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位传给了其弟赵匡义?

在历史上,获得帝王之位一般都是通过长子承袭皇位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父死子继”。

如果出现膝下没有孩子或者是孩子年龄太小才会考虑其他的人选,这才有了所谓的“兄终弟及”。

而关于“兄终弟及”,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宋代赵氏两兄弟,一前一后成为宋朝的皇帝,当时赵匡胤获得先机,得到帝位,是为宋太祖。其死后皇位由弟弟赵光义继承,是为宋太宗。

不过当时赵匡胤是有儿子的,而且还不少,有四个。虽然长子和三子早亡,但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可都是活得好好的。至于皇子年幼,担心主少国疑,那也不靠谱。当时年纪的最小的赵德芳也快成年了。

再加上“烛影斧声”之类的千古谜,对于赵光义如何得位,历史上颇有争议。

所以咱们分析得基于两个角度:

第一,赵光义这个皇位来路不正,是他从哥哥手里夺来的,赵匡胤根本没有传位给他,属于篡位。所以题目所问的就不成立了。

第二,赵光义这个皇位确实是赵匡胤主动传给他的,那么后继有人得赵匡胤为何会选择自己的兄弟,而不是儿子呢?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宋史有言,在赵匡胤登上帝位之后,他的母亲曾经将他兄弟二人叫到一起,希望他能够在未来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赵匡义也曾经以窦太后让自己的小儿子承袭哥哥皇位的例子暗示母亲自己对于皇位的渴望。

这也暗示赵匡义早就有称帝的野心,只是在后来才慢慢表现出来,这样,赵匡胤为了顺应母亲的心意,为了让自己的帝位更加稳固,便传位于赵匡义;历史上记载的金匮之盟,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解释:

“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第二,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很大的原因是在哥哥在战场上奋力厮杀的时候,赵匡义去拉拢各方人脉,稳定人心,才有了后来愿意追随赵匡胤的忠义之军。

也正是因为赵匡义的重要作用,才让赵匡胤身怀感激,认为获得帝位本身就有弟弟的一份功劳,再加上赵匡义手握重兵,权力甚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匡胤只能将帝位传于他。

第三,赵匡胤作为皇帝,他深知为了获得帝位会经历多少的迫害和困难,他并不想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经历这种过程,他也知道赵匡义有想要称帝的心,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子,他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赵匡义也是一位明智父亲的选择。

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当时并没有有意培养自己儿子为太子的想法,而是在很多大臣面前称赞赵匡义有王者之气,而后来,赵匡义获得帝位之后,确实没有杀害赵匡胤的儿子,并让他的儿子承袭帝位。

为什么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位传给了其弟赵匡义?

历史上除了商朝有“兄终弟及”的传统外,一直都沿袭着“父死子继”的传统,尤其是尊奉嫡长子继承是为大统。可宋朝开国之初,却上演了一出已经谢幕许久的兄终弟及的戏码,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享年仅五十岁,之后弟弟赵光义继位。

《宋史》记载赵匡胤长得很高,“容貌雄伟,气度豁如” ,文治武功都非常出众,按说这样的人,应该身体素质非常好,突然驾崩,令人费解,此乃第一。第二那时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已经成年,完全可以继承大统,为什么要让弟弟赵光义继位?

烛光斧影,兄弟相残?

公元976年,即开宝九年十月,太祖病重,宋皇后派亲信宦官王继恩召见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谁知王继恩把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召进了宫。当时宋皇后问王继恩:“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来了。

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随后宋太祖去世,“斧声烛影”遂成了千古疑案。

什么是柱斧?应是礼器玉斧之类。《朱子语类》说:“祖宗时,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头子在轿前。”

之后赵光义即帝位,赵光义究竟有没有弑兄夺位的向来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热点。

一直以来,许多学者考据赵匡胤其实是想传位于小儿子德芳的。为什么是小儿子呢?

这里先捋捋

赵匡胤算是子嗣稀薄,一生就四个儿子:赵德秀 、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德秀和德林早亡,只留下德昭和德芳。

德昭是赵匡胤还是节度使时的结发妻子会稽郡夫人所生,夫人早亡,后被追封为孝惠贺皇后,德昭按说应该算是嫡子。德芳是谁所生《宋史》没有确切记载。

按说德昭是嫡子又年龄居长,又是赵匡胤的发妻所生,应该是德昭继位更合适些。可是赵匡胤病重之时,宋皇后为何要召见小儿子赵德芳?显然是出于赵匡胤的授意。

那赵匡胤的用意何在?有专家推测是因为宋皇后。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十七岁被封为皇后,侍奉赵匡胤很恭敬,也很得赵匡胤宠爱,宋皇后进宫时,那时德昭比继母皇后还大七岁,已经二十四了,并已出宫别居。而德芳才十岁,宋皇后对他有抚育之恩,在感情上要比德昭更亲近些。

杀侄灭弟,夺位心虚?

放着太祖年长的儿子不继位,跑出哥弟弟抢班夺权,赵光义的皇位做的,在当时估计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赵光义大权在握,谁又敢多说什么?

之后恰巧发生了一件事,却结结实实的反映出了人们的真实想法。

公元前979年七月,赵光义亲帅大军攻打辽燕京,在高粱河战役中,赵光义中剑受伤,下落不明仅一天,军中就有将领欲立随军出征的太祖之子德昭。在当时观念里,人们依旧觉得德昭该继承皇位。

此事之后,德昭为赵光义所不容,被迫自刎而死。

《宋史.宗室一》记载: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

开宝六年,德芳也死了,年才二十三岁。

赵匡胤有五个兄弟,两个早亡,除了赵光义,还有魏王廷美,本名光美,后也被有人告发“有阴谋将窃发”,后贬到房州,不久去世,年三十八。

一个弟弟,两个侄子,年纪轻轻就相继去世,在后人看来绝非偶然,分明是赵光义在清除篡位后的存在的障碍,之后他的子孙得以顺理成章的继位,延嗣绵延!

为什么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位传给了其弟赵匡义?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在这个过程中,其弟赵光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任用,可谓位高权重。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次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这就是历史上悬疑的“烛光斧影”。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宋史》记载,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临终时,劝说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理由是吸取后周皇帝年幼失国的教训,并召赵普记录遗言。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名为"金匮之盟”。

杜太后病逝时,赵匡胤年34岁,说这时杜太后就担心赵匡胤驾崩后即位皇帝年幼失国太过牵强。赵匡胤生四子,两子早夭。赵匡胤驾崩时,次子德昭,年25岁、四子德芳,年17岁,都非年幼。

所以,赵匡胤不是不把皇位传于儿子,自愿传于其弟。而是其正值壮年,没有培养好皇子的能力与势力,对自己驾崩后皇位继承没有很好的进行布局和安排。而其弟晋王赵光义,觊觎皇位、弑君夺位。

为什么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位传给了其弟赵匡义?

导语:赵匡胤盛年而死,并且死得不明不白,所以,不是赵匡胤不传位给儿子,而是赵匡胤突然离奇死亡,无法左右局势了。

赵匡胤(公元927——976年),宋朝的开国皇帝,历史上著名的宋太祖。

赵匡胤原是后周的将领,受到周世宗柴荣的提拔重用,逐渐在军队中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势力集团。在周世宗柴荣不幸因病而英年早逝之后,赵匡胤一手导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闹剧,发动了陈桥驿兵变,从孤儿寡母的手中夺取了后周的天下,建立了北宋王朝。

正是因为赵匡胤得位不正,心中有鬼;所以他一直都对军队将领极为防范。最后,他想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手握重兵的大将们的兵权,赏赐给将领们大量财物作为补偿。

在杯酒释兵权以后,赵匡胤采取了以文制武的政策,把军队的领导权收归中央政府。他对武将们的防范极其周密,唯恐自己干过的坏事,被将领们复制出来。

赵匡胤千算万算,自以为得计,认为自己采取的防范措施已经万无一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赵匡胤却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

赵匡义不愧是赵匡胤的亲兄弟,他和赵匡胤一样,野心勃勃,而且赵匡义比他的哥哥更不要脸。他在赵匡胤还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抢夺皇位了。

于是,在“烛影斧声”中,赵匡胤离奇死亡,赵匡义怪异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几年之后,赵匡义与自己以前的政敌赵普一起,共同演绎了“金匮之盟”,竟然说是自己的老娘让哥哥赵匡胤发过毒誓,要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匡义。说得好像北宋的江山是他老娘从后周窃取过来的,想给谁就给谁。

不管怎样,赵匡义解决了自己得位不正的问题。于是,赵匡胤的儿子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结语:赵匡胤肯定是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的。只不过他被人暗算,离奇死亡,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了。

为什么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位传给了其弟赵匡义?

有这么一个问题,赵匡胤的儿子已经成年,可为什么赵匡胤不传位给自己的成年儿子,而选择传位给兄弟赵光义呢?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一个误会,也就是实际上,赵匡胤直到去世,都没有明确说过要传位给弟弟。当然了,他也没有明确说明要传位给儿子。实际上,赵匡胤并没有立太子。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普遍的说法是,这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要求的。

杜太后认为,君王年幼是引起五代乱世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大宋王朝走上五代十国那样的老路,出现王朝短命的悲剧。所以,杜太后希望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君王年幼的情况,自然也就能够避免大宋覆灭的悲剧了。

这个说法究竟对还是不对?历史上已经讨论了一千多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认为对的,是因为杜太后说得有一些道理。认为不对,是因为这违背了“嫡长子制”的传统,而且很像是赵普和赵光义的一场合谋目的是为了证明赵光义得位的正确性。

不过,咱们今天抛开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会发现,赵匡胤让赵光义掌权是必然选择,但是并不表明就要把皇位传给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桥兵变的发起,固然是士兵哗变的结果。但是,无论是怎么哗变,总得有个人在幕后组织,没有人组织,这个政变也发动不起来。按照各种史料的记载和分析,不少学者认为,这场政变的组织者,多半是赵光义。至于赵光义是否提前给赵匡胤说过这个事儿,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赵光义组织这个事情,可能性确实是最大的。

既然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是组织者之一,他理所当然就应该获得红利。因此,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把赵光义放在国家二号人物的位置上,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不能说赵匡胤把赵光义放在二号位置上,就是培养他当接班人。除了因为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组织者,他应该获得红利以外,赵匡胤也必须用赵光义。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自然需要有人辅佐他。赵匡胤的义社兄弟,当然可以辅佐赵匡胤。但这些人是让赵匡胤不放心的,因为五代时期,皇帝被身边的亲信推翻的事情经常发生,赵匡胤当然得提防他的义社兄弟们。

那么事后,唯一让赵匡胤放心的,就是来自于家族的支持。而且,必须有来自于家族的支持,赵氏家族的家天下才会更稳固。

五代时期,就曾多次出现,因为家族无人,因此权力被夺去的情况。比如,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的一家老小被杀光后,郭威甚至找不到继承人,只好让干儿子柴荣来继承皇位。然而柴荣的家人也几乎被杀光了,柴荣的儿子年纪又很小,因此柴荣去世后,最终赵匡胤捡了一个便宜,夺了皇位。假如柴家当时还有人,赵匡胤断不会占这样的便宜。

所以,赵匡胤才会在那时候,把帝国很大一部分权力给弟弟赵光义掌控。

再一点,赵匡胤刚登基的时候,他的儿子确实年纪都还比较小。比如,赵匡胤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那时候也才八岁。赵匡胤根本就不敢把他立为太子,假如那时候把他立为太子,自己倘若遭遇不测,那么新兴的大宋王朝,可能就会变成第二个后周。

总之,赵匡胤当时之所以重用赵光义,并没有想立赵光义为皇位继承人的意思。只不过后来,赵匡胤重用赵光义的过程中,渐渐给文武大臣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赵匡胤在着力培养赵光义为接班人。

到了最后,赵匡胤就算不想培养赵光义为接班人,似乎也无法逆转这种局面了。因为赵光义的权力实在太大了,而且赵光义野心还不小,他对皇位的渴望很大。如果那时候,赵匡胤把自己儿子立为皇位继承人。一旦他死后,他的弟弟和儿子们必然大打出手,互相残杀。那样的话,国家就乱了。

赵匡胤曾经试探性地做过一些工作,比如试图把开封留给赵光义,让他当开封府留守,自己把都城迁到洛阳去,从而跳出赵光义的包围圈。一旦跳出赵光义的包围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了。

可惜,大家都不同意他迁都。也就是说,赵匡胤的这一试探失败了。赵匡胤明白赵光义继承皇位,这事已经不可撼动,因此他就一直没有确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再加上他去世得非常突然,所以,最终赵光义顺理成章登上了皇位。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为什么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位传给了其弟赵匡义?

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就是傻子,赵匡胤没有那么高尚,他只是不能,或者是无力传给自己的儿子了。所以赵匡胤的死就很蹊跷了,几乎可以确定是被赵光义弄死的。

先来看看赵光义继位后,赵匡胤儿子们的命运吧。

1,赵德昭,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赵匡胤死的时候31岁。过程很简单,在公元979年,跟随宋太宗攻打幽州。有天晚上,军队发生了骚乱,诡异的是大家当时都找不到宋太宗了,难道躲猫猫了?这时候就有人提议说立赵德昭做皇帝吧,然后有人附和有人反对,最后不了了之,结果这事就被宋太宗知道了,宋太宗就不太高兴。

这次北伐不太顺利,所以回到京师后,宋太宗不太高兴,对应该封赏的功臣也没有表示。有人就向赵德昭抱怨几句,所以赵德昭就找宋太宗禀告此事,结果宋太宗一听大怒,并且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给他们封赏吧。”

赵德昭很郁闷地就回去了,在家里越想越不对劲,一时想不开,就自杀了。据说宋太宗非常后悔,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傻孩子啊,你何必这样呢?”

2,赵德芳,这个就厉害了,就是在小说里的八贤王,其实只是艺术加工而已。在大哥死了2年后,981年,赵德芳也死了。关于他的死,《宋史·宗室传》只用了"寝疾薨"三个字,反正就死了,22岁的棒小伙子,说死就死了。这样,赵匡胤的儿子们就没机会了。

关于金匮之盟的来由

赵匡胤的老妈,非常了得,这位杜老夫人是位英雄的母亲。她在临死的时候问赵匡胤:“儿啊,你说说你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说:“全赖祖宗保佑。”杜太后就摇了摇头说:“不对啊,这全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太年少了,不然怎么会轮到你呢?所以,我希望你将来死了以后,把皇位传给你弟弟。”史书记载说赵匡胤马上就答应了,于是老太太一点都不含糊,立刻把赵普喊了过来,立下了誓约,这就是金匮之盟。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这个提议是赵匡胤在一次公开场合提出来的,他有个大孝心,要让自己的母亲做三个皇帝的母亲,天下独一份。老太太很高兴,连说:“好啊好啊,你传给光义,光义死了就传给廷美。然后就要传给德昭,真是皆大欢喜啊。”

其实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到底有没有用呢?我觉得纯粹胡扯的,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烟幕弹,他的目的只是当皇帝而已。并且之后的史书也是他编的,再之后的谁也不知道真假了。所谓的历史,在很多时候也只是一桩桩迷案而已。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里顺位的第三个继承人赵廷美的命运吧。

大宋灭南唐之后,赵廷美于976年去劳军,遇到了李煜,据说二人相谈甚欢,互致敬意。但是后来在赵光义的怂恿下,竟然把李煜给毒死了。宋太宗即位后,就传出赵廷美篡夺皇位的消息,被贬到了西京。但是不久又没人告发说他继续和兵部尚书卢多逊勾结,结果被彻底免职,不久就忧愤成疾,在38岁的时候,吐血而亡了。

如此一来,和宋太宗赵光义争夺皇位的全部死光光了,他以后只能传给自己儿子们了,如果有儿子就会一直传下去了。

兄弟阋墙

兄弟之间的第一次重要的纷争,应该就是关于建都的问题。赵匡胤本来想把都城迁到洛阳,但是遭到了赵光义的强烈反对,在众大臣面前跪在赵匡胤面前极力反对。

开封地处大平原,无险可守,北方的敌人只要越过黄河,开封就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但是洛阳背面是太行山和黄河,这是天然的屏障,敌人从北方很难越过。然后西有崤山阻隔住了西面之敌,还有天险函谷关和潼关,东面有嵩山和虎牢关扼守,就地理位置来说,比开封好太多了。

赵匡胤在争执之初,还是很强势的,然而当赵光义说了五个字之后,赵匡胤沉默了。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吗?当然不是,这太俗了。赵光义说的是“在德不在险”,这个意思很明显,其实表面看来也好像颇有道理。但是细想之下其实太扯了,北方的大辽你和他讲“德”有用吗?

事实证明,就是这五个字毁了大宋,毁了几百年后的中国。靖康之耻的时候不知道宋徽宗和宋钦宗有没有和金人讲“德”,说你们这样是不对的,是不讲道德的,有用吗?

那么赵光义为什么不同意迁都呢?其实现在我们看起来其中的原因一目了然,当时赵匡胤有意培养自己的儿子赵德昭,这已经令宋光义感动了威胁,他一定把当年赵匡胤的话当真了,但是赵匡胤也当真了吗?我觉得不然。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光义已经担任开封府尹多年了,在开封的已经根深蒂固,可以说那是他的大本营,如果一迁都那就不好说了,仿佛赵匡胤也看到了这个问题。

争论的结果很显然,赵光义赢了,那么赵匡胤为什么不再强势一点呢?反而沉默了,按照常理,我是皇上啊,别跟我废话,一脚踢到一边,就要迁都,能怎么样呢?可是赵匡胤没这么干,他沉默了,而且最后很悲伤地站在城墙上射出了一支箭,说:“我生不能来此,死了也要埋葬在这里。”这就很奇怪了,很难相信那时候赵匡胤已经被夺权了,或者说被赵光义控制了,这其中的原因也许只有赵匡胤才知道了。

烛光斧影

1,文莹《续湘山野录》是铁证

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当夜,赵匡胤上太清阁看天气,因为有个道士预言,如果这晚天气晴朗,就能延寿一季,可是后来看到天气突变,所以急招宋太宗,还有另外的说法,是招赵德芳觐见,然而被赵光义给制止了,所以赵德芳没进的来,反而他自己来了。然后陪赵匡胤喝酒,宫人隔着屏障,看到赵光义在拒绝什么,又好像是喝酒醉了,喝不下的样子。后来,三更的时候下雪了,赵匡胤柱着斧子戳雪。又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就回去睡觉了,这就是烛光斧影的记载。

在文莹的记载里还有一句话,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当晚,赵光义也是在皇宫里睡的,然后赵匡胤就死了。这就很不合常理了,虽然你是赵匡胤的弟弟,也不能直接在皇宫里留宿啊,这是不合常规的。

而且死后,赵匡胤的尸体呈现了“玉色”,什么是玉色呢?绿色?还是白色?或者是黄色?哪种颜色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好像如“汤沐”,这肯定是出了很多汗啊,好像洗了澡一样,这已经够明显的了吧,我觉得赵匡胤就是被毒死的。

再说回之前,关于迁都,赵匡胤为什么不当面拒绝赵光义?我觉得这里一方面是不想激化矛盾,因为他已经预感到赵光义的野心已经难以遏制了,而且他此时已经洞悉了赵光义身边,有一股强大的势力,他怕万一激化,恐怕不可收拾,所以,他暂时隐忍。只不过,他没有料到赵光义这么狠,竟然直接下手了。

还有一个原因,此时外部局势并非那么稳固,还有大辽和北汉在虎视眈眈,一旦内乱,大好局势毁于一旦,赵匡胤不得不考虑。

所以,回到开封之后,赵匡胤一方面决定立即发动战争,争取消灭外部敌人。另一方面,他决定拉拢自己的另一个弟弟赵廷美。史料记载,回到开封之后,赵匡胤去了赵廷美家有三次之多。或许,赵光义感到了巨大的威胁,所以他下手了。

2,《宋史纪事本末》的记载,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赵匡胤死后,宋皇后见到晋王赵光义的反应太明显了,竟然说:“我们母子的性命,皆要拜托官家了。”什么是官家?大家都很清楚了,很多影视剧里听得到,就是皇帝的意思啊!前一阵的热播剧不都是这么叫的吗?你听到过管其他人叫官人吗?

这说明什么呢?宋皇后深知赵光义的凶残啊,更大胆的猜测就是,宋皇后目睹了赵匡胤的凄惨死状,此刻不得不求饶啊。可惜啊,赵光义的保障一文不值。

3,金匮之盟的虚假

金匮之盟有个最大的漏洞就是太后的那番话,太后说后周灭亡的原因,在《宋史·杜太后传》是这么说的,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你这不是胡扯吗?难道你认为赵匡胤当时就会死吗?他死的时候儿子就一定很小吗?他们长不大吗?三五岁才叫幼儿,你孙子都一二十岁了,还是幼儿吗?实际情况是赵匡胤死的时候而死都三十多了。所以你托一个死了的老太太出来说事,赵光义不地道。

4,《辽史・景宗纪》记载,

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宋太宗)自立。

这个够清楚了吧,赵匡胤死后,赵光义自立,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就是自立。自己立的,通过阴谋诡计立的。

归根到底,一句话,赵光义杀了赵匡胤自立为帝,所以赵匡胤没来得及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就死了。权力迷人眼啊,可以亲情都不要了。在《宋史.太祖本纪》里记载说,有一次赵光义生病了,赵匡胤亲自给他艾灸,一连几个时辰。当时赵光义怕疼受不了,赵匡胤就点了一根自己来灸,表示要和弟弟同甘共苦。而且,赵匡胤把他提拔到自己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平时照顾的无微不至。真的很难相信,面对这样的哥哥,赵光义怎么下得去手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