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宣读圣旨的最后两个字“钦此”是什么意思?

古代皇帝是天下第一,各方面都要顶礼膜拜,连文字丶语言丶诏书等都要显示皇帝的独一无二的威严,皇帝言必称孤丶朕丶寡人,书必写钦此丶钦笔丶钦差,因为天下只有天子一人,皇天之下,万人之上。文官武将丶黎民百姓,唯马首是瞻!

钦如同孤丶朕丶寡人一样,代表皇帝专称。见到钦笔就如同见到皇帝本尊。

古代等级森严,就是贵为皇帝后丶爱妃丶心腹大臣,在皇帝面前也只能以奴丶在下表态。

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不要说一国之君了。

尽管皇权比天大,可古时皇帝也得按照三纲五常来言语丶行事。除了御用专门的文字,皇帝也不会造次、异想天开地乱用词言。除了石敬塘,为了保住皇位,竟拜敌国少君为阿父,厚颜无耻之极。

电视剧中宣读圣旨的最后两个字“钦此”是什么意思?

钦此,通常的解释会认为是圣旨结尾的套语,其实这么说不准确,钦此也是有使用规范的。究竟如何使用就要先把两个字拆开来解释。

首先是钦,钦的本意是恭敬,在古代代指皇帝亲自做。比如钦差、钦命、钦定。就是皇帝亲自差遣、任命、指定。然后是此。我们经常会在信的结尾写“此致敬礼”,敬礼是向对方致敬。而此致的意思就是写到这里为止。“钦此”中的此也就是这个用法,就是说写到这里写完了。所以将钦此两个字连起来字面意思就是:皇帝亲自写完了。

但是,实际使用中,用了钦此的,恰恰不是皇帝亲自写的。这里就说到很多古装剧的谬误了。经常有剧情皇帝传旨的时候自己说钦此,或是大臣宣读皇帝手书圣旨时也以钦此结束,这都是不对的。现存的所有文献资料,皇帝亲笔手谕或是在大臣的奏折上的朱批都没有钦此两字。举个著名的例子,我们经常看到皇帝的朱批“知道了”。但凡写了知道了,就没有钦此了。但是如果是大臣转述皇帝的朱批“知道了”给别人,就要这么说“奉圣谕,知道了,钦此。”就是告诉听的人,皇帝这时候说完了。因此不是所有圣旨后面都能加钦此,皇帝本人更不会念出钦此这两个字。只有大臣代传皇帝旨意,代皇帝拟旨或是拟朱批时,才能用钦此,以区别这是皇帝的意思,而非大臣自己的意思。

电视剧中宣读圣旨的最后两个字“钦此”是什么意思?

谢谢邀答。"钦此"一词何义?注家蜂起,凑个热闹,谈谈个人管见。首先从"欠"字谈起,欠是钦的本字,是个象形兼会意字,是指人张口舒气状,即打呵欠。最早见于刘义庆《世说新语》"欠伸甚适"。意即仰身打呵欠很舒服。"凡气不足而后欠,钦者,倦而张口之貌"(段玉裁语),意指人荷金倦而打呵欠。

因欠有仰意,便产生敬仰的义项。"开弓发矢,要钦身向外。"(唐王琚《射经》)即开弓仰身而射。由此引申为亲身之意,由敬仰引申为恭敬之意,于是这个字义庄重的钦字便成为帝王的专用词。如钦差、钦定。就象"朕"字一样,先秦朕是我,我的意思。秦始皇称帝将"朕"据为己有,成为历代皇帝的专有代词。又如寡人,哀家都是皇族专用名词。

钦此一词最早见于忽必烈的诏书:忽必烈为使民间与朝庭豢养的鹰鹘不致混淆,便下诏书曰:"百姓诸人鹰鹘的脚上栓系的牵皮使用黑色,休用红紫杂色皮子!钦此。“后明宰张居正在《谢西宫遣使郊劳疏》用过钦此。到了清代,皇帝诏书普遍应用。

前边作了铺垫,书归正传。钦此到底何义?皇上的诏书,即圣旨,圣旨就是皇帝的旨意。圣旨不是皇帝亲撰,都由左右宰代拟,所以圣旨开头都是皇帝诏曰,明确阐明此乃皇上旨意。圣旨拟好后,未尾结语都写钦此二字,这钦此的意思是诏书拟定,在此恭敬地呈皇上过目,等皇上朱批或示意即可宣诏。至于说钦此这是皇帝的意思乃多此一举,因开头已表明皇帝诏曰。当宣诏时钦此便表达皇帝钦定。

个人管见,引文见古籍,不当处请诗友评论区切磋。

电视剧中宣读圣旨的最后两个字“钦此”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皇权是至上的,所以经常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作为皇权象征的圣旨更是被大家小心翼翼的供着,甚至在不少影视剧里还上演因为不小心毁坏圣旨而遭到灭门的狗血剧情~如此神圣的圣旨,上面的话语自然也是皇帝智囊团仔细斟酌的产物,而对于这钦此一词更是有着巨大的意义。

其实钦此一词通常会被大家解释为是圣旨结尾的套语,但是这么是说不准确,因为钦此也是有使用规范的。

含义一:亲自

钦,本来就有钦差、钦命、钦定。钦此就是指皇帝亲自差遣、任命、指定。指的是皇帝亲自做的决定,并不是阿猫阿狗替我做得决定,表明圣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含义二:尊敬

其实大家都知道皇帝是不可能亲自去写圣旨的,就可能在上面进行个批示,甚至连盖个章都需要下人帮着干,真心的是十指不沾阳春水,所以自然不可能是自己写的圣旨。这时候就需要智囊团想个办法,即要证明这个是皇帝亲批的,又能证明对皇帝表明敬意,所以这个时候“钦此”一词就应运而生了。

再有皇帝本人是不会傻乎乎的去念圣旨的(当然也是因为皇帝本人说的话也是圣旨了,而且也不需要那么文绉绉的,直接口语化了),所以只有大臣代传皇帝旨意,代皇帝拟旨或是拟朱批时,才能用钦此,以区别这是皇帝的意思,而非大臣自己的意思啦。

电视剧中宣读圣旨的最后两个字“钦此”是什么意思?

在热播的影视剧中,我们每每能看到类似的情节: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最后,必说一句“钦此”,而且“此”字声调还要尽量挑上去。跪着接旨的人,不论是面临赏赐,处分,甚或是杀头,定然是叩头,谢恩,起立,接旨。

那“钦此”又是什么意思呢?有说,钦,意为敬。钦此,意即恭敬地引文至此。其专用于引述皇帝谕旨之后,表示引文结束。故钦此二字实际上亦起到现代标点中句号与后引号的作用。

但是,“钦此”,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封建时代诏书结尾的套语”。就是说,“钦此”置于诏书最后,乃诏书的组成部分。

不管是怎样的解释,只要我们知道重点是圣旨内容就好。

电视剧中宣读圣旨的最后两个字“钦此”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很多古装剧,特别是清宫剧中常常可以见到太监宣读圣旨都是以“钦此”来结尾的。“钦此”的含义大致上可以理解为是皇帝亲自发布的如此命令,也可以视作诏令至此完结。但影视剧的演绎也带来了一些误导,例如,“钦此”并非会出现在所有圣旨中。

一、“钦此”的含义

要完全理解“钦此”的含义,就必须先知道这两个字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虽说“钦此”表示的是由皇帝亲自发布的命令,但皇帝自己书写诏书时是断不会写上这两字的。还有他人代书皇帝亲谕中,也没有发现“钦此”的踪迹。那到底什么样的圣旨里才有“钦此”二字呢?

大臣将皇帝口谕转为书面谕旨时,才会在最后添写“钦此”,以示这是皇帝亲自发布的命令,并非杜撰。例如,清朝军机大臣经常直接面承皇帝口谕,大臣接受口谕后还要将谕旨发往地方,称为“廷寄”,“廷寄”的谕旨就要加上“钦此”二字。此外,当有臣下要引述皇帝朱批或诏书时,也要加上“钦此”二字。这里可以将“钦此”视作一种转引的标识。更形象地说,“钦此”就像是“句号”加“后引号”的作用,表示皇帝的命令就此结束。

二、“钦此”的作用

清朝的公文,根据发布机关的等级、类型的不同,都有它特定的开头语和结束语,例如“奉此”“蒙此”“据此”“准此”等等。而“钦此”则是专门用在皇帝所发谕旨当中的。就如“钦定”、“钦赐”、“钦点”一样,“钦”字常常都是与皇帝的行为相联系的。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保证皇帝谕旨的权威性,彰显皇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外,“钦此”作为固定结语,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防止别有用心之人继续添写来篡改谕旨。

三、真假诏书

在了解了“钦此”的含义和作用以后,我们还可以接着来破破案。

据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月初九日,两广总督徐广缙在照会英国驻华公使文翰时,引用了道光帝的谕旨,意在反对英国人进入广州城。该谕旨号称是从道光帝写给徐广缙的奏折朱批中截取下来的:

“设诚所以为民,卫民方能保国。民心之所向,即天命之所归。今广东百姓既心齐志定,不愿外国人进城,岂能贴遍贴誊黄,勉加晓谕?中国不能拂百姓以顺夷人,外国亦应察民情而舒商力。更须严禁土匪,勿令乘机滋事,扰我居民。外国商人远涉重洋,总为安居乐业,亦当一体保护,庶几永敦和好,共享太平矣。钦此。另有谕旨。倘该夷顽而莫化,妄起干戈,惟该督抚、将军、提镇等,筹度形势,妥行办理。勉之,勉之。钦此。”

对于此谕旨的真伪问题,还曾引起过一段公案,最后经学者鉴定,奏折和朱批都是伪造的。其实谕旨的可疑之处从文中便可寻到端倪。声称是摘自道光帝朱批的谕旨中出现了两次“钦此”,如果说文末的“钦此”是大臣转述皇帝谕旨之标识,这还可以理解,那么中间的“钦此”二字便颇值得怀疑了。

参考资料:《圣旨与“钦此”》、《再说“钦此”》

作者:我方团队子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