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因上课偷懒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却为何变得很优秀?

这个问题,和教育相关。很乐意在这儿讨论一下,和大家分亨自己的观点。

宰予是孔子弟子中非常特别的一个。孔子那句流传千古的骂人话“朽木不可雕,烂泥糊不上墙”,说的就是这位老兄。春秋时期对人的称呼与现在不同,宰予又称“宰我”“子我”,指的都是他。

宰我身上,存在一个很矛盾的现象,《论语》中出现的几条关于宰我的内容全部是负面消息,不是被孔子骂,就是被训斥。就是这个人,居然成为孔子门下言语科之首。成为十哲之一,排名在子贡以上。更不必说子游,子张了。下面我们通过分析,找一下这问题的答案。

我很理解这个提问者背后的逻辑,宰予上课睡觉,不是好学生,也因此被孔子骂了。可是,后来他变得很优秀了。这就是一碗现代教育学的心灵鸡汤。渣学生遇到好老师,最后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成为优秀的人才。这个逻辑在今天是否成立我不敢说,但在宰予的身上,大约是不成立的。宰予通过孔子的教育变优秀了,其证据来自那里?是不是因为他以后当官成了齐国的大夫。如果是这样的,那就错了。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宰予(史记中称子我)是齐国国相监止的宗人,也就是二人是一家子。可见,宰我后来成为齐国大夫不是草根通过上学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是因为宰我本身就是贵族。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多,其中贤人就有七十二。其中最优秀的还“十哲”,“十三贤”之说。宰我就是十哲之一。十哲是按门人的特长分出来的。孔子的学问分成四科,分别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德行优异者是:颜渊(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优秀的是:冉有、季路(子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以上十人就是所谓的十哲。

孔门四科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了,就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像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德行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德行好了,进可以造福百姓,退可以精神愉悦。颜回做到了,所以德行科排名第一。

德行之下,最重要的,就是政事,也就是行政能力。因为好的政治,可以造福百姓。孔子非常注重行政能力的培养。冉有和子路,就是很强行政能力的人。

政事之下,就是言语科。言语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在政治上,是对外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言语科是有外交才能的专门人才。

文学科,大约是比较适合当老师的。因此,子游、子夏在儒学的传播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宰我是言语科的第一名。言语科的特长是“言语便给”,与人争论是能占到理。做为专门人才,言语是个人特长。从君子品格上来讲,言语便给,并非好事情。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的眼中,宰我的口龄伶俐恰恰是个缺点,这是孔子不断敲打他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论语中关于宰我的几个条目: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鲁哀公问宰予祭祀土地的神主用什么木头,宰予说:“夏用松,商用柏,周用栗。周人之所以用栗木,是为了让老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了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宰予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于予与何诛?”是让我说你什么好呢?意思是怎么批评都不够,只能骂了。

关于宰予的,还有两条,一条是,如果井里有“仁”,其从之也?孔子说,君子“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还有一条是宰予对三年丧期的怀疑。他的这些言论,同样受到孔子的批评。宰予与孔子的这些驳论,确实体现了他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思考精神,以及口才方面的才能。所以,他被列为言语科第一。

孔子骂宰予是不是出于人格上的偏见,或者说是对学术上异类的打击呢?可以肯定的说,绝对不是。我们从宰予的结局中,可以看出孔子所骂的,正是宰予的弱点。

宰予是齐国大夫,后来为田成子所杀。关于这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这样说的:宰我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儒家道德,是讲究社会秩序的。宰我犯上作乱,孔子以之为耻,也就很正常了。宰我的行为是违背儒家道德的,在儒家经典中,他的言行都是负面的,也就可以理解了。

问题说到这儿,很多人肯定会问,宰我是怎样做乱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也有答案。这儿可以简单介绍一下。

齐简公的时候,齐国有左右两相,一个田常,也就是田成子;一个是监止。二人都很有权利。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两人相斗,也就很正常了。田成子是有野心的,想要把持政权,而监止与齐简公的关系很好,无法夺取他的权利,田成子唯一的办法,就只有除掉监止。

宰我是监止的宗人,也就是一家子。在田成子想除掉监止的时候,监止家族又何尝不想除掉田家。这时,田家有个叫田豹的,是田家的远支,与田成子关系不好,是宰我的属下。宰我便与其商议灭掉田成子,让田豹继承田家。田豹大约觉得这样很凶险,未必成功,也或者他内心还是向着田氏的,于是,便向田成子告发。于是,田成子提前动手,不断除掉了监止,宰我一族。顺便把齐简公也做掉了。

田成子做掉齐简公之后,又立了齐平公。田成子为相,掌握齐国政权。最后终于把姜太公姜家的齐国变成了田氏的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齐代姜”。

田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怕诸候讨伐自己,做了大量的工作。化解了危机。因为齐是大国,曾经侵占过鲁国地盘。田成子把它还给了鲁国。因此,齐简公被杀之后,孔子请求鲁哀公出兵伐齐,鲁哀公并不听从。

田齐代姜,无论后世怎样评价,在孔子的眼里,肯定是大逆不道之事。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宰我做为重要人物,不断没有阻止事件的发生,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搭上了。这肯定是不仁不智的。所以,孔子以宰我为耻。

我个人觉得,孔子教学生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现在,自己的学生身为齐国大夫,非但不能齐家治国,反而使自己家族被灭。孔子以之为耻,也是很好理解的。

把上面这些情况搞明白了,再来评价宰予,就有依据了。结论还是大家自己给出吧。

宰予因上课偷懒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却为何变得很优秀?

马上开双口,骂人当面指正,玩童挨骂常事,双口两意思,一指正,一豉励,骂表示重视,管理,疼爱。没人管没人问能成才吗?教育教育,说教培育。

宰予因上课偷懒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却为何变得很优秀?

谢谢邀请。

都说孔子有三千弟子,贤人也不过七十二人。而宰予就名列其中,不仅如此,宰予还是“孔门十哲”之一。

人们都说宰予很聪明,据说孔子第一次见到他后,就认为此人必定成为栋梁之才。

正因为宰予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才经常向老师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触及封建宗法制度,而孔子恰恰是封建礼制的坚定捍卫者,所以宰予就经常遭到老师的斥责。

尽管如此,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宰予的聪明和才干,还是非常欣赏的,也能因材施教。由于宰予能言善辩,被许为“言语“科高材生,而且排名在子贡的前面。

孔子周游列国时,常派宰予打前站,并受老师之托出使齐、楚等国。

欢迎指正。

宰予因上课偷懒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却为何变得很优秀?

第一,孔子的教育非常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懂就问,在回答之后,引导学生躲做一些发散性思维。

第二,孔子对学生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他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做调整,宰予之前是那样,之后却变成一个勤敏好学之人,孔子自然赞赏他,而之前的批评,同样是为了他进步,为使他进步,所以并不矛盾。

第三,孔夫子就事论事,宰予说老师三年守孝太长了,应该一年,孔夫子不觉得是反对他,反而觉得宰予的更对,所以鼓励他继续提意见。而朽木不可雕也,是孔夫子看到宰予在睡懒觉,不愿意起床才说的。所以,孔夫子并不是因为你反对他,他就说你的不是,而是看弟子的行为到底如何。

宰予因上课偷懒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却为何变得很优秀?

孔子一生谦虚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为弟子们倾尽心血,尤其对天资聪颖的更是殷红期待成为栋梁之材!

宰 予 属于天资出类拔萃之材,态度吊儿朗当,上课睡觉,让孔子气愤;还因孔子会“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他知道宰予是才气过人,自视请高,所以故意用极其挫伤他高傲自尊心的话打击他,让他从高傲中跌落到地面,踏实做学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