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咱们中学就学过,被称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

这首诗讲的是刘兰芝和丈夫焦仲卿的爱情故事,二人冲破层层阻挠,结为连理,却在刘母阻挠下分道扬镳。

最终以他们夫妻二人先后自杀结局,为情而死。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而这一切的源头其实就在当时焦仲卿过于软弱,向母亲妥协休妻,刘兰芝被迫回家,随后被兄长逼婚,为情而殉!

那么刘兰芝为何会被休?

第一点,焦仲卿在自己母亲和妻子中间没有做好调和作用。

婆婆和媳妇原本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因为有了丈夫,两个女人才有了交集,要想婆婆和媳妇相处的好,焦仲卿作为丈夫的责任是很大的。

他应当让自己的母亲对刘兰芝满意,也应当表明自己爱刘兰芝这个立场,可惜他做的都不够;

除了这一点,焦仲卿在结婚以后,仍然侧重的不是家庭,而是自己的仕途,他经常待在官府中,与妻子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刘兰芝经常因此而悲伤,抱怨丈夫。

正是因为这样,焦仲卿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妻子和母亲相处的是怎样的,根本没有去了解与调和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最后关头,面对母亲的威胁,他选择了妥协,让爱妻去背负这等压力,实在不是一个好丈夫。

所以她最后被休掉,焦仲卿有着非常大的责任。

第二点,焦仲卿的母亲觉得刘兰芝没有孩子,嫌弃她。

当时的刘兰芝和丈夫已经结婚两到三年了,但是刘兰芝并没有孩子,在当时那个封建的时期,也不存在什么先进的技术,来断定没有孩子这个问题到底出在了哪一方,女性低位还是比较低的。

所以一般这样的问题会怪在女性身上,于是丈夫的母亲很大程度上因为没有孩子这个事儿将刘兰芝赶了出来,而且还帮焦仲卿寻觅别的女子,可见,焦仲卿的母亲对于没有孩子这个心结还是挺重的。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

从文中看,刘兰芝美丽善良,忠贞不渝,有情有义,又聪明能干又有教养,深爱丈夫,孝敬婆婆,运用现代社会好媳妇的标准来衡量,都是一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无可挑剔的好媳妇,可焦母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媳妇呢?有以下几个可能:

一、 无子被出说 在古代,休妻讲究“七出”,亦称“七去”。即指女子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者,丈夫或者公婆即可休弃她。即:无子去;不顺父母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古人也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兰芝与焦仲卿“共事二三年”,但未提到他们有孩子。想当年,焦家也曾是“仕宦于台阁”,在当地也属名门望族,可今天面临香火无继的危险,作为唯一长辈的焦母怎能不心急如焚呢?况且“无子被出”在当时的社会也是合理合情合法的,所以,刘兰芝被谴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 俄狄甫斯情结 按照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俄狄甫斯情结理论,焦母驱谴刘兰芝是典型的俄狄甫斯情结-----恋子情绪。文中没有提到焦仲卿的父亲,因此焦父可能早年去世,焦母与仲卿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因此,在这个残缺的家庭中,儿子便扮演了母亲精神上的丈夫角色。儿子爱着母亲,母亲爱着儿子。可这平静一切便因为刘兰芝的到来发生了改变。儿子身边多了一个女人,儿子更多的时间是投进了妻子的怀抱,与妻子卿卿我我,儿子对母亲专一的爱现在有一半给了另一个女人,由两个女人来分享,母亲难免心理孤单,心理不平衡。她让儿子休了刘兰芝,“便可速谴之,谴去慎莫留”,而且答应儿子“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直到儿子要“自挂东南枝”了,她仍然只是说在嘴上,并没有真正的实际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她是打着为儿子另找好媳妇的幌子,达到长期独占儿子之爱的目的。因此便不自觉地迁怒于刘兰芝。说的那些话,也只是给儿子的一点安慰和借口而已。这与美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有着同样的心理。

三、 心理变态说 焦母经常以焦家曾“仕宦于台阁”为荣耀。也许“仕宦于台阁”的就是焦仲卿的父亲、焦母的丈夫。想当年,丈夫官居台阁,官阶不低,自己也因此而“夫荣妇贵”。也曾经是风光一时的官太太。可好景不长,焦父撒手人寰,自己不得不年轻守寡,担负起独自养育儿子的重任,以图来日“子荣母贵”。可等自己将儿子焦仲卿扶养成人后,他也只是当了一个小官吏,焦家家境渐显败落之象。再加上她年轻丧夫,感情寂寞。这样,多年的育儿之苦、家道的败落、感情的无依托、香火无继的危机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他心理扭曲变态。因此,她便以一种病态的心理对待一切,包括自己的儿媳妇刘兰芝。

四、 妒贤嫉能说 从文中可以得知,刘兰芝是知情达理,贤淑聪惠,办事干练。想当年,焦母当官太太时,可能也是聪明能干的,夫荣妇贵嘛!可现在的儿媳妇刘兰芝比自己还能干,自己心中难免有些不服气,妒从中生,她怎能容忍家中有这么一个明显强于自己的女人存在呢?这样下去,自己家长的地位不是岌岌可危了吗?另外,在古代,从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因夫荣。男人在外,顶天立地,为人处世果断干练,女人在内,勤俭持家,温柔贤惠,这样的家庭才是典型的封建美满家庭。,可刘兰芝的性情刚烈、聪明能干、坚强不屈的精神与焦仲卿的唯唯诺诺、软弱驯顺的性格相比,刘兰芝明显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了焦仲卿。一个在家都不能做主的堂堂男子汉,如何置身于错综复杂的官场,也就是说,他的官做的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媳妇的存在,更衬托出了儿子的无能。这样,作为封建家长的焦母怎能容忍家中有这样一个明显强于自己、强于儿子的女人存在呢?

五、 更年期遇上了青春期 从文中可以推断,焦母的年龄大概在50岁左右,正处于妇女更年期。心情烦燥、喜怒无常是妇女更年期的典型特征。而刘兰芝则刚刚20岁左右,又刚结婚,正处于青春冲动期,但丈夫焦仲卿则“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致使刘兰芝“贱妾守空房,想见常日稀。”一个正处青春冲动期的年轻少妇,独守空房的压抑滋味是怎样的!可想而知,这样,两个心情压抑烦燥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发生种种不愉快则在所难免。

六、 人性的觉醒与专制思想的碰撞 在文中,焦母明明白白地讲了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焦母“久怀忿”的正是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然而,所谓“举动自专由”,其实正是刘兰芝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的表现,是生命意识的初步觉醒,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是对个性精神的坚持。刘兰芝不只是才貌双全,更是一个秀外慧中、外柔内刚、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她的聪颖敏锐、她的才华识见、她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她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对美和真的追求、对人性尊严的捍卫等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一定会在平时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种行止见识是让长期生活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的已经完全自觉地接受了诸如“三从四德”“温良恭俭让”“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男权思想的焦母感到陌生和害怕的,特别是当焦母发现自己那个向来温驯听话的儿子也因为刘兰芝而变得似乎不那么听话了,这更使她感到震惊和惶恐。这在当时看来,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如果不将她早早赶出家门,谁知道在她的影响下,这个家里会发生什么伤风败俗、丢人现眼的好事来。弄不好,还会毁了焦家一世英名。还是早点铲除祸根为好!、

其实归根结底,在焦母眼中,刘兰芝这个儿媳并不能带给焦仲卿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对比焦母看中的秦罗敷,那才是儿子仕途上的助力。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刘兰芝婚后二三年不堪忍受沉重的家务,不停息的织锦,达到身体极限的劳累焦母仍不满而向焦仲卿提出,请求他向焦母告白休她回家。这是刘兰芝主动提出的也正合焦母心意。

刘兰芝能干,美丽与丈夫好合而遭焦母嫌弃,有一个过程。古代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明娶的时候焦母满意,不满意以焦母之独断专行不可能成婚。从刘兰芝个人到家庭焦母以前是满意的,至于婚后出现对刘兰芝不满,认为她不知礼,无礼节是诗中焦母之言,她认为她儿子焦仲卿是世家子,刘兰芝出身贫贱。是焦母在与刘兰芝婚后接触中感觉刘兰芝不知礼,无礼节。

为什么这样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汉已衰败,宦官当政,天下大乱,起义时有发生,最著名的是黄巾军起义,后来有三国。焦母认为焦仲卿是大家子,世家子,应该是汉朝传统的贵族家庭,几代为官。而焦仲卿也知礼有识,受世家熏陶。焦仲卿这代,虽父亡贵势落,余荫仍在。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焦母首先取的是刘家之势,刘兰芝家应该是新兴贵族,从其父这一代才当官,而且势正旺。焦母有借势旺子之取。然而,从刘兰芝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学空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嫁人。刘兰芝的所学看来只是家里为其择婿而让其学,刘兰芝也说自小生乡村,自由而野。说明其父为官较晚,或者依赖谁而兴家做官。从其兄得知刘兰芝拒太守婚而怒,刘兰芝也对焦仲卿言及其兄性情暴,都是缺乏世家文化教化有关。其母在刘兰芝被休后,征求刘兰芝对县官提媒意见,包括刘兰芝自求被休,都不是传统贵族应有的行为习惯,是乡村小户人自由行事的习性。

刘兰芝为嫁人而学艺,不是从小学艺,是其家兴起后才重视门当户对,以求匹配。刘兰芝学艺之晚正说明其家发达之事,不是传统贵族。这种为求匹配而让子女现学的技艺与传统世家的浸润,从内在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来也不会一样,会有深浅的反差。而且从前的生活习惯刘兰芝也携带,这点焦母在儿子婚后与刘兰芝相处看不惯,刁难加上想休掉。她想寻城内外有美而贤的人,儿子婚后,她取中的是个人素质。

刘兰芝婚后被休且有县令,太守之子求婚,而且是未婚子。说明刘兰芝家又贵又富又得势。这是刘兰芝婚与被休的因果。

还有一个原因,孔子提倡三纲五常,臣从君,子从父,弟从兄。女在家从父,从兄,出嫁从夫,从子。从焦母当家,其子被迫听母言,说明社会秩序的混乱,女人当家,没有听从儿子。而是儿子听从她,是女权在上,男权在下。这也是刘兰芝被休之因,丈夫无权。

从这也在反映东汉末年社会风气大乱,社会乱象。从一对儿女婚姻的不幸,反映朝廷纲常之乱,汉衰有因。男人主权的时代,女人当政,宦官当政。男权过盛,女权过盛都是极端。

焦母重表面礼节,而刘兰芝虽不俱备,但刘兰芝有芝兰之气,高洁,这是最重要的,具骨子里的贞节,气节。这也是代表刘兰芝家庭新贵有的特征。

刘兰芝被休有传统与新兴的家庭差异与文化区别,新旧差异中有牺牲。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故事中三个人物来自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里写的是刘兰芝劝夫禀母回娘家的情节,语直不婉,雍容不迫。刘兰芝主动去求才符合她倔强自重,秀外慧中的人格特征。

古今制度虽有不同,但无论男女,崇尚自由意识、追求完美爱情的心不会改变,只不过在客观世界面前有的选择妥协,有的选择放弃,有的选择反抗,有的选择周旋。选择取决于性格,黑格尔说“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而作为女人,对待爱情关怀更重于自由意识,更何况是德才全面、精神思想丰富、个性鲜明的刘兰芝,最终的经历使她万念俱灰,无奢无望。同样如黑格尔所言”爱情在女性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到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会像一道光焰被狂风吹熄掉“。

所谓封建时代的道德规范,是男权思想强势主导对阵女性生存资源匮乏,刘兰芝很清楚自己走的是条不归路,事实上,她的主动是对的,从事态后来发展能看出,她迫于重重压力,而违背同焦仲卿的”别离约定“时,焦不言自已懦弱却冷言讥讽她背弃,也只能说明这个男人的狭隘。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两个强势的女人,中间加了一个性格懦弱的男人,这才导致了被休的悲剧的发生。

婆媳矛盾,本来就是家庭矛盾中,最容易导致婚姻破裂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现代社会,这种婆媳大战的戏码,也会经常上演,并且最后导致婚姻破裂的悲剧发生。

大家都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矛盾中,婆媳之间最难相处。本来是不相干的两个女人,突然之间因为一个男人,生活到一起。而且在刘兰芝的那个社会,女人基本的生活圈子就是家庭,两个陌生的女人要朝夕相处,想要双方和谐,性格磨合很重要。

偏偏焦母是个爱找茬的主。

在原诗中,我们知道,焦母处处给刘兰芝找茬。“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焦母为什么要找茬呢?大约是因为丈夫去世早,一个人在家独当一面,家长当惯了,这种人往往性格很强。找茬,是为了宣示自己在家庭里的地位不一般吧。

焦母的强势性格,在原诗里也处处可见。比如,她和自己已经工作,并且还娶了媳妇的儿子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气,都是命令式的,基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即使家里的要休媳妇这样的大事,焦母的说法是“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我已经做出决定,你只要执行就行,这种说话的语气,基本上没有把自己的儿子当做成年人吧?

总之,焦母要对兰芝宣示自己在家的绝对家长地位。

我们再看兰芝,兰芝是个个性强的人

总体上,兰芝是一个聪明,勤劳,当然还很漂亮的女孩。可是兰芝绝对不是一个温柔的媳妇 。她的个性也很鲜明。

我们从原诗中的开篇就可以看出来。

辛苦上班一周的焦仲卿,一下班,就碰到自己的妻子在诉苦,兰芝一开篇说的那么一大堆什么“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这么一大堆,她的目的是给焦仲卿诉苦:我这么优秀,你妈在家还整天故意找茬,这日子没法过了,赶快把我休掉吧

用这种语气说话的妹子,绝对不是个好惹的人。

我们读原文,进一步分析,兰芝和焦母的矛盾到底是什么呢?焦母就说了:“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兰芝也说了: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可见,俩人在为什么有矛盾这件事上,说法是一致的,就是:兰芝不听话。

悲剧,嫁给了一个听妈妈话的男人

命令人惯了的焦母,忍受不了不听话的刘兰芝,能干的兰芝也不受话。

两个强势的女人遇到一起,怎么能不冒火花呢?

本来,这个矛盾也不是不能调和,连接这两个女人的是一个叫“焦仲卿”的男人。

即使是现代社会,婆媳大战,关键也要看夹在中间的丈夫怎样解决处理。然而,令人意遗憾的是,焦仲卿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他能做的,就是听妈妈的话。

焦仲卿本身也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他也一再给刘兰芝安慰,他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个什么人。

到底休不休刘兰芝,决定权在焦仲卿。

要不然焦母就不需要等到儿子回来,让儿子写休书了。休书还是焦仲卿写,才有官方法律效应。

焦仲卿被母亲骂了几句,话都不敢说了,就把休书写了。他根本就没有使用自己的决定权。

小结

一般的把这个悲剧,都归结在那个社会,这也没问题,因为那个社会,就是一个封建家长制。但是,抛开社会制度,每个人物的性格,也决定人物的命运。

焦仲卿的软弱性格,是这场悲剧的推手。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刘兰芝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建安年间,政治动荡,氏族崛起,互相倾轧。小家族焦仲卿不过在太守府任一小吏,其母因看上东邻女,而对媳妇刘兰芝百般虐待,刘兰芝不堪忍受,而毅然决然请求丈夫休了自己。最后,母兄逼迫再嫁,刘兰芝投水而死。焦仲卿随之上吊自杀!

刘兰芝为何不受焦母待见?刘兰芝之死谁要负责?我们之前分别写过文章分析。这里简单说一下。

其一,刘家母兄将刘兰芝当成振兴家族的手段。

从小培养刘兰芝各项技能。先嫁给小家族焦家,再妄图嫁给县令之子,太守之子,一步比一步高。母兄将刘兰芝当个货物一样,奇货可居,让人齿冷。焦母不待见刘兰芝,一个原因就是刘家贪得无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可见刘兰芝嫁给焦家,刘家得了很多好处,却对焦家完全没有帮助。

其二,焦母想强强联合帮助焦仲卿的仕途。

焦仲卿:”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焦母: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焦母谋划已久,焦家做为小家族,邻居也必然地位相当。焦仲卿一介小吏是没有前途的。不靠姻亲帮助,无法再进一步。刘家根本帮不上忙。东邻女家抛出橄榄枝,焦母必然心动。这才是焦母肆意赶走刘兰芝的原因。

其三,焦仲卿自私。

焦仲卿娶了刘兰芝,却常在太守府工作不回家,任凭刘兰芝在家被其母虐待。刘兰芝不堪忍受,向丈夫投诉,丈夫却惧母之威无能为力,反劝刘兰芝回家避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这样懦弱的性格刘兰芝怎能不绝望。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刘兰芝比谁都清楚。一旦回家,将在不可能进来,焦仲卿不懂怎么可能?而就这么自私的性格,在刘兰芝再一次嫁人却又跳出来。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这么酸溜溜冷冰冰的言语,叫心伤若死的刘兰芝还有什么活路?唯有一死尔。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刘兰芝死了。死的决绝。我相信刘兰芝最后的死并不是为了她丈夫。她只是对这个社会和人生绝望了。全世界都在逼迫她。婆婆,母亲,哥哥,还有(前)丈夫,让她怎么活?

焦仲卿也死了。你可以说他践行了对刘兰芝共赴黄泉的诺言。但也可以说是刘兰芝再嫁自杀,使他彻底名誉扫地活不下去。还有身为太守府小吏,阻止破坏太守府公子的婚姻,他的前程彻底毁了,死对于他也是一种解脱。

只能说,《孔雀东南飞》根本不是一出爱情悲剧,而是一出历史悲歌,焦仲卿,你配不上刘兰芝!诸君觉得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