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当了一辈子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孙嘉淦告老还乡时马车里拉几箱砖头,其实是在维护乾隆皇帝的面子!
当然乾隆皇帝也十分上道,立即派人装了一车黄金送给了孙嘉淦,从此在历史中留下了“君贤臣廉”的美谈。
孙嘉淦作为在大清帝国中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朝的三代老臣,深受皇家的垂青与信任。
自孙嘉淦在康熙朝步入仕途以来,他便是一个直言敢谏,廉洁自重的清官;雍正时期,“冷酷变装男雍正爷”囚禁亲兄弟、制裁亲儿子、打压反对派,可谓手段狠辣!
在雍正爷的冷酷统治下,朝中大臣皆人人自危,可唯有“核爆直男孙嘉淦”依旧我行我素,竟敢直谏雍正爷要“顾及亲情,亲近兄弟”, 若不是雍正爷急需要像孙嘉淦这种性格刚直的“棋子”去推行自己的铁政,恐怕孙嘉淦早就被斩了。
“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乾隆时期,大猪蹄子乾隆爷知人善用,提拔孙嘉淦为“左都御史”,上能弹劾文武百官,下能受理民间冤案,孙嘉淦的才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左都御史”是个肥差,触犯法律的官员和百姓们为了减轻刑法,自然会行贿赂之道,但是孙嘉淦严格执法,铁面无私,俸禄之外一文不收,乾隆爷欣赏孙嘉淦的品质,升任他为主管刑部的“刑部尚书”。
自此之后,孙嘉淦步步高升,乾隆六年官至“湖广总督”, 成为封疆大吏的孙嘉淦依旧不忘初心,一不受贿赂,二不搞贪污,每年除了2万两的养廉银子,和180两的年奉之外分文不取,而且孙嘉淦自掏腰包 为遭受水灾的老百姓修房子,光是修河堤就花了几万两银子。
孙嘉淦退休时,既没有财产,又没有房产地产,眼看就要告老还乡了,自己能带回去的就只有一些衣物和细软。
孙嘉淦思来想去,觉得如果两手空空的告老还乡,一来会被朝中的同僚耻笑。
二来未免显得有些做作,容易留下话柄(大清朝就一个清官?装呢哥们?)
三来…民间会议论乾隆皇帝苛待下属,连三朝元老竟然穷的叮当响,乾隆爷得多小气? 孙嘉淦的脑袋中冒出了一个馊主意,他雇了一辆马车,命令下人将马车中塞满石头……
孙嘉淦出城的那天,他做官时得罪过的政敌们,向乾隆爷举报,说孙嘉淦的马车中装满了金银财宝,
信以为真的乾隆爷立即派出侍卫,骑快马去检查孙嘉淦的马车,侍卫发现马车的箱子里装的都是石头,乾隆爷得知后,十分慷慨的赏赐了孙嘉淦一马车金子,还夸赞孙嘉淦是百官的表率。
孙嘉淦用最笨的方法,巧妙的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不仅赚足了养老钱,还留下了“清官”的美称,可谓是一石二鸟。
某些文章说孙嘉淦是怕老家的乡亲们嘲笑他穷,才将马车中装满石头,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则却缺乏深度,孙嘉淦最恐惧的是乾隆皇帝的看法。
三朝元老荣归故里却没钱养老,民间百姓会怎么议论?乾隆皇帝将如何自处?孙嘉淦是在保全乾隆爷的颜面,并不是给自己装面子。
孙嘉淦当了一辈子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孙嘉淦?这名字听着有点冷,但这人是雍正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出了名的脖子硬,脑袋瓜硬。就那小身子骨瞅见了一个目标,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拿脑袋瓜当探针的用,撞到花岗岩上都不带回头的主。
老话说的好,这人啊无欲则刚,他这人能做到这一点,完全是因为清廉二字。穷的底裤都往当铺里塞,但您想要往他家里送点银子啥的,他一准给您送一大耳光子糊脸上,捎带着一蹶子就把你给踹到大牢里吃牢饭去了。
有了这两点,再碰上一好皇帝,不出名都不成啊!说实话咱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官,既然这问题被老梁碰到了,老梁就给大家伙说道说道。
孙嘉淦这人是俺大山西出生,老父就是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过着家里的米缸一年到头就没有被盛满过的日子,所以他是一边帮衬着家里耕作,一边拿着书本读的书。
康熙五十二年这才中的进士,这人也到了三十岁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孙嘉淦三兄弟,论出身都是进士,一门三进士,在那个惟有读书高的年月里,这就是荣耀啊。
入了体制之内,孙嘉淦在康熙朝这就蹲了差不多有九年的冷板凳,这放到一般人身上,这就快修练到大圆满的境界。也是,这人生能有几个九年可糟蹋的,所以这人蹲的都快废了,也没整出个啥名堂。
这个时候康熙驾崩了,而雍正作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出者,这就蹲到了康熙留下来的龙窝里做了皇帝。
咱都知道雍正这人一辈子扣扣索索的,但雍正却给天下百姓办了不少的实事,把个大清朝拾掇的红红火火,可那帮子官员可就倒了霉了。你敢整个贪污出来,他能把你塞到榨油机里,榨出二两油卖了,在把那窟窿填上的人,而且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人。
按理说这样的人,蹲在龙窝里龇着牙,瞪着满朝的官员,恨不得咬你一口,您就应该是个闭嘴的状态。
可这孙嘉淦这个时候,脑袋瓜不好使,撅着屁股就上了一道折子。说啥呢?对雍正进行了三劝: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呦吼!你这纯粹是吃饱了撑着了吧。咱说停捐纳,就是让雍正把这个捐了钱就能给一官做的事给停了。可当时满清被康熙连年的战事搞的国库都快空了,这捐纳好歹是补窟窿的一个重要手段,这要是停了,朝廷的一大财源可就断了。
接着是罢西兵,这事能停吗?不能啊,虽然每年要给这窟窿塞好多钱,但你不把这窟窿填上,这江山那有个太平的时候。
还有这亲骨肉。要说前两件还算是正常,可这亲骨肉这条,相当于给雍正上辣椒水,揭雍正的伤疤,说你连自家的亲兄弟都这么整,让全天下人看笑话。
我去!这不就是没事撸虎须子穷嘚瑟吗?康熙生那几个儿子,哪个是好相与的,您给他们一个凳子,他们能当梯子使唤的人物,您不把他们按死了,雍正这位子也不用做了,天天和这帮兄弟们耍心眼去吧,这天下的事就只能踹一边去了。
孙嘉淦这折子就是一大耳光子,照着雍正的大脸蛋子就是一家伙,气的雍正撸起袖子想要弄死他:“干啥呀?干啥呀?爷们还没怎么着呢?就嘣出你这么个臭虫。”雍正一瞅还是一个七品的芝麻小官:“全朝堂的大员都没说话,你到是来嘚瑟,显摆是吧!翰林院咋就出你这么个玩意!我让你狂!”
好在雍正的老师朱轼就蹲在一边,一瞅这架势,急忙出来灭火:“孙嘉淦这人就是一狂徒,老狂了!但这人居然有这胆子,老臣很佩服啊!”
雍正又坐回了龙窝里,一琢磨,突然就笑了:“确实狂的没边,这胆量朕也是服了!”
其实说道这里,老梁插一句,雍正刚刚继位,又是对兄弟这呀哪呀的,对于这个孙嘉淦确实不易动刀动枪的,所以孙嘉淦没事,但从这里也就进入了雍正的心坎里喽!
能在皇帝面前拔了根毛下来,还没事。朝堂上一大帮人都佩服他,这不这屁股也离开了坐了快九年的冷板凳,这就蹲到了国子监司业的位置上。
咱说实话,雍正这人特小气,你给他上了辣椒水,他不找回场子他就不是雍正。所以雍正还是用孙嘉淦的一个过失,一蹶子就给踹到了刑部大牢里,让刑部的人收拾收拾。
其实雍正他也没想着要了孙嘉淦的命,就是想着出一口气,吓唬吓唬他,毕竟你拔了老虎的须子,还嘚瑟老半天,这不行啊。
好吧,一家伙下去,一点小事就被整成了一个砍头的罪名。拿着刑部送上来的折子,雍正很高兴,这口气算是出了,捎带着也把孙嘉淦那狂妄的气焰消了消。砍头还是算了,这人他还留着有大用。因为雍正听说这孙嘉淦别的优点没有,就一个——不贪。
得了,这死罪免了,一脚又踹到了大清的银库里,当了个头。
这孙嘉淦到是个识趣的人,一出狱,连家也没回,这就跑到银库当差去了。
没成想,这一家伙下去,满朝堂就有那流言蜚语的流传开了,说啥孙嘉淦这小子“有缩无盈”,就是为了给自己捞点好名声,打个底让自己往高了爬。
这小风吹的就像是真的一样,掌管户部的果亲王坐不住,抬腿就往银库里走。
可到了场地,果亲王看到的是孙嘉淦和一帮子仆役又是记账,又是搬运的,忙的脚后跟都不带落地的。
但果亲王可不会被这表面现象给糊弄了:“拿账本来,咱对一下!”
这一复查下去,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服了!”果亲王伸出了大拇哥。往年这银库差那么百八十两的那算是正常,太正常了,可到了这孙嘉淦的手里,没有一丝一毫的亏欠,大写的服字就贴在了孙嘉淦的脑门上了。
手下有这么能干的能吏,果亲王当然要给雍正推荐一把。
得,这河东盐政的帽子就戴在了孙嘉淦的脑壳上喽。
此后,有些个大臣弹劾孙嘉淦,雍正就当个笑话看,看完了就丢在屁股底下没当回事:“这人就是太直,脑壳硬,不懂的拐弯,只懂拿脑袋撞,得罪的人也够多的!”
要是一般人这么多弹劾,早被雍正给撸了,丢大牢里吃牢饭去了,可孙嘉淦一直都受到雍正无比的信任。
此后调回京里,当了刑部侍郎,还管着吏部一摊子事,也算是对他无限的信任。
题主的事而乾隆继位以后,孙嘉淦虽然不再像雍正朝脑壳那么硬气了,但还是以真正,清廉出名。
到了他卸任之后,孙嘉淦蹲家门口一琢磨,自己这也算是衣锦还乡,可转头瞅瞅,两袖清风啥也没有,这咋整!
于是将当年修顺义城剩下的五千多块用了半拉的转头装了十几个大箱子,气势雄壮的出了北京城的大门走了。
您要知道这孙嘉淦在其位的时候,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要不是雍正护着早完蛋了。所以那些个不明所以的敌人,看到这一幕,这就胡编乱造的整了一段给乾隆听。说实话这要是雍正,根本就不会信这些闲话,但会说一句:“这孙嘉淦是来讨赏的,给咱忙了一辈子,应该的!”几个赏钱一定会有的。
可乾隆一听,脑子就蹦起来了:“拉住他,瞅瞅!”
好吧,这一瞅全是半头砖。
孙嘉淦到是有话说:“咱当官这么多年,除了皇帝他老人家赏的一千两雪花银啥也没有,想着着半头砖丢在地上也可惜了,整回家咱修个窑洞啥的,也不错!呵呵!”
乾隆听了,很惭愧,这不又从内务府拿出五千两白银,替换了这五千块半头砖,让孙嘉淦回家养老。
哎!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孙嘉淦当了一辈子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孙嘉淦是清朝中期有名的大清官,同时也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在乾隆时代他先向皇帝申请告老还乡,结果用驴车拉了很多东西回乡,皇帝以为都是贪污得来的金银珠宝,结构一查发现都是砖头。乾隆为了慰藉这位三朝元老,把这些砖头都换成了金银。
孙嘉淦在康熙末年参加科举,并且考上了一甲第4名的好成绩,当时已经是康熙52年。要说这么好的成绩,孙嘉淦一定是前程似锦,可是孙嘉淦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他长得比较丑。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当官的人的外表是非常看重的。著名的钟馗,虽然考中了状元,但是因为外貌丑陋,所以皇帝不喜欢他,所以导致他含冤而死。
孙嘉淦本来能够进翰林院工作,由于相貌丑陋,最后只能够去户部工作。不过因为他的成绩比较好,所以进的部门还不算差吧。在户部工作的时候,孙嘉欣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从来不搞贪污受贿。所以雍正即位之后听说了他的名声,就开始启用他。他也不负雍正所托,把自己本职的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后来皇帝还升他为户部侍郎,管理整个国库的银子。
后来到了乾隆朝代,孙嘉淦已经年老,并且在乾隆朝代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向乾隆皇帝提出告老还乡。乾隆皇帝开始不肯,还希望他继续为国效力,后来可能考虑到他确实年迈,所以恩准了他告老还乡。孙嘉淦得知之后买了十几个大箱子,并且买了很多驴车,拉着些箱子。有心怀叵测的人,就像皇帝告状说孙嘉淦贪污了很多银两,用这么多驴车去拉。
皇帝也非常恼怒,认为孙嘉淦平时完全是在装清官,实际上却是个贪污腐败的官,所以派人去抓孙嘉淦。后来打开箱子却发现十几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砖头,问孙嘉欣是为什么,孙嘉淦说当时的官员回老家都是带着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细软,因为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如果还没有一点家资的话,恐怕会惹人笑话。乾隆皇帝也被孙嘉淦的行为所感动,所以将他的砖头全部换成金银送他回乡。
在满清时代贪污现象非常普遍,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孙嘉淦的职位比知府级别要高很多,但是他一直都非常的清廉,不贪污腐败,这在整个满清时代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孙嘉淦当了一辈子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个大臣,叫做“孙嘉诚”,此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虽然官位颇高,但家中却很清贫,因此张廷玉去他家看望他时,还对其尤为赞叹。其实,这孙嘉诚只是《雍正王朝》里的一个虚设人物而已,实际上他的人物原型是“孙嘉淦(gan)”。不过虽然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两个人物的性格和做事的风格却大同小异。
在雍正朝的时候,孙嘉淦也是雍正帝最得意的大臣之一。令人“奇怪”的是,在乾隆时期,孙嘉淦告老回乡的时候,却拉了几骡车的砖头,这是为何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孙嘉淦这个人物,大家已好更清楚了解他;
孙嘉淦这个人敢说大实话,并且说起实话来甚至不考虑雍正帝作为皇帝,天下之主的感受。话说来雍正帝继位之后,便开始让大臣们上疏言事。其他大臣因为对这个新上台的皇帝还不是太了解,并且总是听到他的一些负面消息,所以大家都是泛泛而谈,没有捡要紧的说。但是孙嘉淦则不然,他一口气就说了三件事。而雍正刚看到他所说的第一件事,就非常之气愤,孙嘉淦第一件事要求雍正帝要“亲骨肉”。雍正一看自然很生气,因为孙嘉淦现在只是一个七品小官,居然敢大言不惭地谈论自己的家事,这难道不是影射雍正对自己的兄弟们无情吗?
果然,这件事也引得雍正帝龙颜大怒,立即将这道疏给王大臣,并厉声责问翰林院掌院学士:“你们翰林院居然还容得下这样的狂生?”
这掌院学士立马跪倒在地,一个劲的磕头请罪,说:“臣一定严加管束”。但是有人恨,也有人爱。这是大学士朱轼就说了:“此人确实很狂妄,但是臣很佩服他的胆量。”
过了一会儿,雍正看着朱轼大笑道:“朕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胆量!”此刻的雍正是高兴的,因为他刚刚继位,需要的就是这样敢说话,敢说实话的大臣,而不是那些只会一昧的逢迎献媚的小人。最后不但没处罚孙嘉淦,还提升他为国子监司业。
后来孙嘉淦向雍正举荐一人,但是雍正一看觉得此人不行,就说:“此人不行,不能胜任。”接着还责怪孙嘉淦不识真正的人才,胡乱举荐。但是孙嘉淦坚持说道:“这个人是可用之才”。这句话一出可犯了皇帝忌讳,因为这就好像是说:你皇帝看人有问题。所以雍正立马大怒说:“你能保证这个人将来不会因为贪腐而败吗?”
孙嘉淦也不示弱,大声说道:“臣愿意为他连保。”
此话一出,雍正就更为愤怒了,立马把御笔扔在地上,说:“那你给朕写保状。”
孙嘉淦毫不犹豫拿起御笔就要准备写了,这一举动把身边的大学士吓得目瞪口呆,还是旁边的侍卫反应快,立马说道:“孙嘉淦,这笔是你能用的吗?”
孙嘉淦如梦惊醒,赶紧双手托举着御笔,说道:“皇上所用御笔,臣不敢握。”雍正见状也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说:“好你个孙嘉淦,原来你还知道有君父啊!”
后来,有些大臣们便借此事向雍正上折子弹劾孙嘉淦,但是雍正知道,孙嘉淦为人正直,敢说实话,并且此人又是忠心耿耿的,只是有时候说话太冲了。所以雍正把那些弹劾孙嘉淦的折子都给压下来了。孙嘉淦这才免受了责罚。
后来雍正还表扬他说:“孙嘉淦确实够憨的,但他正直,不爱钱。是个好官。”
没过几年,孙嘉淦被雍正提拔为刑部侍郎,兼管吏部。乾隆继位以后,孙嘉淦还上了一份奠定清代极盛的第一疏——《三习一弊疏》。
我们上文也说了,孙嘉淦是为清官,在退休的时候家中依然是清贫如洗。他的家乡是山西兴县,出身贫寒,虽然做了一辈子官,受到两位皇帝的重用,但是却依然没有余财。在告老还乡的前,他想:我这一辈子,清廉为官,没有攒下几个钱,如今也算是荣归故里,如果过于穷酸,遭那些乡绅土豪耻笑不说,最重要的是丢了朝廷的脸。
想了良久,便让仆人悄悄买了十几个大木箱,在夜里的时候亲手将其装的满满的。便大摇大摆的回家了。后来有人举报说孙嘉淦回乡的时候拉了十几箱的财宝,但是到了关口接受检查时,官员一打开木箱就惊呆了,原来里面全是砖头。这件事也立马传到了乾隆耳朵里,乾隆立即下令,让沿途的官员用真财宝将箱子装满。
以上便是孙嘉淦的一些奇闻轶事,其实,此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小小的例举了一两项而已。当然了,我们不仅看到了孙嘉淦的真诚坦率,更看到了雍正帝的开明。
孙嘉淦当了一辈子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孙嘉淦(1683——1753),山西兴县人,1713年中进士,历经康、雍、乾三朝,以为官清廉、心系百姓、敢言直谏而出名,雍正帝评价他:“朕自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孙嘉淦的轶闻典故很多,这里就说说关于他告老还乡时的一段趣事:
乾隆12年(1447),孙嘉淦以年老为由乞求退休,得到皇上恩准后,就着手准备回乡事宜,由于一生清廉,没攒下多少家财,所以装到车上东西显的空空荡荡,孙嘉淦想:“这样一副穷酸样回到故里,会遭到乡绅们耻笑的,同时也会给朝廷丢脸。”于是,他让仆人买来了十几口厚木箱,并亲自往箱里装满砖头,这样辎重就浩浩荡荡启程了。
没想到这事被好事者告到皇帝那里,说孙嘉淦雇了好几辆骡车,光金银珠宝就有几十箱,乾隆一听:“好个孙嘉淦啊!原来徒有虚名,其实也是个贪官”,于是下令关卡仔细捡查。这一查露馅了,哪有什么金银珠宝,全是破砖头。乾隆知道后,命令沿途的官府以真金实银换取箱里的砖头,大臣们不得其解,不知皇上为何如此草率地作决定,乾隆说:“孙嘉淦确实是个清官,装砖头是好面子,不仅保自己的面子,也保了朝廷的面子,我这是要让他真有面子。”大臣们听了后才恍然大悟。
谢谢阅读
孙嘉淦当了一辈子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清朝贤臣孙嘉淦,天下第一数清廉。
为官一生独律已,公家钱财分不占。
清明廉洁得罪人,多次冤枉遭人弹。
幸亏遇到雍正明,仕途坎坷得保全。
告老还乡一身轻,拉了一车半截砖。
君主知晓奖银两,为政清明成美谈。
此例堪为活教材,教育今日众官员。
封建官僚尚能廉,如今治党应更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