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儒家代表性的人物,他编造孔子杀少正卯了吗?符合历史事实吗?
孔子诛少正卯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术疑案。之所以能争论千年而无定执,就是正反两方面都有充足的论据自证观点。所以,千年无定论。要给出符合历史事实的正确结论,除了需要深厚的学养之外,还要有过硬的历史资料。并非易事。如果没有新的考古资料做为证据。子杀少正卯一事,注定还要争论下去。
以我个人的看法,从现实功利的目的来看,这种争论似乎没什么意义。原因很简单,孔子诛少正卯的事,记载在多个历史文献中。比如《荀子宥座篇》;《史记孔子世家》,王充《论衡讲瑞篇》;还有《孔子家语》等。
否认孔子诛少正卯的,其意在维护孔子。认为“诛正卯”的行为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讲为政以德的,《论语》中有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则何如?”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既然孔子已经说过“焉用杀”,怎么可能在自己掌权之后,诛杀少正卯呢?于是,他们便出来说,“孔子诛正卯”是后人编造的。如果是真的,为什么不见于孔子弟子的书中,比如《论语》,而见于他家之之言呢?
为什么会说此事是荀子编造的呢?其说法是“圣人以神道设教”。古代圣贤们为了教化百姓,论及一事,怕自己人微言轻,便拿古代圣贤说事。荀子在这里也是这样。宋代的苏东坡在科举的时候还编出了“三杀三宥”的故事。如果不是梅尧臣、欧阳修追根问底,许多人还认为史料中真有此事呢?
否定者的论证很有道理。但是他们否认这个事件的前提其实是不存在的。既他们认为“诛正卯”是有损孔子仁德之名的。所以,否认之。可是,上述所有史料中关于“诛正卯”的记载,其本意都不是为了贬损孔子,而是为了赞扬孔子。下面我们简单看一下,《荀子宥坐篇》中的原文:
孔子为鲁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者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辩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者。
简单翻译一下:孔子为鲁国宰相,上任七天就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门人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干。孔子说:人有五种恶行,连小偷都不会与之交往。一是居心通达而险恶,二是专干坏事而意志坚强;三是能言善辩说假话不脸红;四是心中记住的全是歪理邪说,知道的很多;五是做坏事得到的好处会分给同伙。这五种毛病犯了一种就该杀,五种全犯了,就决不留了。这种人可有很强的拉帮结派的为非做歹的能力。属于小人中的英雄豪杰。(小人为害少,这些人为害很大)所以,必杀。
荀子说完孔子的故事,列举了一大堆历史名人杀小人之雄的故事。成汤、文王、周公、姜太公、管仲、子产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圣贤,都杀过类似的小人。
可见,荀子写孔子杀少正卯,不管是否是历史事实,都不是为了抹黑孔子,反而是为了歌颂赞扬他。
我个人觉得,如果孔子没有杀少正卯,他只不过是个教育家,道德家,算不上政治家。有了杀少正卯一事,足证孔子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下面再看一下汉代王充在《论衡.讲瑞》中,对此事的记载:
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以子贡知孔子,三年乃定,世儒无子贡之才,其见圣人,不从之学,任仓卒之视,无三年之接,自谓知圣,误矣!
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夫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圣,又不能知少正卯,门人皆惑。子贡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子为政,何以先之?”孔子曰:“赐退。非尔所及。”夫才能知佞若子贡,尚不能知圣,世儒见圣,自谓能知之,妄也!
王充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越是高明的理论,越不容易理解。而歪理邪说,人们一听就会上瘾。他举例子说,子贡是孔子门中的贤者。他刚入孔子之门时,觉得孔子没什么了不起,自己比孔子强多了。学了一年之后,觉得孔子和自己差不多。学了三年之后,才知道,自己远远不如孔子。连子贡这么高的才能要了解孔子,也要三年时间,况且一般的学者,才能不及子贡的,以为自己就了解孔子了,不过是吹牛罢了。
少正卯之事,在王充这里是做为歪理邪说容易吸引人的例子出现的。他说:少正卯在鲁国,与孔子一样,也聚徒讲学。连孔子的学生们都跑去听少正卯的课,导致”孔子之门,三盈三虚。但只有颜回不去少正卯那儿。孔子的这些门人们不但不了解孔子(的圣明)。也不了解少正卯(的虚妄)。
当孔子杀了少正卯之后,子贡很不理解孔子为什么杀少正卯。王充用的是“何以先之?”其意是说,子贡承认少正卯可杀,但孔子为政之初(七日),好多事可以办。为什么“先”从杀少正卯开始呢?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这件事不是你的能力可以做到的,所以你也不用问为什么。
王充在这里的情感色彩是很明显的。对孔子的圣人之智是倍加推崇的。而少正卯做为歪理邪说的代言人是毫无疑问的。
《史记》中,史马迁对孔子的态度也是尊重的。
看了上面的资料,再看看后世学者,论及此事的时候,或承之,或否之,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
“批林批孔”时期,孔子做为“反动学术权威”的代表,而杀少正卯成了他反社会,反人民,坚守反动立场,屠杀革命者的重要罪证。同时,杀人,也证明了他所谓“仁义道德”的虚伪。在这种先入为主的学术氛围之下。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就具体化了。最明显的说词是,孔子不是中国最早办私学的人,当时办私学的人很多。少正卯也是其中之一。而且,少正卯的学问和水平都不比孔子差。于是,二人就形成竞争关系。后来孔子当了宰相,杀了少正卯。这样孔子就成了私营教育企业为了竞争获利利用公权力残杀竞争对手的小人,无耻之徒。近期有网红学者就持这种哗众取宠。只要自己认真读一下历史上的经典原著,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的。
总之,现有史料中,所有记载孔子诛少正卯的。都没有损害孔子的形象。而持编造说的人,是因为时代变化后,儒家学者以自己认为正确的儒家观念维护孔子的结果。这可以用个例子说明。比如贞节观念中,女子不能再嫁,虽然历史上一直在强调,但宋代之前,人们并不很重视。汉唐时期,再嫁算不得什么大事。可是,明清之际,贞节就成为大事,女子再嫁就成为重大污点。政治家能否杀政敌和对手的问题,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持肯定态度。而儒家的书呆子们,死守孔子的为政以德,认为杀人是不道德的。可是,真正的政治家们,恐怕并不这样认为。
最后说一点。这里把荀子说成是儒家代表人物是不正确的。战国时代,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都以孔子为师。从这个意义上,把他们列为儒的两支也可以。但是,荀子的思想与孔子有很大差异。比如他提倡性恶说,孟子提倡性善说。谁更得孔子本意。没人说的清的。但是,荀子的学生们,李斯、韩非都走向法家,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而后世儒家,一直只承认从孔到孟是正宗。后世都是这样化分。
因为后世儒家占统治地位,所有被认为是儒家的学者,其著述列为经,而荀子的著作,被后世列为子书,也说明了这一点。
荀子是儒家代表性的人物,他编造孔子杀少正卯了吗?符合历史事实吗?
荀子(约前313~前238)是战国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一面,也批判地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他编造孔子杀少正卯,按《史记》来说是这样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塗;塗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从这里可以看出:①孔子五十六岁(即公元前496年)时(注:此时孔子已经得“道”),当过大司寇,行摄相事三个月。“祸至不懼,福至不喜”,有胆识,有魄力,政风正,不以权谋私。②孔子任职期间,治政有方,社会安定,买卖自由,男女行走、道不拾遗,四方来客安全往返。③有诛杀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前496)。
由此可以说明,荀子编造孔子杀少正卯,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只是文字表达的问题。
谢谢悟空邀请!
荀子是儒家代表性的人物,他编造孔子杀少正卯了吗?符合历史事实吗?
孔子杀少正卯是儒家史上留下的千年悬案,是否真假,引来了后世激烈的争论。争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迷团,给人们带来满头的雾水。
相信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是源于《荀子》、《孔子家语》、《史记》等古典史料中有名确的记载。尤其是巜史记》的权威性,让后人无可辩驳。
又有学者认为,孔子有足够的理由杀少正卯。孔子列举少正卯五大罪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强记而博,顺非而泽”。他认为只要犯有其中的一条,就应该诛杀少正卯。
更多的说法是,少正卯在当时是鲁国的文化名人,他的私学比少正卯更有名气,他的讲学吸引了孔子的大多数弟子去听课。少正卯传授的是法家思想,适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容易被人接受,占尽了风头。孔子传授的儒家思想,过于超前先进,与当时的动乱社会不相适应。少正卯是孔子的异己,孔子杀少正卯是排除政敌,公报私仇。
孔子是否真的诛杀少正卯,引起了后世很多儒学大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孔子心怀仁慈博爱,主张仁政,反对刑罚。对待他人过错,以德感化,重在教育。他上任大司寇代理宰相仅七天时间,也没有这个权利对少正卯定下死刑,也不会轻易而举板倒官至少正的士大丈,少正卯是当时的贤能名士,也绝非等闲之辈。即使孔子为少正卯列举的罪名成立,也只是很微小的过失,谈不上诛杀至死,更不可能暴尸三天。
《史记》对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记载是来源于《荀子》,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为何对孔子有着这样的说法,我们不得而知,只有从多方面去分析。荀子虽然对儒家有所传承和发扬,但是他的思想却有着道家法家以及各家之众长,他的许多观点与孔子有所对立。他在崇尚孔子思想的同时,对少正卯的法家思想也很关注。孔子对少正卯过激的反对和攻击,也可能令荀子心怀不满。
“诛杀”在古代是对他人的责怪和反对,如成语所说“口诛笔伐”,好象不是将人置于死地。《荀子》中的孔子诛杀少正卯,是不是引起后世身的误会,也有这种可能。
荀子是在孔子两百多年后的儒家人物,《荀子》之前的《论语》、《左传》、《孟子》都没有孔子杀少正卯的说法。先秦时期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没有文字的记载,通过两百多年的演变都形成了故事和寓言,成为民间传说。真真假假,真假难分。
荀子不可能编造孔子杀少正卯,但他却与这一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专家认为很可能有人在《荀子》中有意添加这一段,我认为毫无根据。
孔子之所以封为至圣先师,那是他有着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有着超越时空的智慧。我认为孔子绝对干不出伤天害理之事,他之所以背负两千多年的巨大污点,很可能是荀子引用“诛杀”两个字,引起后世的误读所造成。
这种争论还在继续,何时何月水落石出,能还孔子的清白,我们试目以待。最好还是有请荀子的后人勇敢地站出来,把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讲给头条的网友听一听,掀起新一轮的百家讲坛,百家争鸣。
荀子是儒家代表性的人物,他编造孔子杀少正卯了吗?符合历史事实吗?
历史上哪位大儒否认过孔子杀少正卯?
荀子是儒家代表性的人物,他编造孔子杀少正卯了吗?符合历史事实吗?
一看就是假的!因为中国是一个集权社会,最高权力掌握在国王手里。孔子作为大司蔻,也就是司法部长肯定是没有权力杀少正卯的。如果孔子真是有权力杀少正卯的话,那么就是说中国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已经是三权分立的现代化国家了。中国的虚君政治大概是在宋朝以后才出现,也就是说君主并不真正掌握实权,首相大臣的权力很大,但是到了清朝,权力又被君主掌握。
孔子与少正卯都是政府官员,那么孔子是不可能有权杀掉另外一个官员的。这个权力只能是君主才有的。
另外孔子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孔子本身是反对法制的,主张礼治。假设孔子要针对少正卯,那么褫夺官职封地,施以割鼻刺面等羞辱性的刑法更符合礼治思想。儒家认为,不教而诛谓之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用死来威嚇人绝不是孔子会做的事。孔子是主张教育的,实在不堪教育,孔子也只能说朽木不可雕也,烂泥敷不上墙。仅此而已。孔子对于不理解自己的人并不恼怒,所以有人说孔子是丧家犬,孔子哈哈一乐,可不是嘛,我就是一只丧家犬啊。
说孔子杀少正卯的是荀子,孔子是春秋时期人,荀子是战国时期人,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但是荀子却是法家的鼻祖,法家的几个人物是荀子的学生。孔子是教育家,诲人不倦,不管怎么样,只有教育教育再教育。荀子也搞教育,可是荀子没有那么好耐心,不听教育的话就要动粗了。所以产生了法家思想,也就是惩罚来达到目的。作为一个儒生,荀子在孔子学说里找不到用法制的根据,怎么办呢?就借孔子名声来推销自己的主张。可以说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就是借古说今。孔子在他的时代并不出名,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了圣人级别人物。所以很多人说孔子如何如何,其实是为了拉孔子来自己背书。
比如庄子也是战国时期人,离孔子的年代已经二百年样子。庄子就有很多文章拿孔子的故事来说事,很多明显不是史实。荀子编造了孔子杀少正卯,就是为了推销法家的法制思想。
孔子是坚决反对法制的。孔子说仁者爱人,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很多人理解的暴政是坏政恶政,其实孔子说的暴政不是坏政恶政,孔子说的暴政就是法制或者法治。暴政是说用暴力施政,而不是指政策本身好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程序不正义就叫暴政。暴政猛于虎!
以孔子看来,依法治国或以法治国都是暴政。所以孔子是不可能杀少正卯的。
荀子是儒家代表性的人物,他编造孔子杀少正卯了吗?符合历史事实吗?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有点怪。孔子诛少正卯,《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杀少正卯,怎么成了荀子编造的呢?荀子说及孔子杀少正卯,司马迁不会只采纳荀子一家之说吧?
《史记》: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冠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 :“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国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当政者孔子杀乱政者少正卯,实属正常行为,有什么不对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