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大将军周亚夫的结局如何?
周亚夫何许人也?西汉名将,太尉周勃之子,以治军善战闻名于史!
西汉七国之乱,三月即平,周亚夫居功至伟,说他挽救了大汉江山也不为过!
事实上,许多朋友应该对这位大将都不陌生,记得中学时期有一篇关于他的文章:
当时周亚夫驻军细柳营,时逢汉文帝前来视察,各营无不迎接,唯有周亚夫的细柳营让
其吃了闭门羹。士兵称,军营之中,只听将令!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其实此人的治兵和为人非常相似,是一个过于重视原则的人,耿直的态度甚至连君主都不能“开绿灯”,虽然这样的人可以办实事,也可以被领导安排重要的任务,但是不懂得事故人情的他,最终落得了非常悲惨的下场。
周亚夫是在狱中绝食而死的,他的罪名可以称得上是“莫须有”,从君主器重的大功臣慢慢变成“眼中钉”,这位将领因他的耿直而失去了性命。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周亚夫战略决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他在这个过程中却得罪了梁王。
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却。当时叛军的战斗力并不比汉军差,而且吴楚骑兵更是天下闻名,所以他在指挥之时就明确的表示不可以正面跟叛军交战,并且跟君主上书请求抛出梁王,让梁王吸引敌人的攻击,自己绕后断了叛军粮道,这样才可以取胜。虽然说后来的战局也跟他预料的一样,但是人家梁王可是被打惨了。
所以梁王从那时开始就跟周亚夫结下了“梁子”。而梁王又是当时太后最宠爱的一个孩子,看到自己儿子这样委屈,太后也不断的给君主施压,他们的君臣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在君臣之间出现间隙以后,周亚夫又卷入了最“敏感”的政治话题-太子之争。立太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利益争斗,而且大臣们也需要考虑君主的想法才能选择阵营,如果贸然“站队”,很可能落不到什么好下场。
可周亚夫对此事的态度就非常不明智了,他几乎不考虑周边的人情因素,以非常强硬的态度反对君主该立太子。不过这时候的景帝已经决心要做这件事,周亚夫不懂得揣摩君主的心意,以至于二人关系降低到冰点。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周亚夫年岁大了以后,其儿子就要提前准备丧葬之事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陪葬品符合自己父亲的身份。
这个孩子给父亲准备了五百套精致铠甲。这件事情被汇报到景帝那里之时,所有跟周亚夫有过节的人都开始了诋毁行动,最终他被以蓄意谋反罪抓到了监牢之中。
行事磊落的周亚夫接受不了这个罪名,竟在狱中绝食五日而亡。
“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从以上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亚夫本人是一个过于正直的人,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说就是情商不高。
这样的人虽然能处理一些事情,但却不是让领导舒心的人,所以他最后能有那样的下场也是很正常的。
汉朝大将军周亚夫的结局如何?
周亚夫是西汉名将,是文、景两朝的重要将领,曾平定八王之乱,官至丞相。
晚年因性格刚硬,常引起景帝的不快,自行辞职,回家后因其子为他准备后事,准备了五百甲盾,有人因此而告他谋反,他为证明自已清白绝食而亡(死于狱中)。
汉朝大将军周亚夫的结局如何?
汉朝名将、太尉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立下赫赫功勋,被提拔为丞相,但周亚夫生性耿直倔强,不懂变通,屡屡在废立太子与外戚封侯事件中与汉景帝刘启作对,导致皇帝对他动了杀心。因为刘启身体不太好,他可不想把这样一个麻烦人物留给他才十六岁的继承人刘彻。
不久,周亚夫真摊上事儿了。他的儿子为表孝心,偷偷买了五百套盔甲,欲为其父的丧葬用品。将军百年之后丧葬不离兵器,本无大错。
问题出在,汉法不许任何人私购兵器,结果事情暴露,汉景帝大喜,于是大笔一挥,将事件的性质升级,由私藏军火罪升级为谋反罪,并命令当地政府立刻将周亚夫一家逮捕,押送长安受审。
但审讯官吏召周亚夫对簿,周亚夫却根本不理他,既不认罪,也不辩解,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这明摆着就是陷害,说话有用么?既然没用,周亚夫还说个屁,无非一死而已。
一个人心理强大与否,与情绪、情感息息相关。恐惧通常让你在心理上成为弱者,但愤怒却可以让你变得更强大。
图:周亚夫陵园大门
所以,你们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不过我劝你们最好要拿出点靠得住的罪证来,否则何以塞天下悠悠之口。
审讯官没有办法,只得将情况如实上报汉景帝,汉景帝得报大怒道:“吾不用之也。“然后将此案移交给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廷尉瑕来审理。
汉景帝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原审讯官太没用,还是换廷尉来亲自处理;另一层意思是说不用顾及周亚夫的身份,皇帝不想再留他了!
廷尉瑕听了,心领神会,乃立刻下令亲自提审周亚夫,以尽早结案,给景帝个交待。周亚夫来到堂上,见到廷尉亲自来了,却仍瞑目不言,满身透着轻蔑之意。廷尉瑕火了,于是一拍桌子,怒问:“君侯欲反邪?”
注意,这不是疑问句,而是质问句。先入为主,不提证据,不问过程,直接认定周亚夫是在谋反。
这句话实在太伤人了。五百副甲楯,区区五百副甲楯,就能造反?天下的笑话!这世上有如此愚蠢的造反者吗?
当初七国之乱,刘濞等人兵力比汉朝雄厚,财力比汉朝富有,这样都没能造反成功。如今诸侯已定,天下已安,周亚夫久经战阵之人,竟会妄想用五百副盔甲起兵去造反?难道他脑袋被驴撞了?
还是那句话,都是借口,都是奇扯无比的借口。真要造反,周亚夫早造了,平七国之乱时,大半个帝国的军队都在他手里。
想到这儿,周亚夫只觉一阵怒火直撞心肺,终于不甘沉默,跳起来大吼道:“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
说完,周亚夫直直的瞪着廷尉瑕,看他如何回答自己义正词严的辩解。
然而,廷尉瑕却只是冷笑,笑的人心里直发毛。
接着,他说出了一句让人倾倒的绝妙名言,一句在中国刑狱史上最肮脏最丑恶最流氓最无耻的名言。
“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好,即便你说你的甲楯不是生前用,而是陪葬用,那么你也是造反!因为你死后到了地下,有这么多甲楯,也肯定是想唆使判官小鬼来人间造反!说你反,你就是反,有一万条理由也是反;活了反,死了也反,你死了都要反,罪过更大!
读史至此,我又忍不住泪流满面呕吐不止了。奇才啊,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气晕包拯、羞死秦桧的千古奇才啊!君这么有才,连阴间的事儿都能洞悉预知、明察秋毫,干脆去做阎王爷好了,做啥廷尉啊,这不大材小用吗?
于是,面对如此震古烁今的创意判词,周亚夫无言了,言了也没用,人与狗是没办法交流的。而从这天开始,他的嘴巴就再也没有张开过,不仅不张嘴说话,甚至也不张嘴吃饭。
于是,整整五天的时间里,周亚夫不吃不喝不说话,任廷尉瑕如何威逼,只是横眉冷对。
自杀的方法有很多种,毫无疑问,绝食是其中最痛苦最难受的一种,奇怪的是,周亚夫为何不选个麻利儿点的死法,干嘛要自己折磨自己呢?
除了宿命之外,只能有一种解释,周亚夫在殉道。既然身为将相列侯都无法与强大的皇权抗衡,那他也只好用他仅存的生命来捍卫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既然是殉道,那就不仅仅是一死而已了,必须得死的华丽悲壮,最好是像一场大型表演一样,时间越长,高潮越久,戏剧性越强,越好。
在黑夜里梦想着光,在心中覆盖悲伤,在悲伤里忍受孤独与痛苦,独守一丝明灭的火种,燃烧生命,燃烧无尽的力量,焚毁一切丑恶与肮脏,这就是殉道者的信仰。
所以,古往今来的殉道者,通常精神力量都无比强大,再暗的夜,再苦的难,都能超越之,旁观之,笑对之。
因为这些折磨,就是殉道的代价,就是理想的代价,周亚夫必须全部承受,直到——死!
终于,第六日,周亚夫大限已至,在呕出一腔碧血之后,血泪满面而死。
汉朝大将军周亚夫的结局如何?
自古庙堂最无情,谁为汉室亚夫怜?地上不反地下反,春风不渡细柳营。__吴文朴
汉朝大将军周亚夫本是“文景之治”时期的大红人,驻军细柳成佳话,平定吴楚七国乱,官至丞相耿直谏,为汉室鞠躬尽瘁,功勋卓著本应受赏赐,然而却吐血而亡,令人扼腕叹息之余,不禁感慨功臣难逃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悲惨结局,那么汉朝大将军周亚夫的结局如何呢?
且随有书君一道看看两朝元老周亚天的最后岁月。
周亚夫先随文帝,后伴景帝,两朝功臣,为汉室江山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周亚夫助景帝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官拜丞相。然而晚年以丞相之责,汉室之兴为己任,直言极谏,得罪了汉景帝、窦太后等当权者,以至不得善终。
首先,周亚夫干涉立储,掣肘皇权惹恼汉景帝,君臣出嫌隙。
彼时汉景帝因欲立皇十子刘彻为太子,要废了太子刘荣,周亚夫为汉朝江山社稷稳定考虑,挺身维护太子利益,以太子刘荣并无大过错,不能轻易废黜,以免伤了国本。
还搬出汉高祖欲立刘如意,也害怕伤了国本,动摇大汉根基而作罢,力阻不废太子。
然而汉宣帝不但没听他的劝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改立刘彻为太子,而汉景帝心中对周亚夫的不识时务,干涉立储,掣肘皇权心有不快,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一点点的瓦解崩离,渐渐地疏离于他。
其次,周亚夫用旧制压制汉景帝封侯拜爵,君臣隔阂渐深。
然而周亚夫却对汉景帝的不满全然不知,对皇上做得不合乎汉朝旧制的行为仍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不久王娡王皇后讨得窦太后欢心,窦太后提议要封她的异父哥哥王信为王侯。汉景帝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这朝堂上谁都没有异议,唯有周亚夫搬出前朝旧制:非刘不王,无军功不王,表示不能封王信为王,这是违反祖宗规矩的行为。
在周亚夫的极力反对下,汉景帝虽十分的不情愿,但是高祖时定下的规矩,汉景帝只好作罢,但是周亚夫的这次直言犯谏,把太后、皇上、皇后、国舅都得罪光了,对于当权者的无视让周亚夫陷入四面楚歌而不自知,汉景帝嘴上虽没说什么,心里却不免十分的恼火,皇帝的话语权岂容丞相多次反击,君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对周亚夫的成见也越来越大。
不久,匈奴和东胡的王徐卢等人前来投降汉朝,汉景帝大喜,要封王徐卢等人为侯爵,以示大汉朝的天威和容人之举。周亚夫的意见却不一致,他认为投降的人没有气节,背叛旧主不值得嘉奖,这是给不守节操的人以机会,将来有臣子不守节操怎么去节制他们。
这君臣政见不同,闹得很不愉快,这次汉景帝再也没给周亚夫面子,立刻封了匈奴和东胡投汉者为侯,这高傲的周亚夫回到家里,觉得汉景帝不听劝谏,居然闹起别扭,装病不上朝。汉景帝早就烦透了周亚夫的唠叨,正好给了他一个台阶下,干脆免了他的丞相之职,让他在家长期休假。
再次,周亚夫桀骜不驯不尽人臣之礼,汉景帝渐生弃用之心。
汉景帝觉得要为儿子刘彻物色辅佐的大臣,为试探周亚夫能否成为辅佐之臣,汉景帝摆了一桌酒席,故意让御厨把一大块肉送到周亚夫身边,居然不给筷子夹,周亚夫也不问过汉景帝,自作主张让管席官送筷子上来。汉景帝似笑非笑道:将军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周亚夫这才觉得自己行为不当,跪地谢罪后快步走出来。汉景帝不禁说:这个不满足的人怎么会甘心辅佐幼主!
这次试探之后,汉景帝对周亚夫更加不放心了,留下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有功之臣,十多岁的刘彻怎么驾驭得了。
君臣离心离德,周亚夫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最后,周亚夫儿子买铠甲、盾牌尽孝成为冤案的借口,周亚夫气死狱中。
周亚夫儿子见父亲年事已高,便开始张罗给父亲准备赔葬品,他觉得父亲戎马一生,必然喜欢铠甲、盾牌,便买了五百付放在家中准备用来日后赔葬,这本是孝义之举,却因为克扣工人工钱,被人告上了御状。
这本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然而却被借题发挥,定性为谋反,周亚夫父子一同被抓,抓捕时,周亚夫本欲自杀以证自己清白,但为了亲人和族人不受连累,还是束手就擒。
廷尉审讯时,周亚夫认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只有一句话:我无罪!景帝得知,气愤异常,决定对周亚夫严办,便交给廷尉严加审理。
廷尉以谋反罪强加于周亚夫身上,周亚夫质问:“我侍奉文帝,击溃匈奴,平定七国之乱,对汉忠心耿耿,何来谋反,我买的是赔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廷尉受景帝暗示欲办他重罪,厉声道:
“你在世上不敢反,还想死了到地下去谋反?这铠甲盾牌都准备好了,这便是铁证。”
周亚夫气得眼睛翻白,顿首捶胸,一句话说不出来。廷尉见他不招,便用上了严厉的酷刑,可怜年近花甲的周亚夫,曾披坚持锐征战沙场,如今却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全身没一块好肉。
周亚夫越想越气,自己为大汉鞠躬尽瘁,时刻以汉朝兴旺为己任,却受此屈辱,疼痛能忍受,可心里的委屈愤慨如潮水般涌来,实在是心寒如冰窖,觉得受此冤屈,生不如死!于是送来的饭菜,他一口也不吃,水一口也不喝,连狱卒见了都好言相劝,周亚夫谢绝了狱卒的好意,一心求死。
绝食的第五天,周亚夫终于熬不住了,气息奄奄,那日廷尉又来提审,蛮横地冲周亚夫道:“你这反贼,别在这装死,买五百付铠甲盾牌谋反已铁证如山,休想装死蒙混过关!”周亚夫怒火中烧,用手一指廷尉,却张口无语,脸胀得通红,突然一口鲜血从嘴中喷涌而出,直喷向廷尉脸上,一股血腥味醺得廷尉倒退了几步,再看周亚夫已气若游丝,手渐渐地下垂,扑通一声,倒地而亡。一代忠臣功臣就此谢幕,享年56岁。
周亚夫一生虽为大汉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夫,然而干涉皇家立储而不顾景帝心情,用旧制压制景帝的封侯拜爵权限又不顾景帝颜面,罢相后仍不知进退。
一味以功臣自居,毫无政治敏锐性,儿子的尽孝之举给他英雄幕年一个背叛大汉天子的借口,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在狱中含冤而死,实在是让人痛彻心扉,深感遗憾,令人惋惜!
自古皇权与相权之争,终以相权让道皇权为结局,周亚夫身为丞相,说话办事却一根直杆插到底,不懂圆滑处事,不知进退,不计后果,再加上功高盖主,目无皇权,目空一切,汉景帝为给少主刘彻一个固若金汤的基业,除掉周亚夫是迟早的事。
所以作为功臣的周亚夫不懂功成身退,一味地耿直公正,终是难逃敌国破,良臣亡的厄运,可怜一代功勋之臣,终成了皇室承继的炮灰!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汉朝大将军周亚夫的结局如何?
结局是在狱中绝食而死。至于原因,主要是周亚夫的性格过于刚硬,得罪了梁孝王、窦太后、景帝。下面分开来说。
得罪梁孝王:七国之乱时,梁国被吴楚集火攻击,梁孝王数次请求周亚夫支援,可周亚夫要的就是让他在前面顶火,自己好去断反王粮道。梁孝王自然怀恨在心,所以“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得罪窦太后: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景帝找周亚夫商议。周亚夫坚决不同意,直接搬出刘邦的话来:“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景帝本来也不想封王信为侯,便借坡下驴。得罪窦太后的却变成了周亚夫。
得罪景帝:景帝想要废掉太子刘荣,周亚夫坚决反对,“景帝由此疏之”。后来,有五位匈奴将领向汉朝投降,景帝想封他们为侯,目地是想使更多匈奴将领归降。可周亚夫又不同意了,说:“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不听,封五人为侯。周亚夫就装病,搞冷对抗,景帝早就烦他,趁机免了他的丞相职务。
当然,鉴于周亚夫的能力,景帝还是给了他一次机会。他召周亚夫吃饭,却只端了一大块肉给他,这肉既没切细,又不给他筷子。景帝的意思,是要周亚夫服软,可他倒好,直接找管宴席的人要筷子。景帝便笑着说:“此不足君所乎?”景帝虽然是笑着说的,积压在心里的火却已经发起来了,所以在周亚夫谢罪离去后说道:“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言下之意,就是决定要收拾周亚夫了,只缺少一个借口。
偏偏这个时候,周亚夫的儿子周阳买了五百副盔甲,预备给他父亲将来陪葬用。买卖盔甲在当时是犯法的。周阳又没给足搬运的工人工钱,工人一怒,直接上告,说他买卖违禁品,要谋反,并“事连污亚夫”。景帝一听,借口来了,便把周亚夫下了廷尉狱。周亚夫受不了刀笔之吏的侮辱,“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汉朝大将军周亚夫的结局如何?
汉朝大将军周亚夫本是“文景之治”时期的大红人,驻军细柳成佳话,平定吴楚七国乱,官至丞相耿直谏,为汉室鞠躬尽瘁,功勋卓著本应受赏赐,然而却吐血而亡,令人扼腕叹息之余,不禁感慨功臣难逃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悲惨结局。
周亚夫先随文帝,后伴景帝,两朝功臣,为汉室江山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周亚夫助景帝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官拜丞相。然而晚年以丞相之责,汉室之兴为己任,直言极谏,得罪了汉景帝、窦太后等当权者,以至不得善终。
周亚夫干涉立储,掣肘皇权惹恼汉景帝,君臣出嫌隙。彼时汉景帝因欲立皇十子刘彻为太子,要废了太子刘荣,周亚夫为汉朝江山社稷稳定考虑,挺身维护太子利益,以太子刘荣并无大过错,不能轻易废黜,以免伤了国本。还搬出汉高祖欲立刘如意,也害怕伤了国本,动摇大汉根基而作罢,力阻不废太子。然而汉宣帝不但没听他的劝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改立刘彻为太子,而汉景帝心中对周亚夫的不识时务,干涉立储,掣肘皇权心有不快,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一点点的瓦解崩离,渐渐地疏离于他。
周亚夫用旧制压制汉景帝封侯拜爵,君臣隔阂渐深。然而周亚夫却对汉景帝的不满全然不知,对皇上做得不合乎汉朝旧制的行为仍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久王娡王皇后讨得窦太后欢心,窦太后提议要封她的异父哥哥王信为王侯。汉景帝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这朝堂上谁都没有异议,唯有周亚夫搬出前朝旧制:非刘不王,无军功不王,表示不能封王信为王,这是违反祖宗规矩的行为。
在周亚夫的极力反对下,汉景帝虽十分的不情愿,但是高祖时定下的规矩,汉景帝只好作罢,但是周亚夫的这次直言犯谏,把太后、皇上、皇后、国舅都得罪光了,对于当权者的无视让周亚夫陷入四面楚歌而不自知,汉景帝嘴上虽没说什么,心里却不免十分的恼火,皇帝的话语权岂容丞相多次反击,君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对周亚夫的成见也越来越大。
不久,匈奴和东胡的王徐卢等人前来投降汉朝,汉景帝大喜,要封王徐卢等人为侯爵,以示大汉朝的天威和容人之举。周亚夫的意见却不一致,他认为投降的人没有气节,背叛旧主不值得嘉奖,这是给不守节操的人以机会,将来有臣子不守节操怎么去节制他们。
这君臣政见不同,闹得很不愉快,这次汉景帝再也没给周亚夫面子,立刻封了匈奴和东胡投汉者为侯,这高傲的周亚夫回到家里,觉得汉景帝不听劝谏,居然闹起别扭,装病不上朝。汉景帝早就烦透了周亚夫的唠叨,正好给了他一个台阶下,干脆免了他的丞相之职,让他在家长期休假。
周亚夫桀骜不驯不尽人臣之礼,汉景帝渐生弃用之心汉景帝觉得要为儿子刘彻物色辅佐的大臣,为试探周亚夫能否成为辅佐之臣,汉景帝摆了一桌酒席,故意让御厨把一大块肉送到周亚夫身边,居然不给筷子夹,周亚夫也不问过汉景帝,自作主张让管席官送筷子上来。汉景帝似笑非笑道:将军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周亚夫这才觉得自己行为不当,跪地谢罪后快步走出来。汉景帝不禁说:这个不满足的人怎么会甘心辅佐幼主!这次试探之后,汉景帝对周亚夫更加不放心了,留下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有功之臣,十多岁的刘彻怎么驾驭得了。君臣离心离德,周亚夫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周亚夫儿子买铠甲、盾牌尽孝成为冤案的借口,周亚夫气死狱中周亚夫儿子见父亲年事已高,便开始张罗给父亲准备赔葬品,他觉得父亲戎马一生,必然喜欢铠甲、盾牌,便买了五百付放在家中准备用来日后赔葬,这本是孝义之举,却因为克扣工人工钱,被人告上了御状。这本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然而却被借题发挥,定性为谋反,周亚夫父子一同被抓,抓捕时,周亚夫本欲自杀以证自己清白,但为了亲人和族人不受连累,还是束手就擒。
廷尉审讯时,周亚夫认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只有一句话:我无罪!景帝得知,气愤异常,决定对周亚夫严办,便交给廷尉严加审理。
廷尉以谋反罪强加于周亚夫身上,周亚夫质问:“我侍奉文帝,击溃匈奴,平定七国之乱,对汉忠心耿耿,何来谋反,我买的是赔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廷尉受景帝暗示欲办他重罪,厉声道:
“你在世上不敢反,还想死了到地下去谋反?这铠甲盾牌都准备好了,这便是铁证。”
周亚夫气得眼睛翻白,顿首捶胸,一句话说不出来。廷尉见他不招,便用上了严厉的酷刑,可怜年近花甲的周亚夫,曾披坚持锐征战沙场,如今却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全身没一块好肉。
周亚夫越想越气,自己为大汉鞠躬尽瘁,时刻以汉朝兴旺为己任,却受此屈辱,疼痛能忍受,可心里的委屈愤慨如潮水般涌来,实在是心寒如冰窖,觉得受此冤屈,生不如死!于是送来的饭菜,他一口也不吃,水一口也不喝,连狱卒见了都好言相劝,周亚夫谢绝了狱卒的好意,一心求死。
绝食的第五天,周亚夫终于熬不住了,气息奄奄,那日廷尉又来提审,蛮横地冲周亚夫道:“你这反贼,别在这装死,买五百付铠甲盾牌谋反已铁证如山,休想装死蒙混过关!”周亚夫怒火中烧,用手一指廷尉,却张口无语,脸胀得通红,突然一口鲜血从嘴中喷涌而出,直喷向廷尉脸上,一股血腥味醺得廷尉倒退了几步,再看周亚夫已气若游丝,手渐渐地下垂,扑通一声,倒地而亡。一代忠臣功臣就此谢幕,享年56岁。
以功臣自居,最终难逃炮灰命运周亚夫一生虽为大汉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夫,然而干涉皇家立储而不顾景帝心情,用旧制压制景帝的封侯拜爵权限又不顾景帝颜面,罢相后仍不知进退。
一味以功臣自居,毫无政治敏锐性,儿子的尽孝之举给他英雄幕年一个背叛大汉天子的借口,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在狱中含冤而死,实在是让人痛彻心扉,深感遗憾,令人惋惜!
自古皇权与相权之争,终以相权让道皇权为结局,周亚夫身为丞相,说话办事却一根直杆插到底,不懂圆滑处事,不知进退,不计后果,再加上功高盖主,目无皇权,目空一切,汉景帝为给少主刘彻一个固若金汤的基业,除掉周亚夫是迟早的事。
所以作为功臣的周亚夫不懂功成身退,一味地耿直公正,终是难逃敌国破,良臣亡的厄运,可怜一代功勋之臣,终成了皇室承继的炮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