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等了8年?
公元220年,曹操的“倒霉儿子”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称帝,改国号为“大魏”。
同时宣告正统汉室江山,在这一刻彻底结束。
曹丕的称帝之举,无疑激怒了身体中流淌着大汉之血的刘备, 刘备心想:“好个曹丕小儿,我身为皇叔,又和你老爹曹操同辈同分,可你居然越俎代庖,抢在我前面称帝,你算个什么东西!”
于是,公元221年,刘备大骂曹丕的篡汉行为,并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在成都称帝,立国号为“大汉”,呼吁天下百姓联手抗曹。
这样一来,曹魏和蜀汉先后建立帝国政权,而此时的孙权却不为所动,依然当他的吴侯。那么他为何不称帝呢?
孙权称帝名不正言不顺
曹丕称帝的手段非常高明,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曹丕逼迫汉献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退位,并将帝位禅让给曹丕,可以说曹丕的帝位是得到了“官方”认可的。而刘备本身就是皇族后人,称帝也属顺理成章。
反观孙权,孙权既不是汉室血脉,又没有官方认可,“跟风”称帝只会使东吴陷入众矢之的,所以孙权只能暂时放低姿态,等待恰当的时间再考虑称帝。
师出无名,确实很尴尬!
当然了,这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时机不合适!
称帝意味着公然对抗,当时孙权拿了荆州,刘备正一肚子火呢?
特别是关羽之死,让刘备和东吴简直就是不共戴天之仇啊,一直叫嚣着要为兄弟报仇。而那是的蜀汉正值巅峰啊,虽然失去了关羽和荆州,但其之前在汉中击败了曹操,声势滔天。
孙权没有把握能够抵挡刘备,特别是旁边的曹魏还等着坐收渔利呢!
公元222年,伐吴大军兵败夷陵之后,蜀国元气大伤,刘备含恨而死,从此蜀汉政权与东吴政权之间便立下了无法化解的血海深仇。
好在诸葛亮,从中调解,暂时缓和了双方的关系。
这时候也不好称帝啊,诸葛亮之所以有理由联合你,因为你孙权是吴侯,是臣。如果称帝了,他诸葛亮就没法交代了,双方必定再度陷入敌对。
而曹丕,更是师出有名了!
公元223年,曹丕挥师伐吴,誓要收复江东,但占据地利、人和两大优势的东吴大军死守广陵,不识水性且被瘟疫所困的魏军只得退兵。
曹丕伐吴最后以失败告终,曹魏阵营损失惨重,曾经威震江东的大将张辽,因腰部中箭后感染恶疾而死,曹丕也在被东吴将领丁奉追杀时仓皇逃窜,尽失帝王之尊。
孙权前后和蜀汉政权、曹魏政权两大势力结怨,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称帝,必然会同时激怒蜀魏两家,而东吴根本无法抵御蜀、魏的联合进攻(虽然他们两是不可能联合的,但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没有冲突的),孙权贸然称帝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但如果放低姿态只称王不称帝,便能够在受到一方进攻时,拥有向另一方妥协的余地。
所以孙权并不是不能称帝,而是暂时不敢称帝。
“说孙权胆子小,不敢称帝,是不是有些黑孙权?”
但孙权的过度谨慎和战略格局低是三国爱好者们有目共睹的,
蜀、魏两国都有脉络清晰的战略目标,唯有东吴信奉投机主义,看到益州有利可图就和蜀汉撕破脸皮,瞧见合肥兵力空虚就发兵攻打合肥,合肥久攻不下就去打荆州。
犹如狗熊掰棒子一般没有常性,结果打荆州惹了蜀汉,打合肥惹了曹魏,最终导致蜀魏双方都对东吴恨之入骨。 要不是诸葛亮有大局观,始终坚持联孙抗曹,估计两个都得完蛋。
而他最后为何又称帝了呢?
首先着皇帝之位啊,孙权也是很眼馋啊,谁都想过过瘾。
而当时恰逢曹丕驾崩,曹魏内部处于一个虚弱的状态;至于蜀汉,这么些年下来,双方已经建立了坚固联盟关系,属于同一战线。而且这种时候正是北伐的好时机啊,东吴不用担心他们来对付自己。
而且那个时候,汉室正统论已经过时了,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不是很重要。于是孙权就乘机称帝了。
三国时期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等了8年?
简单说,曹丕和刘备都有拿得出手的理由,孙权没有。曹丕登基是汉献帝禅让,刘备则以汉室宗亲自居,都有名份和舆论支撑。相比之下孙权就比较尴尬,他虽割据一方却是汉臣,过早称帝会被人抓住把柄。
而且孙权当时内有山越困扰,外有魏、蜀相逼——先是蜀汉发兵夷陵,而后曹魏陈师长江,也不具备称帝的条件。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立住脚、活下去,凑热闹无异于作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孙权一直力求外部平衡——先向曹魏称臣再与蜀汉修好,始终拉拢两家中的一家以确保三角支撑。这期间他自然也不能称帝,称帝就又掰了。
等山越问题解决差不多了,诸葛亮也开启了北伐之旅,曹魏顾不上蜀汉不敢掰,孙权也就借着“黄龙、凤凰”出现的吉兆大摇大摆地登基了。其实8年来孙权看别人当皇帝也眼馋着呢,不断拿当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而后逆袭的励志故事安慰自己。而且还动了点小心思,在刘备称帝的第二年改了年号,从曹丕的“黄初”和刘备的“章武”中各取一字,改元“黄武”。那意思:别看我这会儿没当皇帝,也时刻准备着呢。
三国时期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等了8年?
谢邀。孙权割据是完全不同于曹操和刘备的存在,曹操力量最强政治上代表中央,刘备据险而守血统上传自汉朝,孙权力量不足且没有任何正当性。他要称帝,必须抓住时机,为了称帝,他等了八年。
曹丕称帝的时候,孙权和刘备因荆州问题反目成仇,战争一触即发。孙权为避免两面作战,向曹丕称臣。后来曹丕果然没有介入夷陵之战。
次年,刘备称帝。这个时候孙权虽然力量强于刘备,心里当然也想称帝,但他不敢,因为刘备准备大举进攻东吴。夷陵之战孙权击败刘备,但孙权仍然不敢称帝,一方面孙刘敌对关系没有破局,另一方面孙权名义上仍是曹丕的臣子,一旦称帝必然会遭致魏国讨伐。
孙权明白,称帝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修复吴蜀同盟关系,二是军事上打击魏国。第一点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之初就已经实现。第二点孙权必须等待机会。
公元228年,这个机会来了。东吴鄱阳太守周舫向魏国大将曹休诈降,曹休中计。东吴与魏国发生石亭之战,大败曹休,此役扭转了魏吴之间攻守之势,魏国很长时间没能组织对吴大规模战事。蜀国也在策应吴国北伐魏国,孙权有很好的内外环境,称帝的时机成熟,次年孙权正式称帝。
三国时期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等了8年?
在公元220年,曹丕强迫汉献帝将皇位让给自己,建立了曹魏王朝。汉献帝退位后不久,刘备就开始谋划称帝,到了公元221年,刘备以大汉皇叔、汉室继承者的身份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王朝。在刘备和曹丕都忙着称帝的时候,江东的孙权并没有着急。不仅没有称帝,其称王的时间也要晚于刘备和曹丕称帝的时间。孙权之所以不急于称帝,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孙权对称帝的需求不大孙权本身就是江东地区的霸主,他的父亲孙坚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就是长沙太守,哥哥孙策在官渡之战之前平定了江东。诸葛亮就曾经说过,孙权家占据江东已经有三代之久,老百姓都愿意跟随他们,已经从观念上接受了孙家在江东的地位,所谓山高皇帝远,孙权就事实上的皇帝。
刘备和曹丕称帝的时候,孙权已经在江东地区扎根20多年,他在江东地区的统治地位是无人能够撼动的。而且孙权在公元221年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年纪轻轻的他不需要急于称帝。
反观刘备和曹丕则不得不需要用称帝来稳定自己的地位。曹丕继承了他父亲曹操的基业,曹操在世的时候,凭借着自己资历、地位、权威和手段,让大臣们都心服口服。而曹丕继承曹操的位置后,一些大将难免会对曹丕有所不服,纵然这些是跟随曹操起家,也不妨碍以老人自居,瞧不上新君。曹丕要想确立自己合法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在政治上更进一步,废帝自立就是他必须要走的一步棋,再者说来,曹魏家族的拥护者们也希望曹丕废帝自立,这样一来,他们就能以开国大臣自居,无论是地位还是财富都能更进一步,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与其给半死不活的刘汉打工,还不如早早拥立曹魏上台。
曹丕废掉汉献帝给了刘备登位的借口,其实曹丕并没有杀死汉献帝,但蜀汉为了为刘备登基找借口,大造舆论,一口咬定曹丕杀了汉献帝,造成汉室断绝的假象,加之刘备的年龄比较大,他不可能像孙权那样继续等待,再等下去说不定哪天就一命呜呼了,奔波一辈子,无论是给自己,还是追随自己多年的臣子们,总要有一个交代。这就好比是创业公司,到了一定程度,纵然创始人不想上市,但也要考虑下属的需要,上市就势在必行了。
在曹丕已经称帝,汉献帝已经被废掉的情况下,刘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称帝的条件。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同样也为了给自己的蜀汉获得一个合法地位,称帝在所难免。
(二)孙权缺乏冠冕堂皇的借口虽说借口不重要,但在那个讲究礼法的年代,多少还是要考虑一些,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孙权纵然想称帝,还是要考虑的。
孙权本身就是江东的实际统治者,不称帝的情况下,孙权不需要找任何理由就能统领江东。但是孙权一旦称帝,就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完美的理由。曹丕称帝是打着汉献帝禅让的旗号,虽然天底下的人都知道汉献帝是被曹丕逼着让位的,但是曹丕毕竟给自己找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毕竟从三代开始,禅让就合理合法的登上历史舞台,既然三代可以,为什么后人不行,从逻辑上说,曹丕的做法并不违规。而刘备本身就是刘邦的后代,汉献帝被废掉之后,作为高祖血脉,大汉皇叔,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称帝,也足以说服人。
而孙权则是找不到任何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称帝,假如孙权姓刘的话,还可以冒充一下刘邦的后代,假如孙权曾经和汉献帝相处过一段时间,也可以打着汉献帝密诏的旗号。可是孙权偏偏既不姓刘,也没有见过汉献帝,这种情况下孙权想要称帝只能像袁术那样自立门户,然后被天下人口诛笔伐,这一点显然是孙权不想看到的。
(三)不称帝好处多多孙权不称帝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当蜀汉进攻孙权的时候,孙权借着自己不称帝的优势向曹魏称臣,请求曹魏出兵援助,虽然这一招意图很明显,行为很下作,但效果还是有的,而孙权名义上成为了曹魏的大臣,实际上却仍然是江东的统治者。孙权的这一策略大大麻痹了曹丕的警惕心,一直到东吴击退蜀汉的进攻,曹丕才反应过来想到攻击东吴。然而这时候的孙权已经准备充分,曹丕的进攻也以失败告终。
所谓进可攻退可守,不称帝,至少在道义上可以占据优势。
和曹丕翻脸之后,东吴和蜀汉再一次结成了同盟。臣服曹魏是因为曹魏取代了刘汉,可以看做正统,与蜀汉结盟,是因为蜀汉继承汉室,是刘汉血脉,两头都说得通。
之后吴蜀两国发动了多次对曹魏的攻击,曹魏也曾经几次南征东吴。到了公元229年的时候,天下的局势已经十分的明朗,这时候的孙权再想要称帝,已经不需要找任何理由了。毕竟天下除了魏国的地盘和蜀国的地盘外,就是孙权的地盘。孙权的地盘比蜀国更大,军队比蜀国更多,他自然不肯一辈子只做一个吴王,所以在公元229年孙权宣布称帝建立了东吴。孙权称帝的过程缓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上不管孙权称帝与否,江东都是孙权的地盘, 只是称帝之后,孙权成为了皇帝而已。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三国时期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等了8年?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这个问题反映了孙权政治头脑成熟,为人圆猾世故的性格。从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来看孙权在曹丕,刘备二人相继称帝的事情来看,孙权在等了曹,刘两人称帝八年后才称帝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妥当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孙权在曹,刘二人称帝八年后才称帝的心理因素:一,曹丕称帝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其父曹操多年征战,经营延续了名存实亡的汉祚,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大半领土,且已得人心。曹操不称帝只是碍于政治情面,他不称帝也是一国之主。曹操死后,曹丕称帝是顺理成章事。刘备一生大志就是匡扶汉室,消灭军阀割据的局面,统一大汉江山。在天下三分的局面后,刘备的主要敌人就是曹魏。在这样的情况孙权敢于曹,刘二人称帝后也称帝,必然招至曹丕和刘备的讨伐,以江东孙权的势力,他怎能抵挡两个集团势力的进攻,肯定是必死无疑的。二,古话说:树大招风,出椽的木头先烂。历史上的陈胜,吴广率先称王,才招至秦朝主力的重点打击,才至最先失败。李渊立杨侑为帝,分散人们的注意才能在群雄纷争中脱颖而出。荀彧反对曹操称王也是这个意思。朱升向朱元璋建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在总结前人成败的基础上得出的名言。孙权在曹丕,刘备称帝后不称帝,这有利于孙刘联盟的关系,更不得罪曹魏政权。从而更好地发展,巩固自已的经济,军事力量。再待天下有变,而相机而动。这些可从三国历史上刘备在失荊州后决心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劝谏刘备:曹丕篡汉是国贼,也是我们的敌人,伐吴是避重就轻,得不尝失。从这些看孙权缓称帝是多么高明政治远见。三,孙权不于曹丕,刘备称帝后也相继帝,孙权同样是东吴的实际统治者,曹丕,刘备他们也干涉不了东吴的内政,更不可能调换东吴的统治者。为了一个名号而引起三方的不快或战争是很值不得的。四,孙权称帝是在刘备早死,曹丕已故后才称帝的,其时的曹睿,刘禅他们已对孙权称帝也没有他们的父辈们对孙权称帝的政治敏感.性了,亦或说是思想开放了一点。据说孙权称帝刘禅还遣使祝贺,如果孙权在刘备在世时称帝,那一定会引发孙,刘,曹的大战。所以孙权在曹,刘二人称帝八年后才称帝是非常适宜的。以上是史事显微镜的观点,欢迎大家评论和关注。
三国时期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等了8年?
首先,你有称帝的理由吗?看看曹丕和刘备是怎么称帝的。曹丕在他老子曹操死后没多久就逼迫天子禅位,自己做起了皇帝(皇帝让给我做的,不能怪我);而刘备呢,是皇族血统,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称帝,有合法的理由;反过来看看孙权,你有什么理由称帝?好吧,那就先抱曹魏的大腿,接受吴王的封号,虽然是王,称帝只是个称谓,暂时先过渡下。
其次,东吴的实力也不是最强的,如果也贸然称帝,曹魏和蜀汉断然不会允许,而且东吴内部的士族,心还是向着汉室,也都认为你孙权还是一个诸侯而已,内部外部的条件都不成熟,他孙权也只好暂时作罢。不过养精蓄锐的东吴更是凭借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分别大败蜀汉和曹魏,实力也渐渐做大了起来,而一心北伐的诸葛亮似乎帮了东吴一把,就在蜀国与曹魏激战正酣,都无暇顾及东吴,而东吴呢,自然笑纳这个机会,于是在等待八年之后,孙权如愿登上帝位,现成真正的三足鼎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