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按照现在的主流说法,当年希特勒进攻苏联是一步臭棋,不仅折戟斯大林格勒,还将自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艰难境地。实属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只不过是站在上帝视角,从结果去倒推,这样并不客观。

如果站在当时希特勒的角度,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形势来看,希特勒进攻苏联,实际上是一出妙棋。

在1993年,俄罗斯上校丹尼洛夫在著名的《奥地利军事杂志》上公布了一份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中央档案馆的战争计划,名为《大雷雨计划》。

其是苏军总参谋部于1941年所完成的一份争霸欧洲的战争计划,其主要矛头就是德国。该文件来。当时苏联方面计划在1941年的7月份进攻德国。而希特勒则是棋先一招,于6月22日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所以,从这里来看,苏德必有一战,希特勒只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招数。而且成效也是非常可观的,苏联军队前期一度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比等着苏联人准备好了打过来要靠谱得多。

当然,即使没有《大雷雨计划》,希特勒进攻苏联也是当时比较好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根据战争情况解读:

1940年,德国集结4523架飞机,18大战斗群,6大航空编队,35艘军舰,将战火燃烧至大洋彼岸的大英帝国,史称“大不列颠之战”。

这场现役持续了一年时间,德国的空天部队在大部分情况下处于被英国皇家空军压着打的局面。

空战没有优势,海军便无法进行登录工作,德国吞并英国的计划毫无进展,正在希特勒焦头烂额之际,苏联不断的骚扰德国后方的“石油仓库”罗马尼亚。

德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战争需要石油,飞机、坦克、战舰都需要石油作为燃料去发动,而罗马尼亚是德国在二战时期首要的石油来源。

苏联和德国之间存在着《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苏联却在德国与英国开战时,不断的骚扰德国的大后方,这让希特勒十分恼怒。

希特勒惧怕苏联会趁机偷袭罗马尼亚,抢占油田,到时候德国将腹背受敌。

“大不列颠现役”失败后,希特勒将战争的矛头直接对准苏联。

希特勒:“其他国都是人造革,只有苏联是真的皮!揍他!”

根据苏德的意识形态来解读

希特勒是一个疯狂的种族主义者,他不仅仇恨犹太人种,还仇恨分布在波兰、南斯拉夫、苏联的“斯拉夫人种”。 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时,疯狂屠杀斯拉夫人,导致斯大林对希特勒的行为极度厌恶。

希特勒不仅憎恨“斯拉夫人”,还厌恶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存在着“种族分歧”、“政治分歧”,所以希特勒打苏联,或是苏联打希特勒是早晚的事。

斯大林:“你杀我族人,我骚扰你油田,欺负你小弟(日),来呀,互相伤害呀!”

根据德国的军事战略来解读

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前,在纳粹会议上,介绍入侵苏联的好处时,是这样说的:

“一但将苏联打垮,我们就能获得西西伯利亚和高加索的石油能源。 英国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英国的希望在于美国和苏联,只要将苏联打垮,就可以最大的减轻日本在关东地区的压力,一旦日本介入欧洲战场,英国将面临毁灭。”

希特勒的战略构想非常明确,进攻苏联是拯救欧洲战场的一步活旗。

在某种角度上来说,苏联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希特勒争霸欧洲的阻碍,攻打苏联是必然的结果。

根据德国的国内情况来解读:

二战前期,德国的海上运输线被英国封锁,德国国内所需要的粮食、物资大部分购买自苏联。

在德英战争期间,苏联向德国提议,用科技来换取物资,希特勒为了稳住苏联,同意了苏联的要求。

此后,希特勒便开始担心起来,如果德国在欧洲和美、英展开决战时,斯大林趁火打劫,用断绝对德物资、原料供应为手段来打击德国的话,德国的处境将非常危险。因此,希特勒为了长久之计,决定出征苏联。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德国为什么要向苏联开战?这两个国家可是一起签过约,一起分过脏的,从外表上看来简直就是臭味相投的一路货色。在二战前,英法等国对德国保持绥靖,最大的希望就是祸水东引,让希特勒将战略进攻的目标指向苏联,而从此坐收渔翁之力,甚至德军入侵波兰之后,不但没有伸出援手,还在西线打起了“奇怪的战争。”可能在当时英法看来,德军入侵波兰就是为进攻苏联做准备,希特勒这一手确实迷惑住了英法,并反手一击将法国打败,并剑指英国。到这里问题来了,希特勒是选择进攻英国,还是进攻苏联呢?希特勒显然是先选择了前者,但是其遭到英国人的迎头一击。

战略动因

“海狮计划”的失败使希特勒认识到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和燃料几乎无法拿下英国。其必须寻找新的战略突破口,这样才会让其继续在国内拥有较高的人气,因为德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无法停下。法国已经解决,英国拿不下来,突破口只有东边的苏联,为此希特勒做了周详的准备。偏偏这时候猪队友意大利出了问题,意大利进攻希腊受挫,德军被迫南下支援。这引起了苏联的警觉,苏联加大了对巴尔干地区的渗透力度。

思想动因

希特勒仇视马克思主义、仇视布尔什维克,虽然仇视,但是却给纳粹党的名字里加上了社会主义、工人,这样的字眼来博取更多的支持。其思想体系当中有一条就是生存空间论,其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理论,将国家有机化,只有更大的空间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大德意志体系必须足够大,那么谁的土地多呢?自然是信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苏联,入侵他理由充分,收益还高。

现实需要

为了征服英国,其必须修建战舰以组成强大登陆舰队,但是德国缺少石油、有色金属、优质铁矿等必要的战略资源,这些东西苏联都具备,进攻苏联也就是最现实的考虑。前文也提到苏联加大了对巴尔干的地区的渗透力度,这直接威胁到了德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地,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避免一旦油田落入苏军之手,德国选择先下手为强。

客观战机

苏联1934年至1938年这四年期间开展了称之为“大清洗”的肃反运动,军队也不能幸免,当中大量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指挥官被处决,希特勒还暗中相助斯大林进行清洗,为其提供所谓苏军高级指挥官通德的证据。苏芬战争苏军的糟糕表现,印证了希特勒关于苏联肃反成果对苏军战斗力影响的判断,更坚定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心,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苏德战争不可避免,即便是德军不率先发动,苏联等到时机成熟也会主动进攻德国,并且苏军还做了相应的部署,诸如“大雷雨计划”。希特勒没有吸取拿破仑征俄的教训,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加之选错了战略的主攻方向,让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及之后发生的库尔斯克战役战役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落败,第三帝国轰然倒塌!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1为希特勒,2为“巴巴罗萨计划”,3为苏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德国在二战时进攻苏联,是他们最大的战略失误。但其实呢,以当时德国所处的环境,它除了进攻苏联,已经别无选择。

因为,最初德国是计划征服英国,但经过几番交战后,德国很快发现,他们想要彻底征服英国,那至少需要把上百个师的兵力、成千上万的坦克、大炮送到英国本土,这样才可能摧毁英国陆军。

但问题是,面对强大的英国海军,面对一海相隔的英国,德国怎么可能把这样大的军事力量,一下投入英国战场呢?如果德国只投入少部分军队到英国本土作战,那这些军队就不是去打仗,而是自杀。而且,德国对英国进行了几轮空中打击,也是损失惨重。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高层很快明白,他们想征服英国,那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么,既然英国已经无法征服,那下一步德国该做什么呢?按照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来看,虽然苏联和德国签订有友好条约,但这种纸面上的东西是随时都可能会被撕毁。

更重要的是,基于德国的角度去看,英国、美国、苏联面对共同的利益,随时有可能实现的联合。如果等他们实现了联合,德国再去行动,那肯定是必败无疑的。

很多人认为德国不应该进攻苏联,通常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那就是只要德国不打苏联,苏联就不会与德国作战。同样,只要日本不攻打美国,美国就不会卷入世界大战。

但真实的情形,显然没有这样简单。因为,基于美国和苏联的利益,它们都不会坐视德国强大。而且,美国和苏联卷入战争是迟早的。因为,随着利害关系加重,美国和苏联即使不派军队,也会把经济手段用得越来越露骨。

比如,日本打美国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对日本实行了禁运。到了这一步,日本不打美国,就只有投降了。不要说别的问题,就是石油的问题,也会让日本很快丧失战斗力。

同样,在欧洲战场,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卷入。但是,美国不断加大对英国的经济支持,并不断在经济上限制德国,还各种支持法国国内的反对力量,那德国又如何巩固已取得的利益?

这样不断发展下去,德国的处境只会更加不利,到时苏联如果趁火打劫,希望修定苏德的某些条约,那德国又该怎么办呢?

从这层意义上看,希特勒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大约就是:与其坐等英、美、苏实现联合,自己坐等失败;还不如趁他们三方没有准备好之前,迅速打破其中一环,到时就算美国卷入战争,也对德国无可奈何。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是德国的最终敌人。战争越拖延下去,德国对原料的依赖就越大,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原料只有苏联能够供应,而苏联直到现在也确实根据签订的条约进行供应。

如果对英战争没完没了地打下去,而美国的军事实力会象希特勒估计的那样,从1943年起充分显示出来,那么,德国就要彻底依赖苏联。这样的前景希特勒是无法忍受的。

1941年1月,希特勒对雷德尔说,如果德国消除了东方的威胁,它就能够在较好的条件下继续对英作战。他认为打败苏联能大大改善日本的处境,并使美国加入对德战争成为十分危险的事。

希特勒为实施这一计划规定了明确的限期。1941年,苏联这个强国应当不再存在。按照希特勒的盘算。那时他背后不仅不会再有敌人,而且不须依赖苏联的施舍也能获得大量原料和农产品:从乌克兰获得小麦,从顿巴斯获得煤炭和矿石,从科拉半岛获得镍,从高加索获得石油,从白俄罗斯获得木材。

随后,先在中东实施大战役,然后,象希特勒期望的那样,借助日本海军的帮助,在美国准备参战之前摧毁英国的实力。

希特勒当时毫不怀疑,要打败苏联只须一次战局就足够了。他对此有坚定的信心,以至在对苏作战开始之前,就规定了1941年秋季,即“实现‘巴巴罗萨’计划后”实施的各次战役的日期。

为此,根据训令,德国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用的兵团,空军应抽出足够兵力在东线支援陆军,以期迅速结束地面战斗,并把敌航空兵对德国东部地区的破坏限制到最小程度。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感谢邀请。

只要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苏联面积太大,一个苏联就像当于欧洲面积的总和,有统一欧洲野心的人,如拿破伦希特勒都欲征服苏联,因为占领除苏联以外的欧洲等于是不完整的统一,所以不管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倾全国之力进攻苏联(俄罗斯),却煞羽而归,导致了统治的垮台。

二是希特勒占领法国国以后,欧洲没被征服的地方只有英国和苏联,攻击英国,希特勒没有能超过大英舰队的强大海军,只能望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兴叹,而不攻苏联就意味着德国几百万武装到牙齿的强大陆军无事可干,希特勒是不会陷入花闲钱养一支无事可干但却异常强大的陆军窘境,而苏联则是希特勒几百万陆军唯一可以有用武之地的地方,所以希特勒必须攻击苏联。

三是意识形态决定了希特勒骨子里便仇恨苏维埃俄国。在希特勒眼里,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败在军事上,却被尤太人在德国背后捅了一刀,导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共产党的创始人马克就是尤太人,而一些尤太人也把共产党当做了尤太人的政党,所以希特勒反尤太人,更反共产主义,他要从欧洲彻底铲除共产主义,所以他必须进攻苏联。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的原因总是复杂的,而一些战略决策的成败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至于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点:1、处于战略被动的无奈选择;2、为获取胜利争夺更多的资源。至于网络上喷德国人无脑什么的,那些仅仅是你站在“上帝视角”知道了德国战败结果后的妄议而已,如果你处于当时德国所处的地位,也许就不会那么想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德国当时所处的尴尬战略位置和无奈选择。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之前,看似当时的德军在欧陆战场上意气风发,然而危险已经距离德国很近。此前,德国的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西线,就是为了击败英国,然而英国一直没有拿下,导致了德国其实在整个西南面都是被封锁状态,到了1941年德国人其实已经发现击败英国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大规模空袭英国迫使其屈服的计划已经失败,美国当时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与盟国签署的《大西洋公约》实际上与德国已经处于敌对状态,大西洋一侧基本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封锁,光靠潜艇偷袭根本无力在整个牌面上扭转乾坤,而英国则能源源不断的获得美国等域外国家的持续输血,靠对峙消耗其实德国是毫无胜算的。大西洋被封锁,而地中海上最重要的三个节点(直布罗陀、马耳他和苏伊士运河)也一直在英国人手里,等于将地中海也完全封锁起来,对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占领区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经济市场饱和的轴心国来说,辉煌背景下的现实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德国在发其海狮计划的同时,也在地中海和北非也发其军事行动,无非就是想在大西洋、地中海或者北非三个区域中打开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生路(其实这时候的德国就像被锁在笼子中的雄鹰,空有尖嘴利爪却拿不到食物)。

这样德国人就抱着装有三条路的锦囊,最佳的生路当然是直接打垮英国,那么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大西洋将畅通无阻,欧洲、地中海、北非也将唾手可得,还可打通地中海通往亚洲的道路。第二条路就是完全控制地中海,将德国欧洲占领区和北非法属殖民地连成一片,然后打通北非与西亚的交通,控制中东。最后一条路就是,打不下英国本土,也无力控制整个地中海,那么就通过北非战场占据苏伊士运河,通过法国、意大利、北非、苏伊士运河将英国势力反包围在地中海伺机消化。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1939年到1941年 ,德军上述三条目标一条也未能实现,看似德国在西线和北非很主动,但是战略主动权却掌握在英国手中,英国利用控制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的关键节点,不仅可以随时攻击德国,还把德国急需的海外战略物资牢牢卡死,德国海军的孱弱和登陆作战能力的不足,根本无法扭转局面,如果继续在西面和英国对峙,简直就是坐以待毙。如果维持现状,进入停战状态,那么德国及占领区内的各种矛盾又将集中爆发,祸起萧墙。所以,最终德国转向东面进攻苏联,或许是无奈中的唯一选择。

其次,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和速战速决战法,需要建立在充足的石油和各种资源供应上,但是因为上文所述的原因,各种资源获取渠道被英国封锁,德国也只能将目光投向苏联这个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的国家。

德国人其实考虑多种西向策略,但是任何西向策略最终都要与苏联发生冲突,且直接进攻苏联最为便利。况且,1939年-1940年刚刚经历苏芬战争的苏联,损失惨重;当时德国向芬兰派遣的大量军事观察员和顾问也反馈回苏军素质低下、战力不高的评价;英美与苏联存在巨大的意识形态之争,也导致德国估计不到后来英美对苏联的巨大支持;总之这一切阴差阳错和显示需求,一起导致了德国发起对苏联的进攻,同时意在夺取苏联丰富的战略资源(乌克兰的粮食、顿巴斯的煤炭、高加索的石油、乌拉尔的金属等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