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太后要逼死儿媳同治皇后?
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勤俭一生的咸丰皇帝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庙号文宗。同年,其幼子载淳登基即位,是为同治帝。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同治皇帝以惇亲王奕誴为正使,贝勒奕劻为副使,册立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是为孝哲毅皇后。
而婚后同治皇帝与孝哲毅皇后两人也是十分恩爱,然而在同治皇帝死后不久,孝哲毅皇后就被慈禧太后给逼死了。年仅22岁。
那么为什么慈禧太后要逼死儿媳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呢?
第一,孝哲毅皇后不是慈禧中意的皇后人选。同治十一年,在皇帝大婚的选秀中,两个人脱颖而出,成为皇后的备选。一个是侍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一个是内阁学士崇绮的千金阿鲁特氏。
富察氏年仅14,又生性老实,所以是圣母皇太后慈禧看中的最佳皇后人选,是慈禧这边的人。而阿鲁特氏年已19,成熟稳重,是母后皇太后慈安看中的人。
而到底立谁为皇后,慈禧和慈安更是各执一词,而这场选秀的背后不仅仅是给皇帝定皇后,同时也是两宫太后的争斗。
最后,各不相让的慈禧和禧慈安决定让同治自己决定立谁为后。同治便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阿鲁特氏,立为皇后。这个也很正常,同治当时17岁,年纪比阿鲁特氏稍小,但也算是过了青春懵懂之时,有了一定的审美能能力。一个十四岁的还没有长开的小萝莉,和一个十九岁正值青春的大家闺秀,你说他会选谁?
但阿鲁特氏虽然被立为皇后,可是却为慈禧所不容,一来因为她不是慈禧选的皇后,二来阿鲁特氏与慈安交好,所以慈禧把她视为政敌,当作自己争夺权力路上的绊脚石。
当时的后宫,也就是慈禧和慈安这两个“老女人”的天下,他们在后宫明争暗斗。
慈禧虽贵为同治皇帝生母,但她毕竟不是皇后,有时候在地位上甚至要低过慈安一头。而同治皇后上的人选又被慈安拿到手,这让她在后宫非常被动。
再者,慈禧作为同治的生母,其对于儿子的感情和别人不一样,本来多了慈安这个妈,就很让慈禧不舒服。结果又来了一个女人和自己抢儿子,就是从最基本的婆媳角度,她也不喜欢这个儿媳妇。
总而言之,阿鲁特氏不是她慈禧中意的人选,特别是在同治死后,这个女人因为和慈安的关系又要走到自己的对立面。无论是处于感情还是利益,她都要除掉阿鲁特氏。
第二,孝哲毅皇后生性耿直,不善于讨好慈禧,招致慈禧愤恨。
孝哲毅出生于富贵高门,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性格耿直,所以她认为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就没必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因而更不愿意有意地向婆婆慈禧讨好。
并且还在无意间触怒过慈禧,致使其和慈禧的矛盾愈演愈烈。
有一次,孝哲毅皇后陪慈禧看戏,当看到场面有些不堪的时侯,就回过头面对墙壁不想观看。
慈禧数次发话让她观看,她并不依从,所以慈禧深恨之。
试想孝哲毅皇后的这种表现,对慈禧来说意味着什么?
第一,演淫秽剧皇后你不爱看,转头看墙壁,这不公然地说你不看这样的剧,是品格端正之人,而我慈禧喜欢看,是品味低还是恶趣味?
第二,累次叫皇后观看,皇后都不观看,不就显得我慈禧说的话不管用,而你孝哲毅皇后不想听吗,这不就是公然忤逆我,和我作对吗?
众所周知,慈禧这个女人素来小气,当年光绪皇帝在她面前可是半点儿都不敢得罪。谁要得罪她了,接下来必定是疯狂的报复。
所以,通过这件事,慈禧和皇后之间的矛盾也更加严重了。
而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孝哲毅皇后总是在有意无意中得罪了慈禧,从而惹起了慈禧的愤恨和不满,所以慈禧后来才会逼死儿媳孝哲毅皇后。
为什么慈禧太后要逼死儿媳同治皇后?
因为慈禧太后的存在,孝哲皇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后)的一生不仅短暂,而且悲苦。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其父崇绮是同治三年的状元,官至户部尚书。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阿鲁特氏淑静端慧,容德并茂,并且写得一手好字,被时人描述为”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可以说,阿鲁特氏从小就是按照皇后的标准来培养的。
同治十一年(1872年),17岁的同治到了大婚的年龄,在选择皇后这个问题上,嫡母慈安太后与生母慈禧太后各执一词,最后只得把选择权交给同治。
同治从小不亲近生母,信赖嫡母,最终逆反心理很重的少年天子选择了慈安意属的阿鲁特氏。从同治选定阿鲁特氏那一刻开始,慈禧太后心中就很是不快,因为阿鲁特氏的属相与慈禧相冲,阿鲁特氏属虎,慈禧属羊,俗语有“羊入虎口”一说,迷信且贪权好强的慈禧觉得皇后对己不吉。
但因为有慈安的力保,同治还是和阿鲁特氏举行了大婚。新皇后在耗费大清全年财政收入一半的豪华大婚中,如愿被抬进了大清门,这又让慈禧耿耿于怀,因为妃子出身的慈禧当年进宫是没有这种资格待遇的,从某种意义上,阿鲁特氏正宫皇后的名分地位是压过慈禧的,对慈禧而言,这是无形的威胁。
相传,在大婚的当晚,同治饶有兴致地与皇后探讨古诗文,皇后信口吟出的词句竟与原文一字不差,其才情很得同治欢心。
婚后,这对少年帝后相处得十分融洽,可谓是志同道合,感情颇深。那一时期,同治帝经常夜宿皇后寝宫,而一心要将同治握在掌心的慈禧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心中愈发地不满。
为了压制阿鲁特氏,慈禧执意将自己看中的刑部江西司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选进宫,并亲自册封为慧妃,并且在大婚当日不顾祖制召见了慧妃,以为其撑腰,这直接导致了慧妃此后一直不把皇后放在眼中。
因为慈禧强制要求同治眷遇慧妃,少去皇后寝宫,生性叛逆的同治一气之下,索性搬到了乾清宫独居。但与慈禧冷战的结果,阿鲁特氏无形中也遭到了冷遇,可即便如此,慈禧仍时常指责她狐媚惑主。
之后的禁宫桥段,广为流传。独居乾清宫的同治因耐不住寂寞,开始偷偷溜出宫禁,便装放荡于琉璃厂、八大胡同、茶园酒肆,最终染上了花柳病。
同治生命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忍不住偷跑去看望,流着泪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同治看阿鲁特氏形销骨立,泪水涟涟,便安慰她说:“再忍耐一下,终会有出头之日的。”
正是这一句话,加剧了慈禧与阿鲁特氏的矛盾。
宫中耳目将这一句告诉慈禧后,慈禧竟不顾身份冲到阿鲁特氏的寝宫,狠狠地给了她一个耳光。阿鲁特氏不堪受辱,回敬了慈禧一句:“我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正宫皇后——”此言等于回敬了妃子出身的慈禧一记响亮的耳光。
据说,慈禧当场气得浑身发抖,扬言要廷仗阿鲁特氏。
虚弱的同治闻讯顿时惊昏过去,慌乱之下,阿鲁特氏这才逃过了处罚。
朝不保夕,心有不安的同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偷偷找来皇后和自己最信任的师傅李鸿藻,宣布立年长的贝勒载澍为太子。
洋洋数千言的遗诏让慈禧勃然大怒,更对当时在场的阿鲁特氏深恶痛绝。
为了再次垂帘听政,把持朝纲,慈禧随后销毁了同治遗诏,并做好了另立新君的准备。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驾崩,年仅19岁。
种种迹象表面,此时的阿鲁特氏是怀有身孕的,但慈禧却略过这一点,直接将其胞妹与醇亲王之子,年仅四岁的载湉扶上了帝王,改年号为光绪。
慈禧选立光绪,承继咸丰帝为子,其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够继续以皇太后之名再次垂帘听政,而原本有希望成为皇太后的阿鲁特氏就这样成了光绪的皇嫂,境遇不仅尴尬而且十分危险。
传闻,当被问及如何安顿阿鲁特氏时,慈禧快意地吐出了两个字:“殉葬”。
另一种说法更显宫廷的残酷,得知阿鲁特氏怀有遗腹子后,慈禧因为贪权,根本不顾给同治留嗣,而是下定了要阿鲁特氏自裁的决心。
对慈禧而言,不逼杀阿鲁特氏,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万一阿鲁特氏生下的遗腹子是个男婴呢!
所以阿鲁特氏必死无疑。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同治帝驾崩不到三个月,阿鲁特氏在深宫中神秘死去,卒年22岁。
为什么慈禧太后要逼死儿媳同治皇后?
慈禧的儿媳是孝哲皇后,为同治的皇后,同治11年(公元1872年),阿鲁特氏在选秀中脱颖而出,被同治帝选中后直接立后;但 成婚2年后,同治帝因染病因年早逝了,蹊跷的是,百日不到,孝哲也被宣布薨逝,风华正茂的年龄,平时无恶疾缠身,为什么这样早就离开人世了呢?
1.与其婆婆慈禧有关,作为有政治头脑的人物,慈禧选儿媳有自己的标准,选皇后的当时,东宫慈安太后力主阿鲁特氏即孝哲成为皇后,因为,她出身名门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温良恭俭,深明规矩,慈禧则主张让活泼、开朗的富察氏即后来同治的慧妃成为儿媳;同治皇帝顺从了慈安的意愿,违背了生母慈禧的意思,慈禧是争强好胜的人,心机很重,自始至终都不喜欢孝哲!
2.慈禧会盘算:被册封为皇后时,孝哲19岁,慧妃正值“豆蔻梢头二月初”的14岁,天真无邪的少女易洗脑,好操纵,可以开导后为己所用!
3.孝哲皇后受到过礼仪熏陶,懂情调,不会察言观色、奴颜媚骨、见风使舵,还厌恶宫内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慈禧尽管文化水平不高,却有与生俱来的政治嗅觉和能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彼此不感冒的两个人呆一起日久生厌是常事!
4. 孝哲是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的端华的外孙女,“辛酉政变”时,端华是慈禧的政敌与强劲的对手,最终被慈禧整得身败名裂;慈禧是心狠手辣的人,比较记仇,注定不会改善与孝哲的关系的,又慈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作派由来已久,因而,透过历史的烟雾:孝哲皇后的很快薨逝,我们从中就能看出点端倪了。
为什么慈禧太后要逼死儿媳同治皇后?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的短暂,她的去世也令人感到惋惜,因为她去世的时候正好是青春年华之际。
说这个同治在17岁的时候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帮她选皇后的这件事情上,出现了很多的内部分歧,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了同治。最后同治觉得阿鲁特氏这个人长得比较文静而且会吟诗写字,刚好慈安太后也很喜欢她,自然看中了阿鲁特氏。这一件事情也是让慈禧十分生气,因为慈禧觉得同治都这么大了,还这么叛逆跟自己作对,这让慈禧特别的不开心。并且阿鲁特氏她是属老虎的,慈禧又是属羊的,慈禧这个人又是喜欢那种封建迷信,所以她觉得这个阿鲁特氏就是自己的克星,自己有一种羊入虎口的感觉,从这以后开始她就对阿鲁特氏没有什么好印象。
阿鲁特氏从此以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同治皇后。当时在结婚的那一天,花费了非常多的钱财,这又是让慈禧非常不开心的一点,她觉得阿鲁特氏的出现是对她是一种示威,同时慈禧也感受到了阿鲁特氏在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压过自己的身份。
婚后的同治跟阿鲁特氏相处的非常的融洽,两个人的话题也是非常的多,所以说每天晚上同治都会去找阿鲁特氏。可是慈禧的眼线在宫里面是非常多的,所以有人看到这一现象之后,马上报告给了慈禧,慈禧知道后觉得应该马上要对阿鲁特氏进行打压,不然等到同治离不开她的时候就晚了!所以慈禧就偷偷的把下属的一个闺女,给招到宫中并且封她为慧妃。后来慈禧硬逼着同治去接触慧妃,可是同治自己不喜欢,一怒之下跟慈禧开始了冷战,与此同时阿鲁特氏也遭到了怠慢。
冷战后的同治也经常闷闷不乐,为了能够疏散身心就跑出宫外,经常就是玩乐于外面灯红酒绿的场所,没过多久同治就患上了性病,之后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这时阿鲁特氏专门偷偷跑出来看他,并给他擦拭着下体的脓血,眼泪也控制不住地流了出来,这时候的同治安慰阿鲁特氏说道:我们两个人要加油忍一忍,好日子总会来的!
但是这一件事情又被眼线给看到了,并且回去告诉了慈禧,慈禧气冲冲的跑到了阿鲁特氏的寝宫,给了她一个大嘴巴,说她是一个不要脸的女人。被打了一巴掌的阿鲁特氏毫不示弱的回了一句:我可是正儿八经的正宫皇后!这意思好像就是在暗示说:比你慈禧这个妃子出身的人不知道要强多少倍!这一句话也是把慈禧直接给气到了,就在慈禧准备派人要对阿鲁特氏进行宫刑的时候,同治病情恶化晕过去了,这才让她逃过一劫。
之后同治在他19岁的时候去世了,与此同时慈禧好似已经安排好了阿鲁特氏的去向。据说在同治死后没多久的时间里,阿鲁特氏就在宫中死亡了,享年22岁。
慈禧想要让同治皇后死是有原因的一、她觉得这个阿鲁特氏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挑战自己的地位,让她有危机感。
二、在得知阿鲁特氏怀有孩子之后,就更要杀死她了,因为她生下了孩子会直接影响到自己行使权力。阿鲁特氏存在一天就会对自己垂帘听政,把控整个朝纲有影响,为了让自己可以没有任何后患,所以决定除掉阿鲁特氏。
我是史忆小史官,欢迎留言评论。
为什么慈禧太后要逼死儿媳同治皇后?
慈禧和同治皇后确实不和,但说慈禧逼死同治皇后是没有根据的。
同治皇后在光绪即位后,作为寡嫂,不但失去政治立足点,又没有后嗣,对未来产生悲观情绪,是其生病的根源。
慈禧不喜欢同治皇后,主要是为同治选后时期的斗争所致。同治皇后是慈安太后的外甥女,得到慈安太后的支持。慈安太后毕竟是咸丰皇后,慈禧只是贵妃,所以慈禧没有争得过。而同治皇后又是状元之女,饱读诗书,与没有多少文化的慈禧也聊不到一块去。再加上慈禧对同治管教很严,结果同治不喜欢亲妈,而亲昵宽厚的慈安太后,也导致慈禧不喜欢儿媳。
同治太年轻,他的侄子最大的才三个月,不能继承他的皇位,只能找兄弟
同治去世后,同治皇后处境非常尴尬,因为同治不但没有儿子,在近支的晚辈中(也就是溥字辈),也只有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所以没有办法选择近支晚辈来承嗣同治,只能在近支同辈中找一个来承嗣咸丰。
这样一来,同治皇后就当不成太后,只能作为一个地位尴尬的前皇后存在,因此抑郁成疾。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的记载,二月十八日,慈安和慈禧去探望生病的同治皇后。第二天,两位太后又去了,可见病情很重。第三天同治皇后就去世了。
同治老师翁同龢的日记中也提到,“嘉顺皇后(光绪给同治皇后的封号)卧疾已久,今益剧矣”,可知同治皇后的去世是一个长期性的结果。清代官方则称“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
因为同治皇后在同治死后二个多月就死了,所以民间一直有慈禧逼死同治皇后的传说,其实是无稽之谈。这种说法忽视了当时尚有慈安太后在世的事实。若慈禧太后逼迫同治皇后自戕,那么慈安太后不会对此置若罔闻。而且有慈安太后在,慈禧太后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而且犯罪动机也不存在,当时光绪已经即位,名分已定,无可更改。同治皇后对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没有任何影响,慈禧太后没有必要去逼死她。
有野史说,当时同治皇后怀了遗腹子,所以慈禧太后迫不及待的要逼死她。殊不知清代后宫制度规定,一旦查出后宫有孕,便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重点保护措施,不会毫无记载。而且这种说法同样忽视了慈安太后的存在。
光绪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上了一道奏折,说同治皇后是殉节自杀,是节妇的表率,需要跟平民一样大大的旌表一番,才能公平,才能“风调雨顺”。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看了之后,表示“深堪诧异”,认为“该御史逞其臆见。率行奏请。已属糊涂。并敢以传闻无据之词。登诸奏牍。尤属谬妄。潘敦俨著交部严加议处。”意思是你怎么敢凭借坊间传言胡说八道?结果潘敦俨被革职。
为什么慈禧太后要逼死儿媳同治皇后?
同治的皇后,慈禧的儿媳孝哲皇后,又称嘉顺皇后,姓阿鲁特氏,是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成年选秀,阿鲁特氏被同治选中,直接立为皇后。
成婚两年后同治皇帝染病而去世,仅仅百日后,孝哲皇后便被宣布薨逝,那么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孝哲皇后会逝世呢,其实这跟晚清实际的掌权人慈禧有关。那么慈禧为什么要逼死儿媳同治的皇后呢?
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选皇后时就不看好同治皇帝立后时,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各有主见。慈安太后倾向于知书达理的阿鲁特氏也就是后来的孝哲皇后,而慈禧则喜欢天真活泼的富察氏,也就是后来同治的慧妃。最后,同治皇帝顺从了嫡母慈安的意愿,选了阿鲁特氏为妻,这相当于忤逆了生母慈禧,所以慈禧从一开始选皇后时就是不喜欢孝哲皇后的,这也导致了后来的悲剧发生。
2、年龄与心思同治册封孝哲皇后时,孝哲皇后已经19岁了,但是慈禧相中的慧妃只有14岁,慈禧为什么喜欢年龄小的慧妃呢,因为慧妃年龄小,比较好掌握操纵,不像阿鲁特氏孝哲皇后年龄大,有自己的想法,不好操纵。
3、性格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孝哲皇后和慈禧就不是一类人,所以从一开始就不会相处的好的,慈禧从小没有受过好的教育,所以慈禧文化水平不高,但慈禧天生有异于常人的政治嗅觉和能力。但孝哲皇后不同,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喜欢读书写字做些有情调的事情,两个女人没有共同的爱好,所以更别想其他事情能聊到一起了。
4、家庭原因孝哲皇后的外祖父端华,在辛酉政变时是慈禧的政治对手,慈禧本就比较记仇,所以在这层关系上,慈禧也不会喜欢这个儿媳的。
所以在同治皇帝去世后,为什么不到百日,孝哲皇后也就薨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