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当选总统,为什么要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66年3月10日,法国总统戴高乐代表法国政府正式宣布,法国自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同时要求所有法国境内的美国士兵,必须在1967年4月1日前撤离法国,不管美国是否愿意。

虽然法国相继将北约军事委员会和北约理事会驱逐出法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彻底与北约脱钩,而是仅仅退出了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但法国政府仍将履行《北大西洋公约》为其设定的义务。

事实上,这并非法国一时兴起的举动,早在1959年,法国就收回了此前由北约指挥的法国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并将美军在法国部署的战斗轰炸机驱逐出境。

这背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追求独立防务的法国之间的矛盾。法国自戴高乐总统上台以来,便一直追求实现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独立自主的防务和外交政策。

他曾公开宣称: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不是美国人的欧洲。法美两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非“主仆“关系。

然而二战以后形成的北约组织,基本上是由美英一手主导的,法国战后实力锐减,由相继陷入殖民战争的泥潭,便长期未能在北约内部扮演像英美那样积极的角色。随着戴高乐执政以来法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法国自然而然地开始寻求在防务和外交上更多更大的自主权。

而当戴高乐总统提议在北约框架下建立一个由美、英、法三国共同组成的理事会时,英美两国并没有给予积极回应,于是法国不得不寻求在北约框架之外的其他途径。

法国在寻求自主防务的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议题就是建设独立自主的核力量。继美苏两国之后,英国于1952年成功制造出核武器,法国也与1954年决定启动核武计划。

尽管美国人在1956年时曾与英国达成核合作的协议,但却拒绝与法国共享核技术,这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而美国也一直寻求能够由美国控制法国的核武器,这也就使得法国不得不采取措施,通过与美英等国的斗争来获取自己希望得到的利益,在这一逻辑下,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便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与此同时,戴高乐总统在美苏冷战的夹缝中所采取的的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也与其在防务事务上的独立性相互影响。

戴高乐这个人和丘吉尔不一样,他对于苏联并没有那么敌视,他反对美国裹挟整个北约来对抗苏联。在其看来,这对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是一个极大的危机,他们成为了美苏争霸的棋子,被美国当成了棋子,成了炮灰。一旦双方发生冲突,那么与苏联同处于欧陆的法国,无疑首当其冲。没有谁愿意去直面苏联的钢铁洪流。所以法国虽然身处北约,但戴高乐政府和苏联的关系还颇为不错。

1960年,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双方就核裁军等议题达成一致意见。而此时的世界,由于美苏两国都已经掌握了核武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核均势,这也就使得战争的爆发并不那么迫在眉睫,虽然法国事实上仍然需要得到北约的保护,但这种保护已经变得远没有此前那样迫切,再加上法国与苏联关系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国的安全压力。

由此,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决策也就面临更小的风险。

没了后顾之忧,戴高乐政府自然有着更多的底气去提出要求,而由于英美无法在军事指挥权上与自己达成一致,不想被当枪使,当炮灰的法国人,选择了退出。

但总的来说法国退出北约诸多机构并不意味着完全退出北约,他们还保留着北约成员的位置。这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诸多北约盟国对于法国“退群”的强烈反对,法国在退出时,北约还有四年时间就要面临续签,这一时间节点上,维护北约团结对于各国来说十分重要。

如果没有西方各国对于北约的维护,法国可能最终不只会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甚至可能会退出北约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法国已经重新加入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戴高乐当选总统,为什么要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在整个冷战期间,东西方两大阵营各有一个异类,东方阵营的异类是中国,西方阵营的异类就是法兰西。二者都反对自己的老大对自己指手画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在这一点上,法国自戴高乐出任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以后尤为突出。

在1959年戴高乐出任总统以后,就高调宣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不是美国人的欧洲。强调法国的独立和自主。在北约最高防务会议上,戴高乐提出由美国主导最高指挥权改为由于英、法、美三国共同主导最高指挥权。对此方案美国总统肯尼迪断然拒绝,而且表示“无法接受”。英国也宣布接受美国“领导“。

在此情况下,戴高乐准备退出北约,实际上是因为,戴高乐认为美国裹挟欧洲与苏联进行对抗是不明智的,一旦爆发危机,首先倒霉的是欧洲。再就是对于美国处处美国利益为先,让欧洲给美国的利益“买单“。更是深恶痛绝。为了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戴高乐开始采取一系列的做法反对美国。

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对美国在法国本土部署核武器,拒绝美国(北约)指挥法国地中海舰队。法国拒绝参与由美国构建欧洲防空体系的建设。于此同时法国开始了自己的核武器研发。在1960年试爆成功第一颗原子弹。这样一来,戴高乐在于同美国就北约主导权问题的谈判上,越来越强硬。以至于美国总统约翰逊说戴高乐是“圣女贞德二世“。当时处于冷战高峰,美国希望绝对控制北约以对抗苏联为首的华约。而这恰恰是戴高乐绝对无法接受的。

戴高乐始终认为法国已经是大国,不是美国可以驾驭的,十分厌恶英国的“奴才相“。国际政坛应该有法国的声音。有对应的国际地位。所以在1966年3月10日戴高乐代表法国政府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并要求所有法国境内的美国士兵,必须在1967年4月1日前撤离法国,不管美国是否愿意。法美两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非“主仆“关系。

作为二战法国的抵抗象征,当初戴高乐并不被美英所看好,再加上法国一个多月就失败投降也让美国瞧不起。就此戴高乐与美英芥蒂很深。而就个人而言,戴高乐有着一种古典英雄的情节。他就是拯救法国的贞德(丘吉尔语),他就是称霸欧洲的拿破仑(罗斯福语),他就是法国。正式这种极为高傲的性格让戴高乐与美英领导人关系很“冷淡“退出北约也有个人“英雄情节“的原因。正式由于戴高乐给法国打下的烙印。现在美国与法国的关系也有点“别扭“。

实际上,戴高乐时期只是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等,但保留北约政治成员身份(合作关系)。在冷战结束以后。法国在2009年3月11日,法国政府宣布法国将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现在的已经法国放弃了”戴高乐主义。这也是法国衰落的一个象征。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戴高乐当选总统,为什么要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法国之所以退出北约,主要是因为法国在北约成员国里面的地位并不高,美国和英国是北约的主要发起国,两国在北约中分别处于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而法国作为一个世界老牌强国,其综合国力不在英国之下,法国想要在北约里面获得英国不相上下的位置,但是英国和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给法国应有的地位。换句话来说,法国加入北约的目的是想要做北约里面的领导者之一,然而在实际加入北约之后,法国并没能成为北约的领导者,只是北约中的一个普通强国。

除了法国在北约中的地位不高之外,法国敢于得罪英美退出北约,还于一个关键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法国二战时期的英雄戴高乐。在法国光复之后,戴高乐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法国总理,然而在法国的局势平定之后,法国人却忘记了这个在二战中付出极大牺牲的英雄。戴高乐在担任总理仅仅两个月便被迫退出政坛,成为了一个闲云野鹤般的人物。退出政坛后的戴高乐一直在民间积极活动,这为他获得了极大的民间声望。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期,法国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英美两国几乎架空了法国军队的控制权。此时的法国急需要一位铁腕人物的出现,来改变法国的颓势,让法国重新成为欧洲大国。在法国人民的拥戴之下,淡出法国政坛十余年的戴高乐东山再起,这一次法国人给了戴高乐1极大的支持,戴高乐获得了超过60%以上的支持率,他改革了法国的议会,主动放弃了部分殖民地,改变了法国在殖民地陷入战争泥潭的困境。

同时戴高乐开始着手建立法国自己的独立军事力量,以避免法国受到英美两国的牵制。这一时期法国研制出了核武器,拥有了对美国说不的资本,戴高乐不希望法国成为美苏两国冷战争霸的小卒子,想要让法国成为冷战中的第三股力量。在法国拥有独立的核武器之后,戴高乐拒绝了将法国核武器的发射权交给美国人操控的建议。与此同时戴高乐多次公开提出要退出北约,美国为了留住法国采用了很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但是戴高乐的决心已定,无论美国人付出多么大的努力,戴高乐还是坚决退出了北约。

在退出北约之后,法国一度遭到了美英等国的制裁,但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也不敢彻底激怒法国。在退出北约之后,法国建立了欧洲最完善的军工体系,法国重新成为了欧洲大国,在国家上的地位有了极大地提升。同时法国还积极促进了欧盟的建立,让欧洲重新开始团结起来,现在的法国是世界军事力量排名前5的大国,假如不是当年戴高乐下定决心退出北约,法国很难能够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当然在退出北约之后,由于法国隶属于西方国家阵营,苏联和法国的关系一直都比较一般,法国在国际事务上还是更偏向于北约。只要北约的决定不影响到法国的利益,法国还是会跟随北约共同行动。例如在北约空袭利比亚的作战行动,法国就一马当先,率先发动了对利比亚的空袭。

戴高乐当选总统,为什么要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法国总统戴高乐为何要执意退出北约?其实法国在二战过程当中的表现饱受诟病,这使得美国和英国在很多时候对法国采取轻慢的态度。但作为法国的领导人戴高乐并不愿意法国在国际事物的处理问题上处于劣势,希望重新振兴法国,所以针对美国进入欧洲,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口号,主张联合摆脱美国控制,防范苏联。 事实上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是这么做的,在1966年主动退出北约军事机构。

这一举动在当时震惊的西欧。法国当时曾是北欧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也是北约军事同盟的重要战略支撑。1949年北约成员国成立的时候就是为了防范冷战和担心苏联东欧国家的入侵,为了协调各个西欧国家的军事资源和武装反抗能力。在北约成立初期,法国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之上也基本确定了法德和解的走向。 除此之外,在1952年法国还将北约的总部迁到了巴黎,并在法国国内设置多处军事基地配备核导弹,可以说法国在当时北约成立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但是在1958年二战法国领袖戴高乐出任总统以后,法国在北约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戴高乐执意要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政策重新确立法国的大国主导地位。

希望法国能在为数不多的西欧世界当中成为于美国和英国并驾齐驱的资本主义大国,并且享有各个问题上的主导和参与权。 在当时虽然法国在北约内部贡献很大,但是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英国和美国,而且一旦与苏联开战美国未必会履行自己的承诺,这也是戴高乐认清美国的一点。所以在其成为法国领导人以后多次向英美两国提出法国要分享参与大西洋同盟的领导和决策权。毫无疑问就一提议遭到了美国和英国的直接否决,于是戴高乐打算独立建立自己的国防力量,宣布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并且要求美国从法国领土内部撤走所有的核武器。 在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的情况之下,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在1959年访问法国,并亲自做戴高乐的思想工作,希望双方可以继续合作下去,但是戴高乐回击坚决,坚决主张法国的独立性,尤其是军事指挥方面的独立性,必须要采取独立的行动,保卫法国本土。

而且戴高乐也是在欧洲为数不多的,主张极力反对美苏争霸的国家,并主动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达成相互谅解,保证真正的欧洲和平。这一系列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保证欧洲自己的和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而非通过美国。 艾森豪威尔自然对其表示遗憾,并且认为美国是真心帮助欧洲,双方应该建立命运共同体。但是戴高乐的回击依然坚决并讽刺,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确实都是法国的盟友,但是只有当法国遭受沉重打击,而无法翻身的情况之下,美国才会真正伸出援助之手,并大捞一笔。而且在美国出手之前法国早已崩溃,话谈到这里已经没有再谈下去的必要,艾森豪威尔只能灰头土脸地回到了美国,之后肯尼迪成为美国总统,因为与戴高乐的私交还不错。双方也曾经相互试探着重新恢复两国的正常国家关系,但是由于肯尼迪的身亡,使得法国和美国的关系恶化。

从此戴高乐彻底并坚决地走上了反对美国霸权的道路,尤其是在1964年法国不仅同新中国建交,而且还打乱了美国一贯的亚洲抑制政策,同时出访墨西哥,并邀请对法国进行访问,并扩大对第三世界的交流。同时又对拉丁美洲进行访问发表了多篇演说挑战美国霸权。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年年末戴高乐还访问了苏联,并进一步增强了法国在国际事务当中的独立性,进一步脱离北约。到1966年法国正式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法国的海外军队不再受到北约欧盟盟军司令部的指挥,并撤走全部相关人员。 但是法国也没有将这件事做绝,而是保留了北约政治成员的身份,继续留在北约的框架之内。既能够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又不至于与西方各大国家决裂。但即便如此美国依然十分震惊。面对法国的步步紧逼,美国在冷战期间又不好对其下手制裁。两国到最后已经完全不能心平气和的谈论任何国际问题。直到1969年,两国才出现缓和可能,北约与法国签署了一项秘密协定,那就是一旦华约和北约开战,那么法国军队将回归北约的指挥体系之内。这实际上也与苏联的步步紧逼有关。毕竟在当时的国际政治冷战之下,处于苏攻美守的状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