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有多牛?
李鸿章是克虏伯大炮的铁粉儿,当年访问欧洲各国时,对于德国克虏伯公司的这些洋玩意儿可谓是情有独钟。
其对于克虏伯大炮的评价颇高:
“后膛装药枪炮最为近时利器。查格林炮一宗不能及远,仅可为守营墙护大炮之用。惟德国克虏伯四磅钢炮可以命中致远,质坚体轻,用马拖拉,行走如飞,现在俄德英法各国平地战阵皆以此器为最利,陆军炮队专用此种,所需子弹之价格与炮价相等。”
李鸿章之所以如此青睐克虏伯,这第一肯定是因为克虏伯大炮本身良好的产品质量。
德国人严谨的秉性和德国工匠与生俱来的工匠精神,赋予了克虏伯大炮出类拔萃的性能,使得克虏伯大炮成为晚清历史上近海防御的主要火力。
北洋舰队中著名的镇远舰、定远舰,均装备着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大炮。当时组建北洋水师,李鸿章原本是准备找造船技术最好的英国合作,但后来却选择了德国船,其很大原因就是德国军舰上会给他装上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军火公司始创于18世纪末,公司的前身是克虏伯家族的佼佼者弗里德里希以家族姓氏创建的大型铸钢厂。
18世纪的德国在战争的影响下面临着社会混乱、经济萧条的可悲局面,克虏伯铸钢长的销售额并不景气,一年的收入甚至无法结清员工们的工资。
克虏伯铸钢场的创立者弗里德里希在失败的人生中郁郁而终。
弗里德里希去世后,他的儿子阿尔弗雷德接手了铸钢场的生意,阿尔弗雷德是一位狂热的武器爱好者,更是一个视铸钢为艺术的“疯子”。他在上任之初便将铸钢场交给了副厂长经营,而阿尔弗雷德则隐姓埋名的跑到英国、法国的大型铸钢厂中去当学徒,学习“特殊”的铸钢的技术。
没有人知道阿尔弗雷德的心中在想些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想做些什么…… 18世纪末,年迈的阿尔弗雷德跳上了德国崛起的快车,他将濒临倒闭的铸钢场改头换面,成立了日后名震国际的“克虏伯军火公司”。
克虏伯军火公司拿出的第一件作品便是“克虏伯大炮”,克虏伯大炮全长17.3米,炮长11.2米,就长度而言,克虏伯大炮称的上是大炮中的“巨无霸”。
在没有电子推动技术的18世纪末期,炮管的长度决定着炮膛的推动性,而炮膛的推动性决定着大炮的有效射程,中小型大炮的有效射程在百米至千米不等,而炮管长度达11米的克虏伯大炮则能将有效射程延长至近2万米!(19760米)
克虏伯大炮重约44吨,巨大的体积赋予了它碎石穿铁的恐怖破坏力,克虏伯大炮的口径约280mm左右,要知道一门炮口直径为88mm的大炮便足以穿透普通坦克的护甲,可想而知克虏伯大炮的实力有多么恐怖。
据说,克虏伯大炮3000米以内能够穿透65mm厚的船用复合型钢板。一般重型坦克所装备的装甲厚度为50mm—80mm左右,也就是说克虏伯大炮的威力足以干掉一辆造价昂贵的重装坦克,这在19世纪前叶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观看克虏伯大炮的射击演练之后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他无法想象落后的大清国要如何与西方国家展开战争……
当然了,除了克虏伯大炮本身的质量以外,德国克虏伯公司给予李鸿章的良好印象也是其选择他们的重要原因。
1866年,洋务运动开展初期,本着强军强国的目的,清政府特地组建了一支访问考察团,去到列强门所在的欧洲,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地方,考察学习,并准备购买武器。
但是,英法列强们看不起落后的东方人,考察团在英国和法国受尽了冷遇。反而是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德国前身)克虏伯公司,热情的招待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户。克虏伯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甚至亲自招待,给考察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他(阿尔费雷德·克虏伯)热情、好客,不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藐视我们的长衫、马褂和长辫,他彬彬有礼地用盛宴款待我们这些中国人!”
后来普法战争,普鲁士击败了老牌列强法兰西帝国,算是帮清朝人出了一口恶气。要知道法国人算是当年列强最不要脸的,也是欺负中国最狠的,可以说是仅次于沙俄、日本。特别是在当年,他们和英国的强盗行径,更是为国人所痛恨。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清朝内部对于普鲁士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当然了,相对而言哈。
1871年,李鸿章向克虏伯公司开出了一张巨额订单,订单包括328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第一批114门克虏伯大炮运到中国后,李鸿章将它们率先装备在淮军中,一共装备了19个炮营。这是中国第一支近代炮兵部队。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德国克虏伯公司派出特使前来祝贺。在成军仪式上,李鸿章对克虏伯特使说:
“结识克虏伯先生是我一生莫大的荣幸,十二年前他赠送我多头火车模型,今天,又是他帮我们的驻德公使和留学生得到鱼雷德磷铜秘炼之法,使我北洋的军力大增啊!”
1894年,由李鸿章组织的建立的北洋水师在黄海海域进行演练,随着定远号上克虏伯大炮喷射出的浓烈火焰,黄海海面上响起了一声惊天巨吼。一颗重达三百公斤的巨型炮弹以每秒五百米的速度向遥远的海平面飞去,这一炮不仅震惊了西方国家,更击碎了大清国上下守旧派的迂腐之心。
对于世界来说,克虏伯大炮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对于中国来说克虏伯大炮则象征着中国人民向世界看齐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克虏伯大炮,在清朝灭亡后依然发挥这功用。1937年9月,日军进犯厦门。胡里山炮台上配备的克虏伯大炮发出怒吼,一炮击烂日军一艘轻巡洋舰“若竹”号。此后8个月内,日军未敢再犯。
李鸿章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有多牛?
李鸿章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有多牛?四十年后的抗日战争时,一炮击烂日军舰艇。克虏伯大炮,在近代世界上的名声是非常大的,可它在中国的名声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大炮,它的口径有280毫米,炮管长11.2米,重44吨,最大仰角可以达到30度,有效射程能达到19,760米,在3000米的范围内,炮弹可穿透65.8毫米的钢板。
它是由德国的克虏伯公司生产的。李鸿章于1871年订购了328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
第1批运到中国的克虏伯大炮共有114门。这114门大炮,全都被李鸿章装备在了淮军当中。这次共装备完成了19个炮营,可以算是中国近代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炮兵部队。
克虏伯大炮在中国的名声非常大,不光是因为清王朝用它组建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支炮兵部队,还在于1896年左右装备在的克虏伯大炮,在过了40年后的抗日战争,这些大炮还可以使用,并且做出了大的贡献。
1937年日军进攻厦门的时候,装备在湖里山炮台上的克虏伯大炮,只一炮,就打烂了日军的一艘轻巡洋舰“若竹”号。
李鸿章为什么选择了德国的克虏伯大炮?- 清王朝派人到欧洲求个先进武器,却遭到英法等国的冷遇,唯独德国克洛勃公司热情接待了他们。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19世纪60年代左右,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主旨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们认为,要想使国家更快的强大起来,就要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军队。而近代中国的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就是因为武器的落后。
所以,1866年清王朝派了一支选购武器的考察团到欧洲国家去考察。
本来这是一笔很大的生意,但不知为什么,英国和法国等国都对他们很冷淡。唯独到德国,他们却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接待。
尤其是德国的克虏伯公司,那更是招待的非常周到。克虏伯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克虏伯亲自接见了考察团。这让收到消息的李鸿章对克虏伯公司充满了好感。
- 克虏伯大炮在色当会战中表现出强大的火力,让李鸿章决心购买克虏伯大炮
就在李鸿章对克虏伯公司充满好感,准备购买克虏伯大炮的时候,克虏伯大炮在普法战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威力。
在非常著名的色当会战中,普鲁士军队利用强大火力的克虏伯大炮使得法国军队损失非常惨重。
获胜的普鲁士军队仅仅损失了9000多人,而法国军队却损失了12.4万人。
听到这个消息后,李鸿章这样向朝廷做了如下汇报:
后膛装药枪炮最为近时利器。查格林炮一宗不能及远,仅可为守营墙护大炮之用。惟德国克虏伯四磅钢炮可以命中致远,质坚体轻,用马拖拉,行走如飞,现在俄德英法各国平地战阵皆以此器为最利,陆军炮队专用此种,所需子弹之价格与炮价相等。”
至此,李和章确定使用德国克虏伯公司的克虏伯大炮。前面我们就说了,他一口气采购了328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
后来在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的时候,购买的外国舰船上所配备的大炮均为克虏伯大炮。
据统计,从1877年到1896年,清王朝共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购买的克虏伯大炮约有2000多门之多。当时中国沿海主要城市的炮台上,装备的大炮,基本上都是克虏伯大炮。
可是,因为清王朝本身的腐朽,有如此威力巨大的克虏伯大炮,依然没有挡得住列强的入侵,中国还是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当中。所以说,不管多牛的武器,真正要发挥作用还是要使用这个武器的人足够牛。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呢?李鸿章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有多牛?
克虏伯大炮在近代世界战争史上,真可谓大名鼎鼎,不仅备受德军的钟爱,而且更是受到了李鸿章的追捧。为此,李鸿章不惜花费巨资在10年里购买了2000多门克虏伯大炮,不仅将它作为晚清的岸防炮使用,而且还将其安装在了北洋水师的舰船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克虏伯大炮就是近代晚清海防的代名词。那么,李鸿章为何如此喜欢德国的克虏伯大炮,还有就是这个克虏伯大炮到底有多厉害呢?万万没有想到它竟然在抗日战争中大显神威!
克虏伯大炮诞生于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公司,这是一种钢铁后膛大炮,口径280毫米,炮管长11.2米、重44吨,仰角可达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每分钟可发射1-2发炮弹,这真的就是一尊钢铁巨兽。这克虏伯大炮不仅看起来就令人胆战心惊,而且实战更是了得,克虏伯大炮在普法战争中大显神威。当时,法国攻入莱茵河,普鲁士阻击法军,本来实力悬殊,普鲁士岌岌可危,但是克虏伯大炮的加入完全扭转了战局,使得这场战争反而变成了普鲁士对法国的屠杀!在此战,普鲁士仅仅损失9000多人,而法国军队损失12.4万人,战损比达到了1:14。
此战之后,克虏伯大炮声名远扬,成为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巨炮。恰逢此时,清朝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大规模地购买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威力巨大的克虏伯大炮自然引起了李鸿章的注意。随后,清政府派了一个外交使团出使德国,得到了德国热情的款待,这种有别于其它列强的尊重,给清政府带了极大的好感。就这样经过一番考察,清政府认为德国的克虏伯大炮不仅威力巨大而且价格也不贵,还负责培训,用户体验极好。于是乎,在1871年,李鸿章向克虏伯公司开出了一张巨额订单——328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并且后续一直继续追加订单,不仅将其作为岸防炮使用,而且还将其搬上了北洋水师的军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厉害的巨炮,却并没有在此后清军的作战中大显神威。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拥有大量克虏伯大炮的清军,一败涂地。那么,为何在普法战争中威力无比的克虏伯大炮在清军手中就成了一堆破铜烂铁,难道是克虏伯大炮落伍了吗?
当然不是了,当时的克虏伯大炮依然是非常先进的,即使在一战中依然是德军的主力,令敌人闻风丧胆。在清军与帝国主义列强的作战中,清军的武器并不差,甚至比外国人的装备还要好,之所以清军不堪一击,不是清军武器不如人,而是清军鲜有像聂士成一样有死战之心的将士,遇到洋人就不战而逃,再好的武器又有什么用呢?
虽然李鸿章购买了数量众多的克虏伯大炮,但并没有清军与洋人的作战中大显神威,只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是克虏伯大炮子在抗日战争中大显神威。1937年9月,在抗日战争时期,当年李鸿章购买的克虏伯大炮依然是我们海防的主力军。当时,日军进犯厦门,胡里山炮台上配备的克虏伯大炮发出了怒吼,一声巨响,一炮就击毁了日军的“若竹”号轻巡洋舰,令日军胆战心惊,这是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的!
李鸿章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有多牛?
1937年9月3日,日本海空军进犯厦门。厦门海防胡里山炮台在指挥官何荣冠的指挥下,率先开炮迎击,一发命中,重创日军驱逐舰若竹号,其他两艘军舰见若竹号受重创,连忙夹带若竹号向外海逃跑。
胡里山炮台乃是1888年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时,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当时一共买了328门,只有两门安置在胡里山,其他大部分安置在旅顺、大连、威海、烟台等环渤海地区。
不言而喻,清政府购买这些克虏伯大炮的首要目的,是拱卫京畿。
克虏伯大炮拥有280毫米的口径,炮管长11.2米、重44吨,最大射程近20公里,炮弹3公里内可穿透65.8mm的钢板。在当时,拥有质量过硬的克虏伯大炮就相当于拥有“真理”,李鸿章采购克虏伯大炮,不失为明智之举。
从半个世纪之后,胡里山炮台一弹将日军驱逐舰若竹号打成重伤也可看出,克虏伯大炮的威力的确不俗。
“克虏伯”这个汉译名字(原名kruup),也出自李鸿章。
在中国,克,意味着克敌制胜;虏,则指代蛮夷番邦;伯,是一种贵族头衔。克虏伯三字,无疑寄托了李鸿章的厚望。
不过,克虏伯大炮的短板也非常明显——巨大、笨重、操作复杂。
因此,这个笨重的大家伙自安置海防开始,一直都是在战略上威胁敌人,真正发挥实战效用的机会不多。
从购买克虏伯大炮到重创若竹号,更是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被克虏伯大炮重创的若竹号,又是怎样的角色呢?
1921年,若竹号在日本川崎造船厂动工,次年竣工下水。它的标准排水量900吨,航速35.5节。其主要特点就是轻便、快捷,机动性强。因这一特点,若竹号在日海军主要担任警备任务。
与克虏伯大炮诞生时的同时代军舰相比,若竹号在速度上有绝对的优势——甲午战争中,清日双方时速最快的军舰吉野号,也只有22.5节。以若竹号的速度,说它“来无影去无踪”,一点也不为过。
普通的岸防炮想要打中这样的快速移动目标,真真有点儿难。
纵向来看,若竹号与胡里山克虏伯大炮相比,超出了不止一个时代。从实战表现来看,即便过去了半个世纪,克虏伯大炮的威力依旧。
须知,这些克虏伯大炮乃是清政府斥巨资购买,每门大炮的至少2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购买的北洋水师主力舰定远舰、镇远舰加起来也才340万两。
清政府为了巩固京畿,仅从克虏伯公司购买大炮,就用了600万两白银。加上为这些大炮构筑炮台、培训炮兵、解决吃喝度用等开销,则清政府的花费将十倍不止,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7500万两白银。
清政府花了这么多钱,克虏伯在晚清动荡的时局中,表现如何呢?
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倾力打造的炮台防御体系几乎没怎么发挥作用,守炮台的士兵便不战而逃。
六年后,悲剧再度上演。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固若金汤的环渤海炮台阵地的代表大沽口炮台,仅仅坚持了6个小时,失陷。驻守炮台的近千名清军官兵阵亡,敌军仅阵亡255人——守城战争打成这个样子,真真是对不起清政府花的那么多银子。
让八国联军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当他们登上大沽口炮台,惊奇地发现,这里竟然有96门克虏伯大炮、84门德式速射机关炮、3万支毛瑟枪和来福枪、以及无数的弹药;而侵华的八国联军仅有83门各式火炮。
如果守城清军能够合理利用这些枪支弹药,八国联军很难登陆。
结果呢,清军拥有这么多先进的大炮,依旧没能拱卫京畿,甚至还把京畿丢了!大沽口等一系列海防炮台,也在战后被拆除。
纵观清末的对外战争,说清政府“花做多的钱,挨最痛的打”,真真不为过。
克虏伯大炮的威力如此之强,在渤海湾安置了上百门这样的“真理”武器,清军在甲午战争中为何还会落得惨败?
或许有一点可以揭示其失败的原因:李鸿章出访欧洲,受到克虏伯公司的热情款待,克虏伯承诺李鸿章,如果清政府从他们这里购买军火,将给他3厘的回扣。仅仅购买克虏伯大炮这一项,李鸿章就拿了43万马克回扣。
窥一斑而见全貌,清军之惨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只可惜,克虏伯大炮无罪,却要替大清国的衰亡背黑锅。有一种说法就是,买这么多大炮也没发挥什么作用,还不如用来买军舰,这样就有可能赢下甲午海战!
图为若竹号模型
同样的克虏伯大炮,在换了一群官兵操控之后,即便它落后了一个时代,依旧将日军若竹号打得狼狈逃窜。
不得不说,仗是用武器打,决定最终胜负的,还是靠人。
李鸿章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有多牛?
洋务运动中,引进德制克虏伯火炮,绝对是可圈可点的军贸大单,虽然价格有点小贵,但威力巨大的300余门炮管长11米,重44吨的280mm克虏伯火炮,让清军拥有了射程将近20公里的火炮,且弹丸爆炸威力巨大,能穿透65mm厚均质钢板。
当年,孤拔挟马江战役胜利的余威,率领“胆”、“腹蛇”、“雷诺堡”、“杜居士路因”等7艘法舰所组成的强大舰队,在清军炮台大多数被法舰舰炮火力摧毁时,凭借炮台上的3门德制克虏伯280mm海岸炮,重创了骄横的法国舰队,取得了淡水保卫战大捷。
此番实战,验证了德制克虏伯火炮卓越的性能,以“钢坚击猛”享誉国内,一炮弹砸下去,100米内的目标灰飞烟灭,因此,以淮军为主的各路晚清军队,纷纷不惜花费巨资予以采购。
仅淮军陆军精锐,就前后采购了不同口径的700余门克虏伯火炮;此外福建、云南、广东甚至东北各省,也都跟风大量采购。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战斗里,长途跋涉非常辛苦地携带了48门新式克虏伯火炮,在关键时刻,也屡立奇功,杀出了西征军“湖湘子弟满天山”的赫赫战功。
另外,金陵机器局、山东机器局,都成功仿制了各式口径的克虏伯火炮,包括炮架和弹药等的制造,近代中国军工因克虏伯火炮而进步神速,至少制炮工艺大大领先日本。
尽管先进的克虏伯火炮,仍然无法挽救腐败的清政府倒台,但这并不妨碍德制克虏伯火炮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持续书写克虏伯火炮的辉煌。
抗战时期,在厦门附近海域,克虏伯280mm海岸炮,曾经一炮击中了来犯的日本海军“若竹”号轻型巡洋舰,其他日本海军驱逐舰见势不妙,就急匆匆地撤退了,是引进的克虏伯火炮,在66年后所创造的战绩。
李鸿章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有多牛?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得到了曾国藩的大力栽培,是晚清的名臣之一,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一,李鸿章其人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制造工厂,生产了很多仿照洋人的器械,并且引进了不少洋人的先进器械,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但是李鸿章也因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所以形象不佳。
李鸿章思想还比较开放,比如他想在慈禧晚年建设铁路,但是开始慈禧觉得会破坏老祖宗的风水没同意。后来李鸿章也意识到没有武器,武器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就想到了去外国买大炮。因为本国没有先进的技术,根本制造不出来。
正是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国向国外买大炮。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发起的自救运动,目的在于向西方学习,不再闭关锁国,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标。从而摆脱被侵略,被殖民的命运,走上先进国家的道路。
二,李鸿章派代表团去国外考察购买大炮清朝先派遣了代表团,去了英国,去了法国,表达了自己想购买大炮的意图,但是这两个国家太横,买卖没有做成。
后来,清朝的代表团又去了德国,受到了德国的热情招待。德国兵工厂建造的武器非常先进,而且他主要就是靠卖兵器发家,自然哪家都是买家,只要给钱都行,当时日本也从德国买了不少先进的武器。
1871年,李鸿章代表大清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了数量高达328门的各种口径的大炮。
克虏伯大炮口径280毫米。炮管长11.2米、重44吨,仰角可达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炮弹3000米内可穿透65.8mm的钢板,每分钟可发射1—2发炮弹。第一批114门大炮克虏伯大炮运抵中国后,被李鸿章列装在淮军中,一共装备了19个炮营。此后的20年间,李鸿章又先后多次从德国买大炮,共计2000多门。
三,克虏伯大炮显威力后来,在著名的德国和法国的一次战争中,也就是那次色当会战中,德国士兵用的大炮就是克虏伯大炮,威力非常巨大,打的法国找不着北,法国损失惨重,共有十几万人失去了生命,而德国仅仅付出了不到1万人生命的代价。
所以这就是坚定了李鸿章坚持不断的向德国购买这种大炮的原因。因为他知道落后就要挨打。
克虏伯大炮在后面的日本侵略我方的”厦门要塞保卫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我方胜利的格局。
1937年9月3日早上,日本南支舰队突然攻击我国厦门机场以及周边要塞。等着日军舰队走近了,达到了有效的射程,大约5公里的时候,各炮台上的克虏伯大炮对着日军舰队一起发炮,日军舰队中的主力驱逐舰立即被击中,断成两截,伤亡惨重,最后惨淡撤退。
虽然李鸿章引进的克虏伯大炮威力无穷,但是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经走到了末日。先进的大炮依然无法挽救腐朽的清政府,只学习西方的军事,却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制度,也只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再先进的武器也丝毫扭转不了清朝灭亡的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