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狂?
这很正常,如果范进的人生经历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估计我也承受不住。
没办法,范进他太难了。
中举之前的范进,和中举之后的范进,他们身处的不是同一个世界。
在中举前,范进是这样的:
家里贫困,参加考试的盘缠都没有,甚至十几年连猪油都吃不上几回,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最后只能是将家里下蛋的鸡卖掉换米去救命。
当然,比起饿肚子,范进更惨的是地位,没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那个当屠户的老丈人。当时的范进已经是中了秀才,当上了相公。可是考了十几年的一个穷秀才,根本入不了老丈人的眼。老丈人不仅骂他是现世宝,还在范进去借盘缠的时候,不仅不借给他,还骂了他一个狗血喷头,说他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
以至于范进最终是饿着肚子去赶考,等到出榜已经是饿了数天,心力交瘁,所以菜经受不住“中举”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总而言之,中举之前的范进,就是一个失败者,没有人看得起他。
而放榜之后,范进的人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面对报喜的人,范进家中没米没肉招待,众邻居顿时变得异常热心。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还有当时范进得到消息,几十年压力一朝泄,再加上几日没吃饭,心力交瘁,一时精神失常,失了神智。
大家为了唤醒范进,决计采用报信的人提的办法,即“打他一个嘴巴”;可如今范进中了举人,当了老爷,没人敢打他啊。
大家思来想去,最终找到平日里对范进最为凶恶的屠户老丈人。胡屠户平日厉害得紧,此时却是没了脾气,一直唯唯诺诺,不敢下手,最终还是大家劝他哄他,这才打了范进。打完之后,心里还懊恼后悔,生怕是打了“文曲星”,会遭报应。
当然,胡屠户对于范进中举是非常得意的。前面还说他现世宝,连累了自己,连盘缠都舍不得借给人家。结果如今又开始满口夸赞自己这个女婿,说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一口一个贤婿,最后还不忘夸自己眼光好。
最细节的是这一句: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由此可见,这社会是多么的现实。
当然,范进的人生绝不是老丈人态度改变这么简单。中举后的范进,成了当地的名人,一只脚踏进了官场,日后便是老爷。所以巴结奉承的人络绎不绝:
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
总之,中举后的范进,彻底的完成了人生的逆袭。要知道,就在前一天,他还是一个饭都吃不饱的穷酸秀才,如今却成为了贵人,富豪,这比中彩票还要来得惊喜。
喜形于色这样的情况,一般人估计都无法免俗。
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曾是受到批判的,在提倡劳动者光荣的时代,在批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时代,在批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对于范进中了举,就变的癫狂起来的样子,是难以理解的。
《范进中举》这段故事出自于清代伟大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被选于中学语文教科书上。范进中了举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声,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范进中了个举人,为何就高兴地疯了,这除了书中描述的范进的自身原因外,主要原因还是中了举人在那个年代就不是一般人了的缘故。
在清代,中个秀才可以免除地丁钱粮和差徭役,中了秀才是当不得官的,一般就是去富人家做私塾,因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秀才",可见中了秀才如终身不能中个举人,虽是个读书人,却难免脱离不了社会地层。
中了举才就不同了,中了举人就可称为“老爷”,就可做官了,虽然一般只可做个辅助县长的小官,但在旧时官本位的时代里,不但经济上有了俸禄,更重要的是,在市井社会阶层是受人尊敬的。不但如此,如遇到朝庭缺官员,举人也会被特选外放县令的,而且举人可进一步去考进士,考中进士那可更是光宗耀祖了。可见,范进中个举人就疯了,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是有其社会原因的。
在旧时的社会里,由于封建等级森严,是将人分为上九流下九流的,而官是被到为上九流之前列的,一个家族别说穷的就是富的,如果家中没有做官的,也难以被列为上流,这是旧时社会的世俗观念,生于那样的社会里,是难以脱俗的。
范进中举人前是个穷秀才,就连范进的屠夫丈人也瞧不起他,对他吆喝来吆喝去的。范进中举后那可就不同了,不但乡里的财主们来巴结,就连其屠夫丈人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度的大转弯。
世态炎凉,不同的人情世故,官本位的社会,是造成范进中举后就疯了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自于网络)
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狂?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他把自己人生最美的年华都押在科举这一宝上。在古代科举考试是非常非常难的,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可能就是个秀才,中举是个坎,一旦高中举人便是鲤跃龙门、前途似锦。
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举前住茅草棚,饭无米油,没有考试的盘缠,没有给报录人打赏钱;妻子、岳父冷嘲热讽,肆意辱骂;乡邻没有一个人理他,张乡绅等就像是没有看见他一样。中举后张乡绅提供了三进的宅子奴仆丫鬟应有尽有,乡邻送来了蛋肉酒等食物;老丈人拿出四五千钱打赏报录人,张乡绅增纹银五十两;乡邻纷纷提礼物前来巴结,老丈人以前骂他尖嘴猴腮想吃天鹅屁,现在称其贤婿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中举前众人鄙视、嘲讽,中举后奉承、讨好。
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身边众人的前倨后恭。
几十年屈辱的生活宣告结束,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顷刻到手,这种巨大冲击可能是他发狂的主因。
吴敬梓老先生用自己的笔墨把科举制度、封建礼教、社会风气批判的淋漓尽致,然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把科举当成毕生事业,矢志不移,虽屡试屡败,但仍屡败屡试、越挫越勇的读书人。
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狂?
一个穷秀才从16岁开始考举人,屡试不第,到了50多岁做最后一博。早已心灰意冷,家里没米下锅老娘饿得昏倒在地。媳妇饿得跑回娘家,又加上胡屠夫热煎冷炒,心中五味杂陈忽然听说自己中了,一时悲喜交加偶得痴狂之症。亏得他丈人用带猪油的一掌打醒了!他老丈还吓得够呛,打了文曲星要遭五雷轰顶的!
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狂?
作者:金满楼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大概是最令人捧腹的一个章节,令人印象深刻。
是啊,可怜的范进同志在中举后为何会发疯呢?中举本来是大好事啊,老范同志怎么就这么可爱,居然当众发疯了呢?
说起呢,其实也并不奇怪,范进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主要还是举人太难考、太金贵了,而考中举人后的好处也真是太多了。
古代科考分三级,童子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必须逐级而上。
通常说,科考三年一次(恩科另算),每次都是先和县里的童生比试取中秀才,之后全省的秀才赴省城考举人,最后是全国的举人赴京城考进士。
其中,秀才的录取比例大概相当于目前区县高考前十名,等到了全省的秀才一起去竞争每省只有两三百人的举人名额,那得多难!
比如人文最发达的江苏、浙江,每次乡试都有七、八千甚至八、九千秀才参考,而录取名额不过三百来人,录取比例只有百分之二三。
您想想看,这得多难啊!范进同志开始听说根本不相信,试想他老人家考秀才都考了五六次,这次会这么好的运气么?等到消息确凿,他能不高兴得疯过去么?
说来有趣,范进考中秀才后仍旧是个穷酸秀才,无非他那杀猪的老丈人打算给他在屠宰行里弄个书塾给他教书,也就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
但考中秀才的消息传出后,本地乡绅立马来见,并送上20两(还是200两?)纹银,这简直是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啊。
那么问题来了,乡绅为什么要这样巴结新举人呢?其中必有蹊跷吧?
其实呢是这样,举人和秀才不一样,其所带来的地位、机会、资源是十分可观的。
首先,考中举人后继续参加会试,因为举人人数少,所以考中进士的概率比较高(10-20%),一旦中了进士,最起码也是七品官,之后升迁,不可估量,谁敢得罪?
其次,即使没能考中进士,如连续两次会试落榜者可以参加大挑,选中者仍可以出任县令(当然,这种地方大多是进士们不愿意去的)或州县教谕、训导之类的低级官职(相当于当地教育、文化局长)。
其三,即使以上两条正途没有走通,也可以通过捐纳出任官职(大体同上),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事实上,清代县令中,至少有七成非进士出身,其中举人即占据了三成有余,这些人,有些是大挑的,有些就是捐纳的,并不奇怪。
其四、一些举人也会选择充当幕僚为业,这也是一条出路。而且,举人出去做幕僚,通常起点、薪水较高,遇上好机会,同样可以被保举为官。
其五,最不济,什么官也做不到,那就去教书,一个举人的话,通常可以坐上本地书院的院长(相当于本地中学校长),就算没做上,自己开书塾那收费也比秀才高得多。
其六,没有出仕的举人在当地地位很高,本地官员处理地方事务时同时会征询意见或请求协助,这在当地的名望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说,在古代从来只有“穷秀才”、“酸秀才”之说,而未尝有“穷酸举人”的说法,这就是因为举人能带来的地位、好处与资源比之秀才,真是强太多了。
所以又说,范进同志苦了这么久,忽然、居然、竟然,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他能不疯么?
疯了是正常,不疯才怪呢!
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狂?
【无人车来也】刚刚写过一篇头条文章《<儒林外史>:知识分子“浮世绘”,周进“哭”范进“疯”》(https://www.toutiao.com/i6815238350576812556/),正好谈到了这个话题,所以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一、范进经过30多年失败后突然登顶成功,心理受到“强刺激”,高兴到发狂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读书是范进惟一通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独木桥。
范进热衷科举,从20岁开始便“矢志不渝“,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范进几十年屡试不第,用他岳丈的话说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而痴心不改,还想混个天鹅屁吃。
范进饱尝了科举失败的辛酸苦楚。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
长期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的精神弄得十分脆弱,甚至有些麻木。
范进在30多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幸亏遇到了有相似经历的主考官周进。周进从范进的潦倒无助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于是心生怜悯,抬举范进考上了秀才,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范进向岳父借钱前往省城参加乡试,结果被势力眼的岳父当面啐了一口,并挨了一通骂,他只得瞒着老丈人偷偷前往省城赴考。
长期的失败、悲观,忽然换来“中举”这个巨大的成功,这个“强刺激”太强烈,这个反差太悬殊,范进脆弱的心灵承受不了,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
二、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至深,对范进毒害至深《儒林外史》描写的是明代的故事。在明朝,要想做官,得按以下顺序参加考试:
童试:考过之后就取得了童生文凭。
院试:考过之后就取得了秀才文凭。
乡试:考过之后就取得了举人文凭。
会试:考过之后就取得了贡士文凭。
殿试:考过之后就取得了进士文凭。
殿试的前三名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从上面五级考试来看,乡试考中举人,处于中间阶层,但这也是最为关键的阶层。
前面说到范进的恩师周进,胡子都考白了,60多岁却仍然是个童生。常常遭受秀才梅玖、举人王惠的欺负。
后来,周进时来运转中了举人,之后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三年后升了御史,做了广东学道。
就是说,中了举人,就拿到了当官的“入场券”,而且同时拿到了参加全国统考——会试的资格。
正因为如此,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人生目标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范进把一辈子都押在科举考试上,就是期盼有朝一日考中进士,跨入上流社会。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范进朝思暮想考中举人,却长期没有实现。一旦成真,他不敢相信是真的!
出榜当天,家里没米下锅,范进抱着一只生蛋的母鸡到集市上叫卖。当邻居将中举的消息告诉他时,范进竟然以为是在嘲弄他。直到见到邸报,他才相信这是事实。
理想与现实之间、虚假与真实之间,让范进心灵震撼,无法稳住,所以癫狂: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我中了!”说着,往后一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抢救过来之后,范进又冲出门,摔在泥塘里,披头散发,两手搓泥,一路往集市上去。
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一时间让范进无法适应范进在中举前后的人间百态,很有讽刺效果,但是反差之大让范进难以接受。
中举对范进的岳父胡屠户来说,意义非凡。范进中举前,胡屠夫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范进中举后,因发疯让胡屠户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
范进所在县的乡绅和富户更是亲自到其家中拜访,并送田送地送房,而有田有地的农户更是将自己的田地挂靠在范进门下。
此时的范进,从中举前的无人拜访到中举后的门庭若市,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范进中举后,在极短的时间就变成了县里的乡绅人家,豪宅、丫环、奴仆、商铺和田地更是不缺。
范进中举后,几十年来的贫困、潦倒、屈辱突然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瞬间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瞬间改变,让他高兴到发狂!
怎么发狂呢?
首先是昏厥,“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接着是疯跑。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第三是跌倒。范进一脚踹在塘里,“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第四是去集市。“拍着笑着”,疯疯癫癫往集市上跑去。
范进高兴到发狂,被岳父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综上所述,【无人车来也】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知道您是否赞同?
欢迎您点赞、评论和转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