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当时是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换种角度来说,看似宏伟巨大的帝王陵墓,其实只不过是盗墓贼眼中的后花园;考古学家眼中的博物馆;老百姓眼中的“小坟包”,但却是守陵人眼中的生生世世。
中国古代帝王们对自己陵墓十分重视,不仅要修建大型陵墓,还要选拔守陵人家族守护黄陵。
根据历史记载,从商代开始一直到汉代,都是由活埋生人的殉葬方式来守灵, 从汉代开始,“生人活祭”这种残忍的殉葬方式被禁止,直至唐、宋二朝都没有再启用这种陋俗。
当“生人殉葬”这类违反天理的轨制逐渐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时,“大明第一狼人”朱元璋又重新复开,再一次拖慢了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直到大清康熙皇帝执政时,才彻底废除以人作为祭品的守陵习俗。
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皇陵全部安排由活人来进行守护,守陵人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普通老百姓是不肯能成为守陵人的。
守陵人的规模大约在百人至千人之间,当陵墓建成后,内务府会挑选出一个管理守陵人的领导,然后再根据皇陵的规模来选拔守陵人,守陵人的队伍最多时能达到千人以上。
他们吃着皇粮,衣食无忧,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守卫皇家陵墓。 换种话说,清朝时期的守陵人相当于“国家公务人员”,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简直就是一个铁饭碗。
清政府对守陵人身份的把控十分严格,一般来说,守陵人必须是八旗子弟,甚至是皇室宗亲,雍正时期八阿哥、十阿哥就曾被雍正发配到埋葬康熙皇帝的景陵去守陵。
守陵人的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守陵人除了负责保护皇陵之外,还要负责维护好皇陵的基本治安,时时刻刻防备盗墓贼挖坟掘墓。
不仅如此,守陵人还要随时监管皇陵的卫生情况,如果把皇陵搞的像厕所一样,守陵人恐怕就要去奈何桥跟孟婆打牌了。
每年皇帝都会亲自前往皇陵主持祭祖,守陵人必须组织好人员演练接待皇帝的礼仪,和安排随行人员的住宿伙食,以及筹备陵墓的维护计划。
如果守陵人的工作受到了皇帝的褒奖,内务府将会拨出一笔较为可观的赏银打赏守陵人,因为负责保护皇家陵墓的主要机构是内务府,守陵人只不过是提内务府打工的基层人员。
守陵人一年的收入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很多,大约每年几十两银子,并且满人还能按月领俸银。除去固定的俸禄外,朝廷还会赏赐守陵15年以上的守陵人田产。
1912年,清政府那腐败封建的根须,被自由民主的革命连根拔起,大清灭亡后,曾经守护皇陵的守陵人依然在那里,但他们拿不到以前那样的待遇,更没有之前的地位。他们开始了监守自盗,许多文物被盗卖。
那是皇陵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而经历了孙殿英浩劫之后,皇陵管辖逐渐规范化,政府化,这些守陵人,也被赋予了崭新的自由。
或许是世世代代守护着皇家陵墓的守陵人无法彻底的放下这种延续了几百年的情怀,即便大清已经灭亡,他们依然守护在关外三陵附近,默默的坚持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信仰。(当然,也有着现实得原因,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家宅地产都在这里,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去)
2015年,央视记者来到永陵镇,访问中国最后的一代守陵人赵德新,依照赵德新拿出的家谱来看,他是正统的皇室宗亲。
他的祖先是努尔哈赤的伯父安布里,由于他的祖先惹怒了努尔哈赤,所以被惩罚世世代代都要守护皇陵,但他无儿无女,已经是最后一代的守陵人了。
时代在进步,历史的大浪回淘尽过往的时光,守陵人是封建社会的残党,注定会被文明淘汰。
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当时是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守陵人守的是一种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辈先人。清朝没有灭亡的时候,工资肯定都是清政府发放。那么清朝灭亡之后,为何仍然还有守陵人?他们的工资谁给发?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其实守陵人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务。据说当年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准备带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坟。
没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击不说,甚至还出现了白起还魂的情况。据说后世守卫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后人,之后由于战乱,渐渐的也消失了踪影。那么清朝的皇陵怎么回事?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在关内还没有陵墓,只有关外的三个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别是太祖、太宗和四个远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个远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时候,当时还没有清朝,不过他们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业。主要是由爱新觉罗氏来担任,一直传到清朝入关之后,变成了守卫三个陵墓的工作。
他们平时的主要工作并不仅仅是看守陵墓,毕竟当时清政府地位在那里,也很少有哪个不开眼的贼会去盗墓。主要是负责另外两项工作——祭祀和运转。因为古人认为祖先有灵,后世子孙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于是在每年的特定季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员提前准备,所以说规模最大的时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间,甚至还在永陵设置了总理衙门。而且官职设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确,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后来关内也有了陵墓,比如清东陵这些地区也多了守陵人的职业。
不过相对于关外的守陵人,关内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们当成一种工作。因为关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袭,对他们来说守陵是一种荣耀。即使没有工资,他们也都会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资谁来发?当然在清朝的时候,守陵人的工资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发放。不仅仅是工资上面有优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错。
比如说自从清西陵建立之后,清政府就在此地设置了七八个不同分工的衙门。小到每一个点,都有着对应的工人。比如说面匠、糖匠、酒匠等等无比琐碎的东西,都会有专门的衙门特殊管理。基本上这个人干什么工作,一辈子都是这个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后代,都会延续这种工作。而且搬过来的守陵人,都会被分到一处三分三的小院(宽×长),这也是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而且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设立了学校。除了和正常满族私塾一样的满汉双文,他们平时还需要学习有关于祭祀的很多东西。毕竟他们成年之后,需要接任祖辈的工作。
由于他们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时工作也不多,因此养出来了一大批的懒汉。除了祭祀的时候之外,平时都是非常清闲。这些人没事遛遛鸟、喝喝茶,可谓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这些守陵人的后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户口。因为上了户口之后,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现在的正处级。有了户口之后,就要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
后来清政府灭亡之后,有关于守陵人的管理越来越混乱。不过仍然留下来了一批人,负责守陵工作。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原先清政府的很多开支,都是由民国政府来买单。所以这个时候的守陵人,他们的工资都是由民国政府发放。不过相对于清朝没有灭亡之前,工资则是要少得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干这种工作。
后来他们为了生计,有一段时间给溥仪写过信,希望可以开发一部分的陵墓地,当然不是挖坟,就是在上面种地。再过分一点的,竟然监守自盗,倒卖陪葬品。
虽然不是非常珍贵的陪葬品,毕竟比较珍贵的都在里面,不过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盗墓贼。到了孙殿英偷盗清东陵的时候,守陵人只有几十人。
据说如今竟然还有守陵人,不过也只剩下了几户人家。他们的工资没有人会给他们发放,支撑他们的也只不过是一种信念。
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当时是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靠信念活着的人,不需要什么工资的。
清朝一共有10个皇帝,其中9个分别葬入清东陵和清西陵的皇陵,最后一个溥仪葬在了私人运营的陵园;10个皇帝之外的皇太极和努尔哈赤,则葬在了关外,称为“关外三陵”。
关外三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
为清朝守墓的人,其实都是清朝真正的忠臣。不得不说,这个王朝的忠臣真的挺多的。
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忠臣。宋朝灭亡后,10万军民跳海自杀,为宋朝殉葬;元朝灭亡后,大多数的读书人也选择殉节或者隐居,朱元璋为此杀了不少人;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以下,殉节而死的人超过万人。
清朝灭亡时,人心尽失是真实的历史现象。可是为清朝殉节的人,也实在是超出人们想象。
闽浙总督松寿,率领清军拼死抵抗革命军,失败后吞金自杀;
西安将军文瑞,带领满城清军抵抗革命军,失败后投井自杀;
担任闲职的爱新觉罗黄带子也有载穆、德祜自杀的;
汉人高官中,也有殉节的,如江西巡抚冯汝骙,被江西革命军礼送出境,然后走到九江服毒自杀;山西巡抚陆钟琦,被山西革命军满门抄斩。
清朝灭亡多年,怀念清朝要求复辟的有张勋、康有为等人,怀念清朝自尽而死的还有王国维梁济等学界名人。
到今天,给清朝招魂的人还不少。
清朝有一支专门的守陵人队伍。清永陵公元1606年建成之时,就驻扎了一个完整守陵队伍,最高峰时达到3000人。清代守陵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守陵人除了看护陵墓,其他两项重要任务就是准备祭品。守陵人分工明确,有人专职负责饲养牛羊,有的专职负责酿酒。到了康熙年间,在永陵设立总理衙门,专职负责陵墓守卫,而且设置了总管1员、翼长2员、八旗满洲防御16员、笔贴式2员、领催4员、马兵75名等等。
清朝灭亡之后,这些守陵人的工资有人给发吗?他们会不会玩忽职守甚至监守自盗呢?
按照《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规定,民国政府拨付专门自己为清朝守灵经费,并且派出军队保障清朝陵寝的安全。
可是,1917年6月,张勋支持下,清朝的遗老遗少一起背叛了民国。从法理角度说,民国有权不再提供清帝退位的一切优待条件,但为了获取清朝遗族的支持,还是维持了现状。
到了1924年,革命性更强的冯玉祥发动政变控制北京,驱逐了故宫中的溥仪。自此,清朝的活人没人管了,死人自然有可能会遭遇更可怕的灾难。
不管是清东陵清西陵还是关外三陵,都在远离城市的穷乡僻壤、偏远山区。民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自然有很多人铤而走险落草为寇,为了生存,打皇陵的主意实属正常。清朝皇陵的一些守陵人,工资领不到,待遇也给不了,甚至个人安全都成问题,就开始监守自盗。一开始守陵人只是把皇陵中的树木石材卖给别人当建材,到了后来主动请盗墓团伙前来作案。
没想到,守陵人和土匪、盗墓团伙的小动作,最终酿成了孙殿英东陵盗墓的大案子。
当年清室让位时,东陵不仅设有护陵人员,机构仍然承袭清制,而且还有旗兵、绿营兵驻陵守护,宗人府、礼工部等机构分别承担陵寝一切事务。但是随着世事的变迁,东陵渐渐脱离清室的掌握,落入北洋军阀手中。护陵大臣名存实亡,常不在官署,不仅不能有效保护陵墓,反而串通他人,倒卖财物。于是,对东陵的破坏与日俱增,直至有人企图全面挖掘偷盗,大发横财。到现在,还有一些守陵人在皇陵边上生活,与其说他们是守护祖宗陵寝,不如说是靠着祖宗给自己占的这篇好地,土里刨食儿。他们其实都是普通的农民。
不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守陵人的一些祭祀的“行为艺术”也成了陵墓旅游的一个重要卖点,姑且也叫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当时是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按照道理来说,在清朝灭亡之后,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因为清朝灭亡、发不了工资给他们,他们就会很快地丢下手中的守陵工作,去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在清朝灭亡之后,清东陵和清西陵中的守陵人们并没有马上这样做,接下来,他们仍然留在了清东陵和清西陵附近、仍旧担负了以往的守陵工作。
这时候,想必大家会非常疑惑,不明白这些守陵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明明清朝都已经灭亡了,还要这样的坚持。
信仰、忠诚并不是主要原因很多人都说是信仰、是对清朝的忠诚支撑着他们,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在清朝灭亡之后,民国确实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
比如在清朝灭亡之后,曾经的两江总督张勋虽然投靠了北洋政府,但他却一直对清朝念念不忘,不仅没有剪掉自己头上的辫子,还下令自己军队中的所有士兵保留头上的辫子,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清朝的缅怀,最后,他更是反叛民国、打起了复辟的主意。
还有在开国之后、当溥仪被放出监狱走在大街上时,还有一大群满清的遗老遗少们专程赶来在大街上参拜溥仪,口中大呼着万岁。
从这种种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封建时代里这些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有多么重了。
不过这方面的原因虽然也对清东陵和清西陵守陵人们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民国一如既往给予的待遇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策略有关。
清朝在灭亡之际虽然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样的流血冲突,但是当清朝真正灭亡的时候,清朝却是以和平方式终结的。
那时候,在袁世凯向南方革命党的妥协下,清朝皇室为了防止遭受到灭顶之灾,他们就选择了和平退位,把江山大权转交给了袁世凯、转交给了民国北洋政府。
正是由于他们在此过程中签订了一系列的和平协议,溥仪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才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保住了在紫禁城中的居住权,然后享受到了每年400万大洋的补贴。
在进入民国之后,清朝的军队全部融入民国军队中或者解散。
而在这个时候,北洋政府为了保护溥仪皇帝和紫禁城,他们就专门派驻了一支军队把守在紫禁城,防止其他人等任意靠近紫禁城危害到溥仪的安全以及夺走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
在溥仪长大之后,他还专门让自己弟弟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拿出去卖钱,在此过程中,为了瞒住那些驻守士兵们,他和他弟弟可谓是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得知民国政府对清朝皇室退位后的态度。
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在民国后之所以担负着以往的工作,就跟民国一如既往给予他们的待遇有关。
正如同每年给予溥仪皇帝补贴、派兵保护紫禁城一样,在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仍旧给以往的那些守陵人们派发了工资,这不间断的工资,才是那些守陵人们会继续留在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原因。
守陵人成为盗墓贼的帮凶如果没有这些工资的话,信仰和忠诚并不能让这些守陵人们坚守太长的时间。
在溥仪被赶出皇宫、在民国政府断绝了给予清朝遗老遗少们的各种优待后,这些守陵人们的工资也随之被断绝,这个时候,就有不少守陵人为赚钱离开了清东陵和清西陵。
至于那些没离开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家就坐落在清东陵和清西陵附近,他们习惯了种田维生,这才留在了当地。
不过他们虽然没有离开,但是他们以往所担负的守陵工作也随之放下,没有再做这己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这些人在后来就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盗墓贼们的帮凶,为清东陵、清西陵被盗埋下了伏笔。
清东陵和清西陵在历史中都遭受过盗墓贼们的洗劫,其中,清东陵受创最为严重,众多皇帝陵墓中只有顺治一人的陵墓没有被盗,清西陵受创最轻,众多皇帝陵中只有光绪一人的陵墓被盗。
在历史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孙殿英之外,清东陵和清西陵还吸引了不少的土匪以及周围百姓们的洗劫。
在孙殿英以及那些土匪们想盗清东陵和清西陵而找不到路口的时候,就是这些守陵人的后人或者曾经的守陵人们带领他们找到了路口,然后他们才可以用炸药或者盗墓工具把清朝密封的皇陵给破开,尽数盗走了里面的珍宝。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当时是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自从中国开始流行给皇帝修建豪华陵墓的那一天起,守陵人这个职位就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发展成一个有文有武的守陵军团。守陵人的工作繁复而枯燥,十年如一日,他们负责看管财物,逢年过节准备祭祀活动,守卫皇陵的安全。守陵工作世代相传,世代为死人而活,好在死人不会说话,省得伴君如伴虎,反而比较好服侍。在清朝,守陵人的选择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并非随便从地里拉出来一个农民就可以担当此任。一般,清朝的守陵人有三种身份,要不是位高权重的大官、要不是内府派出来的守陵人,要不就是八旗守陵人。
像守护大臣这样的官员,一定要宗室内部的人才能够担任,而且官职都不会小。与其说他们来守陵,还不如说他们是来这里静思己过,接受处罚的,因为这种差事毕竟不太好,被派过来的高官,若不是实在没什么用处,就是因为犯了很大的错误。守护大臣任职期间住在陵寝附近,并非是世世代代都在这里守陵,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守陵人。
因为清代的皇陵是由内务府管理的,所以内务府有权指派人去守陵。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上三旗的包衣,地位本来就是最为地下的,如果被选中守陵,就是世世代代的事情。而内务府任命守陵人的时候,基本上是在陵墓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对于这些包衣来说,虽然一辈子离开了中央官职系统,没有了大富大贵的希望,但是相对于原来落魄的生活,在皇陵之中的守陵生活反而有所改善。
八旗守陵人属于外八旗,他们能够成为守陵的兵丁,也是得经过考核的,并非是拖个关系或者子承父业这样。这些人可能原来生活就很窘困,成为守陵人之后,一定程度上能有所改善。而且相对于皇宫之中的工作,守陵工作更加轻松,没有什么约束。但是和内务府的守陵人一般,进了这块地盘,自己的未来差不多就已经定死了,没有什么可能出人头地。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在这里,建功立业的机会基本上等于零。但是,八旗守陵人依旧是众人争抢的一个职位,因为一旦做上了守陵人,本来地位低下、默默无闻的家族都会受到政府的善待,不需要纳税和服役。
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人并非是简简单单的看门人这么简单,基本上都是和皇族沾亲带故,而且经过训练的人。而到了大清灭亡之后,对于守陵人就没有那么讲究了。民国政府曾经颁布条例,罗列了对大清皇帝辞位之后的优待条件,其中有一条明确规定,在溥仪辞位之后,清朝的宗庙和陵墓依旧享受祭祀,而且民国政府会派遣卫兵去守陵,妥善保护。
在这个时间段之内,守陵人开始分作两拨。一拨是溥仪手下内务府派来的,一拨则是由民国政府派遣过来的,两拨人虽然做着一样的事情,但是工资来源不同,一个来自与内务府一个来自于民国政府。而不久之后,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颠沛流离最后逃到了日本。因为无暇顾及陵墓,守陵的守护大臣领不到俸禄就走了,而彼时民国政府内部也是一团乱,守陵卫士也四散而去。
在1924年到1928年期间,是清陵损失最为惨重的四年。守陵大臣监守自盗,暗通守陵卫士将陵墓之中的零碎宝物偷偷拿出来倒卖。1928年,孙殿英摧毁了慈溪和乾隆的陵墓,拉走了几车的金银珠宝。而这个时候守陵大臣和守陵卫士早已名存实亡,清陵就像一个为盗贼们敞开大门的财宝箱,任由他们打砸抢。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守陵人是赵德新,他的祖上本是努尔哈赤的伯父,因为政治错误而被惩治守陵。这些守陵后人们在清陵附近建了一个村落,时代居住在那里。对于他们来说,守陵已经是祖上传下来的文化,无关乎奴性。
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当时是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从古至今人死了之后是要对其进行下葬的,但有些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但大部分还是用的土葬的方式。因为古代人觉得,人死了之后只有把他埋到泥土之中,死者的家属才会觉得安心,死者也才能方得其所。
为何有人坚持守护皇陵因为这都是安排好了的,在古代的一些皇室贵族的陵墓之中,多多少少都会放一些陪葬品的,不是金银珠宝,就是生前收藏的一些陶陶罐罐,基本上放到现在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其目的也很明显,就是希望自己死了之后,可以让生前喜欢的东西一直陪着自己。防止陵墓中的宝物不被别人盗出,所以安排了专门的守陵人负责看守。
其次就是,防止在一些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导致陵墓破坏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守陵人站出来对陵墓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据说一般在陵墓修建当初就把守陵人的领导给选出来了,然后再去根据这个陵墓的大小去选择守陵人。清朝时候的守陵人可是一份非常好的职业,因为稳定的工作加上稳定的收入,犹如一个铁饭碗一般的存在。只要把控好了陵墓的安全,搞好了陵墓的卫生情况,基本上就算可以了。
大清灭亡之后还有一部分人坚持守着陵墓是因为子承父业,父亲以前是一个守陵人,所以他传给了自己儿子,这期间有他们自己的信仰,所以要一直坚持下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习惯了这种每天跟陵墓打交道的生活,所以即便收入没有以前那么丰厚了,但是他们依然还是乐此不疲的在守着陵墓。
那么是谁给发的工资呢刚开始的时候守陵人的工资是清朝政府给进行发放的,我前面也说到了守陵人这个职业好比一个铁饭碗,说明这份工作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据说守陵人每一年的收入比一般的平头老百姓要高许多,大约一年有几十两银子,除此之外当时的朝廷还会给这些守陵人赏赐15年左右的田产,并且如果说在当时守陵人的工作做的特别好的话,会直接受到皇帝的嘉奖,那么肯定是会有额外的奖赏的,当然这个几率不是很高,但是记载的有人曾经拿到过一笔非常可观的赏赐费用,就是单纯的觉得他把陵墓看管的特别好。
清朝灭亡后,工资这一块主要是民国政府给的。清朝的灭亡就代表着守陵人的工作已经到头了。但是当时的守陵人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他们的衣食住行还是需要有人去进行管理的,当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出并与民国政府签署了协议,民国政府是需要给予这些守陵人薪水的。只不过后来的工资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丰厚了,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已经算不错的,所以有些人就不愿意干了,选择去另谋出路。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甚至因为陵墓无人管辖,因为他们长年守在这个地方,清楚的知道这个陵墓的地形是什么样子的,所以直接监守自盗,把里面的宝贝给挖了出来进行倒卖。
我是史忆小史官,欢迎留言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