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信成名后,不杀给他胯下之辱的人?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大胸怀,不是斤斤计较之人!

当年春秋首霸齐桓公面对曾经要杀他的管仲,以德报之,传成佳话。

当年韩信落魄,受屠夫胯下之辱;功成名就,名列三杰,衣锦还乡之后,同样未曾报复,反尔以德报之,封其官职,为人所称道。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我把原因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点,屠夫的行为并没有给他实际性的打击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从人家的胯下钻过去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古人比今天更加注重气节,有很多名人都因气节而死,但是这种死却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韩信身处乱世,自己已经看到了机会的来临,所以他才不会因为气节做出冲动的事情。

这件事情过去以后,韩信本人并没有留下心理“阴影”,也没有因此产生苦闷的情绪,反而钻研兵书以及勤练武艺,自己的军事能力在这个时候增长迅速

“侮辱”一事的刺激仿佛打开了韩信的“小宇宙”,让他真正的安下心来谋求发展,所以他成名以后不但没有理由报复屠夫,反而应该向对方表示一下心意,而韩信也正是这么做的,他在受封韩王以后,还给屠夫封了个中尉。

第二点,眼界开阔则心胸开阔,封王的韩信已经没必要跟小人计较

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这样侮辱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好好记在心里,将来有机会了再去报复对方。

韩信在加入汉军之前,不排除有普通人的心理,当时为了不生事端而受辱,为的就是将来功成名就以后再找屠夫算账。

不过这时候的韩信还处在乡野村夫的水平,无论是眼界还是格局都不可能跟日后相比。

加入了军队以后,他的官位不断提升,名声也远播天下,这个时候的他跟原来就不是一个人了,闻名天下的大将军自然也有了容纳万物的胸襟,让他再回到村子里找屠夫算账,估计他自己都会觉得“害臊”。

第三点,兵法“惯性”,攻心为上

退一万步讲,即使韩信怀恨在心,想要报复,他也不会采取这种方式!

韩信作为秦汉时期最顶级的军事家之一,对于用兵韬略自有其独到的理解。此人一生打过许多经典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仅全都依靠自身兵力的优势获得,很多情况下是他把心理学完美和战争融合的结果。

对于他来说,打败敌人最根本的方法不是杀掉他,而是让敌人在内心深处彻底折服。他的的敌人经常会受到心理考验,心理崩溃的边缘就是战争失败的时刻。

长时间的征战让他养成了“攻心”的习惯,对于任何人他都想从心理上征服对方。屠夫得知先前的小子已经封王以后,他基本就没给自己预算好的下场。

不过韩信不如“折磨”他的肉体,反而给他封个官做,这样一来屠夫的心就完全“属于”他了。屠夫受到这样的待遇以后,肯定也会大肆的宣传他的大度胸怀,这种效果和收益远比杀了他“实惠”太多。综上所述,他不杀对方报复,一来是没有必要,二来是胸怀宽广,在他到达了这个层面以后,也确实没有必要跟对方算账了,如果他像一般人那样采取报复行为,不但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反而折了自己积攒下来的名望。

为什么韩信成名后,不杀给他胯下之辱的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物心里装的是天下大事、一国重任,看的是几十年几百年国家或世界发展的情况,不是一般人为点蝇头小利而争得脸红脖子粗乃至大动干戈。打个比方,就象为了食物一只老虎和一只老鼠的打算。

韩信雄才大略、心系天下,早年落魄江湖,还喜欢带剑。一个英雄人物浪迹于社会底层,壮志未酬自命不凡但衣食无着困顿不堪,很容易“虎落平原被犬欺”。那天韩信经过那屠夫和他的几个狐朋狗友时,屠夫要韩信从他胯下爬过去,要不就整他。韩信觉得没必要和一个鼠目寸光小人素质的痞子争斗而影响自己的大事,就若无其事地爬过去了。在他耳中,痞子们的笑声就象群狗的叫声。

韩信在项羽那里不被重视,到刘邦那里也不得志,便要逃走。识才的萧何追回韩信,又推荐给刘邦。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帮刘邦打下了天下而位高权重地位显赫,但他根本没有报复那个屠夫的想法。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但他后来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与历史上其它朝代的开国功臣一样,被刘邦支持下的吕后害死,其辉煌的军事成就和悲惨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韩信成名后,不杀给他胯下之辱的人?

传说,韩信手无擒鸡之力,点兵多多益上,早年受胯下之辱,韩信少年还没得志那时,好像小孩一样,好玩,身佩着一把柴长剑,刚遇一酒徒黑汉,看着韩信,小小年纪身佩着柴长剑,以好奇叫韩信胯下过去,韩信年纪虽小,但也没法抵抗,只好胯下过去,后来,韩信得志,掌握兵马大权,前年叫韩信胯下之辱那酒徒黑汉,得知韩信当了兵马大元帅,非常惊怕,如何是好,最后决定难免一死,不如自捆去见韩信射罪,到了韩信军营中,见过大元帅,跪地射罪,韩信问那黑汉,是谁人捆绑你,那黑汉说,是我自己自捆的,当年有眼不识泰山,今天来射罪,只求一死,韩信拔出身佩长剑,朝那黑汉去,黑汉惊呆了,谁知道韩信用长剑从黑汉后面切断绳索,叫那黑汉起来,赐你无罪,黑汉跪天谢地,谢大元师不杀之恩,黑汉言道,我这条命是大元帅赐给的,今后任其使唤,无不听从,万死不辞,从此那黑汉跟随在韩信身边,当了韩信得心人物。生为贵人,量大,宽容,但就没有想到后来,韩信死在呂后之手。

为什么韩信成名后,不杀给他胯下之辱的人?

韩信女友被抢这种狗血剧情,只能是近几年的电视剧编出来的无聊剧情。

韩信的人生本来就是千古传奇,根本不需要这样所谓爱情故事点缀!首先必须明确,韩信没有女朋友,也不可能有什么女朋友。

投军之前的韩信太穷了!流落街头,无依无靠,连饭都吃不上。又没有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才干。只能靠着混吃混喝勉强度日。其实跟叫花子没有多大区别。

哪个姑娘会瞎了眼,喜欢这样好爱懒做的穷汉?当然不可能有了!小姑娘都是少年人心性,都喜欢光鲜亮丽的少年人。

所以史记记载到,是一位年长的老大娘,看韩信可怜,才经常送饭给他吃。老年人心慈面软,看他可怜施舍他饭吃。这才符合人之常情。

总之一句话,韩信穷困潦倒,根本没有女朋友。大家可以想一想,刘邦差不多跟韩信一样穷,但人家好赖还是个亭长,手下还有一大帮兄弟,四十来岁的时候还没娶上老婆,只能跟寡妇厮混。还不是因为穷?韩信比刘邦还穷,所以连女朋友都没有。

第二,韩信为什么放过曾经侮辱自己的人呢?

韩信自己的解释是,那个侮辱自己的人,也是一个勇士,因为当时韩信很可能会杀了他。他敢闹着杀头的危险,侮辱韩信,也算是个勇士。所以不杀他。

这个解释非常牵强。

我想,韩信之所以这样宽容。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博取宽宏大量的好名声。也许,靠着当年不可一世的人,匍匐在脚下战战兢兢,比杀死他更有成就感吧。另一方面,也可能真的没有报复的欲望。因为双方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财富此时是天差地别!在韩信的眼里,对方只不过是卑微的蚂蚁,无足轻重,踩死一只蚂蚁,或者不踩死一只蚂蚁,对韩信来说,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他也不感兴趣。这一点我自己深有感触。我上学的时候,遇到过一些很卑劣的学生,那时候我还想,等我有一天有能力了一定要报复。但是多年过去以后,我们彼此的生活早已完全没有交集,那些学生根本不在我的眼里。我对他们连理会都懒得理会,哪有心情去报复。

还有一种可能,韩信自认为是被辱以后,才立志从军,功成名就。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个恶人,成就了韩信。韩信不杀他,也可能是出于这一层考虑。

为什么韩信成名后,不杀给他胯下之辱的人?

人们都说韩信不杀令其胯下受辱者是因为韩信经过多年的沙场生活,经历的多了站的高了,心胸自然也宽阔无比,自然是不会跟以前与自己有恩怨的一个小人物相计较,但是我的观点却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韩信胯下之辱过程

韩信少年有志,熟读兵法,又是名门之后,虽然有些落魄,但是心中的骄傲却并不比人少一点,因此,韩信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自己与别人不同,所以韩信经常背插一把宝剑行走在集市上,显示自己的不同,展示自己的孤傲。但是有一天,有一个人高马大的屠夫纠集起来一帮人横挡在了韩信面前,对其百般挑衅以及侮辱,原来是这个屠夫是当地的地头蛇,整日看着韩信背着宝剑在自己的地盘上晃晃悠悠一副与众不同孤傲的样子很不顺眼,于是想要给韩信一些教训。

所以,这一幕便发生了,韩信当时毕竟仅仅是十几岁的青年,虽然内心骄傲但是却也没有历经过什么风浪,那见过这等阵势啊,所以韩信很慌,漏出了胆怯,不知如何是好,屠夫见此更加猖狂,对韩信说道:“你不是喜欢背着宝剑吗?我到要看看你的宝剑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用来杀人,今天你要想从这过去就要拔剑并刺我一剑,否则就要从我的胯下转过去”韩信听此内心激起了愤怒,但是最后还是胆怯更胜一筹,挣扎着从屠夫的胯下转了过去,并用他的命没有我的值钱,我要留着命做大事,所以才受此大辱的,并不是我懦弱害怕他,用此来安慰自己,但是我认为韩信受胯下之辱最大的原因就是胆怯。

韩信最后为何不杀令其受胯下之辱之人?

多年之后,韩信再也不是当初的韩信了,韩信此时已经完成了自己心中的抱负,现在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兵仙是齐王。但是韩信地位越高,当年所受的耻辱就越令韩信难以忘怀,成了心中的梗无法过去。韩信可以不在乎这个人,但是却不可以不在乎这件事,但是这件事已经发生了,无法逆转,但是韩信却可以改变他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所以韩信重赏当年的屠夫的原因有二:

一、显示自己的宽容,营造好名声,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贤名,流芳百世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雪恨也是人之常情,而韩信当年受此奇耻大辱,理应前去报仇,但是韩信没有,反而厚待自己曾经的仇人,这便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因此韩信便能贤名在世,流芳百世。

二、告诉天下人我韩信是有梦想的人,当初之所以愿意受此大辱是因为心中的梦想,知道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因为胆怯

这一点才是韩信的核心目的,韩信曾跟身边的人说过:

君子善忍,不以一时之怒把剑自毁,所以寡人不杀此徒。如今此徒已在寡人之手,寡人灭其族又有何难?

大致的意思就是,我当年是因为隐忍而不杀此徒的,我将来是要干大事的人,因为他一个小人物而毁掉自己的前途犯不上,所以我选择了隐忍,而如今我杀他就如同碾死一只蚂蚁,又何必在乎他呢?经过韩信这么一说,相当于给自己完美洗白,自己当初受此侮辱,并不是因为自己胆怯与懦弱,而是因为自己善隐忍,知道自己有大的价值,将来能成大的事业,所以才不跟他一样。韩信说完此话,在经过手下人一传播,韩信善隐忍之名便流传天下了。

我认为这才是韩信的核心目的,彻底的洗去韩信曾经的耻辱,否则韩信也不会回来专门的找到屠夫,还给他官做。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场韩信处心积虑做好充足准备的自我营销。只有这么做自己才会完美洗白,才会有一个完美的韩信,而若是真的一剑将其杀了,那韩信自己早期因为懦弱而受到侮辱就是做实了,这不是韩信想要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为什么韩信成名后,不杀给他胯下之辱的人?

相信大部分看官都很清楚韩信早年受“胯下之辱”的故事,那么当韩信被封为楚王,掌握一国生杀大权之时,却为何没有选择报复,而是把那位让他受辱的少年提拔为“楚中尉”呢?韩信这么做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淮阴侯韩信在微贱之时穷得不是揭不开锅,而是连锅都没有,他常年在别人家“寄食”,比如他曾经在南昌亭长家蹭饭长达数月,后来算是被赶了出来,他也曾经因吃不上饭而在城下钓鱼,得到了好心的漂母长达数十日的接济。正是因为他没有在社会上立足的本领,整天到处蹭吃蹭喝,身边的人当然会讨厌他甚至鄙视他,《史记》中说当时“人多厌之者”,所以,他才会受到“胯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以上就是韩信受“胯下之辱”的记载,我们不能拿韩信之后取得的辉煌成就来夸赞他微贱之时能够“英勇忍辱”,在当时来说,他就是一个非常平凡甚至可以说是懦弱的人,毕竟古往今来没有能力却有雄心壮志的人多了去了,我们对他们的统一评价就是色厉内荏,就是懦弱。

韩信最初投奔了项梁和项羽,都没有受到重用,投奔刘邦之时如果不是遇到了滕公,他早就以一个普通的因犯法而被杀的士兵终结了他的生命(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后来, 在滕公和萧何的推荐之下,韩信的才能才被刘邦以及整个中国历史所承认。也正是在此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早年的韩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吹牛大王”,他是不世出的将才啊!

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韩信辅助刘邦消灭项羽势力之后,因为立下了卓著的功勋而被封为楚王,他终于可以衣锦还乡了。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他先后召见了漂母、南昌亭长以及那个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淮阴市井少年,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报恩与报仇。其中令人意外的就是他当众羞辱了那个曾经给自己管饭长达数月的南昌亭长,说:“公,小人也,为德不卒。”意思是南昌亭长没把好事做到底,咱不禁产生疑问——要求南昌亭长把好事做到底,你韩信是想一辈子在他家里蹭吃蹭喝啊?然而韩信却又赏赐了那个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少年,夸他是个壮士,并表示自己当时因为担心“杀之无名”才甘愿忍辱的。这也不符合逻辑啊:你韩信在南昌亭长家里蹭吃一辈子就可以“有名”了吗?

所以,如果强行抬杠的话,韩信认为南昌亭长的妻子早年把他赶出了家门,没有给他长期饭票,所以南昌亭长是他的仇人。市井少年除了曾经让他受辱之外并没有请他吃饭,但却是是他的恩人。

由此可见,韩信衣锦还乡之后没有杀那个让他受辱的少年,就是奔着名誉来的——被封为楚王,掌握生杀大权的韩信此时如果选择报复,才是真正的“杀之无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