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称帝?

巨鹿之战确实是项羽的扬名之战,其破釜沉舟,一战击溃了王离20万大军,后又携此战之威,迫使名将章邯投降。

至此秦朝已经名存实亡,刘邦得以成功捡漏,拿下咸阳,灭亡秦朝。

此时的项羽,无论是实力还是声望,那绝对是众诸侯众当之无愧的第一,但如果说称帝的话,为时尚早。

第一:名不正,言不顺

项羽乃是楚将,是众多起义军中的一支,其头上还有个楚怀王,也就是后来的义帝。所以他是臣,不是君,没有资格去称帝。

而且秦朝末年起义,大部分是以原六国复国的名义,你项羽若称帝,那人家还复什么国辛辛苦苦为你项羽打工?这不科学。

所以,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支持。

第二:实力达不到

虽然在这次战争胜利了以后,项羽在各路诸侯中确立了无人可比的威望,但是要说起自身实力,楚军此事还没有办法效仿当年的秦皇完成统一。

根据相关记载,此时的项羽势力不过几万人,这几万人虽然在战斗力方面非常突出,但军队规模还是小了很多。

而且项羽势力有限,天下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被掌控在手中,况且就算是关中地区还有刘邦等人跟他竞争。

如果他在这时候登上帝位,不但会遭遇其他诸侯的抵触,后期的统一工作也没有办法顺利进行。

第三,大敌未灭,还需要诸侯们的支持。

虽然王离的军团在巨鹿战败,但是秦国并不是丧失了全部的兵力,名将章邯还握有大秦整整二十万的军队,在人数方面完全碾压楚军,所以项羽想要进一步取胜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这时候的各路诸侯并不是实心帮助楚君,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在依势而变。如果项羽此时单独和对方作战,不但取胜的胜率非常小,就算是成功取胜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他是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

想要得到诸侯们的支持,那就要给他们一些利益,只有利益有着足够的“诱惑力”,对方才会冒险站到楚军的阵营之中。

即使是后面秦朝灭亡,项羽成功登顶诸侯霸主,但依然需要拉拢诸侯们。

在当时的乱世之中,各大诸侯都希望得到一块“合法”的地盘,这是自己下一步发展的基础,所以项羽也只好抛出这样的筹码来获得诸侯支持,以便于在后期的作战中更加顺利。

所以他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登基,皇位是坐不长久的。

第四,土地本来就不在自己手里,登基无实际意义。

除了关中腹地以外,其他地盘都被各方诸侯所掌控着,只不过是其中的很多诸侯并不是合法占据土地,他们只是依靠手中兵权进行了土地的掌控,所以他们需要一个正当的名义,而项羽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这样一个名义。

巨鹿扬名之后,各路势力也同意听从他的分封,在整个分封的过程之中,项羽也只不过是将所有地盘混到一起,然后在象征性的把它们封给诸侯,而他自己也在其中给自己谋取了九个郡的庞大地盘。这

种行为既拉拢了盟友,又扩大了本身的地盘,对比称帝来说是利益最大化的情况。

综上所述,他不称帝而进行分封活动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行为,不但迎合了当时的战略形势,还履行了自己对各诸侯的诺言,也为楚军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称帝?

巨鹿之战后,项羽没有急于称帝,却选择分封制,这说明项羽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武夫,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家。

当时,六国掌握在诸侯的手中,项羽名义上只是楚怀王的臣子,其全部家当仅有几万楚军,楚军不仅要防止几十万诸侯军再反,还要让大批野心家对自己臣服,所以,分封制是最好的选择。项羽将原有的封地打乱,以自己灭秦的威望来重新分封。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利用这些诸侯为自己谋得最大的利益:由无封地到有九郡的“西楚霸王”,然后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唯有灭秦封天下,才有可能使诸侯臣服。项羽利用割地封王的这一诱惑,使得秦降将和各诸侯都为自己效劳。

事实上,巨鹿之战后项羽已经自立成为“西楚霸王”,都成建立在彭城,他凭借着西楚霸王的身份,把全国分为了18个小诸侯国,再把各个小诸侯国分给各个诸侯、降将以及部将,俨然一个实际的统治者。他的这个谋略是充满智慧的。他如果当时就称帝,不但不能成功,而且还会引发全国讨伐。当时,整个天下的地盘基本都掌握在旧贵族的势力之中,相比之下,项羽能控制的地盘却只有关中罢了。不仅仅如此,当时关中还聚集了包括刘邦、申阳在内的大批灭秦的大功臣,刘邦他们不仅仅是大功臣,更为威胁项羽的是,他们还拥有着各自独立的军队和对他们非常忠诚的支持者。项羽即使称帝,也不能诚服天下,更不能调动除自己外的任何军队,所以,割地封王是项羽最明智的选择。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称帝?

项羽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但是没有一点儿政治细胞。他从来没有从政治角度考虑过任何问题。

其中也包括打下天下后如何治理的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来没考虑过收买民心、军心、人心的问题。屠城、杀降、坑卒丧失了人心。

二: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说明在灭秦之后项羽完全没有意识到,打下天下之后,刘邦已经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

三:进入咸阳之后,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等别人告诉他,应该在都咸阳做皇帝的时候,早就晚了。

四:分封诸侯王,全凭自己喜欢和亲疏远近。

简单地说,项羽只会打仗。从来没考虑过治理天下的问题。至于称帝,这么高深复杂的问题,项羽怎么能懂?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称帝?

巨鹿之战

可以这是项羽的成名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可以说打完场大战后,项羽便成为了各路诸侯之王。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膝行”,就是跪着前进,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在各大诸侯之中的威望了,至此各大诸侯便以他为中心了。

这么有威望的人,还带领这各大诸侯灭了大秦帝国。

按理来说这样的人应该称帝的,可项羽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就这两个原因吧

1,第一个是各大诸侯的态度

我们先从巨鹿之战后各大诸侯对项羽的态度

巨鹿之战后,各大诸侯对项羽是“膝行”。

可本人这里是这么理解各大诸侯对项羽这个态度的。为什么要对项羽“膝行”呢?

我想是因为各大诸侯想找一个出头鸟,心想就算造反失败了,责任也是有出头鸟担着。

自古以来,对造反的人实行的都是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因为历来都是法不治众。

所以各大诸侯对项羽的态度仅仅是表面上的“膝行”。

到了真正灭了大秦帝国之后,你项羽要是真的想称帝的话,这时候我想各大诸侯再对项羽的态度可不会再是“膝行”了。

而且首先进入关中的可不是项羽,而是刘邦。

想必这一点项羽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在灭了大秦帝国之后项羽不称帝的原因之一。

2,名不正言不顺

这个原因是最重要的。

项羽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没办法。这时候他还有一个名义上的上司-楚怀王呢。

项氏一直以来都是楚国的臣子,项羽之前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投靠他,拉成队伍,也是因为他们项氏是楚国臣子这个身份的原因。

如果项羽他这个时候称帝,那他可就是造反了,这让之前因为他的身份而投靠他的人怎么想?

会被天下人征讨的。他后期就是因为弄死了他名义上的上司-楚怀王,被刘邦召集各大诸侯给灭了。

而且名不正言不顺可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的,所以我想这就是项羽不称帝的重要原因。

个人观点

如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欢迎讨论。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称帝?

1.首先项羽的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比较守旧,他心目中的天下格局应该和战国时期的格局一样,所以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他的追求是称霸一方做个王就行了。

2.其次是当时楚王还在,他称帝的话,于情于理说不过去,项家只是楚国的将门世家,最起码根源上没有称帝的资格,而且也不清楚下面的人和各种势力是不是支持他。

3.最后就是政治智慧不足,这真是项羽的硬伤。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称帝?

有人认为项羽不想做皇帝,只想做个霸王,也因为项羽封王不公,才引起日后各诸侯反叛,他好出兵维持秩序。那么怎样才叫封王公平呢?即算“公平”就不会反叛了吗?不会,因为当时有能力有兵力的都想当皇帝。在起事前秦始皇出游会稽(治所今浙江绍兴市),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梁和项羽一起观看,项羽就说:“他可以取而代之。”虽然这话不一定是他说的,但史书作者借此表达项羽的志向。灭秦后立了楚怀王为义帝,又杀义帝更表明想做皇帝。哪有杀了(义)皇帝,而不想做皇帝的道理?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史书还列了其他例子来衬托,当韩信投奔刘邦,被封为大将后问刘邦:“汉王是要向东和项王争夺天下吗?”刘邦回答:“是。”虽然表明刘邦的志向,但也衬托了项羽想当皇帝。用了“争权天下”,而不是“一决高下”。南越(今湖南南部、两广及越南北部)尉佗都想当皇帝,中原混战时,他就自立为南越王。刘邦派使者使他归顺,而他问:“我和汉朝皇帝哪个更贤能?”又说:“我偏居一隅,才称王于此,如果在中原,哪里会比不上汉朝皇帝呢?”楚大将英布也想当皇帝,他谋反,刘邦亲自追剿,遥隔问话:“何苦谋反呢?”英布回答:“因为想当皇帝。”秦失其鹿,能者得之。项羽当时没称帝不代表不想为帝,各路诸侯势力尚存,称帝马上会成为众矢之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复曰:我孰与皇帝贤?」

「尉他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

《史记·黥布列传》「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

说项羽不想当皇帝是假命题,“想”是心理活动,他不说真话就没办法直接知道。从行为也不一定看得出,因为他失败了,如果他成功灭掉和降服各路诸侯,只成为盟主而不称帝,像春秋五霸一样,那就可以判断。刘邦也是在灭掉项羽后,袭夺了韩信的兵权才称帝的,先前的诸侯灭了,投靠了,只有刘邦势力最大了,所以才称帝,史书讳称:群臣和诸侯劝他当皇帝。之前在灭了三秦,劫持五诸侯兵攻下项羽老巢彭城时,就没有称帝,当时他可以称得上盟主了,只因为项羽还在,没有把握。如果此时被项羽打死了,那是否同样可以说:“刘邦没有当皇帝的想法?”显然是幼稚的观点。称不称帝要按当时的情况定,要考虑后果,并有十足的把握。

合理封王,为以后称帝打基础

秦灭,项羽封王,史载:“他想自封为王,所以先封其他将相为王,以作为自封的进阶。”与现实不符,因为没有项羽,秦军主力都消灭不了,秦也灭不了,难道项羽不该为王?当时,楚军冠军于诸侯。诸侯军前来救赵,驻扎十多个营垒在巨鹿城下,都不敢出兵。楚军攻打秦军时,诸侯将作壁上观。楚军战士英勇无比,以一当十,呼喊震天,诸侯军人人惊恐畏惧。大破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时,跪拜、膝行而前,不敢仰视。项羽从此成为上将军,各路诸侯归属其下。

《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项羽总共封了十八个王,楚将五人:项羽,英布,共敖,瑕丘申阳,刘邦。只有英布是项羽手下将领。除了楚怀王为义帝,魏、赵、韩、齐、燕的旧王还是王,有些旧王有点变化。其他被封的都是灭秦有功的各诸侯将领:1、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2、章邯为雍王。3、司马欣为塞王。4、董翳为翟王。5、刘邦为汉王。6、魏王豹迁为西魏王。7、赵王歇迁为代王。8、赵相张耳为常山王。9、赵将司马卬为殷王。10、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11、楚将英布为九江王。12、楚柱国共敖为临江王。13、吴芮为衡山王。14、燕王韩广迁为辽东王。15、燕将臧荼为燕王。16、田都为齐王。17、田巿为胶东王。18、田安为济北王。

还封陈馀河间三县,居南皮(治所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他和张耳为生死之交,一体有功,因为巨大误会,退出灭秦战争。封吴芮的将领梅鋗十万户。

这个分法合理。以军功封王才是现实,其中灭秦主力为重心。刘邦也一样,汉初异姓王大多都是灭项羽有军功的,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把原秦地一分为三,立三王,因为章邯投降项羽,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司马欣对项梁有恩,董翳劝章邯投降。用秦旧臣统治秦人,而且作为屏障挡住刘邦。把刘邦赶去巴蜀,秦流放罪人的地方。把齐国也一分为三,把赵国一分为二,削弱齐、赵势力。项羽把魏国大梁(开封)一带划入自己的地盘,把魏王豹封到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为西魏王。河南是中心之国,开封是枢纽城市,具有战略意义。项羽辖九郡,地盘最大,且自身为楚人,统治楚人。虽然处心积虑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布局,但没考虑到战神韩信,所以在自杀前说了一句话:“天亡我,并非我指挥战争不当。”

《史记·项羽本纪》「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