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孙坚是长沙太守,长沙是荆州一个郡算刘表部下,为何刘表不讨伐董卓,还和孙坚火并?

三国孙坚确实当过长沙太守,这点没错,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刘表的部下。至于刘表为何不愿意讨伐董卓,还和孙坚火并,我们一起细细分开来分析。

孙坚是刘表的部下吗?

孙坚是长沙郡太守,而长沙郡确实属于荆州下面的一个郡,但是孙坚并不属于刘表的部下,这个问题的产生缘由于时间顺序错乱。

第一,孙坚担任长沙太守时间。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冬,十月,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馀人;诏以议郎孙坚为长沙太守,讨击平之,封坚乌程侯。

公元187年,长沙郡爆发了叛乱,叛军人数众多,聚集了一万多人,他们攻城略地,大有蔓延整个荆州的态势。朝廷就委派很能打的孙坚去长沙平叛,为了激励孙坚勇于作战,就委任孙坚为长沙太守。

孙坚到任后,任选能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扑灭了以区星为代表的的叛乱。当长沙郡叛乱被扑灭之际,和长沙郡比邻的零陵郡与桂阳郡也先后发生了叛乱。猛人孙坚抱着天下郡守是一家的想法越界平息了这些叛乱,从而稳住了长沙郡的态势,把太守一职牢固的攥在手里。

此时的荆州刺史是王睿,并不是刘表。刘表还在朝廷担任其他职位,没有机会来荆州。

第二,孙坚逼死荆州刺史王睿。

根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

荆州刺史王睿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

荆州王睿出身名门望族王氏世家,而孙坚出身小吏。王睿素来看不起这个武夫孙坚,在言谈之中甚是蔑视孙坚,即便孙坚为了荆州的稳定浴血奋战,王睿还是看不起他,这种恶劣的态度极大的刺激了孙坚。

当时荆州的治所在武陵郡的汉寿县,而王睿又和武陵郡太守曹寅关系非常差,王睿甚至扬言要诛杀曹寅,让曹寅非常忌恨。

曹寅伪造上级檄书,编造王睿的罪状交给孙坚,而孙坚不问青红皂白出兵逼迫王睿,王睿走投无路吞金自杀。

荆州刺史说死就死了,这事发生在公元189年,荆州就这样没了刺史。

第三,孙坚北上追随袁术。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前到鲁阳,与袁术合兵。术由是得据南阳。表坚行破虏将军,领预州刺史。

孙坚逼死荆州刺史王睿的时候,关东诸侯已经开始联盟讨伐董卓。孙坚积极响应号召,率领数万兵马北上南阳,投靠袁术,被袁术委任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成为袁术集团的一把尖刀。

当孙坚北上和袁术合流的时候,吴人苏代自封为长沙郡太守,而荆州没有刺史的消息传到长安,董卓立即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

因此,从以上可以看出,孙坚弃任长沙太守后,已经脱离了荆州职位范围,不再受荆州管辖,也就谈不上属于刘表的部下。

刘表为何不讨伐董卓还要和孙坚火并?

当荆州没有刺史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刘表立即撺掇董卓委任他为荆州刺史,而董卓将还是北军中候的刘表派往荆州,担任荆州刺史。而刘表之所以不愿意讨伐董卓,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荆州宗族势力强大,刘表没有时间和精力北上。

荆州本地宗族势力非常强大,特别在荆州刺史王睿去世后,荆州更是乱成一团糟,纷纷自立,有的甚至自封为太守为县令,割据一方。

刘表只身进入荆州后,在荆州大姓蒯良、蒯越及蔡瑁支持下平定荆州, 但是根基并不稳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维持他的统治,导致他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讨伐董卓的事情。

第二,刘表保境安民的心态。

刘表自进入荆州后,依靠蒯氏,蔡氏等世家大族稳定荆州,一心只想保境安民,无心北上征讨董卓。

刘备在荆州的根基并不稳固,需要得到朝廷正式承认,保持大义上的正确性。假如刘表发兵征讨董卓,一旦董卓废除他荆州刺史的职位,就会让他名不正言不顺,从而让他处于两难境地,危及到他在荆州的地位,因此刘表对于征讨董卓的事情一直不热心。

第三,孙坚在袁术的唆使下企图占领荆州。

根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袁术就任南阳太守后就一直图谋荆州,然而被刘表捷足先登,让袁术失去了先机。

直到公元192年4月,袁术终于忍不住,派孙坚企图夺回垂涎已久的荆州。在孙坚接连取胜之后,刘表派出了孙坚的克星黄祖,在襄阳岘山射杀孙坚,至此袁术图谋荆州的计划失败。

由此可见,并不是刘表要攻打孙坚,而是孙坚在袁术的指使下主动和刘表火并,刘表纯粹属于自卫吧。

综上所述,孙坚和刘表的恩怨背后其实就是刘表和袁术之间的争斗,而孙坚只是夹在两强之间的一颗棋子而已。

三国孙坚是长沙太守,长沙是荆州一个郡算刘表部下,为何刘表不讨伐董卓,还和孙坚火并?

东汉末年,孙坚是长沙太守,他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联军;刘表是荆州刺史,他却没有讨伐董卓。东汉末年的长沙郡属于荆州的一部分,孙坚身为长沙太守,为什么会跟刘表这个荆州刺史发生火拼呢?

其实,这几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不过,要先从孙坚讲起。

中平六年(公元 189年)九月,董卓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在董卓废立皇帝的前一天,袁绍出逃。又过了一个月,后将军袁术也出逃。在袁绍和袁术的忽悠下,一时间,舆论骚然。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纷纷扬言要起兵勤王。这其中就有身为长沙太守的孙坚。

不过孙坚跟其他人不一样,人家都是扯大旗干吼,没人真的出兵去打董卓。而孙坚是真的去讨董卓,连自己的根据地都不要了。然而正当孙坚准备北上讨伐董卓之前,他干了一件很二的事情,这件很二的事情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

啥事呢?就是孙坚一时脑热,杀了当时的荆州刺史王叡。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当时的荆州刺史王叡和当时的武陵太守曹寅有私矛盾。孙坚从长沙抵达武陵后,曹寅就开始忽悠孙坚,说王叡是董卓死党。孙坚不知道是怎么想得,他居然就把王叡一刀给砍了。后来有人把实情告诉孙坚,说他被曹寅骗了。盛怒之下的孙坚又一刀把曹寅也给砍了。

然后,讨董英雄孙坚,就变成了图害荆州刺史王叡和武陵太守曹寅的反贼。说的难听点,孙坚变成了通缉犯。

出了这事后,孙坚一拍屁股走人,带着人马继续北上。而董卓控制的中央朝廷也很快有了反应:委任宗室出身的刘表为新任荆州刺史,接替王叡的职务;委任江东士族出身苏代为长沙太守,接替孙坚的职务。

这一下,孙坚就真的蒙圈了。他原本想去讨伐董卓,可是连董卓的影子都有见着,他的长沙太守就被免职了,导致他不能再回长沙郡,只能在外地四处流浪。

既然长沙回不去了,那么孙坚就只能在别处找出路了。那么出路在哪呢?出路就在四世三公出身的袁术那里。

当时的袁术,他也很尴尬。因为董卓架空了他的叔叔袁隗,袁术害怕自己也被软禁,于是连夜带着自己的部队逃出洛阳,逃到了洛阳南面的南阳郡。可是逃到南阳后,袁术面临一无粮草,二无合法性的问题。毕竟他不是地方的官员,没有权力对南阳郡的地方官员指指点点。

于是乎,袁术就主动派人去向孙坚示好,向他抛去了橄榄枝。

袁术跟孙坚说:自己乃四世三公出身,我们家族的人都是朝廷的大官,我自己也是朝廷的大官,你杀刺史、杀太守那点鸡毛小事也能算事么?现在只要你助我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再助我打跑董卓老贼,拥立汉帝,我保证朝廷不会再追究你的责任。

然后,袁术为孙坚表奏了“行破虏将军”和“领豫州刺吏”两个职务。虽然这两个职务,董卓控制下的中央朝廷都不可能会批准。但是没关系,有袁术这颗“国家领导人”的大树替他撑腰,他还怕什么?

于是,孙坚也就替袁术杀掉了南阳太守,并与袁术合并一处,共讨董卓。

正当孙坚和袁术合兵一处,准备对洛阳的董卓发起进攻时。刘表这个新任荆州刺史,也离开了洛阳,向荆州出发了。

不过在前面也说了。洛阳的南面就是荆州的南阳郡,而南阳郡现在被孙坚和袁术这两个活土匪给霸占了。刘表要去荆州,他必须要经过南阳,可是他是董卓任命的刺史,他要是敢大摇大摆的去南阳,袁术很有可能会直接砍了他!

所以刘表只能乔装打扮,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偷偷溜进南阳,再想办法去荆州南部,并在荆州南部就任。后来,刘表单骑入荆州,并在襄阳与当地士族代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达成了共识:荆州士族拥戴刘表,并以刘表为尊,共同对抗纨绔子弟袁术、一介武夫孙坚,共保荆州一地的太平。

这个时候的刘表,他是真的要感谢孙坚,感谢他地胡作非为。

毕竟,如果不是孙坚把王叡这个原任刺史给杀了,荆州刺史哪里轮得到刘表?

毕竟,如果不是孙坚在北面打董卓,从中间把刘表和董卓隔开了,刘表哪里那么容易就摆脱了董卓的魔爪?

毕竟,如果不是孙坚把荆州这幅牌,打乱了重新洗牌(六个太守被他杀了两个),搞得荆州数郡群龙无首,刘表仅凭襄阳一地的士族,哪里那么容易就控制整个荆州?

所以说,刘表后来能成功的控制了荆州,孙坚立下了“首功”。

至于说刘表为什么不讨伐董卓,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反董联军是由袁绍和袁术等人主导的,而袁术又把荆州的南阳郡(东汉时期人口最多也有钱的郡)给霸占了。刘表他作为荆州刺史,有义务也有责任收回南阳郡。但是他当时又没有实力收回。所以他只能选择静观时变,等收回了南阳郡之后,在做打算。

而“时变”的结果就是,董卓被孙坚和袁术打跑了,袁术和袁绍兄弟反目了!刘表又与袁绍勾搭上了。最后刘表与袁术开战了。

初平三年(公元 192年)春,袁术与袁绍正式开战。双方各自叫人助战,导致这一战共有七位军阀卷入其中。具体的混战如下:

袁术VS曹操

陶谦VS曹操

孙坚VS刘表

公孙瓒VS袁绍

这七人中,孙坚和陶谦是袁术小弟,公孙瓒是袁术盟友;曹操是袁绍小弟,刘表是袁绍的盟友。

最终这场混战的结果是:曹操先是西征,拍死了袁术,然后迅速东征,拍死了陶谦,取得了两线作战的完胜;孙坚南征刘表,他倒是打赢了,但是中了刘表军队的暗箭,最后因为箭伤病死;袁绍则是击败公孙瓒。整个袁绍联盟完胜!

而孙坚病死后,由于儿子孙策还小,因此孙氏一族便退出了混战,回到了江东老家。当孙坚的部队与袁术散伙后,袁术也离开了南阳,转战淮南,并在淮南又二次创业。当然这是后话了。

至于刘表,他在射死孙坚,赶走袁术后,成功的收复了南阳郡。但是,刘表也同时与孙氏一族结下了大仇。后来孙策平定江东之地后,江东就反复与刘表开战,刘表被烦的不胜其扰。

最后做个总结:

董卓乱政,孙坚兴兵讨伐,这很正常。因为孙坚本来就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

刘表能当上荆州刺史,是因为孙坚把原来的刺史给杀了,刘表捡了一个大漏。

刘表就任荆州刺史时,孙坚的长沙太守已经被撸掉了,两人并没有职务关系。

刘表之所以没有讨伐董卓,是因为他不想帮袁术做嫁衣,并且他实力也不够。

孙坚与刘表并没有私仇。刘表只是想赶走袁术而已。但是孙坚与袁术同盟,于是孙坚也就跟刘表开战了。

三国孙坚是长沙太守,长沙是荆州一个郡算刘表部下,为何刘表不讨伐董卓,还和孙坚火并?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来说:一是孙坚与刘表是什么关系;二是孙坚与刘表为什么相斗;三是刘表为什么不讨伐董卓。

第一,孙坚与刘表是什么关系?

孙坚是长沙郡太守,刘表是荆州刺史,长沙郡是荆州七郡之一,所以有人误以为刘表是孙坚的顶头上司,其实并不是,这里面有个时间差。

孙坚当上长沙郡太守是在中平四年(187年),当时长沙郡有人造反,孙坚在平息黄巾军起义中表现出色,朝廷认为他是少数能打的官员之一,所以让他当长沙郡太守。

孙坚到长沙郡后,平定了叛乱,之后就在那里留任了,朝廷封其为乌程侯。

到两年后的董卓之乱时,长沙郡的太守名叫王叡,还不是刘表,王叡才是孙坚的顶头上司。

第二,刘表为什么与孙坚相斗?

关东联军起事后,孙坚积极响应,迅速带兵北上,他的这个反应有点儿类似董卓,只是董卓有朝廷的诏令,而孙坚是擅自行动。

而且,孙坚没有董卓速度快,走到南阳郡就停下来了,孙坚主动投靠了袁术。以孙坚当时的实力和战斗力,显然远高于当时的袁术,孙坚肯委曲自己其实是不得已。

孙坚擅自带兵北上,为了避免上面有人找他的事,孙坚主动发难,杀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叡,又杀了南阳郡太守张咨。孙坚把事情弄大了,无法收场。

既然与朝廷彻底翻脸,孙坚只能依靠关东联军了,孙坚这才投靠了袁术,希望以此迅速加入到关东联军的阵营中。

而直到这时刘表才在荆州亮相,正因为王叡被孙坚杀了,刘表才有接任荆州刺史的机会,刘表上任时,估计孙坚的长沙郡太守也早就被朝廷罢免了,二人并不是上下级关系。

刘表上任后很快收服了荆州各郡,但最北面的南阳郡还在袁术、孙坚手里,刘表要统一荆州,与袁术、孙坚自然会发生矛盾,双方你来我往展开混战,孙坚临死前就是奉袁术之命来攻打刘表的。

第三,刘表为什么不参与讨董?

关东联军起事,刘表并没有参与,他还像之前一样向朝廷进贡,意味着董卓其实站在了朝廷一面,也就是站在了董卓一面,其原因大致有三个:

一是,刘表的这个荆州刺史其实是董卓任命的,对此刘表心有应该感激,不反董卓有这方面的因素。

二是,关东联军起事时刘表才刚到荆州不久,他是单枪匹马来荆州的,荆州各地都被实力派们控制着,刘表的当务之急是收拾他们,没有精力参与关东联军。

三是,刘表这个人一项务实,他想坐山观虎斗,并不想与董卓的凉州军为敌,当时有实力的几个人,如刘焉、刘虞、陶谦、公孙瓒,基本上也都持这个态度。

三国孙坚是长沙太守,长沙是荆州一个郡算刘表部下,为何刘表不讨伐董卓,还和孙坚火并?

玉玺得来无用处,反因此宝动刀兵。东汉末年,董卓残暴不仁,曹操发布檄文,聚邀十八路诸侯,奉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国贼董卓,最终因为十八诸侯各怀鬼胎,并且董卓义子吕布勇挫各路诸侯大将,致使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以失败告终,无奈各路诸侯纷纷撤兵。长沙太守孙坚向袁绍告别,称自己有病在身,要回长沙静养,但是在孙坚回长沙的路上却和刘表火拼在起来。按道理来说,长沙本为荆州的一个郡县,为何刘表不讨伐董卓,却和孙坚交兵?笔者根据三国演义来做以下简要分析。

其一:话说自曹操发布檄文共邀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后来因为各路诸侯人心不齐,各自心怀鬼胎,被吕布逐个击败。后来张飞,关羽和刘备三人出战吕布,才将吕布打退至虎牢关,董卓帐下李傕献计,董卓迁都长安。董卓带兵前往长安,命令士兵将洛阳皇宫烧掉。孙坚前往洛阳,看见火光冲天,迷烟滚滚,命令将士将大火扑灭。后来孙坚在一口枯井之中找到传国玉玺,欲回江东,以图大事。可谁知玉玺下落被孙坚手下秘密告知袁绍,袁绍便问孙坚是否得到传国玉玺,然而孙坚决口否认没有此事。原文这样说到:

绍笑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坚失色曰:此言何来?绍曰:今兴兵讨贼为国除害。玉玺乃朝廷之宝,公既获得,当对众留于盟主处,候诛了董卓,复归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为?坚曰:玉玺何由在吾处?绍曰: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坚曰:吾本无之何强相逼?绍曰:作取出免自生祸。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匿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于是孙坚借自己有病在身,要会江东修养,于是袁绍派人命手下将此事告知荆州刘表,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当刘表得知此事后,便率兵拦截孙坚去路。后来因为双方言语不和,孙坚便个刘表军队交战在一起。

其二:袁绍屯兵河内,缺少粮草,袁绍手下谋士向其献计,与公孙瓒一起攻打冀州。后来公孙瓒见袁绍占有冀州,便派遣公孙越前去向袁绍索要分地,袁绍不肯,便杀掉公孙越,从此公孙瓒便和袁绍结下仇怨。公孙瓒为其兄弟报仇,出兵攻打袁绍,可是公孙瓒不敌袁绍,后来被赵云所救才得以逃脱。后来董卓听闻此事后在中间做了一个和事老,袁绍和公孙瓒才握手言和。然而袁术得知袁绍占领冀州,便向袁绍索要马匹,袁绍不借,自此兄弟不和。袁术又向刘表去借军粮,刘表当然不会借给他,于是袁术怀恨在心,派人前往江东送给孙坚书信,讨伐刘表。原文这样写到:

前者刘表截路,乃吾兄本初之谋也。今本初又与表私议欲袭江东。公可兴兵伐刘表,吾为公取本初二仇可报。公取荆州,吾取冀州,切勿勿也! 孙坚得到书信后,便命黄盖安排战船,准备军粮,后与刘表火拼在一起。

综合上述分析:长沙虽然为荆州郡县,但是每个人都是野心勃勃,妄想称帝,都想得到传国玉玺。并且孙坚睚眦必报的性格,注定不会善罢甘休,与刘表开战都是迟早的事情。

三国孙坚是长沙太守,长沙是荆州一个郡算刘表部下,为何刘表不讨伐董卓,还和孙坚火并?

东汉末年,江东猛虎孙坚因平叛有功,被朝廷封为长沙太守,后进封乌程侯。董卓独揽朝政期间,孙坚也响应曹操等联盟军,全力支援讨伐国贼。

接下来!就题主所问逐一分析,荆州刘表不讨伐董卓,以及与孙坚不合的原因?

一、刘表为什么不讨伐董卓

对于刘表,我们常常会有一个误区,误会他是土生土长的荆州人,在汉末乱世之前他已经坐拥荆州,根深蒂固。事实上,刘表并非荆州人,他是兖州山阳郡人氏,在诸侯联合讨董期间,他刚刚接替荆州刺史的职务。

而且他是董卓亲自委派的荆州刺史,严格的说,刘表当时应该算是董卓的人。

孙坚上任长沙太守期间,他的顶头上司是荆州刺史王睿。然而王睿尚文轻武,见孙坚乃一介武官,常常流露出轻蔑之意。对此,孙坚早就心怀不满

公元189年,董卓独揽朝政,残杀大臣,淫乱后宫,荼毒百姓。之后变本加厉,废少帝,立献帝,挟天子以令天下。搞得朝堂内外乌烟瘴气,天下人人得而诛之。

曹孟德、袁本初等有志之士,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纷纷逃离了京师。

公元189年末,曹操于陈留起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起初,王睿也打算号召荆州军去支援联盟讨董行动。由于与武陵太守曹寅不和,王睿宣称在出兵之前,要先杀掉曹寅。曹寅非常害怕,于是假冒案行使者光禄大夫的檄文,下达给孙坚,檄文中数说了王睿的罪过,命令孙坚将他处死。

孙坚领受檄文,立即起兵前往。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

董卓听说荆州刺史王睿被杀,于是上书令刘表去接替荆州刺史的职务。刘表单骑入荆州,依靠个人的人格魅力,拉拢了蒯良、蒯越、蔡瑁等荆州豪族,短时间内稳固了荆州内部局面。

所以!在此期间,刘表正忙于稳固荆州内部,而且董卓是他的伯乐。他不可能去参加诸侯联盟讨董。

二、刘表为何与孙坚不和?

按理说,如果不是当初孙坚杀掉了王睿,刘表永远不可能接替王睿提领荆州刺史。刘表应该感谢孙坚才对啊,他为什么会与孙坚对立呢?

然而!刘表虽然接替了荆州刺史,也渐渐稳固了荆州内部,但尚不能高枕无忧。袁术的势力范围,遍布在荆州南阳一带,实力非常雄厚。刘表不得不表袁术为南阳太守,暂时稳住袁术。

加之长沙太守孙坚与袁术的关系很近,二者对刘表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于是刘表只好去拉拢了外援力量袁绍,二者结成联盟,共同对抗袁术、孙坚。袁绍也想依靠刘表的势力牵制袁术,给灭掉公孙瓒争取时间。

因此袁术、孙坚、公孙瓒一派,与袁绍、刘表一派彼此对立,水火不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