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本质上是挑战慈禧,抗命大臣为何没有被处罚?
19世纪末,大清的国力已经跌至历史最低点,清政府的权力已如强弩之末,无力再去对抗盘踞在各省各地的官僚军阀。
八国联军入侵之前,无能的清政府在洋人的威逼之下,签订了数百个丧权辱国的非平等条约。
洋人仗着“洋枪洋炮”的威力,在全国各地烧杀抢掠,各省的军政官员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开始大规模的发展“非政府武装”,慈禧昏庸无能、愚蠢不堪,手握重兵的各省总督纷纷拥兵自重,企图脱离清政府的管控,自立为王,清朝正式进入“军阀时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华夏。统治地位遭受到动摇的慈禧宣布对八国鬼子开战,并且鼓励义和团大肆残杀洋人传教士。
慈禧在向八国鬼子宣战之前,曾亲笔写下一封秘旨,命令李鸿章、张之洞等全国各省手握大权的地方政要做好开战的准备。
李鸿章收到这封秘旨之后,心情十分复杂,心想:“我的天啊,这个老阿姨也太不让人省心了”
各省总督收到这封秘旨之后,都打起来自己的算盘,许多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老谋深算的李鸿章他们自然不会随随便便的受慈禧的控制。
李鸿章和张之洞私下一合计,决定联合各省总督,共同违抗慈禧的命令。湖广总督张之洞立即表态;“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两广总督李鸿章也复电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以这二人为首的一批封疆大吏们,如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邮政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纷纷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互不侵犯,史称东南互保。
李鸿章为什么敢公然抗旨不遵呢?
原来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义和团大肆屠杀洋人,对于李鸿章来说,不受控制的义和团才是自己最大的威胁,虽然洋人的枪炮厉害,但是洋人和李鸿章、张之洞等南方官员私交甚密,洋人懂得怎么讨好李鸿章等朝廷大员,李鸿章等人也喜欢和洋人们打交道。
归根结底,李鸿章、张之洞等南方官员认为,洋人无法对他们的权力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所以并不想帮助慈禧和洋人作对,而洋人也不愿意得罪李鸿章、张之洞等势大力强的清朝显贵。
另一方面,万一大清朝和洋人真的动起手来,大清朝未必斗的过洋人的坚船利炮,说不准大清还会亡国,慈禧没脑子不代表大清国的官员们全部都是没脑子,几乎大部分的清朝官员都不支持慈禧向洋人开战。
这样说起来似乎有些失了志气,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清王朝刚刚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数十年的努力都打了水漂,国家积贫积弱,根本没有能力去对抗洋人。还是那么多国家联合起来,这不找死吗。
要知道当时八国联军的军舰就靠在上海,只要南方各省的军队有所调动,估计还没见到慈禧,就得被端了。而且八国联军的军舰还可以顺着长江而上,或者沿着海岸线向下,那么张之洞他们所苦心经营的安稳局面可就没了。那样不仅救不了慈禧,还会将中国南方也拖入战火。
所以,这其实在帮慈禧。要是他们跟着慈禧一起胡闹,这大清朝就完了。而且李鸿章他们并没有落井下石,以当时的情形,南方督抚们完全可以宣布自治,可他们没有,那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总之,李鸿章、张之洞等南方官员便和洋人们组成了“东南互保”条约,共同对抗慈禧。 慈禧这才意识到,中央已经无法再继续掌控拥兵自重的地方高官了,所以慈禧太后不得不降低姿态,主动向违抗自己命令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示好,不仅没有惩罚他们的抗旨行为,甚至慈禧海主动认错,并表扬他们。
此次之变,事机杂出,均非意料所及,朝廷慎重邦交,亦不待智者而后知。此都中近日情形也。大局安危,正难逆料。尔沿海沿江各督抚,惟当懔遵迭次谕旨,各尽其职守之所当为,相机审势,竭力办事,是为至要。”
慈禧这么做也是出于无奈之举,当时的大清朝早已经不仅仅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一言堂,南方豪族的地主势力同样强大,她必须得掂量掂量。倘若慈禧贸然处置李鸿章等人,一定会激起更大的政治变革,所以慈禧太后不是不想处置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而是不敢处置。
所以不仅不能处置,还得表扬,毕竟这事儿过后,屁股还得李鸿章他们来擦。
当时朝廷公开肯定了“东南互保”的正面意义。
“当京师扰乱之时,曾谕令各疆臣固守封圻,不令同时开衅。东南之所以明订约章,极力保护者,悉由遵奉谕旨不欲失和之意。”
之后参与东南互保的官员们个个加官进爵,张之洞进了中央,成为了另一个李鸿章,而袁世凯也因此而崛起,逐渐进入到清朝权力核心。
所以总得来看,“东南互保”这事儿,慈禧是真不敢说什么。
东南互保本质上是挑战慈禧,抗命大臣为何没有被处罚?
文/石建房
“想当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大沽口……”说这话的是如今在b站上被称为“大沽口女武神”、“空耳天后”的齐老太太,而齐老太太这一角色则是出自经典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被称为“大沽口女武神”的原因倒也简单,老太太一说往事就用这句话打头,但是马上就被其他情节打断略过去了,众网友纷纷关心,到底当年她老人家是有多厉害。
(大沽口女武神齐老太太)
时间拨回到一百多年前的1899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情,秋天,山东、直隶等地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冬天,李鸿章赴广东上任,又一次成为了两广总督。第二年五月,西方列强处于对义和团运动的恐惧和憎恶,于5月20日和清廷政府交涉,要求惩办义和团运动的匪首和镇压义和团运动不力的各级官员,而此时的清政府,大当家的和二当家的则是大家熟悉的慈禧和大家不太熟悉的荣禄和载漪。
载漪,爱新觉罗氏,道光帝旻宁之孙,其人蒙祖荫甚多,但做出的事情多是“在国位,谋私利”。此时的清廷,瓜尔加·荣禄顶替了几年前因签订《马关条约》而被罢官的李鸿章,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属于典型的官僚,当政不理政的类型,其时面对着义和团与列强两股势力的争斗,荣禄保持着和慈禧“进退一致”,而慈禧当时所重用的则是载漪,载漪考虑自己被委以重任的时间并不长,背地里希望通过义和团运动稍微进行运作,以达到将儿子傅儁扶上帝位的目的。达成共识之后,朝廷上下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能看到这两股势力狗咬狗一嘴毛,然后坐收渔翁之利,面对各国公使的威逼利诱,紫禁城选择用拖字诀进行一切回应。
6月7日,义和团大规模进入了首都北京,西方列强出于对开办在北京的各国大使馆存亡安危的担心,于三天后组成英、美、奥、意、德、法、俄、日八国联军,开始向北京城进发。6月13日,义和团和联军在北京和天津中间的廊坊不期而遇,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地打响了,两天后,北京西什库大教堂被义和团围攻。
(著名的东交民巷使馆区)
事情越发不可收拾,载漪也摸不清联军的攻击力,但是为了把震天响的牛皮继续吹下去,又是“威逼”慈禧“洋人要她老太太卷铺盖滚蛋”,又是“利诱”慈禧“义和团刀枪不入”,信了邪的慈禧还真被冲昏了头脑,对着全世界叫得上名字的国家就是一通宣战,这是6月16日的事情。21日,这一宣战书正式以光绪皇帝的命令下达到了各省大员手中,也下达到了列强联军的手中。
慈禧、荣禄和载漪不懂洋文也不懂洋人,但架不住和洋人们打交道的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等人懂,虽然不知道这次老太太卖的什么葫芦药,但就算是靠想象力也总得有东西去撑它,无边无际过了头了,实在没人敢陪着老太太继续玩火自焚了。
李鸿章动作迅速,接到消息后拍了封电报回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而后连同张、刘和各地巡抚,于26日与各西方列强政府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如此速战速决对于李鸿章而言的原因倒也简单,从一开始李鸿章就没指望义和团能成事,在他看来与其像北方一样去给列强当炮灰送死,不如和洋人签个协议,大家相安无事、各司其职,用稳定安宁换取清国发展的宝贵时间。
(东南互保和西太后逃难图)
两个月后的8月15日,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上了光绪,一路向西逃难去了。
又两个月后的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接替荣禄,最后一次当回了他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开始替清政府擦屁股。
东南互保本质上是挑战慈禧,抗命大臣为何没有被处罚?
清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同年6月21日,清朝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俄罗斯帝国、 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十一国同时宣战。
面对朝廷这样的大略应对方针,东南各地的督抚们不约而同的相互串联,默契与共。
两广总督李鸿章复电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利索的表态;“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更有甚者,其中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 张之洞、 更有资深望重的两广总督李鸿章、清朝廷新派人物邮政大臣盛宣怀等人相互电札飞传,这些人商议,为东南保障,各督抚所辖地区不与洋人闹翻,一旦北京不保,皇帝、太后不测,就以李鸿章为清国总统,以支撑大局,以防糜烂全局。
对于东南互保,一直以来论说定调不一;积极的说法是把东南互保称之为东南各地督抚为避免全局涂炭,不直接直接与列强摊牌,不给洋人全面入侵以口实,最低限度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
当时参加这场东南互保运动的省份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邮政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7人,其他另有大员虽然没有列名,但是也随声附和。
这些人分别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互不侵犯,史称东南互保。
那么,我们回答题主的“东南互保本质上是挑战慈禧,抗命大臣为何没有被处罚?”这个问题;东南互保的实质不仅仅是挑战慈禧这样简单,更进一步的意义是做为东南地区的督抚,面对清朝廷的蹩脚弊政,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去抗衡清朝廷几近疯狂的对外决策。
只有如此,才得以使东南半壁得以保全。
这些涉及到的督抚们所辖之地,大多是中国最富庶繁华、宝贵的、为数不多的新式工商业最集中之区所在地。
正因为东南互保的施行,使得其局面保持安宁,免于冰火,也羁縻、阻止了洋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大面积的蔓延。
而清朝廷面对东南地区各督抚们不怎么客气的行动,也无可奈何,只能安抚。
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慈禧太后就为此致电东南互保运动的发起人刘坤一等人,表示对各地督抚们的违例行动的理解,她在电文中说;“此次之变,事机杂出,均非意料所及,朝廷慎重邦交,亦不待智者而后知。此都中近日情形也。大局安危,正难逆料。尔沿海沿江各督抚,惟当懔遵迭次谕旨,各尽其职守之所当为,相机审势,竭力办事,是为至要。”
至于运动结束之后,慈禧太后也没有对这些人追究,相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肯定与认同。
清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正式发出上谕;“当京师扰乱之时,曾谕令各疆臣固守封圻,不令同时开衅。东南之所以明订约章,极力保护者,悉由遵奉谕旨不欲失和之意。”
以清朝廷的口吻,这样为东南互保运动说话,也就是正式承认了东南互保运动的正面意义。
而到了《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都被论功行赏,加官进爵。
特别是刘坤一死后,被清廷追封一等男爵。李鸿章病逝后,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
也就是说,这些人,都得到了好的结果。
其中,参加了东南互保运动的袁世凯更是从此深入清朝高层决策核心,地位越来越高。
东南互保本质上是挑战慈禧,抗命大臣为何没有被处罚?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的中央军八旗和绿营由于腐败导致战斗力下降,无力镇压起义,朝廷不得不允许下层汉族官员组织地方武装力量抵抗,出现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批地方军阀,这些地方军阀为了筹集军饷,在地方实行“厘金”制度,地方自治力量开始强大,“藩镇现象”死灰复燃,以致后来发生了东南互保事件。
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当然明白这时地方上实际早己脱离中央控制,早己自治的既成事实,但苦于中央此时己无实力控制,且还得相当程度上依仗这些实力强大的封疆大吏共同维持清朝的统治,只能哑巴吃黄连,做个顺水人情
东南互保本质上是挑战慈禧,抗命大臣为何没有被处罚?
东南互保的实质是汉族封疆大吏违抗朝廷的命令,割地称雄。清廷为何不惩治他们呢?不是不想,是已经没有了底牌。自太平天国战争中,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抬头,直至东南互保,汉族官僚的实力是一日强似一日,地方督抚十之八九出自汉族官僚,财政军队,尤其一手掌控,中央无法插手,清廷已被地方架空了起来,甲午战争后,清廷建立武卫军,经过努力,人数达到了85000人,装备也算齐全,这是中央唯一可以掌控的一支军事力量,但是这支军队又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损失殆尽,清朝已经没有威慑地方的军事力量了,财政同样如此,地方上的督抚通过厘金制度架空了户部,清廷如果要惩治东南互保大臣,清朝会灭亡的更快。
东南互保本质上是挑战慈禧,抗命大臣为何没有被处罚?
慈禧是叫八国联军来消灭义和团的,南方诸省又没有义和团,当然不用开战了。待义和团快被剿灭时,才派李鸿章去谈判议和。打仗时都是用义和团来挡子弹的,清军基本没有多大损失,深入内地的联军简直就像嘴边的块肉,所以,联军是不敢割地侵略的。借联军谈判的名义,杀掉跟义和团有联系的官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