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南京是明朝的龙兴之地,朱元璋于此起家、于此立国,并打算世代奉宗庙于此!
可是,后来接替皇位的皇孙朱允炆在镇压藩王朱棣的时候兵败,使得皇位大权旁落于叔叔朱棣手中,为了安全起见,朱棣决定迁都自己原本的封地——北京。
南京经过长期的经营、修葺,已经成为城墙坚固、经济富庶之地,迁都北京以后,朱棣并没有完全放弃南京,而是把它作为陪都,地位仅次于北京,不仅有专人守卫祭祀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而还把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如三省六部等设置于南京。
在古代的政治制度里面,六部是非常高级的权利机关,包括: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替皇帝统辖全国所有事务,上面直接由丞相或者皇帝管辖,可以说哪里设有六部,哪里就是京城,因此明朝实行的是双京制。
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行使双京制,应天府(南京)和顺天府(北京)合称二京府。除了六部,在南京设立的主要国家机构还有督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只看设置名称,俨然一副正规的京都气派,这些机构中派驻了大量官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官员的级别和待遇和北京方面完全相同,北京皇宫叫做顺天府,南京皇宫叫做应天府,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无法陪在皇帝身边。
虽说二京在设置的机关名称、官员的行政待遇等各方面毫无差别,可是,毕竟天子是身在北京的,于朱棣而言,真正的大权不可能交于千里之遥的南京而不揽在自己手里。
所以南京方面的权利远不及北京各机关的权利大,尽管如此,南京的权利还是超过除北京之外全国其他行政所在地的,它管辖着十五个府和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一个小型朝廷。
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可见,迁都后,朱棣不但保留了南京的皇宫,而且还活跃着大量的中央机关。基本上北京有的他都有。所以在明朝一直有着两套行政班子,南京是作为候补的存在。
这也是为何当年北京城陷落,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能够那么快的拉起来的原因。
他们相比于北京,其实就只是差了一个皇帝而已!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朱棣迁都后,南京故宫还有人住吗?住肯定是有人住的。关键是看住的都是什么人。这要分时期来看。
朱棣迁都北京,主要是因为当年朱棣就是燕王。北京就是他起家的地方。人熟地熟,住着放心。所以,在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在南京登基,同时命令在北京元朝宫殿的基础上建造皇宫。
等皇宫建好,朱棣就早早的搬过去住了。但这时候,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作为太子,是住在南京故宫里的。
后来这也成了定制。因为朱棣一生都在征战。甚至最终死在草原上,征服蒙古的路上。老爹经常跑出去打架。三年两年的不回家。
所以,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就是成为国家的真正管理者,也就是太子监国。而在十余年的太子监国时期,朱高炽一直住在南京故宫。
并且在其继位,真正成为皇帝之后,回到北京的同时也在筹备再把首都迁回南京。可以看到,朱高炽自幼在南京故宫中长大,对南京故宫还是有很深感情的。但朱高炽当皇帝一年多时间,就驾崩了。首都回迁的工作,也就从此搁置。
这之后,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南京故宫住着的也就是一些太监宫女。主要是负责看房子用的。人数也不多。并且,由于疏于打理,南京渐渐破败。
之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弘光帝在南京故宫登基,建立南明政权。这时南京故宫又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但这种热闹,并不是好事,匆匆来也匆匆走。弘光帝在位仅仅八个月,便兵败如山倒。
再之后,清朝建立,改南京为江宁,明故宫成了八旗驻防城,也就是满城。八旗都统衙门就设在南京故宫里,建筑被破坏很多。
到了康熙下江南,路过南京故宫时,也有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
最后,又经历太平天国的破坏,到民国时期,在南京故宫遗址上,建一座小型机场。故宫,也就不复存在了。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明朝的皇帝有些硬气,也体现在永乐大帝的“天子守国门”和崇祯皇帝的“君王死社稷”上;“靖难之役”成功后,永乐帝一直想回到燕地,因为北京他已经经营了几十年,所以,在南京他没有增加其它大型建筑,稍事安定,便着手准备北迁事宜。准备工作包括疏浚京杭大运河,以沟通南北经济往来,使新都北京城重新繁荣起来;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春节,明成祖朱棣正式启动北迁,即把大明的首都由南京城迁往北京城,此前有通知各番属国,意思是迁都是壮举,大明将接受各国使臣朝贺,一时山河生辉,风光无限,而燕王的北京城也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首都。那么,成为“废都”的南京城呢,并没有荒芜,作为 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对老爸亲自选址建设的南京城没有舍弃不管,不然,靖难就是到南方来抢侄儿的位置,并把首都贵重的东西搬回燕地,天下必定谣言四起,不利自己的统治。朱棣不傻,尽管他不喜欢这个城市,也要顾及天下舆论;还有,老爸即太祖朱元璋就葬在故都的钟山上,如果草率行事,运筹帷幄的姚广孝一完会跳出来指责一番,所以,朱棣将南京作为陪都保留了下来。所以,迁都后的南京城没有衰落,明朝中期,人口已达到了100多万人,在当时的世界属于大都市,更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朱棣还保持了一套领导班子,仍然留有南京六部,建制还是比较齐全的。 而南京皇宫作为沾染帝王之气的场所,也留下了一些宫女太监负责清扫、收拾、整理,但偌大的南京城不再是全国权力中心,昔日的辉煌很快黯然,在政治上失去了真正的地位。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众所周知朱棣做皇帝,并非名正言顺。朱棣是抢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朱棣做了皇帝后开创了永乐盛世,也是一代明君。建文帝朱允炆做了皇帝后为了集权,就开始削弱这些叔叔的兵权。但削权到燕王朱棣的时候,遭到了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的拒绝。
朱棣可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听说侄子朱允炆要削自己的兵权,随后朱棣起兵造反,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很快一路杀到京城南京,朱允炆无奈逃跑。
公元1402年朱棣率军攻破南京,而当时的南京可是明朝的中心。当时的南京皇宫是朱元璋下令修建的,规模非常宏大,占地101万多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历经26年建造完成。
这是什么概念,想必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很大吧。但和朱元璋修炼的南京皇宫比,还是小了近30万平方米。北京故宫面积为72万平方米,大家都知道迁都可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
那朱棣为何还会迁都北京呢?其一:朱棣还没做皇帝时,燕王朱棣的封地是在北京。燕王朱棣对自己封地北京治理多年,对此地已有感情。
其二:朱棣把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赶出皇宫,杀了很多反对自己的人。朱棣怕遗留下来的力量反扑,再说这是抢来的皇位,心里总是忐忑不安,
其三:民心。在百姓的眼中对朱棣抢来的皇位看法都不好,势必会影响朱棣的江山统治,在迁都北京朱棣感觉还是比较好的。
至于南京的皇宫还是否住着人公元1421年,北京的皇宫建成后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但南京还是有人的。保留了南京的地位,保留了所有机构,南京和北京京师差不多,也有都察院等等。
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基本相同,规模要比北京缩小了一些。但南京的事情都比较闲。虽然如此,但南京的经济也不亚于北京。北京被称为顺天府,南京被称为应天府,可以说就是备用的。 之所以这样,就是怕北京会受到北元势力的反扑。如果这样,还可以在回南京与蒙古北元继续作战。
再有就是更好的管理,南方是富庶的地方,为朝廷贡献很多钱粮,所以朱棣加强对南方的管理。
还有朱棣也算看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的薄面。毕竟南京皇宫是自己父亲朱元璋住过的,建造起来的,那么大的一个地方,不保留也是可惜。
后来到了清朝末年,南京的应天府本就没有修,残破不堪。但又遭到了太平天国的洗礼,南京的应天府建筑基本上都被毁,已无往日朱棣时期的繁华。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国号为明。事实上在正式定都南京的两年前(1366年)朱元璋就已下令在南京营建宫殿建筑,到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南京城的宫殿建筑工程基本完工,整个营建工程历时26年,宫殿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事实上南京故宫101.2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还超过了今天我们看到的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如果保存至今的话南京故宫才是世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然而南京对朱元璋而言:只是在其削平张士诚、陈友谅等南方诸雄的过程中一个临时性过渡性的都城,因为在这一时期朱元璋赖以起家的基本盘就是江南地区。可在蒙元势力退回北方草原后从西北的嘉峪关到关东的白山黑水都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这时地处长江下游的南京已不再适合作为这个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在此之前南京从未成为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定都于此的无不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南京距北部边疆千里之遥,定都于此对北方边防而言是不利的。
在唐代以前无论是武王伐纣、秦灭六国,还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依靠关陇贵族集团统一中国,在数千年间关中一直是统治者的根本重地。然而从宋代开始以关中为基础进而东出一统天下的东西格局为主基调的中国历史转变为南北格局: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赵宋因失去燕云而偏安南方;辽、金因占据此地而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尽管如此,但当明军刚从元朝手中收复大都城时这里已先后由辽、金、元三个异族王朝统治了四百余年,和中原文明已出现了一些隔阂,加之战乱的破坏还显得有欠繁华富裕。以朱元璋为核心的明朝开国集团多起自江淮一带,北京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域,定都于此多少感觉不踏实。不过这并使朱元璋放弃迁都的念头——他委派太子朱标巡查长安、洛阳和开封,想选择汉、唐、宋的故都为首都,然而此时的关中已然残破,不再具备作为一个大帝国都城的资格,洛阳的情况也大致相仿,开封则处于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金灭北宋和元灭金时开封守军都吃够了无险可守的苦。无可奈何之下的朱元璋只得暂时将都城定在南京。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册立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朱允炆刚一登基就意识到:自己那帮年富力强又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皇叔们压根就没瞧得上自己,于是他和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秘密商议削藩,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1399年七月朱棣设计擒杀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命令自己的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1402年六月朱棣的大军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战火中不知所踪。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绝臣下连续多次的反复劝进后宣布即皇帝位。
北平作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经营多年,朱棣继位后一直有心迁都于此。同时北平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一直是明朝的边防重镇,朱棣担心若定都南京会使后世子孙沉迷于江南的繁华富庶而忘却北方的边防安全,从而不利于明朝的整体国防建设。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营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北京故宫(当时称紫禁城),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天坛、太庙等如今的北京地标性建筑。
严格意义上直到明英宗正统六年(1443年)北京才成为明朝的正式首都,在此之前北京一直称为行在——皇帝率领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南京则称为留都——置官留守的首都。留都南京几乎完整保留了一整套朝廷体系:不仅六部、都察院、五府等行政官僚机构应有尽有,连后宫内廷的太监、宫女、侍卫也一应俱全,也就是说尽管这时皇帝不住在南京的皇宫之中,但南京的皇宫中仍住着一群太监、宫女、侍卫。由于皇帝不住在这里,对南京的太监、宫女、侍卫而言是无法通过攀附皇权上位的,一般来说在北京宫中犯错的太监、宫女、侍卫就会被打发到南京,表面上看是平级调动,实则等同流放。尽管南京的行政机构和后宫系统就重要性而言远远不及北京,但相当于是给北京朝廷复制了一个备份,所以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福王朱由崧在群臣拥戴下在南京即位,由此开启了南明王朝。
清军攻陷南京后将南京皇宫改为八旗军军营——设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还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这使南京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烨首次南巡到达江宁,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于是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由此可见此时的南京故宫已相当荒凉。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在南京明皇宫里拆卸了很多珍贵的木材、石材用于修建天王宫,到太平天国灭亡时南京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南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南京明故宫再次遭到破坏。经过这番折腾后南京明故宫彻底成为一片残垣断壁。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1421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京师变成了南京,南京地区成了南直隶,与北京并称“双京”。
南京的性质相当于直辖市,规格仍然是非常高的,北京有六部,南京仍然也设置有六部,北京有的中央直属机构,南京一个也不能少。
虽然都是京城,由于统治重心已经移往北京(皇帝就在北京嘛),所以南京的各直属机构负责人都不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拿六部来说,除了户部和兵部,其它的吏、礼、吏、工四部都是清水衙门,职能有限,各尚书侍郎与北京的相比,有不被重视和养老的嫌疑。户部由于负责征税的周边地区比较富庶,责任还是比较重大的。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城的宫殿留有皇族和内臣居住管理。到了洪熙年间,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想重新迁回南京,为此把他儿子太子朱瞻基打发回来维修宫殿、看场子、打前站,结果还没等迁都,自己的身体先撑不住了。
朱瞻基即位后,打消了迁都南京的主意,从此在北京扎下根来。
但南京宫殿内仍然是有皇族专人镇守,只是级别不再是皇子皇孙,有所下降的原因是并不受到皇帝的重视。
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宫殿的维护和保养。
到了成化年间,南京的宫殿维修工作基本停滞了,但奉先殿与武英殿有先祖牌位和肖像,还是能得到最起码的维护。
崇祯十七年,朱由崧来到南京宫殿的时候,很多宫殿已经坍塌,在他的入住带动下,南京故宫也开始启动了维修工作。他即位的地点就是在南京故宫的武英殿。
朱由崧建立的弘光小朝廷只在南京故宫度过了短暂的一年,就被清军俘虏,后来在北京被斩。
自此,南京宫殿落入清廷之手,被清政府改为八旗驻防城,在原宫殿区域内,设置了将军和都统两处衙门。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