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城隍庙”有什么用?有什么说道?
土地公公、灶王爷、城隍老爷这三位神仙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的“基层干部”。
如果说土地公公是乡郊农民们崇拜、供奉的神仙,那么城隍老爷就是城镇百姓们所信仰的神明,因此土地庙大多建在农村,而城隍庙则存在于城镇之中。
城隍庙中供奉的并不是身份显赫、法力无边的大罗金仙,而是民间传说里“腊祭八神“中的“沟渠之神”,换言之就是管理“水沟”的神仙。
what?水沟里也有神仙?
根据《周易》记载,沟渠之神又称之为“水庸之神”。
由于古人在建造好城池之后,会在城池的周围挖一条“护城河”,所谓的“城池”便是指有河水围绕的城市。
在古人的眼中,“护城河”对于一座城池来说十分重要,它掌管着城镇当中的风水,是运势和太平的象征,而沟渠之神便是护城河的管理者。
但并不是所有的城镇外围都有一圈护城河,碰上旱灾的时候,不要说河了,老百姓们连口水都喝不上。
于是,聪明的古人便将“沟渠之神”供奉在寺庙中。 在古代,人们将无水的城镇称之为“隍”,所以供奉“沟渠之神”的庙宇又被人们称为“城隍庙”。
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护城河的“沟渠之神”,便成为了掌管城镇的“城隍老爷”。 天灾和瘟疫会造成大量的死亡,而死亡会产生无数的“孤魂野鬼”…在封建迷信之说盛行的古代,鬼魂是普通百姓们最惧怕的事物,于是人们便赋予了城隍老爷“驱鬼除灾”的责任。 根据史书记载,城隍庙在一千七百面前的三国时期便已经存在了。
南北朝时,天下大乱,百姓们的信仰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人们崇拜扎根在“基层”的神明,城隍老爷的影响逐渐扩大。
到了唐代,城隍老爷不仅成为了“群众基础”最为扎实的神仙,更是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神通。保卫水土、雨旱丰歉、镇妖解祟,甚至连治疗不孕不育都成为了城隍老爷负责的业务,俨然成了玉皇帝大派往人间的代言人。
到了道教兴盛的宋代,全国各省市县几乎都有城隍庙的存在,宋仁宗更是将城隍老爷列入“官方祭祀”的名单之中。
由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城隍庙中出生,民间百姓纷纷认为朱元璋是“城隍老爷”降世,全国各省的官员为了巴结朱元璋,纷纷大修城隍庙,并且命令百姓在城隍庙中为朱元璋歌功颂德。
被蒙在鼓里的朱元璋还以为是城隍老爷显灵,帮助自己教化百姓,于是下令大修城隍庙,如此一来城隍庙便成了全国上下最为普及的神袛。
以上便是城隍庙的“前世今生”,有空不妨拉着朋友到城隍庙拜上一拜,万一真的心想事成了呢?
从前的“城隍庙”有什么用?有什么说道?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从前的“城隍庙”有什么用?有什么说道?
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从前的“城隍庙”有什么用?有什么说道?
古代把守护城池的神称之为城隍,在冥界他是一城之主,相当于阳间的县官。城隍庙足供奉城隍的庙宇,每年,人们在几个持定时间会去参加庙会,祭拜城隍,祈求他能保佑一方水土旱时降雨,涝时放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从前的“城隍庙”有什么用?有什么说道?
城隍庙现在一般都是卖小吃的地方,因为原来城隍庙的庙会都会有很多小商贩聚集,久而久之就成了小吃聚集地,各地的特色小吃一般在当地的城隍庙买到。
城隍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不过那会不叫城隍庙,那个时候还不叫城隍,由于当时人们常年受到水患的威胁,所以人们开始祭祀“水墉神”,认为“水墉神”可使水土归位,杜绝水患。
而有史料记载的“城隍”祭祀则是从南北朝开始,不过那个时候的城隍还没有那么多的职能,“城”指城墙,“隍”则指没有水的护城壕,人们将“城隍”合起来祭祀是希望能保佑一城百姓安宁,避免战乱。这些还只限于民间活动。
隋唐时期随着佛道两教盛行,佛家有各类佛、观音或者菩萨可以拜祭,而道教也开始尊立自己的神仙体系,“城隍”也就有了更多的职能,除了水神的职责外也多了惩恶扬善,治理阴界的职权。
五代时由于战乱,各国开始为为“城隍”封号,以稳定本国人民的民心。
宋明时期“城隍”开始加入国家的祭祀体系,“城隍”也有了明确的职位及势力范围,凡县级以上城池均设立了城隍庙,府尹县令等朝廷官员管理阳间之事,而城隍爷则由德高望重或为国尽忠职守的鬼神担任,负责管理阴界之事。
元代朝廷为了维护君权地位,拉拢汉人,所以册封城隍为护国保宁王,册封城隍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
到了明代由朱元璋开始大肆推崇道教,所以城隍信仰体系也达到了最顶端。
宋明两代江南,长三角一代最为富庶,因此这一带地区的城隍庙也是现在保留最多的,而沿海地区则多拜妈祖。
城隍爷的册封少部分为民间自发行为,供奉的一般为已故的为当地建功立业的名人或为功绩突出的地方官员。而朝廷也会选取当地已故正人直臣,或生前为本地百姓做了很多善事的善人。这些人做历史上也都确有其人,如文天祥、灌婴、萧何、范增等。
从前的“城隍庙”有什么用?有什么说道?
你好 我是老怪,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在民间和道教神话体系中,城隍庙是祈求城池和平的,所以城隍是守护城池之神。在佛教神话体系中城隍是冥界驻扎在阳界的官员。所以城隍者类似于阳世的基层检察院或者法院,阳人在阳世的恶善都做记录,人离世有一道手续就是去城隍处查看自己一辈子功过。
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古代在“万物皆有灵的思想下便把水墉神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后来经过发展,城隍信仰越发壮大起来。在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很多人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所以城隍便实现了从自然神向人格神的转变。
城隍完成人格化的转变后,历史上第一个成为城隍神的人是汉将纪信。据《长安县志·王曲城隍庙会》记载:“相传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出围,致被项羽烧死。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汉代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
不过各地的城隍大多都不相同,这其实也与我国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相关,一般某个地方出现大人物,地方人员为了纪念他,便会将他神化,比如周瑜在某些地方也是城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