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收继婚是陋习吗,为何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不是调戏?
凡事无绝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得辩证来看!
匈奴的收继婚即“兄嫂弟承、父妻子继”,这种习俗放到现在,那铁定是不为道德所允许,绝对算是陋习。但是,这如果放在古代匈奴人那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制度。
所谓的“兄嫂弟承、父妻子继”,其实就是一个继承制度;一个家族中,哥哥死后,如果是弟弟继承家主之位,那就得同时继承哥哥的妻子妾室。同样,如果不是弟弟继承,而是儿子继承家主之位,那儿子就得继承父亲的女人。
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这里父亲的女人不包括“生母”,所以其和这些“小妈”,是没有实际上的血缘关系的。
汉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它们为何会有这样的习俗呢?
这主要还是根据其所处的现实情况而定的!
匈奴是游牧民族,看天吃饭,在北方恶劣的生活条件下,一家人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得足够的团结。
同时,在草原上,男人是绝对的王者,是一个家里的顶梁柱。家里每一个男人的去世,那都是极大的损失。而其拥有的女人,没有了男人的依靠,如何在这个家里立足?
她们只能寻找新的依靠!
按照我们的观念,此时她应该改嫁。但在草原上,这是基本不可能的!前面说过,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恶劣,一家人需要团结,其实不仅仅是男人,任何一个人口的流失,都是家中的损失。
女人走了,意味着少了一个劳动力、更少了一个“生育工具”,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合适。但在那个时代,增加人口确实是女人最大的作用。
这个家里女人越多,就代表着未来家族将会人丁兴旺。
更何况,女人改嫁,势必会带走一部分财产。
所以,为了这个家,基本上是不会允许女人改嫁的。
同时对于这些女人来说,失去了男人的她们,在不能改嫁的前提下,她们必须要寻找依靠,唯一的对象就是家中的其他男丁。显然,如果仅仅是兄嫂、继母的身份,其很难在家中立足,或者说根本没有紧密的联系。只有成为他的女人,双方有了婚姻关系,这样自己才能得到同等的待遇。
所以,别以为女人多就好。
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这是一份儿责任,你继承了这份家业、这些女人,你就有责任去养活她们、去保护她们。
这种人家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应该尊重!
当年王昭君远嫁匈奴,其在单于死后,同样也只能下嫁给夫君之子。据说当年她接受不了这种习俗,想要回到汉朝,但被皇帝给拒绝,他认为嫁过去了,就得尊守人家的规矩。
这倒是挺悲惨。
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匈奴,其适用于古代草原上的每个民族。
甚至于不仅仅是北方游牧民族,这种情况在咱们汉人中间,曾经也存在着。在那些生活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带,一个家族为了生存,其不免也会采取这样的办法,以此来保证血脉的延续。
一切都是形势所迫,算不得陋习!
不过这种习俗显然不能成为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的理由,毕竟那只是匈奴的风俗,并不是汉人的。况且这乃是国家与国家的外交对话,如此要求,绝对算是调戏了。
而且冒顿单于和汉朝打交道不少,手下汉臣都有一堆,他应该不会不知道双方的习俗差异,这分明是仗着自己武力强横,来侮辱挑衅。
吕后虽然愤怒,但无奈当时双方实力差距,只得忍气吞声。
匈奴收继婚是陋习吗,为何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不是调戏?
匈奴冒顿单于写信向吕后“求爱”事件,这在当时两国外交上是一件大事情。应该说,这份“求爱书”是一种赤裸裸的寻衅滋事行为,用词极为粗鲁无礼。双方较量的结果是:汉朝让步,匈奴得利,事态暂时平息:
单于在信中讲:“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无!”意思是说,你老公死了,你很需要男人,而我可以满足你,正好我们两颗孤单的心灵互相安慰,岂不美哉!
冒顿单于之所以敢写这封信,与他的性格有关,此人是杀父自立为单于,为人残暴而又雄才大略,通过多年的征战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刘邦曾经和他交过手,没占到便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在这一场战役中,刘邦差点送了命。后来对匈奴只好采取了和亲的政策。
冒顿单于公然挑衅,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有恃无恐。他建立了匈奴帝国,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当时只剩下汉朝可以和他抗衡了。而刘邦和他交手都吃了败仗,他认为刘邦死后,汉更不是他的对手。因此他写这封信来,也是探探汉的底线。
二是找借口讹诈。他表面上是求婚,实际上要的是彩礼。西汉多年以来坚持和亲,每次匈奴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刘邦死了以后,几年汉朝没有主动送公主来了。那么好了,既然以前公主嫁给我,都要给这么多彩礼,现在干脆太后你亲自嫁给我,岂不是彩礼要给更多?说不定两个国家就合为一个国家了。
吕后接到这封信是什么反应?吕后大怒。当时就想发兵攻打匈奴,立即召集朝臣商议。樊哙夸下海口:给我10万兵马就把匈奴灭了!中郎将季布大声说:“樊哙说这话应该斩首!”此言一出,举座皆惊。他接着说:当初高祖那么英武,带着30多万大军征匈奴,都打了败仗。樊哙他多大的本事,敢说这样的大话?
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吕后还是决定:这个仗还是不能打。回信以“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委婉地拒绝。就是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不是你喜爱的那种类型。既然大单于开了口,也不能让你白开。那我们继续送一些年轻漂亮的公主过去,彩礼照样给,满意吗?
单于收到回复后,“复使使来谢曰:‘未曾闻中国礼仪,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什么意思?自己写了一封信去挑衅了一番,没有需要发动战争,汉朝就服软了,并且送了公主过来,还给了一大笔钱。敲诈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回信假惺惺的说一番:我不懂中原的礼仪,话说得粗鲁莫怪!
至于“收继婚”,就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是当时游牧民族的一种风俗:父亲死了,可以娶后妈。兄弟死了,可以娶嫂子或者弟媳妇。在汉人看来不可思议,对匈奴人而言这很正常。他们认为这有利于他们的传宗接代。冒顿故意寻衅,目的还是为了敲诈,与这个风俗没有关系。
有人认为,冒顿写这封信,是出于本民族“收继婚”的风俗,不是调戏,这就是误解了。刘邦既不是他哥,又不是他爹,何来“收继婚”一说?况且当时吕后已经快50岁的人了,比冒顿单于要大7岁,冒顿也没有那么重的口味。写这种信过来,用词如此无礼,不是敲诈是什么?而且最终敲诈得手了。
匈奴收继婚是陋习吗,为何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不是调戏?
用脑读历史,用心讲故事,欢迎关注【讲古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习惯,大都是受自身发展历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惯,既然成为了习惯,就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匈奴人在父亲死后,继位的儿子可以娶除了亲生母亲之外的其他庶母,很可能是为了保证族群人口数量的稳定和增长,使得所有处于生育年龄的女子能够得到生儿育女的机会。
虽然,匈奴人有这样的传统和习惯,但是,作为非常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同汉族政权的外交问题,一定会非常重视的。所以,冒顿单于不可能不知道汉族的婚姻传统和习惯的。汉初,有很多的汉族将领投靠了匈奴,比如韩王信、燕王卢绾,这些人投靠匈奴的时候,都是带着很多的汉人投降的。而且,这么强大的政权,一定有自己的外交官团队,这些人也都是汉族通,怎么可能连汉族最基本的礼仪都不知道呢?所以,冒顿单于此举不可能是真心求婚,也不可能是简单的调戏,理由如下:
大国外交,岂能儿戏?
冒顿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匈奴单于,不会肆意胡为;
既然,这封信既不是求婚,也不是调戏,那么冒顿单于此举意欲何为呢?我想,有两个目的:
勒索财物;
试探新君的对凶政策。
虽然刘邦对匈奴采取了和亲的政策,但是并不能保持长久的、彻底的和平,这与匈奴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匈奴为草原民族,靠放牧为生,没有固定的栖息地,逐水草而居。匈奴人的生活物资能不能得到保障,取决于老天。匈奴人没有生产能力,完全靠天吃饭。如果遇到极端天气,牲口数量减少,他们就得挨饿。
汉族的和亲政策本质上并不是靠感情维护和平。匈奴人要饿死了,难道会因为和汉朝天子有亲戚关系就等着饿死吗?不可能!所以,和亲只是一个理由,既然大汉王朝要嫁女儿,总得准备像样的嫁妆啊!这才是重点,和亲只是由头,重点是我给你物资,你们就不要抢了,金钱换和平。匈奴人有了生活所需的物资,也就不抢了。可是,得到的东西不会分给所有人啊。所以,少部分人还是会抢的,但是规模小多了,也不是官方的公开行为,并不影响和平大局。
可如今呢?汉朝换了皇帝,而且上次和亲送给匈奴的物资也用的差不多了,所以冒顿单于这封信最大的目的就是勒索。当时,匈奴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所以冒顿才能够如此高姿态,明目张胆的勒索。冒顿是不会看上一个四十多岁、饱经沧桑,连孙子都有了的吕后的,这封信就是提醒汉朝政府两点:
北边有个匈奴政权,军事实力很强大;
上次你们送来的东西我们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再不送我们就要抢了;
面对匈奴的勒索,汉朝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和亲,二是兵戎相接。匈奴也是有试探目的的,看看汉朝新的领导对匈奴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如果打,我匈奴不怕打,我比你们强大的多。如果不打,那就赶紧送东西来。
吕后被这封信激怒了,但是冷静下来之后,知道自己打不起。第一,打不过匈奴;第二,儿子刚刚继位,国内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于是,吕后强压怒火,回了一封很客气的信,并且送去了公主和大量的财物。冒顿到是识抬举,看到吕后送来了美女财物,就回了一封道歉的信。既然吕后给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得在面子上让人家过得去,各取所需。
亲若关注我,我必不负亲!匈奴收继婚是陋习吗,为何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不是调戏?
谢谢邀请!
可能今天的我们一提到收继婚就会认为这是匈奴的一种陋习,事实上并非如此。
其一收继婚的习俗并不是匈奴人首创。收继婚实则是中国旧时婚俗的一种,多数是兄弟亡故收其寡妻为已妻,包括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官方史料记载可追溯到春秋甚至更早时期,而在民间,兄收弟妻、弟继兄妻相习成风,直至近代。
其二匈奴人的收继婚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并不能一概认为这就是一种陋习。
我们都知道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的故事。但是在她第一任丈夫死后,王昭君却又再次嫁给了自己丈夫的儿子复株累单于,而在第二任丈夫复株累单于死后,王昭君又嫁给了下一任单于搜谐若鞮单于。王昭君的婚姻经历就是匈奴的“收继婚制度”,也就是所谓的
“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种习俗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一种野蛮人的乱伦行为,但在当时的匈奴部落里,并不认为有何不妥。下面我们一起来究其原因。
收继婚是为了保护女性无论是从史书中,还是通过影视剧中,我们都能够看出,匈奴部落的女性地位非常低下,她们很大程度上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生存的能力,所以只能够依附于自己丈夫,所以当自己的丈夫去世后,她们为了生存也必须选择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亦或兄弟。
而且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他们依靠掠夺为生,更没有没有赡养老寡的习惯,试想一下,在他们掠夺的过程中,一个没有丈夫的女性的下场会是如何,所以说就匈奴人而言,这种收继婚制度不仅不是一种陋习,反而可以保护失去丈夫的女性。
收继婚是为了保护财产在丈夫死了之后,其妻子就成为了其财产的继承者,前文我们也提到过,匈奴人本就以掠夺为生,试想一个弱女子如何能保护好自己的财产,根本不可能。而且为了为了防止财产流入外人之手,匈奴人肯定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妻子改嫁别人的,如此一来,既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又要保障财产不能流入外人的手里,这样留给女人的选择那就只有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或者兄弟了。所以说,收继婚制度在保护自己财产的前提下,是能够很好地维护自己所在部落的强盛的。
收继婚是为了保护子女前文我们说到过匈奴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妻子改嫁别人的,这其实也是匈奴人为自己孩子着想,俗话说,有了后爹,就有了后娘。匈奴女人如果真的改嫁出去了,那么她与自己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子女,肯定会受到歧视,甚至还会受到虐待。而匈奴女人如果选择嫁给丈夫的自家人,就不会有这方面的担心了。所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的孩子,这种制度也应是匈奴人最好的选择了。
然后我们再来简单聊聊何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的故事。
在说这个事情之前,我们要知道冒顿是何许人也?他是比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更厉害十倍的匈奴王。简单来说,冒顿单于,一生未吃过败仗,是他把一个弱小的游牧民族带到了强盛无比的地步。他给吕后写的求婚信有调戏之意,但又并非只是调戏。
首先,冒顿野心极大,他是真的想通过与吕后联姻,建立一个超级大的汉、匈帝国,使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万古流芳!
其次,他想再次确立自己“雄”的地位。要知道,冒顿曾经和刘邦一决雌雄,在平城把刘邦围困七天七夜,要不是陈平,估计汉王朝从那时起就玩完了!此封求婚信,用意是告诉汉人,你们如今是雌性当朝,而我是雄的。
最后一点,我觉得就是对吕后的调戏与挑衅,当时时局是匈强汉弱,可以说两国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而且吕后也只是一个半老徐娘,冒顿又岂是一个缺美女的人。这封求婚信,也只是对汉朝的挑衅,对吕后的调戏!
我是盛说纷纭,聊聊历史风云人事,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多多交流!匈奴收继婚是陋习吗,为何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不是调戏?
问题一:匈奴收继婚是陋习吗?
笔者认为不是陋习!
原因有二:
其一、繁衍后代,延续种族
匈奴人都是居无定所,所居之地皆为苦寒之地,所以繁衍后代相对困难,任何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能增加人口的方式,他们都愿意去尝试,对匈奴人来说“父亲死了,取其母;兄长死了,取其嫂;兄弟死了;取其弟媳”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繁衍习俗。这也是北方民族一种应对当时自然环境的繁衍方式。
其二、保持血统纯正
匈奴人部族意识很强,族内继婚能很大程度上保持贵族的血统纯正,其实贵族的“族内通婚”在当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存在的,即便是在当时汉朝也存在,只是不如匈奴人那么极端“母亲,嫂子,弟媳”都婚之。
问题二:冒顿求婚吕后是不是调戏?这个历史记载看法不一样
其一、不是调戏
这种看法的,基本是基于匈奴的“继婚”习俗来看,认为匈奴本就喜“和亲”方式来巩固两国关系,当初“白登之围”刘邦许诺他匈奴历代“和亲”和“兄弟相待”,所以刘邦死后,冒顿单于以“收继婚”为由取其“兄弟”之妻也是正常之举,不算调戏!
其二、是赤裸裸的“调戏”
“调戏派”的看法呢,认为匈奴虽然有“收继婚”习俗,但是对于汉朝礼仪应该还是有所了解的,不应该做出如此轻薄的举动。之所以求婚吕后就是仗着自己实力强大,调戏吕后,顺便弄点金银财宝花花。
笔者看来呢:还是调戏成分更大,毕竟习俗再荒诞,作为君主对各国礼法习俗多少还是了解点的,冒顿做出这种举动,其实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谁让当时匈奴实力强呢?没办法啊!
以上是笔者看法
希望能帮到你
文:史努比行走历史
匈奴收继婚是陋习吗,为何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不是调戏?
大家好,我是历史悠悠,来谈谈我的看法。
匈奴收继婚对匈奴来说不是陋习,所以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也算不上什么调戏行为。
01 匈奴地处荒服,缺乏礼仪教化後十有馀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自周武王分封诸侯起,北方的戎狄便被命为荒服。
那么荒服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从《禹贡》里找到答案。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原来,绥服三百里之内的百姓才能受到中原礼仪的教化,而匈奴地处最外层的荒服地区,基本上就是盲流,当然比野人要好点。他们的任务只是需要定时向周天子纳贡。不过,没教育过的人发展个几代下去,想向周天子进贡的礼节估计也忘光了。所以,他们到中原来,几户没有什么好事,就是一个字“抢”。
02 除了这个,为中原人诟病的还有他们的生活习俗。1) 不尊重长辈
年轻人吃香的喝辣的,老年人只能吃他们剩下来的残羹冷炙。原因是谁出力谁就吃好的,简直跟残忍的野兽有得一拼,好像年轻人就不会老去一样。
2)荒谬的婚配
父亲死后,儿子就要迎娶后妈为妻;兄弟死了,活着的兄弟要娶他的老婆为妻。
看来第二点和这个问题的主题比较相关。那我们来看看吕后和冒顿到底是什么关系。
还记得刘邦为了止戈,曾派一位宗室女子以大汉公主的名义前去匈奴那里和亲。冒顿单于并不了解真相,还以为取的是刘邦的亲生女儿呢。如此说来,刘邦就是他的岳父大人。那么,按照匈奴婚嫁的习俗,父亲死后,儿子就要迎娶后母。
所以,吕后可不就成了冒顿的后妈了,那么冒顿向吕后求婚完全符合匈奴的习俗。只不过,吕后的老脸都丢尽了,自己的老公刘邦被戚夫人骗了去,现在女婿反而要求迎娶自己,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结语:按照匈奴的风俗,父亲过世,儿子娶后母为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冒顿也算刘邦的女婿,所以,娶后母吕后也是合情合理。因此,吕后大发雷霆后,还是忍气吞声,继续保持和亲政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