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还打不过秦国?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讲讲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算是先秦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早在初中历史就提到过。教科书上说,所谓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在与北方胡人作战时,有感于胡人的骑兵优势特点,针对中原军队是宽袍大袖,不利于战斗所作出的一次军事服装改革。其学习胡人的短衣窄袖,学习骑射,并借此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由于在那个时代,还是以车兵、步兵为主。所以赵国骑兵部队的建立,其意义不亚于,魏国吴起当年的魏武卒。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有了强大的军队,在靠拳头说话的战国时代,赵国自然如鱼得水,可以不断的扩张,国力逐渐强大。
总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赵国能在战国后期称雄山东,与秦国一较高下的根本原因。
书上说的自然是没错,但毕竟是初中历史,不够全面。或者说,不够深刻。
其实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本质上与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样的。它不仅仅是如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是一次针对军事服装,或者说战车改骑兵这样的一个单纯的军事化改革。
而是一次以“胡服骑射”为契机的全方位变法,其范围囊括了军事、政治、经济的多个方面。
首先,军事上大家就比较熟悉,通过改服装,学骑射,赵国建立了一支领先于当时的战争时代的骑兵。虽然说由于没有马镫,马蹄铁等一些相应的马具,此时的骑兵仅仅还只是一个以远程骑射骚扰为主的轻骑兵。无法像后世那般凭借大规模冲锋的优势,成为步兵的梦魇。
但是,赵国骑兵中有大量的胡人,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骑术射术娴熟。再加上当时的战斗还是停留在战车步兵时代,骑兵的灵活机动加上弓箭的远程大家。如果己方再配合以一定数量的步兵战车等与以正面牵制。那几乎就是利于不败之地。
至少在当时来讲,赵国的这种战术是无解的。
当年赵武灵王依靠着这种战术,纵横北方,辟地千里,甚至于连曾经魏国都没能灭掉的中山国,也被起给干掉。疆域的开拓,无疑是扩大的赵国的生存空间。特别拿下来代地之后,赵国拥有了良产马地,使其骑兵得以在列国中长期保持优势。
当然,诸如武器装备、战术方法,甚至于新兵种的这些改革,其实斗不能算是一支军队强大的根本。
战国时期军队强大在于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中,大都有一条,那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即贵族世袭,以军功和爵位相匹配。一来打破贵族垄断政权,加强君主对于国家的控制,二来给与底层士兵以上升渠道,提升其战斗积极性。
这一点在最初的魏国李悝(kuī)变法中,这一点就变法核心之一。而后来的商鞅变法更加彻底,特别是在军功爵位的授予上,他们是按人头来算,战场上杀敌越多,那么军功爵位就越高,获得的待遇也就越好。同时军功授爵保证了秦国源源不断的军事人才输送
这是秦军强大的根本,在军功的利益驱使下,让他们无比的渴望杀戮,这样的军队绝对是可怕的。
胡服骑射和这个有所区别,赵国贵族势力很强,而且赵武灵王本就是贵族阶层,他无法做到像商鞅那样,自己否定自己。
所以,赵国虽然早在赵简子时代就有了军功奖励制度: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但是很明显,这更多的偏向于士大夫阶层的贵族,而且并没有商鞅的那种爵位相匹配。不是赵武灵王他不想学商鞅,是没法学。但他通过胡服骑射,另辟蹊径。
赵武灵王虽然没能废除贵族特权,但却给了底层人民一个上升的渠道,那就是当骑兵。赵国的这支新军,乃是赵国军事特权阶层。待遇地位十倍于普通士兵。而且大部分军官也从骑兵中选拔。
这使得赵国人都想自家孩子去当骑兵,所有的士兵也都想当骑兵,积极性颇高。
此外,由于骑兵的需要,还极大促进了赵国的养马产业;同时骑兵用具中有大量的皮革制品,对牛羊的需求很大,而这些都是北方代郡所特有。
如此一来,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中心便建立起来了。国力一再增强。
最值得一的是,北方胡人和赵国不再是敌对关系,胡人的骑兵帮助赵国训练、征战,而他们不需要土地,只需要战利品。至于赵国的贵族们则是正好能得到土地。如此一来,双方双赢,皆大欢喜。
这些才是赵国国力蒸蒸日上,得以与秦国叫板的根本所在。也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深层次意义。
那么为何还会输给秦国呢?
这个其实并不难,那就是一个国力差距。秦国在灭掉巴蜀、暴捶楚国之后。不仅拥有关中、成都平原等大的产粮地,而且还没什么后顾之忧。其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地缘优势,那都是超过赵国的。
这些其实从地图上就大致看得出来。
长平之战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其实都是这个原因所致。
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而上党之争,其实就是因为赵国在和秦国斗争中处于劣势,一只想找机会改变局面。正好韩国割让给秦国的上党地区属于两家的一个战略要地,谁有谁便掌握主动权。鉴于其重要性,赵国这才冒着和秦国翻脸的危险,接了这个烫手山芋。
最终引发两国大战。
至于长平之战的失败,那也是因为赵国在长期的消耗中,有些难以为继。这才换了主张进攻的赵括上马,主动出击,寻求终战。
只不过,赵国没打赢。
前面不是说过,赵国骑兵战术无敌吗?为何打不过?
这主要还是一个地域的问题,长平这个地方,山地地形,不适合骑兵的机动。所以整场战争,骑兵就没来多事儿。没有骑兵,赵国的野战无敌,也就无从说起。
再加上、统帅兵力等等的差距,最终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要从本质上找原因,那就是胡服骑射没有商鞅变法彻底,虽然赵武灵王用了许多巧劲儿,但是贵族垄断权力,垄断资源,限制国力,甚于分散国家的凝聚力,都是赵国失败的原因。赵国毕竟是农耕国家,农业是根本,粮食是根本。胡服骑射,虽然好处多多,但未免有些治标不治本。
如果当初赵国家底再厚一点,赵国的动员能够再彻底一点,长平之战或许就能改写。
战国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还打不过秦国?
#原创#
六国赏罚不够分明
而秦国独独推崇战功进爵制
以战斗中取得敌军首级的多寡
取得爵位的高低
战端一起
秦兵视对手为猎物
以虎狼之威
玩命似的杀向对方
手起刀落取得首级
随即挂在腰间
不停半步
又向对手猛扑过去
再斩获首级
再挂在腰间
对手被腰间挂着首级颠狂的秦兵吓得魂飞魄散
失去抵抗力
故,秦兵使兽性作战
六国之兵岂能抵挡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战国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还打不过秦国?
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此后赵国更是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在军事上抗衡的国家。但总体而言,秦国仍占据更大优势,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最终失去和秦国抗衡的资本。
何谓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发起的一场变法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强大,摆脱赵国疲弱的窘境。根据《战国策》的记载,这场变法改革主要的措施为“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易胡服:所谓胡服就是当时西北戎狄之人所穿的紧身断袖的衣服。这与传统的华夏宽衣长袖截然不同。这一做法就是要让赵国的国民从上到下改穿胡人的衣服,以适应军事上的变革,方便行动和作战。
改兵制:是指将传统的车战、步战为主的兵制改为胡人的骑射兵制。简言之就是从将军队改造成以骑射为主的机动兵种。当时华夏民族的军队是以车战兵和步兵为主,军队围绕战车构建,衡量一个国家的势力就是有多少战车,所谓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就是由此而来。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华夏族第一次组建成建制的骑兵。
习骑射:这就是对赵军士兵的技能要求,即让赵国上下学习胡人的骑射作战技能,以适应整体军制改成骑兵的作战需要。
通过以上三条措施,赵武灵王成功地将赵军改造成高机动性的骑兵,成为当时战国时期的天下雄兵。这三条措施是相辅相成的,服饰的改变、骑射技能的推广普及和军队的改造升级,这些措施就是让整个赵国的军队发生脱胎换骨的变革。
胡汉融合:胡服骑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当时赵国国内的胡汉融合,因为赵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当时赵国国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以邯郸为主的华夏文明区域是当时赵国的主流文化,而以代郡等地为主则是赵国国内胡人文化区域。赵武灵王敏锐的意识到胡人的作战和生活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赵军的战斗力,于是他大力推行胡人化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从服饰上与胡人贴近,将赵军改造成以骑射为主的骑兵,必然就大量使胡人加入赵军,也必然提高胡人在赵国的政治地位。而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胡人在赵国的地位上升又反过来促进赵军的整体战斗力提高。
军力提升:刚才说了胡人的融入,为赵军带去了骑射为主的骑兵作战方式,这就大大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一方面骑兵是古代最具杀伤力和冲击力的兵种,这种作战方式在冷兵器时代一直长盛不衰,可以说赵国的这次改革为他们带去了超越时代的兵种优势。
胡服骑射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在实行后不久,赵军就向老对手中山国发起进攻,接连击败以顽强善战著称的中山国,此后又向西进攻胡人,史称“辟地千里”,逼得林胡王献马求和。使赵国一跃成为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胡服骑射与商鞅变法的异同赵国之强始于胡服骑射,而秦国之强源于商鞅变法,两国都是靠着一场著名的变法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那么两者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
全方位变法和军事化变法的不同:显而易见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涉及方方面面的全方位变法,而赵国的胡服骑射更多的是一场军事化改革。从两国变法的措施可以看出,秦国的变法不单单针对军事,有许多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等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而赵国的胡服骑射显然针对性更强,但是局限性也更强,赵国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强军方面,其他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措施则几乎没有。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不同:秦国的变法由商鞅主导,商鞅不是秦国人,因此他更多的代表一种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而胡服骑射的主导是赵武灵王本人,他本是赵国国君,所以他很难做到完全脱离赵国的旧贵族势力。因此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因此它的措施很难深层次的触动旧贵族的势力。而商鞅的变法不能说完全自下而上,但是至少它顺应和代表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需求,因此商鞅的变法措施更激进,也更深层次的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他也死的很惨。
这些秦赵两国变法的不同,就导致了两者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赵国的胡服骑射因为侧重于军事化改革,因此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壮大,这一点比秦军的变化更大,在长平之战前,赵军并不惧怕秦军,双方互有胜负,大一些的战役甚至赵军占优。但是商鞅变法的全面性和彻底性远远高于其他各国,为秦国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而秦国凭借这些制度的推行建立起强大的综合国力优势,而这就决定了秦赵对决,秦军可以败,可以耗,而赵军却败不起,耗不起。一旦进入像长平之战这样的长期消耗战,赵军就必定失败。
结语:战略环境和综合国力的差距导致赵国最终不敌秦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迅速成为军事秦国,此后经赵惠文王的守成治理,赵国国势仍保持上升态势,但是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依然不小。
而赵武灵王本人在立储问题上的失误导致他壮年离世,这不仅是赵武灵王本人的悲剧,也是整个赵国的悲剧。此后的历代赵王再无魄力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能做到如赵惠文王一样守成治理就不错了,这也就导致秦赵两国因为变法路线不同的差距变得更大。
而秦赵两国的地理位置和战略环境决定了赵国很难如秦国一样腾挪出二十年的时间来变法图强。赵国虽处于三晋北方,但是秦国强大之后一直致力于蚕食三晋,交好齐楚的总体战略,也即所谓“远交近攻”之策。而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属于相对封闭和安全的环境,敌对国家除了函谷关很难攻入秦国本土,赵武灵王甚至考察过从北方攻打秦国的可能性。而赵国则时刻面对秦国的威胁,东边的齐国又时不时的扯后腿。
在外族入侵方面,秦国自打击西戎立国以来,逐步消除了西戎的威胁,到后期只有义渠这样的外族能稍有威胁,但是秦国将函谷关一封就能安心对付义渠。而赵国先后有林胡和匈奴的威胁,虽然都被赵国先后击败和驱逐,但是北方外族始终是赵国的一大威胁,导致赵国始终在北方留有一支重兵集团镇守。
综上,赵国变法之后的确很强,但是与秦国的主要差距在于变法路线不同带来的综合国力差距,加上身处四战之地,始终忙于战事,让赵国很难再有机会安心变法图强。最终综合国力的差距始终无法赶上,到长平之战后,赵国惨败国力大损,再无法抗衡秦国。
战国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还打不过秦国?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先来讲一下“胡服骑射”与“商鞅变法”。
胡服骑射即赵武灵王赵雍在赵国推行的一场军事变革。赵国地理位置特殊,在北侧经常要面对娄烦、林胡、东胡等部落。与他们作战时,胡人穿着短袖服饰,骑马射箭,机动灵活,来去如风。赵武灵王面对国内屡战屡败的囧境界,亲自教习骑马射箭,带头穿胡服,推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以胡制胡”,使骑兵代替了笨重的车兵,并在实战中展现出恐怖的战斗力。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秦孝公推行的“商鞅变法”改革归纳为政治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改革。政治制度方面:
乡邑聚县,通过县的设置,乡邑内的政治权利收归中央。
官僚制,废除世卿世禄,鼓励建立军功。
军功爵制度,平面当官的不二之选,设定二十级军功。
改革户籍制度,连坐制度,五家一伍,十家一什。遏制私斗,明法纪。
经济方面: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极大提高国民生产积极性。
强制分家。一方面遏制私斗,另一方面增加税收。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将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法纪达到一个全面的提升。但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仅仅是在赵国军事上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在国家内部生产力方面并没有提高,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明显,综合的体现就是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上面。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是高于秦国的,但由于赵武灵王前明后暗,搞一个“二元政权”最终被饿死沙丘。经历国家内乱之后,国力开始下降。到赵惠文王时期,秦国已经可以与赵国五五开甚至高于赵国,在“渑池之会”中赵惠文王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来,靠着蔺相如勉强挽回颜面。
秦国击败赵国奠定两国国运之战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足足打了三年,最终以赵国的失败告终。赵国廉颇的坚守与秦国的进攻互相僵持,战争持续了三年,期间赵孝成王频频崔战,在战事不顺之时又想主动求和,最终实在是顶不住压力中反间计派赵括替代廉颇主动进攻,最终长平惨败,被白起坑杀45万士兵,赵国从此跌落神坛。
长平距离赵国的都城邯郸要比到秦国近的多,消耗下来赵国是占据优势的。但正正因为国内生产水平低下,综合国力比拼不过秦国,从而赵孝成王首先顶不住压力,才导致昏招频出,最终赵国惨败。
赵国打不过秦国笔者总结为以下两点:
改革不力。胡服骑射强调的是军事方面的改革,促进的是民族大融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国内的生产力,综合国力没有提上去。而商鞅变法连同经济、制度、军事全面提升。
君主能力欠缺。赵国赵武灵王可以说是创业之主,赵惠文王守业之主,后面直接守业都守不住了。国力一直下降。反观秦国,连续几代都是明君,国力一直上升。
文/李时针的时针
战国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还打不过秦国?
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各个国家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在改革的变法浪潮中谁能占得先机,就有可能率先实现国家富强;谁能进行深刻变法便有可能实现国家长久强大。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吴起进行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和齐国也实行一定程度改革,最终国力也得到了提升。
战国时代的所有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深刻,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涉及到秦国的各个方面,甚至连民风、民俗也有所涉及。秦国经过商鞅的改造,彻底发生变化。秦国也一跃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赵国没有进行深刻变法,但是赵国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赵国的改革便是“胡服骑射”。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完成,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国的主要兵种由步兵和车兵转变为步兵和骑兵。赵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之后,赵军立刻呈现了巨大的活力和战斗力。赵国骑士也成为仅次于秦国锐士的一支强大军队。赵国军队屡次打败秦国、魏国、燕国、韩国等国军队,赵国也成为战国中后期山东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该战也是战国时代最大战争。秦赵双方都在这场战争上赌上了国运,双方上百万军队投入战斗。最终秦国取得了惨胜,以伤亡近二十万士兵的代价,歼灭了四十五万赵军。长平之战之后,赵国被彻底打趴下,彻底丧失了和秦国抗衡的实力。
为什么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还是打不过秦国呢?难道因为赵国不够强大吗?真的是因为赵国不够强大!战国时代虽然各个大国此起彼伏,但是秦国强大之后就一直没有衰落,归结原因则是强大的范式不同。魏国的强大在于甲兵、府库之强,楚国的强大在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之强,齐国强大在于渔盐之利、明君贤臣之强,赵国强大在于军队建设之强。这些强大都不是根本强大道路,只强大一时而不能持续强大。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君主制度下的“法治思想”,采用法家思想规划国家。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军制等多个方面深刻改造国家,走向了持久强大之路。秦国也曾经遇到过想秦庄襄王这样的弱君,但是秦国的国力依然没有任何削弱。商鞅虽然最后惨遭杀害,但是商君之法并没有随着商君被杀而废止,这和其他国家人亡政息不一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其本人也被自己的儿子逼死。秦国的商鞅变法远远比赵国的胡服骑射更加彻底,秦国的抗击打能力也远远比赵国更加强大。
秦国商鞅变法涉及的面非常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习俗、迁都等多方个方面,秦国等于被商鞅重新改造。变法之后的秦国焕发了强大的国力,而且还有强大的后继力。商鞅把秦国的主要任务总结为“耕战”二字,实行奖励耕战政策。通过这样的方式,秦国老百姓的尚武精神被彻底激发,秦国的战争以农业做为依托,农业又靠战争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秦国积累了强大的国力,秦国的战争抗击打性与战争持久性更加强大。赵国的改革面太窄,基本上只局限于军事领域,强大、先进的军事制度嵌接在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上。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没有秦国强大,赵国的战争抗击打性与战争持久性也不如秦国强大。
长平之战时,秦国商鞅变法已经持续近百年,国家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国家根基也已经相对雄厚。赵国胡服骑射的时间晚了二三十年,赵国的积累相对较少,国家根基也没有秦国雄厚。秦国当时的国土面积超过赵国,可耕地面积也超过了赵国,人口至少在五六百万,赵国也就是三百多万。秦国竭尽全力,聚集了大概六十万军队,竭尽全力征召了四十五万军队。战争打到最后,赵国不是被白起击败而是被秦国的强大国力击败。秦国由于依靠关中和成都平原,粮食基本上有保证,赵国则需要四处借粮。借粮无果之后,赵国才想求变,给了秦国可趁之机。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仅仅在战场上面,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合力构成。赵国之所以会失败,归根到底是失败于庙堂之上。赵孝成王被秦国的反间计欺骗,临时用赵括代替廉颇,成为这次战争发生变故的重大因素。
此外这场战争从一开始,赵国就已经出去了先机。长平之战,赵国理亏在前,秦国攻打赵国则名正言顺。
战争期间,秦国在外交上也取得了胜利,成功地“唬住”其他国家。楚、韩、魏、燕、齐五国在战争期间,几乎没有给赵国任何支援,基本上保持着中立姿态。赵国联合他国共同抗秦的愿望化为泡影。
秦赵双方的将领也是决定这场国运之争的重要因素。秦国的将领为王龁和白起,赵国的将领为廉颇和赵括。双方将领的曾经存在明显差距,廉颇整体上防守大于进攻,是一位善守性将军。赵括善于进攻,但是统兵经验严重不足,更难以统帅四十五万大军。秦国的王龁虽然比不上廉颇此等老将,但是在战争的关键阶段,秦国秘密换上了白起。白起号称为人屠,战国四大将军之首。白起的军事才能远非廉颇和赵括所能比拟。秦国换上白起之后,战争的天平也开始倾向于秦国。最终白起在长平围困赵军四十六天。赵括被射死之后,赵军投降,四十万赵军被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六国最大的绊脚石被搬走,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秦国统一天下大局已定。
战国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还打不过秦国?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胡服骑射不就是嫌弃当时的衣服不好打仗吗?我秦军连穿衣服打仗都不穿,赤膊上阵。论军事改革之彻底,军队好胜之风之强盛。山东诸国谁人可比。
《韩非子·初见秦》:“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赵国真打不赢秦国吗?事实上秦赵两国在战争中,赵国是打的过秦国的。
在长平之战前几次局部战争,赵国都是胜多败少。《战国策》中曾记载当时的赵国是“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就是对赵国实力的真实写照。
然而,长平之战的惨败,让赵国彻底无翻身之力。
长平之战,赵国败在国力不如秦国,非军事上的失败。此战中赵国最大的问题是在本土作战后勤保障居然还不如远道而来的秦军。(这也暴露出了赵国改革不彻底,只是军事改革,没有做到秦国那样的全面政治改革,以耕战为核心将国家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
在国力快要支撑不起,赵国快要被秦国拖垮之前只得临阵换将,以速战派赵括领军,以图一举结束战事。这种大决战既是不能全胜,或者是败只要能重创秦军。
赵国未来还是可期。
然而结果是所用非人,纸上谈兵的赵括将赵国的家底一战全部败光,却没能给秦国重创。使赵国从此再无有与秦军争雄的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