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为什么?

太守即郡守!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避免出现诸侯割据的情况,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设置郡守为郡一级长官。

秦朝灭亡后,汉朝继承秦制,将郡县制沿用下去,并将郡守正式命名为太守。不过后来搞出了著名的州牧制度,天下被分为了十三州,其行政体制变成了州、郡、制;有点咱们今天省、市、县三级的感觉!

其州的最高长官一般是刺史或者牧,比如什么幽州刺史并州牧啥的,他们乃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封疆大吏,差不多相当于唐朝节度使、明清的总督巡抚。基本上就是一方诸侯了。

而他们治下的各郡太守,和平时期就是普通的地方官儿,战争时期便是小诸侯!

所以古代中央政府将“市”称之为“郡”,太守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市长。

在汉朝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太守的工作职能具有很大程度的自由性,太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张制定安民的政策,还具备招贤纳士和自由任免科级以下干部的权力。

西汉时期,太守的权力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由于诸侯王势力的崛起,导致地方政府的军政权、分封权全部落入了诸侯王们的手中,诸侯王在地方建立摆脱中央统治的“候国”,极大威胁到了西汉皇权的统治。

后经文帝、景帝、武帝祖孙三代的励精图治,连敲带打,诸侯王们的权力得以削弱,曾经不可一世的诸侯王被极大的削弱,权利归属到中央治下的郡守(太守)

东汉末年,宦官乱政,权臣当道。

先有黄巾军起势,扰乱天下,后有董卓夺政,引得天下诸侯逐鹿中原。

what??诸侯不是变成太守了吗?

太守与诸侯的差距只有“一线之隔”,什么线?王者玩家常说的“兵线”。

天下大乱之时,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力度势必会下降,而拥有一个城市作为资源的太守为了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必然会招兵买马组建军队,从而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比如,素有“白马将军”之称的三国军阀公孙瓒,他的官职就是北平太守;

三国前期吞并四州的袁绍,原本是勃海太守袁绍;

保家卫国的忠臣良相孔融,是北海太守;

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大军阀马腾,是西凉太守;

夺得玉玺,作死称帝的袁术,曾是南阳太守。

所以太守这个官职虽然看上去不大不小,但实际上却掌握着实权,以至于在天下大乱之际各方太守能够摇身一变,成为手握重兵的军阀。

到了隋代,郡为州所取带,太守也被更名为刺史,唐宋时期又变被“知府事”,明清两代则称之为“知府”,到了现代……敢问一句,认识李达康吗?

所以在隋朝以后,太守这个官儿其实就没了!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为什么?

“太守”是封建王朝郡县制下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之前叫“郡守”,汉景帝之后改称“太守”,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域划分也一直有所改变,所以“郡守(太守)在不同时期对应今天的官职也有所不同,下面简单说明一下: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那时候“郡”是比“县”还要低的行政单位,由于中国还未一统,且“郡县制”也还未成形,所以这里就不予讨论。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开始逐渐形成“郡县”两级管理体系。秦国统一后,废除分封,在全国设置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有乡,里,亭三级。所以此时的郡守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秦朝律法规定,“里”才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而“亭”只是治安机构,所以“里”相当于今天的乡镇一级。

西汉建立后,西汉王朝延续了“郡县制”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分封制”,所以西汉就出现了“郡国并行制”,不过王国与郡守的地位相差无几,汉景帝时期,改“郡守”为“太守”,此时的太守依旧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一刺史,用以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类似于监察御史,到了王莽时期,他将州刺史改为“州牧”,将十三州改为九州,并大大提高州牧的职权,使之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所以此时的“州牧”在职权上已经取代“太守”成为类似于今天的省长级别,但由于新朝存在时间很短,所以新朝灭亡后,“州牧”一职随即被取消。

东汉建立后,基本延续了西汉的行政划分,直到东汉灵帝时期,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再次设立“州牧”,使之位居“太守”之上成为一州最高行政长官,所以此时的“州,郡,县”三级就类似于今天的“省,市,县”三级,因而此时的“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级别了。

后来在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度逐渐混乱,天下州郡县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州已经没有可管辖的郡,所以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罢天下诸郡,设立“州县”制,一州长官为刺史,后来隋炀帝又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到了唐朝,又有几次“州”“郡”之间的变换,最终在唐肃宗时期确定为“州县”制,“太守”从此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但成为了“一州最高长官”的别称,例如“刺史”,“知府”。

到了宋朝,行政区划为“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后来又在“府、州、军、监”之上设置“路”,所以此时的“知府”相当于地级市市长级别。

而明清时期全国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因而“知府”依然是地级市市长的级别。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为什么?

太守的职位,应当相当于如今的市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的职务,这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官,也需要带兵打仗的。

很多不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太守”这个词更多是来自于苏轼的那首词:“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实际上,在苏轼的北宋,“太守”早就没有了。真正有“太守”这个职位的是在汉景帝之后直到隋初,而全盛期则在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后,“太守”逐渐失去权力,刺史成为地方官的新职称。

“太守”一职,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而两汉时期的一个郡,与秦朝的三十六郡又有不同。两汉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而每个州下面又分若干个郡和封国。郡的最高主官是太守,封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国相(诸侯王没有治理权,国相是实际上的行政长官)。

因此,两汉的一个郡(或者一个封国)就相当于如今的一个市。太守,自然就相当于市委书记了。但是如今的市委书记没有兵权,不能直接指挥部队。而太守,又被称之为“郡将”,是有权力指挥这个郡的所有国家武装的。

而这也带来一个极坏的后果,就是这些郡将们在天下大乱的时候都拉起一帮武装,从国家官员变成了军阀。是的,这就是黄巾之乱以后的东汉。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为什么?

  一、源起:

太守之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对郡守的尊称。在西汉汉景帝年间正式将郡守改称为“太守”,从此成为中国正式官职名称。

  二、权力演变

汉朝时期太守权力有多大?

  从俸禄看,太守俸禄两千石,与九卿同列。汉朝的三公堪比后世的宰相,九卿堪比各部部长,太守自然相当于封疆大吏。

  从权力看,太守总管一郡行政、财政、司法、军事,可谓万般权力一把抓。最为霸气的,是汉代的太守有权力招募直属于自己的官员。

  汉代郡县中,郡丞、郡尉、长史,都有朝廷任命,但是,郡中的功曹、主簿,则由太守私人招募。所谓主簿,就是办公厅主任,功曹,就是办公厅各司局官员。

  功曹、主簿不对皇帝负责,只对郡太守负责,他们称呼太守为“本朝”“府朝”“郡朝”,就如《三国演义》中,幕僚们称呼领导为主公一般。

  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因为朝廷设立了州牧,并规定凌驾于太守之上,因此太守权力变小了。

  隋唐时期依然还有太守,此时的太守权力变得更小,最主要的是将自行招募官吏的权力废黜,并且削夺了军事权力。此时的太守,大体就如现在的市长一般。

  在唐肃宗年间,全国改郡为州,州长官变为刺史,太守于是退出历史舞台。

  至于宋朝还称呼某某人为太守,只是沿用古称,显得风雅而已。

  三、一句话总结

总之,汉代太守,大体相当于三国的州牧、明清的总督,权力极大,地位颇高,是真正的封疆大吏,省部级大领导。

  三国魏晋之后,太守权力缩小,隋唐与等于市长,权力更小。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为什么?

太守最为一个正式官职,出现在汉朝!汉景帝时期,把郡守更名为太守!而在此此之前,太守是一种对郡守的尊称

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施郡县两级行政划分!郡只属于中央政府,郡守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秦朝时期的郡,应该比今天的省可能要小一点,比地级市要大一点,因此我把秦朝时期郡的级别定义在今天直辖市的级别!

秦朝时期郡守有的职能和权力包括: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此外,秦朝时期的郡守没有太对军事权,军事权在郡尉手中。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秦朝时期的郡守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市最高法院院长以及市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的集合体!

到了汉朝,情况又点不一样。

西汉在秦朝郡县制度的基础上,又有了封国。因此西汉时期是郡县与封国并行,当然,郡的级别和封国是一样的,都属于一级行政区域!而且汉景帝把郡守更名为太守。

整体来说,西汉时期的太守基本上和秦朝的郡守没有多大的区别!

顺便提一下,秦朝的郡尉到了西汉改成了都尉,依旧是执掌该郡的军事权,甚至有的郡干脆只有都尉而没有太守。

东汉和西汉又不一样了,东汉在郡的基础上,又加了州这个更高的行政级别,将天下划分为十三州。州的长官为刺史(东汉末年改为州牧)。

东汉十三州包括: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在东汉前中期,刺史虽然比太守要高一级,但是不能干涉太守的职能,只能监督。而且在东汉时期,太守已经夺取了都尉的军事权!

因此,我把东汉时期的郡类比成现在的计划单列市。太守则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市最高法院院长、市最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市公安局局长、市武装部部长和分军区的军区司令!

到了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越来越多,郡的地盘越来越小,太守是权力也被刺史所夺。到了隋朝,干脆就废除郡这个级别了,太守也不再作为正式官名出现!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为什么?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太守之称始于秦汉时期,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一郡之首长称为郡守,汉代改为太守。

对太守这个职务描述比较清楚的是历史学家钱穆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这是一本极薄的小册子,只有100多页,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标准的大手笔写小文章。钱穆在书中明确指出,当时的地方政府共有郡县两级,汉代有100多个郡,每个郡下辖10—20个左右的县。汉代一郡长官称为太守,太守与中央政府里的九卿平级,薪水都是两千石,太守进京可以担任九卿,九卿到地方可任太守,用今天的话说,都是省部级官员。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

汉代太守的这种地位,我们可以从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看出来。东汉三国期间担任太守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当时袁绍等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成员大多为各郡太守,比如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等,勃海太守袁绍被推为盟主。

从秦汉到唐宋,一郡之首名称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是省部级官员。直到明清时期,州府的长官才成为省的下属,与今天的地级市基本相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