辖,其中大部分将领都是赵匡胤称帝前在禁军中的心腹,也是陈桥兵变的主要参与者,属于北宋的开国功臣,位高权重。所以,于情于理,赵匡胤都是不方便明着解除他们的兵权的。为此,赵匡胤非常有耐心的选择了各个击破。

其中,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由于和赵匡胤关系比较疏远,不属于义社十兄弟之列,所以成为了被首先清理的对象,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其中张光翰被改封为永清军节度使,赵彦徽则被封为建雄军节度使。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时,北宋不比唐朝,经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之后,五代各国都在有意的治理藩镇乱象,到了北宋,藩镇的势力已经大不如从前,无法形成割据实力,对于中央构不成威胁。

此时赵匡胤登基不到半年,便已经初步掌握了侍卫司马步军的兵权。

建隆二年,赵匡胤故技重施,借着平定李重进有功,将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二人明升暗降,分别派到山南东道和成德军当节度使。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慕容延钊升迁,赵匡胤成功拿到了殿前军这个北宋禁军最强武力的指挥权。而且赵匡胤并没有将这个职位再放给外人,而是自己牢牢的攥在手里。

当然,这也算是回归老本行了,毕竟当初赵匡胤再后周禁军中,也是当的殿前都点检。而这意味着,赵匡胤其实再度成为了禁军的事实统帅。

经过着两次调整之后,赵匡胤已经几乎掌控了禁军,剩下的石守信等人已然是没有了反抗赵匡胤的实力。如此一来,酒宴之上,赵匡胤其实就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其实,以当时当时赵匡胤的实力,就算是直接拿去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也是可以的。只是赵匡胤确实人挺好的,他还是顾及了兄弟情谊。和张光翰、赵彦徽他们不同,宴会上的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高怀德都是曾经跟着赵匡胤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如今天下大定,赵匡胤不想直接过河拆桥,这样未免伤了兄弟情谊。同时着兵权是一定要拿的,正所谓怀璧其罪,宴会上赵匡胤的担心确实有道理。所以,赵匡胤选择了和兄弟们喝顿酒,把话给说明,让石守信等人主动交出兵权。这样既不伤和气,也解决了问题。

当然,这兵权也不是白交的。这四个兄弟他可一个都没有亏待,首先高怀德娶了自己的妹妹,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分别娶了自己的两个女儿,至于张令铎,则是直接抬了一辈,成了自家三弟赵光美的岳父。当初酒宴上的四人,虽然交出了兵权,但却成了皇亲国戚,其实也不算亏。

所以总结来讲,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之所以能够成功,第一是他有着绝对的实力,第二是他给予将领们足够的交换条件,让他们甘心交出兵权。其实,想要达成这些条件并不容易,赵匡胤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禁军出身,在军队内部有着足够的声望,使其能够有信心以及有能力对禁军做到绝对的掌控。

否则,这些兵权他拿回来也没用。只要哪天人家振臂一呼,又是一支大军。所以,“杯酒释兵权”并不是喝一顿酒那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难道只是请喝了一顿酒吗?

赵匡胤登基为帝建立大宋,就是因为自己掌握了兵权,他明白自晚唐藩镇之乱开始,最为将领们看中的就是手中的兵权。因此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要解除这些悍将们的兵权,必定有着十分成功的把握,才会请他们来喝这顿酒。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底气在哪里?第一、自身战功卓著镇得住

赵匡胤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赵弘殷就是一员猛将,从小受家庭熏陶,兵法武艺无一不精。

21岁从军既跟随时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征讨割据陕西自称秦王的李守贞,初上战场便屡立战功,受到郭威的器重。

三年后郭威在澶州“黄袍加身”建立后周,此后被郭威看重的赵匡胤,被安排到唯一的皇位继承人,时任开封府尹的柴荣手下。

后周世宗柴荣在位的六年见,赵匡胤征伐北汉、三征南唐,北伐契丹,从一个小小的军使积功升为殿前都点检。

柴荣是史学家公认的明君,在他手下仅用六年时间,从市武警总队长升为卫戍区司令,由此可见赵匡胤战斗力之强悍。

而且石守信、高怀德这些将领多是跟随着他南征北战的。

所以面对这帮骄兵悍将时,赵官家“罩”得住。

第二、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在赵匡胤称帝的建隆元年,昭义节度使李筠、成德节度使李重进相继发动叛乱,但很快叛军就被击败,二人皆自焚而死

紧接着建隆二年,罢黜慕容延钊、韩令坤的兵权,仅保留节度使的虚职。

不到两年时间四位统兵大将,两人身死、两人被罢。

这些发生在眼前的例子,参加酒宴的将领们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

第三、充分运用心理战

酒席宴前,先是一番忆苦思甜,将宴会气氛充分带动起来,每个人都心情轻松愉快。

紧接着说出自己的忧虑,点出担心自己皇位不稳,虽然你们都是忠心耿耿,但难保你们的手下不去想搏一个富贵,给你们也来个“黄袍加身”。

这种趁人不备突然袭击式的方式,很符合心理学的谈判技巧,直接就击溃了众人的心理防线。

结合刚刚处置过的李筠、李重进等人的例子,此时的赵匡胤已经完全占据谈话主动权

随后一番良苦用心的金银富贵换兵权的教诲,心神被夺六神无主的众人这时能做的也只有唯唯诺诺,拥护官家了。

由此看来,这段“杯酒释兵权”的千古佳话,并不是一杯酒那么简单。

这其中既有宋太祖自身的实力镇压、也有发动前的铺垫,最后运用了心理战术,一番苦心之下,才有了宋朝与历朝不同没有大肆屠杀功臣的情况出现。

以上之时一点个人浅见,如有异议请留言,大家共同讨论学习,谢谢!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难道只是请喝了一顿酒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提起“杯酒释兵权”,后人往往用来说明宋太祖收兵权,实际上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宋太祖收兵权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内罢典领禁兵的宿将,一是外罢拥兵自重的藩镇。这里说的杯酒释兵权仅仅是关于前者的故事,至于后者将另有细说。

一、内释兵权的措施

1.亲信担任禁军将领

五代后期,发动兵变篡夺皇位的,主要已不是在外拥有兵权的藩镇节度使,而是在中央典领禁兵的宿将。太祖自己就是以殿前都点检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的,他何尝不明白这点。因而宋代后周不久,典领禁军的宿将就有一番调整。

韩令坤和慕容延钊分别出任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最高将领,不过,太祖有意派他们领兵在外,使他们难有作为。石守信和高怀德成为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实际上的最高长官,石守信是太祖的义社兄弟,高怀德则在当年成为太祖的妹夫。

太祖还把另一个义社兄弟王审琦提为殿前都指挥使,让自家兄弟赵光义顶替了王审琦出缺的殿前都虞候。这样,除了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和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外,禁军两司都控制在太祖亲信的手中。

到建隆元年岁末,太祖又以义社兄弟韩重赟和心腹将领罗彦瓌取代了两人。对后周时在禁军中声望资历不在己下的韩令坤和慕容延钊,太祖还是放心不下,建隆二年闰三月,他决定不再任命自己出任过的殿前都点检,同时以石守信替代了韩令坤,从而使禁军尚级将领成为太祖清色的系亲信。

太祖认为,由亲朋故友执掌禁军,就不再会发生推翻宋朝的兵变。开国宰相赵普却不以为然。君臣有一段对话。

太祖说:“他们肯定不会背叛我的,你何必那么担忧呢?”赵普说:“我倒不是担心他们反叛,只恐怕他们不能控驭部下,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到那时就由不得他们了。”这几乎是以陈桥兵变的前例来提醒,太祖立即领悟了。

2.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七月,一天晚朝结束,太祖与石守信、王审琦等故人饮宴,待酒酣耳热之后,他屏去侍从,对这些禁军宿将说:“我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但做天子也太艰难了,倒不如当节度使来得快活。我现在是长年累月不敢睡上一个安稳觉呵!

守信等人忙问何故,太祖说:“这不难明白。天子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坐呢?”守信等都叩头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怀异心?”

太祖说:“你们没有异心,你们麾下的人要贪图富贵怎么办?一旦把黄袍加在你身上,你要不干,也办不到呵!”宿将们知道受到猜忌,弄不好就有杀身之祸,便一边叩首,一边流泪,请求太祖指示生路。

太祖开导道:“人生在世,就如白驹过隙。所以企求富贵的人,不过多积攒点金银,自个好好享乐,让子孙也不再贫乏。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出守大藩,选择好的田宅买下来,为子孙置下永久的基业;再多收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与你们互结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很好?”

将领们见太祖交代得如此明白具体,次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罗彦瓌等都上疏称病,求解兵权。太祖一概允准他们出镇地方为节度使,除天平节度使石守信还名义上保留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空名外,其他宿将的禁军职务都被撸去了。到建隆三年,石守信的虚名也被剥夺了,从此,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这一职位不再任命。

为了履行互结婚姻的诺言,太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许配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又让其弟光义做了张令铎的快婿。太祖通过政治联姻,让这些高级将领消弭离心倾向,共保富贵。这就是罢去宿将典禁兵的“杯酒释兵权”。

不过,有史家考证,太祖虽有收宿卫大将兵权一事,但酒酣耳热的那个细节纯属戏剧化小说性的传闻。我们尽可忽略“杯酒”的细节,而关注“释兵权”的本质。实际上,太祖在这里推行的是经济赎买政策,即以土地财货收购兵权。其后宋代武将普遍热衷于兼并土地,贪黩财货,与这一赎买政策也不无关系。

二、“杯酒释兵权”后的禁军

从上表可以发现,杯酒释兵权后,禁军发生明显变化。

1、禁军将领权势大为削弱

原先九个将领减为四个,殿前司的正副都点检和侍卫亲军司的正副都指挥使,不再设置。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长期空缺。仅剩下四个职位较低的将领,朝廷也总是任命资历浅薄、才干平庸的将领充任,例如韩重赟、刘廷让、崔彦进、张琼,都是比较容易驾驭的,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有一个故事可以为证。乾德元年,太祖曾打算召符彦卿典掌禁军,赵普极力反对,以为彦卿在后周末已为藩镇,又是周世宗和赵光义的岳父,名位太盛,不宜再委以禁军兵柄。太祖说:“你为何总怀疑彦卿?我待他不能再好,他岂能背叛我!”赵普说道:“陛下何以有负周世宗!”太祖默然无语,收回成命。

2、禁军三衙体制开始形成

由于侍卫亲军司不设正副都指挥使,自然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再加上殿前司便合称“三司”,也称“三衙”,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构成所谓“三帅”。三衙鼎立,互相牵制,改变了过去由禁军将领一人统率各军的体制,成为宋朝一项基本的军事制度。

三、宋代兵制的若干问题

1.相互掣肘的统兵制度

太祖时代已逐渐形成枢密院、三衙统兵的新体制。这种体制,用宋人的话来说就是:“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而每有出征,则由皇帝临战命帅,所任命主帅往往并不是三衙将领。这样,就把兵权一分为三,各有职守,相互制约,宋朝因此没有成为继五代以后第六个由禁军将领发动兵变推翻统治的王朝。

不过,利弊往往是共生的,由于统制过严,政出多门,虽然消除了拥兵悍将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却造成了各自为政、动辄制肘、缺乏协调、难以统筹等弊病,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2.强干弱枝的募兵方式

禁军是宋朝的正规军,是宋军精锐所在。为了提高禁军的作战力,乾德三年(965年),太祖命全国挑选骁勇善战的士兵登记造册送至京城,补充禁军缺额。同时选拔强悍士兵作为兵样,分送各地照样募兵。后来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散发诸州依样遴选。这样就保证禁军中都是身强力壮的士兵。

禁军每隔二三年甚至半年就变动驻地,实行所谓更戍法。这时,将领却不随之同行,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更戍法的目的,一是使士兵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不至骄惰;二是使兵将分离,防止两者形成根深蒂固的亲党关系,铲除骄兵悍将犯上作乱的内外部条件。

然而,兵将分离,更番迭戍,不利于同心协力的战斗团队的形成,其削弱战斗力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兵制上,宋代实行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方针。宋代军队分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四种。禁兵是中央军兼正规军,是主力作战部队,主要布防在京师和军事要地。厢兵在北宋是国家正规军中的地方部队,宋初由各藩镇兵中壮勇编入禁兵以后的老弱者留充,既维持地方安全,也从事各种劳役,因而既是地方军,又是杂役军。乡兵是保卫乡土的非正规地方军,一般按户籍抽调壮丁组成,也有招募的。蕃兵是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非正规边防军。

所谓强干弱枝,即在部署军队时,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京师都比地方要绝对雄厚精良得多,旨在强化京师的保卫力量,弱化地方的武装力量。

这一方针与内外相制又是相辅相成的。太祖时,禁兵约二十万,一半驻守京城,一半分驻外地。合京城禁兵足以对付外地诸道的禁兵,因而不会形成外乱;合外地禁兵足以对付驻守京城的禁兵,因而难以酿成内变。此即内外相制。这种内外相制的兵力部署原则,不仅体现在中央和地方的制约上,还表现在京城内外、路州之间和州县之间的兵力和兵种的布防上。

总之,太祖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证了宋朝军队的长期稳定彻底结束武人乱政的动荡局面,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太祖的所有措施,其核心就是“猜防”,猜忌将领,钳制士兵。前面已经说到因制度人事上牵制而影响到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由此形成了宋代猜忌和抑制武将的所谓祖宗家法。

因而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为大幸,太宗以后几无名将,唯一值得称道的狄青也遭猜忌而死。其后在与西夏的长期较量中,在面对女真猝然南侵的凌厉攻势前,宋朝在军事上绝无优势可言,与此也是不无关系的。

当然,我们不能以后来宋朝军队的缺乏战斗力,来否定太祖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必要性。对其不利影响,似乎更应追究继任者,为什么不能进—步完善太祖的兵制改革,避免其负面作用呢?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难道只是请喝了一顿酒吗?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军权也!赵匡胤一场“杯酒释兵权”的酒宴,不用流血就太平安稳的收归了军权,消除了军队对皇权的威胁,真是高明啊,历代皇帝没有做到的事,他做到了,真牛啊!

杯酒死兵权为什么成功,最重要的是赵匡胤的恩威并施,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威名赫赫,谁都不能逆他的意思啊,都是打天下的兄弟,将军交出了军权,赵匡胤给出了弥补的利益,大家交易成功,双方满意这个结果,也就没什么不可以放弃的,反正都是利益问题罢了,把利益分配好了,也就没多少矛盾了!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不容易啊,唐朝藩镇乱国,五代十国有兵就是草头王,教训历历在目啊,赵匡胤下定决心解取军权对皇权的威胁,赵家天下才可以安稳啊!他请一起打天下的将领喝酒,开始大家喝的很高兴,赵匡胤突然很悲伤流泪,大家问怎么了,赵匡胤说,自己做皇帝不容易啊,可是自己还是不开心,因为拥兵自重的你们让我不开心啊!大家不明白了,我们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有什么困难和不开心都可以说嘛!赵匡胤说哪天你们手下也来个黄袍加身让你们当皇帝,我该怎么办啊!将领们听了吓的脸都请客,纷纷跪地表忠心,誓言旦旦说绝不会有反心,如果有自己都自杀了也不会加害皇帝你啊!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的忠心,可是你们掌握着这么多士兵,我怕的睡不着啊!这时将领们明白了,这就是鸿门宴啊,是要收归他们手里的军权啊!

可是白白就交出军权谁也不愿意啊,他们担心赵匡胤翻脸不认人,这交出了兵权,转身马上把他们干掉,这狡兔死,走狗烹多着呢!将领们不吭声了,赵匡胤接着说,既然打下了了天下,还守着士兵做什么呢,应该要好好享受生活嘛,交出了兵权,我赐给你良田千亩,金钱百万,美妾数十,你们后代也可以做官,总之宋朝在一天,你们家族也荣华富贵一生,你们回去好好想想怎么做吧!宴会结束,将领们也想了想,就交出军权吧,反正不交出没有好果子吃,皇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也给出了补偿,何必闹翻呢,只要一生和后代都富贵何苦抓着军权不放呢,拥兵自重不就是为了富贵嘛!所以第二天将领们纷纷上书辞去军中实职,交出了兵权,赵匡胤保留了他们的虚职,没有兵权可以白领工资嘛,至于良田美妾什么的都给了,相当厚道!当然赵匡胤还有笼络手段,就是皇家和将领们联姻,军人的女儿做皇帝的妃子,往后的皇帝,有几位皇后都是出身军人世家的!赵匡胤对军人世家都是优厚对待的,军人世家后代都做官,犯法了也都挺包庇的!这样一来,宋朝一朝都没发生军队篡权的事情发生,赵匡胤做的高明啊!

其实赵匡胤最牛的一招就是以文御武,用文人统领军队,真正的把武官给死死压住了,当然好处是没有武官威胁皇权,坏处也有啊,就是文人统领军队,就是外行领导内行,导致有宋一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没占到什么便宜,宋朝疆域是中央王朝中比较小的一个,真是有得到就有付出,一点不由人啊!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难道只是请喝了一顿酒吗?

自从陈桥驿皇袍加身,赵匡胤没有睡过一天安稳睡。从公元907年朱温取代唐朝建立后梁政权以来,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直至960年建立大宋王朝为止,短短53年的时间就巳改换成第六个王朝了,这种武将以军事实力改朝换代的习惯做法是否还会继续?亲身经历夺权过程的赵皇帝经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着妙棋——杯酒释兵权。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成功解除这些悍将军权的呢?

首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赵匡胤当皇帝前,本来就是武将,对武将的情况再熟悉不过了。加上他当都点检时,结交了这帮“老哥们”,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性格脾气了如指掌,使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

其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赵匡胤在酒席上采取突然发难的办法向诸将提出交出兵权的要求。好汉不吃眼前亏,众人知道,如当场提反对意见,必遭杀身之祸,还不如顺手推舟,暂切答应罢了。待到后来想反悔时,大局巳定,已无可更改了。

再次,赵匡胤采取贿赂手段,以赏金赐银、广置田宅为诱饵,使被解除军权的武将们均成了大地主。老赵家从经济上对他们进行了补尝,给他们留了生活后路,使他们打消了反抗的念头。

最后,完善的制度是政策推行的保障。

赵匡胤在宰相赵普的帮助下,不仅成功完成“杯酒释兵权”,而且确立和制定了“守内虚外”、“内重外轻”等一系列加强皇权的制度和措施,“杯酒释兵权”造成的权力真空现象,立即被早巳设计好的新制度所弥补,使国家没有因重大人事变动而引起躁动。

总之,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行动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难道只是请喝了一顿酒吗?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成功不是偶然,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会喝酒是一门学问,从古至今皆适用,今人更是将之发扬光大。

喝酒的学问-酒桌上的言语技巧

当今社会哪个生意人不喝酒,几杯酒喝下来,仇人也能喝成亲兄弟。成了亲兄弟事情就好办了呀。赵匡胤深谙此道,虽然大家伙都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但是坐上了龙椅,就要有帝王的威严,说出来的话就是皇权的象征,不容置疑。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匡胤召集昔日五位好兄弟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一起饮酒,以彰显对他们的信任和关怀。酒过三巡,就大吐苦水:“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但是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忙问缘由,太祖才幽幽的说道:“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几人听下来这才明白太祖的意思,忙表示:“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众人顿时无语凝噎,第二天在朝堂上就称病交出兵权。

一顿酒下来,太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加上威逼利诱,许诺好处,这般掏心掏肺,在酒精的刺激下任谁也扛不住啊!赵匡胤可谓是中国历史上酒桌文化的第一人。

喝酒的学问-喝酒对象的小算盘

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这些人都是跟着太祖赵匡胤打江山的人,起初黄袍加身也只是想要功成名就,享一世富贵而已。所以听到太祖认为他们的部下也会来给自己黄袍加身都吓哭了,西汉大将军韩信功高震主,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众人仍是心有戚戚。现在有句话不是说,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受到皇帝大大的猜忌,委屈也只能受着了,舍弃了兵权,留条小命享享荣华富贵也还不错。

喝酒的学问-恰当的时机是关键

如果你等客人和竞争对手已经准备签合同或者是合同已经签成功了,再去请人喝酒,一般很难请到人捧你的场。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公元961年就策划请兄弟们喝酒。此时,五位兄弟才刚刚摇身一变成开国功勋,都沉浸在权贵的喜悦当中,反叛的苗头还没露出来,就已经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如果假以时日,他们渐渐生出反叛之心,拥兵自重,到那时候赵匡胤恐怕聚不齐喝酒的兄弟了。

喝酒这门学问,你学会了吗?

结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巩固了中央集权,却也导致了军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重文轻武,为亡国埋下了祸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