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多发息肉怎么办?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是泛指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这类隆起状病变。肠息肉有的是良性,没有恶变倾向;有的本来就是肠癌的高危因素,因此,明确哪些肠息肉是肠癌的高危因素,并及早切除息肉对是避免或减少肠癌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息肉样病变有以下方面:1、从部位来说,
肠息肉在任何部位的肠道都可发生,但小肠比较少见。乙状结肠与直肠是临床比较多见肠息肉的肠管,并且,成人结直肠息肉大多是恶变风险高的腺瘤,直径大于2cm的腺瘤,约半数癌变,其中又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
2、从病理来说,
- 炎性息肉是由炎症刺激肠上皮引起,可继发于各种肠道炎症病变。一般无恶变的倾向。
- 增生性息肉是结直肠中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多发且直径多小于5mm,一般也无恶变。
- 腺瘤样息肉,多数发生于结直肠,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息肉越大,癌变风险越高。
- 肠息肉病:常见的有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家庭性肠息肉病、肠息肉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都有癌变风险,其中家庭性肠息肉病如不治疗,几乎所有病人都会发展为结直肠癌,并且平均癌变年龄约39岁。
-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
- 增生性息肉,一般可以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因为无法从外表上与肿瘤性息肉鉴别,所以,临床上常常在肠镜下将其切除并活检。
- 腺瘤性息肉,由于有明确的癌变风险,所以,一经发现,即采用肠镜切除并活检。如病理明确癌变,则按肠癌行根治术治疗。
- 肠息肉病,是肠癌的高发因素,所以,检查发现确诊,即行肠镜切除并活检,同时每半年进行肠镜体检跟踪随访观察与治疗,对病变广泛无法肠镜下切除干净的息肉病患者,则必要时行部分结肠或全部结肠切除术。
总之,除炎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没有恶变倾向,可不特殊处理外。腺瘤性息肉与肠息肉病,都是肠癌的高危因素,所以,要坚持早发现、早治疗,常规半年一次肠镜体检,长期随访观察。
肠多发息肉怎么办?
大肠息肉本身就是一种良性肿瘤,在肠镜的帮助下可以活检来明确息肉的性质,如果错构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不大,如果肿瘤不超过3毫米,且为单发,可进行观察处理,但如果属于腺瘤性息肉,或肿瘤大小超过3毫米,且多发建议手术治疗。
目前,大肠息肉治疗方法有两种,即经肠镜电切治疗及外科手术。电切治疗创伤微小,患者无痛苦,是治疗息肉的首选方式。对于巨大息肉或高度怀疑癌变的,应于肠镜下病理活检明确后,还是要积极外科手术治疗。
肠息肉容易复发,手术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导致肠息肉复发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依然保持不良的饮食习惯,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食用油炸食物等;或者有可能是肿瘤的基底切不够干净等。因此患者还要做好预防工作,
如果是炎症性息肉,那么无需太过担心,但如果属于腺瘤性或增生性息肉,则建议每年做一次肠镜。此外,对于高危人群:有反复便血史,长期腹泻史,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抽烟喝酒人群每3年至5年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确诊断过息肉疾病的患者,应至少3年甚至每年1次肠镜检查。
肠多发息肉怎么办?
如果发现了肠息肉一般都是一种癌前病变,特别是一些癌性病变的前提,如果一旦发生多发性肠息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包括肠息肉会不会癌变,也需要观察肠息肉的具体性质,大部分肠息肉还是由于黏膜突出的一种良性病变,但是肠息肉也是一种跟高脂肪饮食,特别是爱吃一些油腻的食物,长期肥胖,体力劳动比较少,长期抽烟,慢性肠道刺激,以及长息肉综合征,这些有家族遗传史的长息肉或者是肠癌,就会增加肠息肉的机会。
有多发性肠息肉需要怎么办呢?所以说需要明确一下肠息肉具体的性质,根据具体的性质判断是否有癌变以及发生癌变的几率,及时的治疗原发病,防止疾病的进展。
●肠息肉是长时间或者是由于慢性炎症,比如说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这种情况的话,如果有病情复发,出血梗阻,排便不通畅的时候,一般不建议手术切除,需要及时的保守治疗。
●多发肠息肉一般可能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因突变,比如说出现错钩瘤样息肉,这个时候大部分跟家族遗传史有关系,所以说它本身就不存在恶性的肿瘤的意义,这部分一般都会是良性性病变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只要是没有腹泻腹胀,大便通畅。要做一下家族的随访需要根据病理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如果有癌变的可能性,需要及时的治疗。但这种治疗需要考虑有没有手术的意义。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一种锯齿状的息肉,这种癌变的风险率比较高,在肠道黏膜里形成不规则的癌性肿瘤,发生癌变的机会一旦增大就会使肠腔发生堵塞,除了引起肠息肉以外,还可以了解家族性有没有病变,或者是有没有解肠癌的癌性病变,根据这种情况判断有没有转移,必要的时候只能选择手术治疗。
●腺瘤样息肉就是大部分人最常见的一种息肉了,这种息肉70%左右都不会发生恶性的癌变,但是少量呢,也可能会存在一种恶变的几率,特别是一些在癌变的情况下发生管状绒毛膜腺瘤,所以说如果腺瘤大小超过5~7公分需要及时的手术治疗,因为这部分人跟家族遗传史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需要根据家族遗传史以及病理结果判断。
肠息肉其实就属于一种癌前病变,为了减少肠息肉的发生率,不管他是否发生恶变以及恶变的程度,所以说一定要用良好的心态去对付这种疾病,定期复查,必要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治疗,同时减少这种疾病的复发率以及发生率需要从以下生活方式上注意。
●平时一定要适当的运动,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饮水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大便通畅,不要久坐,有的时候便秘和腹泻交替也是一种大便不成形,其实有没有肠道梗阻,肠道息肉阻塞肠道的症状,所以说需要及时的复查肠镜。
●控制体重,过度肥胖也是一种长息肉,容易复发的一种几率性,因为长期肥胖,脂肪过度代谢就会加速,这种息肉的生长,一旦迅速生长就会发生肠梗阻,便血,出血,局部溃疡。
●戒烟戒酒,特别是不要喝啤酒,做好戒烟,烟雾和酒精都会出现这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者就会出现长阳,肠腔黏膜的息肉增加。
●不要吃一些油脂比较大的食物,特别是肥油腌制的食物,建议用低脂的饮食,特别是常吃一些高纤维胃加工的谷类食物,可以促进肠道的吸收和代谢。
最后一点比较注意,从正常理论来说,多发性息肉特别是家族性的绒毛膜状瘤样息肉,腺瘤样息肉,这些都是直肠癌的癌前病变,而且都有一定的家族史,癌变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是息肉大小超过3厘米左右,需要高度的,正重视及时复查肠镜,必要的时候观察洗肉的变化有没有增长的比较迅速,需要结合病理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日常生活中健康饮食作息时间规律,适当的运动减少便秘的发生,大大的可以降低,这种肠息肉的发生率也可以降低癌变率
肠多发息肉怎么办?
肠息肉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大多是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发现,类型多样,不同性质的肠息肉,处理方式及预后也不同,大多可通过微创手术彻底治愈,但存在复发的可能,需定期做肠镜监测。
肠息肉症状主要有?一般来说,息肉数量不多、体积较小,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少数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脓血便、贫血、消瘦等症状。
如果是长蒂息肉或息肉靠近肛门,可能会出现脱出的情况;如果是幼年性息肉病或家族遗传性息肉病,便血及出血量相对严重,会有明显贫血症状;如果息肉过大可能会引起肠套叠、肠梗阻症状,所以当出现明显的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胀、腹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肠息肉类型主要有?肠息肉一般指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未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肠息肉,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大多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长期腹泻便秘、遗传等因素有关。
肠息肉常见类型有腺瘤性、错构瘤性、增生性、炎症性,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
①炎症性息肉:又称假性或继发性息肉,体积较小,表面光滑、质软、无蒂或压蒂,一般不会癌变,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肠阿米巴病、克罗恩病等。
②增生性息肉:常见于直肠、乙状结肠,体积较小,形态不规则、移动性差、表面粗糙呈颗粒状、有时候伴有糜烂或出血,一般不会癌变。
③错构瘤性息肉:属于少见的良性增生,息肉体积较大、多有蒂、有糜烂,一般不会癌变,常见于幼年性息肉病、PJ综合征等。
④腺瘤性息肉:较为常见,分为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三种,是比较明确的癌前病变,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肠息肉,一经发现要及时采取措施,或密切观察或手术治疗,对于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切除,经过5-10年有一定几率发展为肠癌,要引起重视。
肠息肉如何处理?一般根据肠息肉部位、数量、形态、患者体质、是否癌变等决定治疗方案,常见术式有:
1、经内镜息肉切除
包括高频电切、套扎、激光、射频等,其中高频电切较为普遍,适合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腺瘤以及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和腺瘤。
目前内镜下治疗应用较广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早期肠息肉癌变的主要手段之一。
2、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一般联合纤维结肠镜使用,可准确定位处理病变,创伤小、安全性高。
3、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
是将内镜、腹腔镜、和微创等技术综合起来的术式,适用于体积较大的息肉,或是早期癌,可解决较高部位的直肠病变。
注:肠息肉摘除后应卧床休息,如果出现便血、腹胀、腹痛、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回诊,同时术后应进食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无渣半流质,一周可恢复正常饮食,术后遵医嘱定期随访。
肠息肉如何预防?需注意,肠息肉很难预防,能做到的就是早发现早切除,避免发展成癌!
1、饮食均衡健康
饮食宜清淡,勿过食辛辣刺激、腌制类、加工类、过期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粗纤维食物,最好戒烟酒。
2、增强体质
勿熬夜,注意劳逸结合,多运动提高免疫力,学会纾解压力,勿超重,勿久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能有效发现早期病变,如果出现腹痛、便血、便秘等症状要及时就诊检查,对于有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尽早做肠镜等相关检查来排除病变。
了解更多“结直肠癌”“肿瘤”相关问题,点击关注【肿瘤专家姜争】。
肠多发息肉怎么办?
多发性肠息肉是指肠道内有2个以上的息肉,可以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息肉大小不一,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有有蒂或无蒂两种形态,根据发生的位置不同分为小肠息肉和大肠息肉。
1.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便血)症状,有时候因并发肠套叠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2.大肠息肉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成年人的大肠息肉多为腺瘤,当腺瘤直径大于2cm时就有癌变的可能。大肠息肉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发生并发症时才会被发现,并出现以下症状:
(1)肠道刺激症状有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时出现粘液脓血便症状。
(2)便血症状可因息肉的部位及出血量多少而表现不一,位置高时粪便中混有血,直肠下段息肉时粪便外附有血,出血量多的人为鲜血或血块。
(3)并发肠梗阻及肠套叠以盲肠息肉多见,炎症性息肉主要表现为原发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及血吸虫病的相应症状,炎性息肉也是以上几种原发疾病的表现之一。
(4)儿童的肠息肉大多发生于10岁以下,以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多见,有时候会脱出肛门外。
大肠息肉诊断主要根据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钡剂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检查、活检进行确诊。
关于大肠息肉的治疗,有蒂的可以在内镜下摘除或圈套蒂切除,凡是直径≥1 cm而不能完整摘除或广蒂、多发的息肉,应该先取活检,排除癌变后通过手术完整摘除。如果有癌变倾向时根据癌变范围,选择局部肠壁或肠切除手术治疗。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谢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