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甲午战争应该是咱们近代最屈辱的一战了!
日本就是从这一战开始,骑到咱们头上,耀武扬威半个世纪啊!
关于为什么会一败涂地,我觉得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军事实力的差距!当时的日军在军事实力上已经超过清朝!
这个主要时体现在海军上,虽然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但那仅限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北洋水师已经落伍了。虽然吨位上,清朝仍然占优,但从军舰的先进程度、军队的战术思想来比较,日军已经领先。
黄海海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北洋舰队的军舰面对高航速、高射速的日军舰队,毫无办法。
至于陆军,说实话,装备不差。当时经过了洋务运动之后的清军,装备非常先进,清一色的进口枪炮。
“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说实话,当时的清军绝对是可以和日军硬刚的。比如,平壤一战,清军一度占据优势,,可谁知道叶志超临阵脱逃,导致大败。
后来的战斗中,清军仿佛得了恐日症一般,一触即溃!他们要是能有当年打太平军一般拼命,日本人在朝鲜讨不到好。而究其原因,除了垃圾将领以外,清朝的军制落后也是很致命的。当时的清军还是古典军制,将军带兵,缺乏基层军官,大家都指着将军,一旦主将溃退,那就是兵败如山倒。
第二,两国首领对于战争的态度不同。
对于日本来说,他们的战斗之心而是空前的,经过工业革命的影响他们基本上把国民经济所有的钱都用于水军的建设上,全心合力的搞侵略。
但是作为大国的清朝却还是端着大国的姿态,并不把这回事放在心上,也非常看不起日本。眼看着在最关键的日子,我们的慈禧太后却挪用军款拿去修园子了。当时日本每年在军队上面投入1000万两,而北洋军师的军费大概只在200万两左右。
而且,在战争过程中,清朝内部分歧严重,忽战忽和,没有明确的态度,导致前线作战非常被动。最悲催的就是北洋水师了,被死死的锁在了渤海湾内,成了日军的靶子!
“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往来梭巡,严防死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日舰)闯入,若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第三,被动迎战,准备不足对于这场战争,日本方面酝酿已久,拟定了完备的计划,收集了许多情报。日本之所以敢打,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摸清了清朝的底细。
其实,甲午战争的失败,还证明了两件事儿,明治维新成功了,洋务运动失败了!
这场战争的胜负也是东方两大“病夫”自救结果的体现,结果证明日本的治病方法更加正确。而清朝只是治标不治本!
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必然失败。兵者不祥,兵者诡道。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一点优势也不占。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展开了错误的战争,不知己也不知彼,焉能不败?教训深刻!
跟一般的战争一样,甲午战争清朝也有主战派和主和派,很不幸李鸿章是主和派,但是战争却是由他主导的北洋系一力承担,这多少有点滑稽。
甲午战争的背景,中国和日本通过维新都有所发展,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东亚的格局有了一定的变数,东亚人有了可能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的可能。但是在西方列强眼里,中日两国依然是到口的肥肉,只不过如今这肉里有了骨头有了刺,所以他们也不敢贸然继续侵略,于是开始拿他们的拿手好戏:挑唆,让亚洲人打亚洲人,他们渔翁得利,看结果下菜碟。
朝鲜这个时候比较被动,它被中日俄三国环伺,从宗主角度来说,清朝是它的宗主国,天经地义,但此时清朝仿佛也有些自顾不暇,朝鲜只有凭借外力来保持独立,朝鲜内部或者依靠清朝,也有拉拢俄国,也有直接找日本勾结的,总之朝鲜成了东北亚地区大国角力的斗场。
李鸿章和左宗棠绝对是当时中国可以睁眼看世界的人物,所以李鸿章非常清楚日本的实力以及中国的实力,不开战对中国最有利。如果最初中国从朝鲜撤军退到鸭绿江沿岸防守,进而加强了整个东北的防御,一方面缩短了后勤补给和兵员补给的距离,一方面有天险可以利用,而且紧靠自己祖国,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如果日本不自量力,来挑衅自然可以打败它,总比用舰船千里迢迢运兵朝鲜要轻松得多,也就没有了黄海上被日本偷袭运兵船的悲剧。另一方面,日本没有拖住清军在朝鲜摩擦等于一拳用劲儿过猛,打在了棉花上,一定会被自己的全力而反伤了自己,它调动国内的资源所做的一切将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而朝鲜也成了它想吃却吃不下的肥肉,先不说朝鲜本身就不会屈从,就是沙俄也不会善罢甘休,还有清朝也在虎视眈眈。另外日本挑起的朝鲜事件本来就是一点理也不占的,如果清朝退军,那么就只能剩下日军尴尬在朝鲜的寒风中,占占不住,退又不甘心,劳民伤财,丢人现眼。
而反观清朝,毕竟是大国,洋务运动的成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这就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越晚开战对日本越不利。在当时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开战并不是明智之举。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实力会远超日本,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是当时中国的愤青多,第一愤青就是光绪皇帝以及他的老师翁同龢,仿佛要用一场战争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执政的能力给慈禧老佛爷看,理是没错,但兵者危也,非不得已不能轻启,战就要胜利,否则当时真没必要战。第二愤青就是那些王公大臣,这些人多数不通时务,只知道政治正确,跟随“正义”,而不看实力。第三愤青就是知识分子的士人阶层,这些人爱国的情怀是值得肯定的,又总以天朝上国自居,从一八四零年后,憋屈久了,如今小日本也敢来扎刺,真是大大地不能容忍。第四愤青的就是普通的百姓,百姓是天朝的百姓,善良、正义但也愚昧无知,上面说了要打那就得打,不打就是孬种。
李鸿章被架在火上烤,打赢了他个人来讲是输,因为朝廷已经没有什么赏赐能给予他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之局难免;打输了他个人角度来讲还是输,后来的善后以及骂名都得他来抗;打平了和不打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可以最和谐稳定,双方继续发展,实力不损。毕竟他得带领他的那班人马真刀实枪的跟人家打,别人多数不过是瘸子打围坐着喊,事实后来也证明了这点,到最后几乎是北洋一系对抗整个日本,这仗还怎么能赢?
一个政权不能代表整个国家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它也就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去保家卫国,所以甲午战争虽然在武器上有所欠缺,但根本是制度上的失败。一个李鸿章对中国远远不够,正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国家强大依靠的是成批成批的有用之才,用他们的智慧和热血来捍卫他们可爱的祖国,正如我们现在的祖国。
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国人震惊,它宣告貌似强大的中国很虚弱,也告诉人们所谓"洋务运动"后的"同治中兴"的很虚假。
甲午战争之前,世界已发展并完善了资本主义,世界列强的眼睛已放眼全球,海洋战略成首位,建立强大的海军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的有识之士李鸿章、左宗棠便建设海军。李鸿章为主建设北洋水师,驻港为山东半岛的威海,拱卫中国北方领海和京师。左宗棠建设南洋水师,驻港福建福州。
北洋水师地位和任务很重要,优先发展,加上李鸿章在大清地位高,说话份量重,所花的银两多,所以实力远超南洋水师。甲午战争开始前北洋水师的实力处在世界的第五至第八位,实力力压日本海军。为了建设北洋水师,朝庭花了不少银子,李鸿章也算呕心沥血,亲自考察军官,派军官到西方学习,多次到北洋水师战地视察。有一次还奉光绪命令,与王爷(海军大臣)、大太监李莲英等视察慰问北洋水师,荣宠有加,皇恩浩荡。为什么与日本甲午海战中又战败了呢?而且败的很惨,几乎全军覆没呢?原因如下:
一、大清政治腐败。当时光绪名为皇帝,慈禧太后已还政,但光绪仍是傀儡,说了算的仍然是慈禧太后。本来给北洋水师用于改善装备的钱,被户部挪用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建了颐和园。准备购买的速度更快,装备更好的战舰让日本购买,日本的吉野舰就是。原准备购买的速射炮,开花弹没钱买,在火力上已弱于日本。反观日本,全民捐钱购战舰,天皇、皇太后将首饰都捐了,甚至妓女也踊跃捐钱。
二、派系倾轧。北洋水师为李鸿章一手建立,北洋水师的官兵只知有李鸿章李中堂,没有国家。朝庭也有很多人对李鸿章不满,认为北洋水师是李家军,是个砸钱的买卖。很多人坐视不管,等着看笑话,认为北洋水师打仗是李鸿章个人的事,海上无支援,陆上干瞪眼不支持,北洋水师孤军作战,在战略上先失一着。
三、战术呆板。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是个太平军的降将,骑兵出身,平时抬不起头来,对海军业务陌生,指挥不果断,患得患失。手下的邓世昌、林泰祯、刘步蟾等虽然海军出身,且留洋欧美。但在等级森严的北洋水师人微言轻,在战略全局上没有发言权。反观日本的舰长,个个有机断专行之权,战术灵活。
四、在海战中进退失据。开始北洋水师把日本舰队不放在眼里。被日本偷袭后,不主动出击,失去了将日本舰队各个击破的机会。在大海战后龟缩港内,以求自保,结果全军覆没,一败不可收拾。全国的战略配合更是谈不上,甲午海战已败了一月有余,近在咫尺的山东巡抚的援军还在集合之中,南洋水师更是禁若寒蝉,无任何作为。
甲午海战后,中国向日本割地赔款,中国不仅失去了朝鲜,内地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渤海(黄海),台湾尽数割让日本。日本用中国赔的钱进一步富国强兵,在上世纪初再次入侵中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才艰难的战胜日本。这耻辱的历史,中国绝对不应该忘记!
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甲午战前,朝野上下,只有李鸿章一个人不想打。 大概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天朝的士兵和舰队,都是纸糊的巨人。但是,李鸿章却想不出办法改变这一切。事实上,他或许不知道的是:自吹自擂、做事敷衍、相互掣肘—— 种种习惯和惰性,正是我们惨败的根本原因!
而这一切不仅来自朝廷,来自同僚,来自下属——也来自于他自己。
大清的龙旗在“船坚炮利”的渴望中升起,在腐败自私的废墟上湮灭。
屈辱的和平条约规定 2.3 亿两白银赔款我们最后付了 6 亿-8 亿两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响。为了换取和平,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苦心经营的台湾模范省一举被日本攫走,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被迫付出2 亿 3 千万两白银战争赔款,三年还清,还清以前日军驻在山东威海卫。
更耻辱的是,我们还要承担日军在威海的三年军费 150 万两白银。 我算了一下,清政府平均每年需付出 8000 万两赔款,相当于当时一年全部的财政收入了。
这是清政府无法承担的。结果只得忍痛向法俄英德银行团发起三次大借款,共借得约 3 亿两白银,扣除折扣、佣金,实得 2.6 亿两白银。
此银交给日本后,所剩无几。
三次大借款,中国除忍受苛刻的政治条件外,经济上遭受了重大损失,这之后的几十年内,中国付出本息远远超过 3 亿两白银的数额, 可能在 6 亿-8 亿两白银之间。
加上几年后《辛丑条约》 赔款, 本息差不多一共有 10 亿两白银赔款,中国从此被牢牢捆绑在欧美和日本债务单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家的贫穷落后已是不可解开的结。
失败的伏笔犹豫不决的战争准备艰涩掣肘的国家机器日本战前对朝鲜一系列渗透、介入和挑衅,只不过是征朝、征清,进而征服亚洲的前奏,侵略扩张早已成为其国家意志和基本国策。
反观清朝政府,首先,在决策中枢就存在着帝、后两股势力的较劲。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挑衅,清政府在总体上是战是和、在战略上是攻是防,就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意见。
直到战争打起来都未建立统一的战争领导机构。 再看在海军的指挥系统上,日本在战前迅速撤换了主张守势的海军军令部长,改由激烈主战的海军中将桦山资纪主任。此人的战略目标十分清楚,即集中日本海军的全部力量,通过与中国海军决战来消灭中国海军的主力,一举夺取东海的制海权。
而在中国,李鸿章表面上是海军衙门的“会办大臣”,在他上面还有个“总理海军事务王大臣”,即李鸿章并不是“海军部”的最高和最终的决策人,充其量只能算权力枢纽中的“边缘角色”。
还有,李鸿章虽然“会办”海军事务,可以称之为战争的前敌指挥官,但他又不过是一个“地方性”的长官。他以直隶总督的身份来过问外交、洋务和海军等事务,都不过是清廷赋予的若干“临时兼差”而已。
每一种事务对于他来说,都是“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 如此,他就不能调动“北洋战区”内的陆军部队。以至于当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前后,他深知“荣、威之间百余里,山谷丛杂可设法截伏”,但他须层层奏报朝廷才能让山东巡抚李秉衡出兵;同理,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所能管辖的,仅为各艘军舰及舰队官兵。其余为战事所需要的后勤支援、弹药军械的供给、 军舰燃煤的调用乃至作战时需要统一使用的旅顺鱼雷营皆无权调用。靠这样颇具中国特色人事关系来进行战争决策和指挥战争,未开打就先输一着。
这和日本的举国一致、将士用命的一元化垂直管理体制相比,其决策和指挥效率是可想而知的了。无怪乎英国人泰莱在甲午战争后这样评价:甲午之役“非中国与日本战,实李鸿章与日本战,大多数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这应该是说到中日两国战争表现的本质上了。李鸿章也自言是以 “北洋一隅之力,捕倭人全国之师”。处于衰败垂死状态下的清朝政府,在国家体制和国家机器的运作上,早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山寨的舰队一个买来的军事现代化是脆弱的和不堪一击的
:北洋舰队到 1888 年这支舰队正式成军时,开局就达到了它的巅峰。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北洋舰队的装备都不比日本联合舰队差。 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 当时,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 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 “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 14 寸,“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 9.5 寸。 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 然而,表面优势下的种种先天性不足,早已深藏于其辉煌的镜像之中。
第一,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几乎是“买出来的”。 在中国并没有强大而配套的近代工业体系来支撑造船工业时,转向西方购买军舰,实乃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战前发生长崎事件的契因之一,便是李鸿章让丁汝昌率舰到人家长崎的船坞去维修自己的军舰———没有本国大工业这个母体滋养的舰队,犹如不能“断奶”的婴儿,而不能断奶的婴儿是永远长不大的。同样,不能割断与制造国之间“脐带”的舰队,也是不能运行自如的。
第二,海军是高科技兵种,是海洋文明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的产物, 是同时代自然科学和先进技术的集中体现。将这一充满海洋文明特征的果实嫁接到中国典型农业文明的枝杆上,到底效果如何呢? 首先,几千年来浸淫于“经史子集”这一文化氛围里的中国人,对那些闻所未闻的“电学算学化学技术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吸收消化,需要一个过程。 以中西文化间的巨大差异,要用“八股文风”来翻译西方的技术专门术语,实在是大大增加了“科技转移”的难度。在对待西方的自然科学的态度上,国人的普遍心理是:无事则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为变怪鬼神,以为不能学。 这种近代自然科学心理上的本能排斥,则更是大大延缓了这一吸收消化的过程。 乃至于李鸿章亦十分担忧,他说:“铁舰为西国专门名家之学,其机件之繁重,理法之精深,行陈之变化”—— 我们肤浅地学几下就真正能掌握并经受得起考验吗?
没落的制度朝野上下颟顸无能贪污腐败民气不扬
事实上,中国闭关 120 年,日本则达长 220 年,比中国多出整整一个世纪。
日本“门户” 开放也比中国晚了 11 年。中国搞洋务运动也比较早,在中法战争中我们还勉强和法国打了个平手,按理说已经为富国强兵赢得了时间,但事实上我们在各方面都仍然是虚弱和没落的。
在甲午战争前,我们大部分人还死抱着日本不过是“蕞尔跳梁小国”的心态。 其实,在战前,日本人看得就很清楚,日本舰队司令伊东祐亭在写给他的对手丁汝昌的一封信中说:“您知道,三十年前日本处于何等艰苦的境地。 您也知道日本是如何抛弃旧体制,采取新制度,以求摆脱威胁我们的困难。 贵国也应采取这种新的生存方式。 如果这样,这会一切顺利,否则就只能灭亡。 ”
在交手前,敌人就将方法和结论都告诉了你,而我们事实上没有什么反应。
当时的清政府采用的是“中体西用”,希望用“以夷制夷”的实用主义去学西学的微枝末节,不可能也从未想去触动社会的本质。无论内部发展还是对外交往上,都是注定要走进死胡同的。 一个了无活力的国度,已经经不起任何外部力量磕碰了,甲午战争的惨 败事实上在情理之中。 近代以来我们落后挨打的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的惰性我们需要踏实学习不能总是想走捷径
正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日本海军的将军们,跟中国北洋海军的将领,很多都是留学英的的同学。 但是,我们的学习,学到 90%左右的时候,就觉得不需要再学了。这些留洋的学生,既然能够率领舰队远航各大洲,演习打靶,也能打中目标,练舰队的行列式,也操练得很好。
那么我们什么不会呢? 于是,老师就可以不请了,省钱是一回事,尊严更重要。 所以,甲午开战之前,我们就把英国老师赶走了,后来有些人还夸那些赶走老师的学生。
反过来,日本人却一板一眼地学,直到甲午开打,英国老师,还在他们的舰队中。
对于海军,日本人也许能学到 98%,但我们连 90%都学不到。俗话说,行百里半九十,如果才学了 90%就等于精髓还没有掌握。 急于国产化的根子,不是强化自主性,而是老大帝国的自尊以及当时整个国家上下总是浮夸想走捷径的民族心理在作怪。
当时我们形式主义毛病根深蒂固。 无论西洋的武器怎样好,对于中国军队来说,都是重点在操演上下功夫。操演是给皇帝或者亲王看的,讲究的就是玩得怎样好看,玩得越是花哨,皇帝看了越是高兴。于是,军队的演练,就成了表演,而平时的训练,就是为了表演而进行的准备。 而军队建设的细节,包括当时的士兵素养、后勤供给、武器和舰船的保养,都日趋马虎,流于形式。
客观地说,西方的东西,肯定也有不怎么样的成分,有不符合东方国情的内容。 但学的时候,却只能老老实实去学,不可能一上手,还不会走,就练习跑。 真正本土化的时刻,得等到我们都学会了,不仅会做作业,而且能写研究论文的时候。
我觉得,在当时,一个老大的民族,在学习西方的历程中,不管有多少痛苦,都有一种难以克服的习性。 表面上看,是不肯认输,不肯承认别人的优势,实际上,就是惰性,一种总想走捷径,偷懒的惰性。 这样的惰性不消解,当时的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努力,都是表面文章,无济于事,注定会走向惨败。
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中日甲午战争清国惨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清国举国缺乏知识创新,始终没有形成先进的思想与文化。并运用先进的思想与文化引领并指导国家和军队的统一行动。
二是清国朝庭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洋务运动只是机械地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性能,始终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并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
三是清国举国上下抱着封建帝制不变,缺乏制度创新。一个缺乏公平与正义的社会,是不可能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的。
而这三个方面恰恰是日本做得更好。所以,中日军队尚未交战,胜利的天平便向日本倾斜了。这就是甲午战争清国战败的原因。
简单讲,清国败在没有进行知识、技术和制度的创新。
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是制度上的落后,一个是思想上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而这两个落后导致一系列后果,最后致使清朝落幕。下面详细分析一下:
一是制度上的落后。
历经2000多年发展的家族国家(很多史书和学者认为清朝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或者是封建国家,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至少不能完全代表那个时候的国家体制),家国天下,皇帝就像一个组长一样治理的这一个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导致平民老百姓认为国家是皇帝的,自己也不会努力的抵御外敌;而皇帝遇事只会赔钱,认为多收一点税,就可以保自己平安。而在甲午战争前期,大陆战祸连连,内忧外患多多,国库空虚,财力窘困。清政府为了保全残体,横征暴敛,涸泽而渔,民不聊生。自慈禧太后执政以来偏听偏信,政治腐败,吏治腐败,甚至为了其生日大肆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
而此时大洋对岸的日本已经完成了由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的输出就有了特别的含义,势必会引起一轮殖民地的抢夺。他们的目标早早的就瞄准了中国。并且做了国策,将朝鲜当成袭击中国的跳板。1887年3月14日,日皇预定从皇室内裤提取30万日元作为海军补助费用,并号令全国,集资达100余万元。
面对日本的虎视眈眈和各种信息的汇集,清政府也做过努力:李鸿章创建了海军,但是因为各种因素制肘,学习西方海军经验,只学到皮毛,没有学到实质。
一个是家国天下,一个是举国齐心,由此可见大清帝国首先就败在了其体制上,甲午之战,这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未战先负。
二是思想上的落后
大清王朝走的是2000多年来的农业经济老路子,农业经济的本质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固守本地,安宁温顺,不具备侵略和掠夺的基因。只要掌握了争取丰收的农业和园艺,就可以小富即安,没有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这样子的局限性也让整个大清王朝,或者是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家国天下,守土有责,没有开拓疆域的动力和文化基因。这样子的一种小农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画重点敲黑板,注意了,守是大陆文明关键字。
相反的是,日本国家作为一个岛国,疆域狭小,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而且国内各种封建势力相互争斗,矛盾尖锐。其岛国人民的侵略性和投机性,这一面马上显现出来。制定了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并按照这些政策做好了充足的军事准备。敲黑板划重点,注意了,攻是其主要国策。
攻守之势应该随着各方的国力变化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但是大清国。国力涣散。实际上已经不具备手的能力,而攻击一方做了充足的准备,以有计划打无计划,大清朝未战先败。
应该说这两条落后是导致大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全面失败的根本原因,当然还有很多表象:
一是海军的快船快炮,虽然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装备,但是因为配套跟不上,维修跟不上,导致站立近乎于无。比如说,维修保养缺少设备,比如说大炮的炮弹不通用,而且一艘船可能只有一两个炮弹,其他的都是训练弹。
二是后勤保障系统跟不上,战士在前方打仗有可能得不到后勤补给,都会活活饿死。
三是土兵战心全无,据统计清朝军士受伤部位多在背部和臀部,且是轻伤。按照日军枪炮的射程在500米-600米范围内,正面打击致死,在1千米之外打击才会受伤,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兵士应该是在1千米左右逃跑的过程当中受到流弹的打击。
四是信号传递方式落后,虽然当时北洋海军已经采用了电报系统,但是仅限于与朝廷的信息往来。其电码已经被日军破译,但清朝从来没有更换过。北洋海军。各舰船之间的沟通用的是其余,在战斗过程当中,旗舰受伤,其他的船舰只能各自为战。
……
当然还会有很多样的表象,但是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条改变不了,所以我们要开放要有学习新的观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