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为何没人敢动?
这叫定城砖,其背后有着一段故事(去嘉峪关旅游时听导游讲的):
历史背景是明朝初年,众所周知,明朝是修长城比较用心的一个朝代,因为要防卫北边的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咱们现在所看到的长城大都是明长城遗迹。
明朝初年,征虏大将军,宋国公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于河西走廊中部着手修建嘉峪关。此地位于嘉峪塬西麓,东连酒泉、西接玉门、乃是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必须要城高墙厚,坚不可摧,不然哪来的“天下第一雄关”之威名。
所以修建此关乃是一大工程,在开始工程之前要好好的进行预算和设计工作。
不过明朝贪腐成风,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捞点油水,而对于修建长城这样的巨大工程来说,负责官员更是能有一个捞钱的大机会。
本次负责长城边防修建工作是朝中一位叫做郝空的校尉,此人先是找来了一大批施工的工人,随后又请了当时最著名的“测算师”易占开来担任长城的预算工作,此人类似于我们口中的“神算子”,他精通于算数学问,对长城规模进行测量以后就能得出所使用的砖头数量,郝空就在砖头预算方面打起了主意。
在预算工作开始之前,郝空就告诉易占开说本次的工程预算务必算的准确,如果砖头数量有任何的偏差,那么就不会给工人支付工钱。
这种贪污的想法易占开也是看的非常明白,不过他依然决定用智慧完成这项工程。他在经过缜密的测量工作以后,告诉郝空说本次工程一共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块砖头才可以顺利完工,砖头数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对方一听就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在定制砖头之时特意多运送了一块,等到工程还需要一块砖就结束之时,易占开看到多出一块砖就明白了一切。
郝空这时也冷冷的对“预算师”说,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扣工人的工资了。不过易占开拿起来这块砖头说,这块砖是自己特意运送的“定城砖”,在最后一块砖砌入城墙以后,如果不把这块砖头放到城头,那么所有的墙都会塌陷。
郝空听了以后虽然有点不相信,但还是不敢冒险,毕竟耽误工期可是杀头之罪,所以他只好将工资结算给工人,并且将砖头放入城头。
所以结合这个故事来看,这块砖头几百年没人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人们思想上承认易开占的说法,“定城砖”的存在给城墙增加了很多神秘的气氛,这也让古建筑更加有了文化内涵。
第二、是放砖的地点比较危险,高高的城头之上基本没有可以攀爬的地方,一般的民众也不会冒险去碰这块砖,可望而不可取,这样一来“定城砖”就一直保留在了嘉峪关城头之上。
第三、是对于易开占精密计算的一种推崇,毕竟那么浩大的工程,居然能只剩一块砖,如此精确的用材方案,在古代是很难得的。算是对于其的一种纪念吧。(这是官方的解释,比较靠谱)
当然了,也就是因为落下的是一块不值钱的砖头,所以风雨百年无人搬,要是一方金,估计沒几天就被偷了。
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为何没人敢动?
嘉峪关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不少朋友都去过,眼尖的朋友或许会发现后檐台上有一块砖,孤零零地放在那里,显得有些突兀。
不少游客心中不免有疑问:“这块砖是建筑垃圾吗?为何工作人员不把砖清走呢?”
其实这块砖可不是垃圾,而是非常稀有的宝贝,它是块古董砖,距今已有600年历史了,倘若谁把它当做垃圾处理掉,怕是要被判个毁坏文物罪了!
关于这块砖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呢!当年负责修建嘉峪关的,是一个叫作李端澄的官员。嘉峪关地处甘肃沙漠地带,举目望去,全是沙子,施工条件非常之差,砖需要从几百里外运输过来,颇费周章。
李端澄不清楚需要多少块砖,担心运的多了,还需要将多余的砖再运回去,如此以来,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工程本身预算就不足。
于是,李端澄征召能工巧匠出谋划策,这时候有个叫作易开占的建筑高手,他想到了一个绝妙主意。
他说可以先绘出嘉峪关的小模型,然后将小模型放大到实际比例,然后再根据放大了的比例计算出实际用砖量。
李端澄觉得此法很妙,于是就让易开占计算用砖量,要求他必须计算精确,倘若计算的不多不少,赏金五百两;倘若计算的少了一块或者多了一块,那就要挨五十皮鞭。
这是场赌局。艺高人胆大的易开占接受了这项挑战,他启动了大脑,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终于计算出了工程的用砖量—999999块,数字非常吉利。
李端澄大喜,于是就让人按此数字运砖,两年很快过去了,明天就是嘉峪关完工的日子了,用砖量不多不少,恰好就是999999块。
这时候,李端澄动起了歪脑筋,他想把五百金子独吞,于是他命人连夜偷偷地运过来一块砖,特意放在了后檐台不起眼处。
第二天,嘉峪关顺利完工,这时候李端澄把易开占叫了过来,对他说:“小易啊,今个工程完工了,该兑现奖励了,你说用砖量是999999块,走咱们去现场看看,有没有多余的砖?”
一行人到了现场,这时候李端澄故意走到了前一晚放置砖的地方,故作吃惊道:“呀!这下面怎么多了一块,怎么回事啊?”
众人朝下面望去,发现真的多了一块砖,众人齐齐瞅着易开占,都替他捏一把汗,按照约定,他不仅一分赏金都没有,还要遭受五十皮鞭处罚。
只见易开占神情自若,他早就算到了这一层,只见他大声地说道:“大人有所不知,此砖乃护城砖,可保此城无虞,若没有此砖,此关不保!”
大家齐声附和,交口称赞,都觉得好有道理,只见李端澄灰溜溜地,脸红一阵白一阵,心中不是滋味。李端澄如意算盘落空了,只得给易开占兑现了五百金子。
从此以后,这块护城砖就一直放在那了。
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为何没人敢动?
这块砖并非放在嘉峪关城墙上,而是突兀的放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它也没有千年的历史,这块砖与城楼距今524年,而嘉峪关距今也不过才647年,因此“一块砖千年来没人敢动”的说法没有依据。
去过嘉峪关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这块砖是整个景点的一大看点,游客纷纷与这块砖合影留念。这块砖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砖,它见证了嘉峪关五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很多人不禁要问,这块砖为何要放在城楼上?
众所周知,嘉峪关地处沙漠戈壁,是古丝路上的交通要塞,也是明长城的最西头,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比山海关早九年。这是当年冯胜在西征之后,向朱元璋提议修建的。
修好的嘉峪关,由内外城、罗城、瓮城及城壕组成。自建成后,嘉峪关便成为西部军事重地,守卫着河西走廊的安全。在长达120多年的时间里,嘉峪关只是一座没有城楼的黄土夯筑的要塞,这块砖还未出现。
直到明弘治八年,时任肃州兵备副使的李端澄才奉命在西罗城正门顶部平台上修建瓮城关楼。在李副使的精心主持下,城楼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修建完成。一座三层三檐式巧夺天工的大楼矗立在西门之上。
在戈壁滩上修建木式或砖式建筑,其取料难度可想而知。正因如此,嘉峪关在修建城楼的过程中,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块砖的故事”。
据说,当时负责修建城楼的李端澄,为了能如期完成修建工作,他在全国招募了数百名的能工巧匠。本着省工省料的原则,李端澄让大家集思广益进行讨论方案。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提出了绘制模型的方案。
他首先将整个城楼的图样绘制出,再根据图样按比例制作出模型,然后依据模型对工程用料进行了精确的计算。易开占胸有成竹的向李端澄汇报说,他已算出城楼所用砖的数量为五个九,也就是缺一块一百万。
对于易开占的精确预算,有很多的工匠抱有怀疑态度。于是有人便故意偷偷的藏了一块砖,准备在竣工时刁难一下易开占。结果没想到,工程在收尾时正好少了一块砖,李端澄一看相差不大,另找一块砖补上。
城楼上放着的这块砖,就是当年被偷藏的那块。关于这块砖的传说,还有“定城砖”一说。传说工匠易开占精于九九算法,而监工郝空是个极为刁钻之人。他要易开占准确的算出建城所需的砖块的数量。
如果竣工时砖块数量有误,要拿所有的工匠问罪。易开占经过计算,得出了999999块砖的数量。在关楼建好后,正好多出一块砖,易开占便将这块砖放在城楼上,结果被郝空在检查时所发现。
郝空正要拿这块砖向易开占问罪时,易开战灵机一动大声说,那块砖不能动,那叫“定城砖”。神仙曾托梦于我,如果那块砖被人拿走,整个关楼将会倒塌。郝空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但他也不敢拿性命开玩笑。
易开占将砖放在门楼时,为了防止有人取这块砖,他把东西两头的两块砖故意没有坐灰干摆上,如果有人企图取中间的这块砖,就会从没有砌好的砖上摔下来。郝空此人心胸狭窄,据说不久后便气绝身亡。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当时的老百姓并不能理解易开占精确的设计思想,认为易开占神仙下凡,于是编出了这个传说。当时修建关城的用料量确实很大,仅用土就达八万多立方米,都是用牛车来运送。
几百年过去了,嘉峪关西瓮城门楼上的那块定城砖至今仍在,谁也不敢也不愿拿掉,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见证,也是嘉峪关数百年来变迁的见证。如今这块有五百年历史的砖已成为游客心中的网红。
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为何没人敢动?
中国长城有三大雄关: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
现在我们看到嘉峪关是由外城、内城和瓮城构成一个整体景观,每天到这里旅游观光的人们络绎不绝。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瓮城城门楼后檐台上,孤零零放着一块砖,据说600年来无人敢拿开。(如图)
一块普普通通的砖为何600年无人敢动呢?去年国庆节放假后,我曾到嘉峪关一游,专门看了这块砖,同时想研究一下这块“特殊”的砖。
当时导游说这块砖叫做“定城砖”。他说“这块砖看似和城墙砖没有区别,实际里面大有玄机,这是工匠易开占专门定制的一块砖。”
我问易开占是谁?他为何要定制这这块砖呢?随后导游为我讲述了一个传说,下面我贴出来,供大家欣赏。
据史书记载:明嘉峪关长城始建于正德年间,就是那个朱元璋败家子孙、荒淫无耻建立“豹房”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执政期间。
亲们想想看有这样的皇帝,他的手下官员能好到哪里呢?
相传负责修长城的官员十分贪婪,总想克扣、少给甚至不给工匠们的工资,工匠们的工资成了他们囊中之物。
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校尉郝空找到了工匠易占开,易占开在当时号称“赛鲁班”,是全国闻名的能工巧匠。
相传他手中有一本鲁师爷的秘籍《独一门》,其深谙书中的精髓,所修的桥梁和宫殿坚固耐用。
郝空从找他组织工人修长城开始就想坑他一把,他让易占开预算需要多少块砖,如果到最后多一块或者少一块就扣工钱,这不是难为人吗?
易占开也知道郝空的为人——狠毒贪婪。
但易占开对预算门清,并不怕郝空出难题。他丈量长度、高度后通过计算,告诉郝空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不多不少。
郝空心中大喜,心说这次又有克扣工资的理由了,原来他打算偷偷多运来一块砖。
老易开始了施工,到最后剩下两块砖时他才明白,郝空搞鬼多运来了一块砖。
如果这时自认倒霉,工人的工资就无法兑现。怎么办呢?
易占开突然想起鲁师爷《独一门》书中有秘诀,对付无赖主家有办法。一是在墙里砌“巫蛊”,另一种就是用智慧。
易占开决定用智慧对付郝空。
此时郝空来到了现场,嘿嘿冷笑道:“老易,城墙还需要一块砖就竣工了,现在咋还剩两块呢?
易占开早就想好了办法。他拿起一块砖说道:“这块砖是我施了咒语的,不同于其他的砖,重量是经过我计算的,多一两少一钱都不行。”
郝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易占开趁热打铁说道:“你马上把工人的工资结清,否则我砌上最后一块砖,不放下我手中的这块定城砖,所有的城墙就会失去平衡倒塌,大人你看着办吧!”
易占开这是没办法在威胁郝空结算清工人们的工资。郝空怕误了工期被皇上砍了,只好把工人们的工资结清了。
易占开砌好最后一块砖,急忙把手中的定城转放在了后檐,同时告诉郝空不允许任何人动这块砖,否则嘉峪关城墙会倒塌,所以600年来从来没人敢拿开这块砖。
故事讲完了。大家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
其实这块砖就是易占开向郝空索要工人工资的砝码,哪有什么“定城砖”之说?这反映出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这块砖从此成了嘉峪关城墙的一个看点。
文/秉烛读春秋
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为何没人敢动?
嘉峪关城墙上一块砖有什么不敢动的,搬掉就是了,所以不是没人敢动,而是没有人愿意去动。这块砖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大小也算个文物,普通人犯不上爬上几十米高的城墙,再冒险犯个破坏文物的罪名,去做这样一件不值当的事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纵观嘉峪关城墙,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就多了这么一块砖。难道是当年修城墙时出了什么问题吗?亦或是这块孤零零的城砖背后还有什么故事吗?
还真的有故事呢,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经历了漫长的修建时间,当时也是为了防止北方蒙古人的南下侵略,皇帝想通过建立关隘的方式保障境内安宁。修建城墙的任务就落在了当时的兵备副宪李端澄身上,他感到极为为难,倒不是政府没有拨足银两,而是嘉峪关所在的甘肃地区到处都是沙漠,根本就不产砖。
如果需要砖的话,还要千里迢迢从内地运来,如果计算不好的话,往来运送,多费钱粮,他是要担责任的。所以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搞清楚,建好嘉峪关城墙到底需要多少砖?他肯定是不会算了,必须找一个会算的人。
这个人很快就找到了,此人名叫易开占,在当地还有些名气,精通各种算法。经过测算之后,易开占报了一个数字,李端澄拿到这个数字后有些疑惑,真的有这么精准吗?一块不多,一块不少?易开占拍胸脯打包票,说如果多一块砖,他和他的团队工钱可以不要了。
贪心的李端澄见有利可图,就按照易开占提供的数目把砖给拉回来了,工人们也开始干活了。这一干就是好几年,直到有一天,易开占来找他,说工程已完工,请他验收,然后付工钱。
李端澄带着易开占前前后后走了一圈,什么问题都没有,但是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檐台,居然发现多了一块砖。这下子李端澄可逮着机会了,质问易开占,你这里怎么会多出一块砖来?你可是有言在先,多一块砖,一分钱工钱都没有。
其实这块砖是李端澄早年藏在身边,昨天派人放上去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给易开占工钱。哪里知道能掐会算的易开占早就料到了这一切,说,此乃定城砖,我特意放在这里的,不能轻移,一移城墙就塌了,不信李大人你就试试吧。
李端澄哪里敢试,万一真的塌了,他的脑袋也就保不住了,这样一来,他就不得不照实付工钱了。从此,那块孤零零的砖就真的变成了谁也不敢动的定城砖,几百年来,没有人会去动它,直到今天。现在就更不会有人动了,成了文物了,碰一碰就犯法了。
再说把这块砖放在那里,也能为嘉峪关增添许多的话题,引来更多的旅游者不是。每当人们来到这里,听到关于这块城砖的故事时,总是会发出会心的一笑,为沉闷的旅游增添些许的乐趣。
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为何没人敢动?
豹眼没有去过嘉峪关,但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个故事,也感觉很神奇。
看到题主这个问题后,就查阅了一些资料,阅读了一些友友的回答,给豹眼的感觉就是一切都是些传说。
在豹眼看来,恐怕真实的历史没有这么神奇。
历史与文化未必一定要真实,一些演义和传说,或许会增强故事性,更有文化底蕴。
这块砖,恐怕就是如此。
这么大的工程,即便是今天采用计算机技术,也不能精确到只剩一块砖的精确度。比如说运输中的损耗,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再精准的计算也不能计算出来。
就算这块砖是真的,其他的材料难道就刚刚好吗?一点多余的都没有吗?比如粘合的材料,谁能保证每一个工匠在每一块砖上的粘合材料是一样的呢?这不符合常理。
这类事情,看得就是个娱乐、趣味,就像读一些武侠小说,如果去较真,那就毫无趣味了。
传说负责督造的官员是李端澄,要求工匠易开占计算用料,不许多一块也不许少一块。倘若计算准确就奖励黄金五百两,否则就挨五十皮鞭。
这就好比演义中经常提到的军令状,听起来很热闹,但毫无依据。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易开占来一句,这活俺干不了,你另请高明吧。
难道李端澄就不修嘉峪关了吗?
因此,豹眼判断,最大的可能就是工匠无意遗留在那里的一块建筑城砖,或者是工匠脑洞大开,故意留下的一个纪念。
豹眼很少参与工程建设,但有时会发现一些建筑物上,不是多块转就是多两片瓦。由于从下面把建筑材料运到上面去是比较辛苦的事,建筑工人一般不会盲目地把大量多余的材料运上去,特别是到了最后,一般会计算用量。
如果出现稍微多余的材料,他们一般不会再取下来,就把他仍在了上面。
建设完成,多余的一点材料也基本没有了啥用,跟建筑垃圾一样,没有多少价值。
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定城砖“也是一乐。
因此,故事和传说很有趣,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建筑小细节。就像孟姜女哭长城一样,哪有那么多的神奇,都是后人编造的故事哦。
之所以没人去动它,仔细瞅瞅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它在的那个地方,没点功夫的人还真上不去,有点功夫的人谁会无聊的去弄那块砖。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传说和神奇,自然得到了保护,更不会有人再去动它了。
不信你现在去动动它试试,不是晚上做噩梦,就是白天有人找你麻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